教育技术工作者专业情意的时代表征论文



教育技术工作者专业情意的时代表征*

李 琼1焦建利2

(1.西南大学 新闻传媒学院,重庆北碚 400715; 2.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摘要:专业情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动力。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历经百年发展,电教先驱们用深厚电教情怀滋养的“电教精神”,是教育技术工作者专业情意的核心。文章以技术变革背景下的教育技术发展阶段为主线,梳理出教育技术工作者专业情意的发展历程,并分阶段进行了深入剖析,由此归纳出教育技术工作者专业情意的时代表征,即愿为“道统”献身的高尚“君子”、专注媒体技术的“教育工匠”、追求教育最优化的“教育革新者”、坚持传承创新的“智慧使者”。研究教育技术工作者的专业情意,既是向“电教精神”的致敬,也是对教育技术工作者专业发展的鞭策。

关键词:教育技术工作者;专业情意;电教精神;专业发展

一 教育技术工作者专业情意的发展历程

“专业情意”一词最早出现于2001年由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的《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一书,是指个体基于对所从事专业的价值、意义的深刻理解,形成的一种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包括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专业理想和专业自我四个方面[1]。专业情意既继承了“师德”、“教师信念”、“教育情感”、“职业信仰”、“专业认同”等理念,又对教师专业素质中的非智力因素较好地进行了概括和拓展。目前,“专业情意”的研究已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但大多数研究成果仍然停留在概念界定、因素讨论等层面,相关研究结论缺乏针对性,无法对实践活动进行有效指导。“专业情意”的养成和发展与教师所处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所以应将专业情意置于特定的专业背景和群体之中进行讨论,才能获得有效的指导经验。

表1 教育技术工作者专业情意的发展历程

阶段内容传统教育技术(手工技术时代)视听媒体教育技术(机电技术时代)信息化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时代)现代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2.0时代) 学科发展特点以辅助教学为起点的传统教育技术萌芽从“媒体论”到“系统论”的教育技术学发展从关注媒体应用到关注学习绩效的学科定位回归从服务教育自身发展向服务国家现代化全局建设转变 专业情意的时代表征愿为“道统”献身的高尚“君子”专注媒体技术的“教育工匠”追求教育最优化的“教育革新者”坚持传承创新的“智慧使者”

古往今来,“每一个文化群体都有一些历史地、集体地形成的核心观念”[2]。探讨教育技术工作者的专业情意,应该从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特点、教育技术事业的实践发展等角度,对学科发展特点和专业情意的时代表征予以剖析。鉴于教育技术(电化教育)是先有其事、后有其名,故“在教育技术发展脉络的考察中,我们的注意力势必要落在教育技术应用实践的发展之上。事实上,引起社会更多关注的,也是应用于实践的教育技术”[3]。何克抗等[4]认为,把握“教育技术的内涵”和“技术变革”两个方面,就能抓住教育技术不同阶段的实质,为此提出了教育技术发展的“两条线索、三个阶段”模型,简称“2×3”框架模型。本研究在“2×3”框架模型中加入“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现代教育技术”,梳理出教育技术工作者专业情意的发展历程,如表1所示。

CCOS技术的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根据测量所得的面型误差,在计算机的控制下,用一个相对比加工零件小得多的小磨头(通常小于工件直径的1/4),通过改变抛光小磨头的加工轨迹、运动速度和压力,控制抛光驻留时间,对工件表面进行抛光,从而控制抛光磨头在工件表面不同加工区域的材料去除量,减小面型误差,同时得到预期的抛光表面[6]。

土狼的利爪,在那里留下了两道深深的伤口,鲜血咕嘟嘟往外冒,眼见是活不成了。他鼻子一酸,没想到,自己紧赶慢赶,还是晚了一步。

二 传统教育技术时期:“君子”传道的“天职感”

1 以辅助教学为起点的传统教育技术萌芽

在手工技术时代,古代智士借助竹简、印刷材料、实物、模型等物化形态的技术和讲演术、产婆术、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法等观念形态的技术进行教育传播,孕育着传统教育技术的萌芽——从古希腊雅典城邦的“诡辩学家们”(Elder Sophisits)到中世纪夸美纽斯的《世界图解》(Orbis Sensualium Pictus);从春秋时期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到北宋王惟一的针灸铜人像;从战国时期官府、民间盛行的抄书人到北宋称奇的活字印刷术……无不说明了此点。虽然在传统教育技术时期,“教育技术”的名称尚未诞生,但已开展了诸多以辅助教学为目的的教育技术早期实践。

2 专业情操的培育:愿为“道统”献身的高尚“君子”

受儒家思想影响,崇义理而轻末技的中国古代教育者将要维护和传授的“道统”看作是上天的旨意,“天不变,道亦不变”。在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驱动下,提升人的道德与修养成为了教育的首要目的,对个人价值的追求则更多地建立在超脱世俗的精神领域,其代表是中国古代教育者塑造的“君子”形象——不论是维护政治还是发展人性,“君子”关心的是脱俗的精神世界,他们将教育视为通过人文知识学习而达到的一种道德至善的境界,并基于对道德规范的认同而自发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愿意为世事清明、维护“道统”不遗余力。

进入信息技术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新媒体的产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多媒体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因特网、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为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助力。随着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教育技术工作者在与国外同行的交流互动过程中,经历了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的大事件——更名与学科定位大讨论。自此,教育技术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工匠精神”既是这一时期教育技术工作者必备的专业素质,也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电化教育实践中媒体技术带来的光环效应,催生了“技术万能论”,使包括教育界在内的大多数学者认为掌握了媒体技术就可以完成电化教育。在此背景下,视听媒体教育技术时期我国电化教育人员的培训、培养,大多强调对媒体设备的装配、维修和使用,仅有小部分是“教育、技术、艺术”的结合。在物质条件并不富足的年代,教育技术工作者专注于媒体技术的研究,期望物尽其用,与时俱进地捕捉前沿技术,践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种勤勤恳恳、专注技艺之精神,发展教育、“救国强国”之信念,不求回报、“道技合一”之理想,是匠人之魂。

三 视听媒体教育技术时期:“教育工匠”的工匠精神

1 从“媒体论”到“系统论”的教育技术学发展

从1983年到1993年的十年间,教育技术学完成了专业名称的更换和学科独立地位的确认。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二级学科,教育技术学应具有特定的研究对象、独特的研究方法、明确的学科定位和多个发展方向。我国教育技术工作者在探索学科建设之路的同时,应积极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此时,AECT’94定义正在国外风靡,我国也掀起了两次关于AECT’94定义的讨论高潮:一次是《中国电化教育》杂志在1997年第7期以“刊首语”的形式,组织专家对AECT’94定义的内容进行了探讨;另一次是乌美娜、刘雍潜于1999年合作翻译了《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一书,使教育技术工作者得以全面了解、认识国外教育技术的最新进展。两次讨论使中国的教育技术“走出了以教学媒体理论与应用为中心的狭窄区域,明确了教育技术学理论研究的核心应该放在如何运用系统的思想、技术学的方法对整个学习过程、学习资源与环境进行研究上”[8],促使教育技术学从关注媒体应用到关注学习绩效的学科定位回归。

2 专业性向的抉择:专注媒体技术的“教育工匠”

The ideality factor of the CuInGeSe4/n-Si heterojunction is actually extracted from the slope of the linear part of ln I against the V feature with the aid of the subsequent equation[25]:

在视听媒体教育技术时期,教育技术工作者以掌握媒体技术为己任,开展技术应用和维修、媒体资源开发等工作,以满足社会对“电教人”提出的一专多能的要求,他们是媒体技术的代言人,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这一时期,虽然电化教育以专业、学科的形式在学校取得了一席之地,且开展了成果卓越的人才培养活动,但电教人员的主要职责还是教学辅助等幕后工作,是集培养电化教育人才与服务教育于一体的“教育工匠”。

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5]认为,有的人之所以愿意为工作献身,就是因为他们有一种“天职感”,相信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神圣事业的一部分,即为了信仰而劳动。“君子”便有这样的“天职感”,他们既扮演着知识传承者的角色,又承担着义理的创建与阐释职责;既作为德性存在,又作为知性存在[6]。“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道德是“君子”的立身之本。在求知和传道的过程中,“君子”感悟人生哲学的真谛和生命存在的价值,愿意用整个生命去追求理想的实现,具有“君子”的“献身精神”。

四 信息化教育技术时期:“教育革新者”的使命担当

1 从关注媒体应用到关注学习绩效的学科定位回归

公司是电网装备制造领域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和电力二次设备的龙头企业,2017年下半年完成重组后加速组织构架及运行机制优化,配网及信通发展迅猛,电网自动化及工业控制方面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在机电技术时代,受西方幻灯、电影等新兴技术思潮和国民政府对发展教育、工商业之迫切需求的影响,国人开始探究被视为“奇技淫巧”的娱乐洋玩意儿何以成为“传播文明”的教化利器。学成归国的进步人士纷纷将国外先进的教育媒体和教育理念带入国内,用来推广平民教育。一批胸怀“救国强国”之抱负的仁人志士,开启了早期电化教育在幻灯、电影、无线电广播等方面的探索。为了适应社会教育的发展,以维修、装配为主的短期培训和以“养成电影教育、无线电播音教育实施人员和行政人员为主旨”的大学电化教育专业,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不计名利、不怕苦累、勇于探索、勤于实践”[7]的电化教育专门人才,教育史上出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化教育”。这一时期,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传播理论、教育控制理论、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学系统设计等理论被写入“电化教育学”教材,教育技术从注重技术应用研究转向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系统科学的思想渗透到教育技术的各个领域,促进了教育技术各分支的融合,同时也标志着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诞生。

2 专业理想的回归:追求教育最优化的“教育革新者”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技术学学科立场的确立,对教育技术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技术工作者应从思想品德、科学文化、智能、身体等四个方面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具体来说:①思想品德方面,应具有“两热爱”(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和“三精神”(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民主与协作的精神);②科学文化方面,应具有“士”字型的知识结构(在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交接处下工夫);③智能方面,应具有用、修、研、变等能力;④身体方面,应具有强健的体魄,精力充沛,豁达乐观。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渗透促进了教育变革的发生,教育信息化是科技对教育的贡献,是教育发展的助推器。加快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提高教师的信息理论与实践水平、大力发展面向全社会的现代远程教育、积极参与全社会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初期的主要任务[14]。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突出表现为“三大转变”,即“实现教育专用资源的开发应用向大资源的开发应用转变,提升应用能力向提升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发展向创新发展转变。”[15]那么,这项伟大的工程由谁来做?“我国教育信息化迄今没有严格意义上完全对应的学科,只是教育技术人自觉地将教育信息化研究与建设作为己任。”[16]因此,教育技术人将承担起“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和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17]的重任。而在智慧校园、智慧社区、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教育技术工作者将化身为“智慧使者”,“从服务教育自身发展向服务国家现代化全局建设转变”[18]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多学科知识的交融,教育技术学以广阔的胸襟,不断接纳新技术、新理念、新标准、新成员的融入。从重视“教”的研究转向重视“学”的研究,从重视硬件建设、媒体管理转向学习资源开发、学习绩效评估,从提供设备与技术支持到指导学科优化整合,“教育技术学实现了从服务于教育教学、支持其它学科发展,到促进教育创新和变革、引领其它学科发展的转变。”[11]教育技术学从教育发展的外围深入到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与前沿,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的地位明显提高,真正成为了教育现代化的“生长点”与“制高点”。因此,教育技术工作者需担负起“教育革新者”[12]的使命,充分发挥网络课程开发理论、基于认知理论的教学设计、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绩效技术和知识管理技术等观念形态技术的指导作用,在信息技术构建的新教学环境支持下,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努力成为教学改革战线上的“第一流人物”[13]

五 现代教育技术时期:“智慧使者”的传承创新

1 从服务教育自身发展向服务国家现代化全局建设转变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科学、一种产业,更是一项事业——作为一门科学,教育技术学“是一门以教育为对象的软科学”[9],它关注的是人而不是物,更不是单纯的媒体;它敏锐地捕捉并应用各种现代技术,追求教育最优化。作为一种产业,教育技术学通过有形技术与无形技术的融合,量化投入与产出,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教育技术更是一项事业,是“一项高速优质地培养人才的事业”[10],一项百年传承、富民强国的事业。

牛奶燕麦粥。先把牛奶放微波炉里加热半分钟,然后把即食燕麦片倒进去搅拌,让它泡十几分钟就可以吃了。配鸡蛋、榨菜吃咸的,还是配葡萄干吃甜的,大家可以根据个人口味选择。

2 专业自我的实现:坚持传承创新的“智慧使者”

教育信息化2.0时代既是一个科技改变生活的时代,也是一个创意不断涌现、技术频繁迭代的时代。电子书包、翻转课堂等还没来得及在我国西部普及,MOOC、微课、公开课就已成为信息时代课程的新形态,学校和各类主打教育产品的企业则早已将目光聚焦于在线学习、开放教育和混合学习,由此催生的开放共享、个性化教育成为了未来教育发展的新趋势[19]。顺应此趋势,“智慧使者”们将目光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抽离出来,全力开展“专注于信息技术变革教育的理论、方法、资源、平台等研究,倾心于教育信息化的平台、资源等建设”[20],在服务国家和地方的信息化建设实践中大力培养教育技术人才。

知往鉴今,李龙[21]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智慧使者提出了传承创新的五点要求——开放的视野、包容的心态、进取的信念、独立的品格、奉献的精神,具体表现为:①鼓励新一代教育技术工作者发扬电教精神、保持开放的视野,关注教育技术一贯研究的“大教育”领域,以开放融合的姿态与世界同步发展;②对教育技术队伍中不同身份、学科背景的人员和不同观点都用包容的心态去应对,只要目标一致,被争论的问题就会变得越来越明朗;③坚持进取的信念,以教育效果最优化为目标,探索教育技术理论,开展教育技术实践,丰富教育技术内涵;④发扬独立的品格,不排外、不媚外,传承创新,开创现代教育技术的辉煌未来;⑤不忘奉献的精神,因为“奉献”是中国电化教育的“灵魂”,没有电教先驱们的无私奉献,就没有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

六 小结

电教百年,当人们关注并直观对比中西教育技术发展的差异时,我们应该看到:一群怀揣“救国强国”之抱负的电教人,以引进并推广西洋之“奇技淫巧”、振兴中华民族为己任,兢兢业业,身体力行,将电化教育的种子播撒在中华大地上;经过几代电教人的不懈努力,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一群同样有着振兴教育、创新发展之抱负的教育技术人,自觉承担起中国教育信息化的重任,不计名利,默默奉献,有匠人之艺,更有匠人之心。

“这个时期赋予教育技术学更重要的历史使命,是彰显教育技术学的价值。”[22]这是历史的选择,更是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追根溯源,汲取智慧营养;展望未来,思考使命担当。电教先驱们对电化教育事业精益求精之追求,勤勤恳恳、专注技艺之精神,发展教育、“救国强国”之信念,不求回报、“道技合一”之理想,凝聚成感召世人的“电教精神”——这既是教育技术工作者专业情意的核心,也是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强大动力。继承并发展“电教精神”,教育技术工作者应以“促进教育技术学从发展学科向发达学科迈进”[23]为己任,迎接新的挑战。中国的教育技术事业,未来可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04.

[2]尹弘飚.情绪的社会学解读[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3,(4):108-114.

[3]张诗亚.教育的生机——论崛起的教育技术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38.

[4]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4.

[5](德)马克斯·韦伯著.于晓,陈维纲,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修订版)[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3.

[6]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4.

[7]万嘉若,曹揆申,王兴裕.正确认识高校电教的地位和作用[J].上海高教研究,1983,(4):105-107.

[8]李文光,张文兰,何克抗.有关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若干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2,(10):26-30.

[9][10][13]南国农.世纪之交,电教者的使命[J].电化教育研究,1998,(1):3-7.

[11][22][23]王运武,陈琳.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8,(8):42-46.

[12]南国农.80年代以来中国电化教育的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3-6.

[14]陈小鹰,王建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我们的任务[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S1):25-27.

[15]中国信息产业网.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启动[OL].<http://www.cnii.com.cn/informatization/2017-11/10/content_2010694.htm>

[16][20]陈琳,王丽娜.走向智慧时代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三大问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6):57-63.

[17]新华网.习近平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5/23/c_1115383959.htm>

[18]任友群,冯仰存,郑旭东.融合创新,智能引领,迎接教育信息化新时代[J].中国电化教育,2018,(1):7-14、34.

[19]焦建利.新时代学校教育信息化走向[N].中国教育报,2018-1-2(8).

[21]李龙.“电教百年”回眸——继承电化教育优良传统开创教育技术辉煌未来[J].中国电化教育,2012,(3):8-15.

The Era Representation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Workers’ Professional Affection

LI Qiong1 JIAO Jian-li2

(1.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Beibei, Chongqing, China 400715; 2. Schoo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China 510631)

Abstract: Professional affection is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fter a hundred years of China e-educ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he “e-education spirit” nourished by the e-education pioneers is the cor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workers’ professional affection. By taking the development stage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echnology change as the main line, this paper combe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workers’ professional affection, and made deep analyses at different stages. Meanwhile, the era representation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workers’ professional affection were concluded, which were the noble “gentleman” willingly dedicated to “orthodoxy”, “education craftsmen” focusing on media technology, “educational innovators” pursuing educational optimization, “wisdom messengers” persisting i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Studying the professional affec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workers was not only a salute to the e-education spirit, but also a spur to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workers.

Keyword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worker; professional affection; e-education spiri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9)05—0053—06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9.05.008

*基金项目:本文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视域下的高校教师专业情意测评研究”(项目编号:AD18004)、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情意发展路径探究”(项目编号:2018JS47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琼,西南大学在读博士,红河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基础理论、教师专业发展,邮箱为ynfengye@qq.com。

收稿日期:2018年11月14日

编辑:小米

标签:;  ;  ;  ;  ;  ;  

教育技术工作者专业情意的时代表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