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论文_张政伟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论文_张政伟

张政伟 贵州省威宁县第四中学 553100

摘要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才会对学习有高度的热情,才会积极主动去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开始,是成功的秘诀。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

关键词 高中历史 兴趣 情感教育

一、人物作载体,丰富课堂

历史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所构成的,也正因为有了这些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才使得历史变得有血有肉、丰富多彩。他们的行为活动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穿插一些历史人物的讲述,通过这个历史人物的经历、思想和事迹等来分析了解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概况,进而把握主要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前因后果,乃至能够正确地分析和评价它们。这样的历史教学就会因人物而变得饱满、全面,富有生活气息。如我们在讲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课时,可以穿插讲解当时的实业家如张謇、荣氏兄弟等的创业经历,从他们的创业经历可以较客观地了解到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性历程,使同学们认识到“实业救国”的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认识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能够发展和阻碍发展的历史因素,认识到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认识到帝国主义的压迫是造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昙花一现的根本所在。

二、时事政治、情感教育相配合

时事政治是当前社会的热点事件或问题,具有时效性,大部分学生都比较熟悉它,反映到历史上,过去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活动其实也是当时的“时事政治”。因此,教学时以时事政治为切入点,讲解当前的热点问题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从而比较自然地过渡到课本上,学生们就会想方设法去探究两者的联系,理清问题的来龙去脉,从而获得一个比较直观和全面的认知。如在讲解“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时,我会从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及台湾“大选”等导入,分析香港、澳门和台湾与祖国分离的历史原因,讲解“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使学生认识到它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方案。再如,在讲解“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时,会适当讲解最近中国的探月卫星成功发射等知识,从而顺利过渡到“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学习,学生容易接受,也增强了两者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正确分析和把握我国科技发展的脉络。

2010年《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应发挥历史课程独到的教育功能,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科学历史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这就说明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情感教育和价值观的培养,在讲解历史知识点的时候应让学生不自觉地感受到历史人文精神的熏陶,在精神愈加饱满,思想愈加进步的基础上产生浓厚的历史学习兴趣。教师讲解时,应使他们真实感受到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国忧民,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坚毅不屈;使他们真实领略到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与磅礴,红军“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乐观与勇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历史教学中把握好了情感美育,并贯穿教学始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坚韧意志、抗挫品质和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等,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

三、师生互动、环环相扣

2010年《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认为“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历史教学中,要自始至终把师生互动放在首位,坚决避免教师的空洞说教,应将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以学生学习知识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教师由“演讲者、表演者”转化为“引导者、管理者”,由“一言课堂”变为“众言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强调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以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使之适应历史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转变,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兴趣得以激发。

  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做到师生互动,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一些具体做法:1、环环紧扣式,即通过一环紧扣一环的设问,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历史教学生动起来。2. 中心开花式,即在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发散性思考,允许学生适当讨论,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讲到抗美援朝的意义时,有些教师可能习惯于让学生读一下教材中的一段话。教材的表述是针对中国而言的,但是,教师如果能略作改变,从较为广阔的视野进行设问:朝鲜战争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然后启发学生从对朝、日、美、苏、中等角度思考,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循循善诱,注意引导

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从最基本、最熟悉的知识点入手,逐步剖析,不断推进,积累到一定量后必然产生质变,水到渠成,从而达到全面认识历史问题的高度。那么,当学生接触到综合性较强和跨度较大的问题时,就可以凭借自己丰富健全的知识储备轻松应对,使问题迎刃而解,不会感到无从下手了。积极性没有受到打击,学生的信心就会更足,兴趣就会更旺,继而产生挑战难度更大的问题的欲望,在历史学习上就会“一路凯歌高旋”。当然,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做到循循善诱,不断引导,不断突破,把历史学习逐步引向“纵深”,让学生们一路走来收获成功,展望胜利。

五 延续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堂成功的课,要有始有终。学生在掌握新知识后,为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延续,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每节课结尾时,教师应巧妙地设计出学生感兴趣耐思考的问题,以引起学生对下一节或后面章节教材内容的学习兴趣,这是中学历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将直接影响历史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后,教师指出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并将革命果实破坏殆尽,中国再次进入黑夜之中,庆幸的是中国人民并没有放弃,继二次革命后,又掀起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运动,终于让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袁世凯一命呜呼。那么,没有袁世凯的中国又会怎样呢?多灾多难的中国会不会由此好起来呢?这样的结尾,使学生急于想知道后面的内容,为下一节课讲“军阀割据下的中国政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个好的课堂结尾,鼓舞着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使他们既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还能引起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热爱历史的灯塔。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更好地学习历史,而兴趣的背后是教师对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发。在教学中,只要教师把握住历史学科的特点,设计的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思维之弦,给学生创造乐学的情境,都应视为是成功的。

论文作者:张政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5年第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8

标签:;  ;  ;  ;  ;  ;  ;  ;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论文_张政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