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生物科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_刘俐利

开展生物科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_刘俐利

刘俐利 广东省惠州市第二中学 516001

摘 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为了在生物科技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让学生成立生物兴趣小组,以兴趣激发创新,在科技活动中处处引导学生,巧设疑问,在活动中导入创新意识,从而让科技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均得到发展。

关键词:科技实践活动 创新能力 教学

一、创新能力培养在生物新课程目标中的地位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新课程目标中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生物教学工作者所面临的新挑战。面对创新教育,教师的教育观念要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更新;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价值,保护并发展学生的个性。课堂教学在使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只要我们在生物教学时不断发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善于引导,那么学生的创新能力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科技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天地,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根据创新思维的特点组织各种各样的科技实践活动,可以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全面培养。在生物教学、课外活动中,教师只要巧设情境、积极引导,把更多创新的机会留给学生,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在生物科技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学校近几年来,无论在课堂内外还是学校内外进行了大量的生物科技实践活动,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1.成立生物兴趣小组,以兴趣激发创新

每个学期的前几周,我们都做好动员,成立生物兴趣小组,让有兴趣的同学自愿报名参加,然后根据学生特长分小组进行活动,每组选一名小组长,负责本组的具体工作。在生物兴趣小组里面,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尽可能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生物知识,从兴趣小组成员的交流中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新的意向,训练和培养创新的能力。

我们学校几个比较优秀的生物兴趣小组,如植物兴趣小组、环保小组、微生物小组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在科技活动中要对学生提出具有创新的问题,鼓励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然后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都能体验到参与的快乐、创新的愉悦。

如在学习《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时,其中有个“发酵现象”的演示实验:在一杯温开水中加入一大勺糖和一小包酵母,进行搅拌。将这个杯子中的液体倒入透明的玻璃瓶或矿泉水瓶内,再往瓶内加一些温开水。将一个小气球挤瘪后套在瓶口。将瓶子放在教室窗台上,每天观察瓶中的情况,看看瓶中的液体会不会冒出气泡、气球会不会胀大。引导兴趣小组充分利用矿泉水瓶,在市场上买到糖和酵母粉,亲自动手操作试试。简单的操作和仔细的观察,进一步开阔学生的思维,以兴趣激发创新: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是怎样的呢?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探究,再归纳总结所得出的现象,学生在小组内收获不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而言,积极的学习过程就是创新。理论和动手实践的结合使学生感受到生物知识的创新存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2.科技活动中处处引导、处处设疑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重视发现的过程,把发现的权利还给学生,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在实践中得到训练。在生物探究性实验中,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得出结论以及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创新的体现。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生活中所遇到的事物,提出一个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是不会那么容易的。在科技实践活动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培养其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科技实践活动,科技实践活动又是激发创新意识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不仅是验证理论知识的手段,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上的疑问有些来源于生活,有疑问就会有创新的灵感,同时,在生活中可以解答书本上的疑问。

如在学习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与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之后,很多同学就结合实际提出了很多疑问:老家里的水稻为什么会那么容易被风吹倒?为什么水稻有时不那么翠绿了?老家里的李树结出的果实为什么那么小?……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会结合所学的生物知识,通过请教老师,在一定的程度上知道为什么。学生为了知其所以然会提出:光合作用为什么那么重要?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对植物有什么影响?这个时候要发挥老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往创新方向思考,让学生参与到科技实践活动中来,开辟田野课堂,开展课外教学,把教室里学的书本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把大自然的见闻和疑问在实践活动中讨论,在讨论中得到创新灵感,从而得到解决。

3.循循善诱,在科技实践活动中导入创新意识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实验教学这一重要环节。可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在给学生上实验课时总是难以达到自己所要求的目标,从而导致实验课难于进行。教师在这个时候就要大胆创新,改变对生物实验的教学方法,通过科技实践活动努力创建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调动更多学生共同参与、使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保障、创新能力得到提高的创新型教学方法。

结合我们学校所处的位置,我们开展了一次生物与化学相结合的科技实践活动《西枝江水质调查》。这个科技活动,历时长,涉及知识面广,离不开创新因素,更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学生小组成员的合作下进行。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以大量的基础知识为本,通过查找大量资料,走访水质保护专业人员,自己完善调查表,大胆设想目前、未来的水质保护方案,这个过程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指导老师的循循善诱,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在科技实践活动中得到了体现,创新教育才得以实现。在生物科技实践活动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参与整个活动过程,教师要不断进行引导,进行创新灵感的提示,充分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挥。比如带领、指导学生自己采集和配制验证水质的指试剂,怎样观察验证实验现象,怎样得出正确科学的理论等。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在丰富了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在面临新的问题时懂得怎样去突破创新从而解决问题。在生物科技实践活动中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创新,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该活动,学生的科技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均可迅速得到发展,因而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

三、结论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在科技实践活动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科技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因此,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多开展科技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去探索、去实践、去创新,从而达到提高素质教育之目标。

参考文献

[1]生物课程标准(修订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陈正宜 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初中生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杨计明 创造性教学.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论文作者:刘俐利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5月总第15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9

标签:;  ;  ;  ;  ;  ;  ;  ;  

开展生物科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_刘俐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