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献信息资源产业化研究综述_文献论文

我国文献信息资源产业化研究综述_文献论文

我国文献信息资源产业化的近期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信息资源论文,文献论文,近期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信息产业已被视作衡量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支柱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正受到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图书情报部门就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献信息产业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并取得了初步的进展。本文试就这一专题的几个重要方面,作一浅显的评述。

一、我国文献资源建设的研究现状

在信息产业的这一主系统工程中,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工程,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已初具规模,仅图书就已超过十亿册。其他文献,不论是学科覆盖面,还是文献的数量或品种,也都蔚为壮观。如:研究报告431万件;专利220万份;档案文件1.14亿卷;每年出版的图书8万种;报纸1486种;注册登记的期刊6000种以上;每年发表的学术论文20万篇以上,其中10%左右被世界著名的SCT、ISTP、ISR和EI等检索刊物引用,位列世界第12位。

但是,我国文献信息资源的现状,还是不容乐观,就整体而言,文献信息资源的覆盖面不够,辐射面更弱,布局不合理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沿海沿江的大中城市与内陆广漠区域形成强烈的反差。同时,相当多的文献品种短缺与少数品种的大量重复并存由来已久,积重难返。如全世界每年出版的期刊种数在30万种以上,但我国每年仅引进1.6万种。尽管中图公司一再呼吁图书情报部门注意品种与复本的关系,但收效甚微。其原因之一,就是我国文献信息资源整体建设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此外,又由于新旧体制转轨带来的暂时困难,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步履更趋艰难,文献价格持续上涨,人均文献经费逐年递减,严重匮缺,甚至还不如新加坡、印度等国。以1986年为例,当年我国引进国外文献费用为历史上最高,达到557万美元,但在同一年度,新加坡是1068万美元,印度为991万美元。几乎所有的图书情报部门,从国家级图书馆到地方县级图书馆;从专业情报科研机构到一般学校图书馆都无不为经费短缺问题所困扰。

因此,自80年代中后期起,我国图书情报界先后展开了藏书建设与文献资源整体布局的研究。从而促进了各地区、各系统乃至全国范围内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在某种程度上的协调与共建。

纵观研究进程,我们清晰地看到,我国图书情报界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研究上,不论是在微观实践方面,还是在宏观理论方面,都早于政府有关决策部门,并且,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观念与模式的变更

在当今社会中,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如同其他行业基本建设一样,必须考虑其社会效益,只有通过社会效益的发挥,即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才能检视出文献收藏的价值。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带来了一系列的藏书观念的变革:

从“重藏轻用”的传统观念逐渐趋向“用户至上”、面向社会全方位服务的现代观念。

从单纯地以藏书数量划分图书馆规模转变为注重以藏书质量为主要标准来评估图书馆工作等级。

从一家一馆的“小而全”、“大小全”的“藏书楼”转变成文献收藏趋向合理布局、资源共建共享的“信息中心”。

从文献收藏以印刷型为单一载体转变为印刷型、缩微型、机读型等多种载体同藏格局。

从追求“无限增长”的馆藏数量转变为按实际所需、保持相对稳定的“零增长”馆藏规模,以求馆藏不断保持活力。

从原始文献的书库转变为经过二、三次加工的“数据库”。

等等。这些具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的取得,无疑促进了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健康发展。

(二)藏书等级的划分研究

八十年代初,关于藏书等级研究的理论被引入我国图书情报界,由此,我国图书情报界进行了绵延数年的深入研究,其中较具代表性意见的是肖自力同志的“藏书五级制”。他认为:““图书馆必须根据自己的对象和任务,把各种不同学科、不同水平、不同语文、不同形式的知识情报载体,收集整理、组成一个有主有从、有专有博、相互配合的整体”。考虑到藏书内容的深浅程度、完整程度和读者水平,我国图书馆藏书,“一般可划分为甲级(完整级”、乙级(研究级)、丙级(大学级)、丁级(基础级)、戊级(最低级)”。

肖自力同志的关于藏书等级的系列文章在图书情报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至今余波未平。

有同志认为,“制定藏书等级,主要是以文献本身的学术水平和读者的使用水平来规定的。”而“肖文”的“五级制”体现不出文献本身水平上的差异,也体现不出读者使用水平上的差异。因此,“单凭藏书五个等级的划分,同时实现反映读者的需要水平;反映藏书内容的深浅程度,以及表明藏书的情报量。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

也有同志指出:“藏书等级的划分,应该依据一个标准,而不是多项标准。如果同时使用多种标准划分,那就失去了划分的逻辑意义”。而“肖文”的“五级制”致命弱点之一就是同时采用三条划分标准。“甲、戊级的藏书是以收藏范围上(即情报量上)划分,乙、丙、丁级藏书是以文献水平上(即内容深浅程度)划分,此外,丁、戊级藏书又是以选择目标上划分的结果。这样一来,同一种文献就有可能同时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级别。

也有同志认为,“肖文”中的乙、丙、丁三级文献收藏并无内容深浅度的划分,只是分别强调了“研究水平的各种不同学派的有代表性的全部著作”;“大学水平的重要著者所写的全套著作”;“基础水平的公认代表作家的基本著作。”(文中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三者之间范围互为包孕,语义不清,实际工作中,只能给文献采访工作带来困惑与矛盾。

因此,就有同志提出应以总体藏书、必备藏书、主体藏书、核心藏书、选择藏书为标准来划分藏书等级。也有同志提议应从文献用途上来划分藏书等级。这里就不一一枚举了。

我们认为,在文献信息资源整体建设中,特别是在文献信息产业化进程中,如何保持文献收藏部门的藏书特色,藏书等级划分的意义是积极的,十多年前,肖自力同志首先注意到这一课题,功不可没。但如何划分,划分标准的依据是什么,似乎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文献合理布局的研究

继藏书建设研究之后,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图书情报界开展了文献资源整体布局的研究,谋求建立起合理的、科学的全国文献保障体系。围绕这一课题所著的论文不下千篇,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主要有这样几种模式:

1.地理布局模式,是以地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发展因素为布局的一种发展模式。目前有“三级布局”、“三点式”、“七点式”、“T”字型等看法。“三级布局”旨在建立三级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第1级由各省、市、自治区综合性图书情报机构组成,满足地方文献需求的80%左右;第2级由全国具有独特优势的科学专业图书馆、情报部门和重点高校图书馆组成,满足第1级之外读者需求的15%左右;第3级由国家图书馆和综合性情报机构组成,集中收藏昂贵而使用极少的文献供全国利用,满足一、二级之外读者需要的5%左右。“三点式”即在北京之外发展上海、重庆两地为国家级收藏。“七点式”布局是在我国7个城市即北京、上海、沈阳、武汉、广州、重庆、西安等大中城市建立国家级收藏。此外,还有以沿海发达地区和中部为主线的布局模式,即所谓“T”字型布局。

2.学科布局模式,主要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对能够成为文献资源中心的每个馆的馆藏强项进行学科性的深层发展,使之成为该门学科的科学布点。

3.系统布局模式,对全国图书情报部门按行政隶属关系进行文献资源布局并加强各系统间的协调,进而实现全国文献资源合理布局之目的。

上述几种布局模式各有千秋,因此,近来有同志提出建立在形式上以区域发展为主,以系统发展为辅的横向协调的文献信息资源综合体。

文献信息资源合理布局的战略研究,促进了我国文献信息资源整体化建设的进程。近年来,各地区、各系统都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文献信息资源整体建设工作,如采购协调、馆际互借、编制联合目录等,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文献资源共享。最近,还有同志提议建立地区性的“图联体”。进一步从行政组织上予以保证文献信息资源的整体建设。但这些工作还仅仅是个开端,发展也极不平衡,作为文献信息产业化的基础,文献信息资源的整体建设的道路还是极其漫长的。

二、文献信息产业化研究进展

文献信息产业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随着信息商品化的范围日益扩大,文献信息参与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作用日益增强,这也给文献信息收藏管理部门带来了极好的机遇,中国图书情报事业应根据国情,独辟蹊径,开创出一条文献信息服务产业化的道路,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献信息服务事业的新模式。

(一)文献信息产业化环境分析

改革开放十多年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已被人们所普遍接受,文献信息已成为社会生产的一种重要资源,人们对文献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和复杂。其特点可概括为:

由简单地需要文献资源转向需要加工过的、可直接利用的文献信息产品。

由单纯地需要学术性文献资料转向需要广泛的商品生产、工艺设备,技术及市场营销等多方面的各类信息产品。

由偶尔需要某一研究课题的不完全信息转向追求完整的、连续性的某一专题的全部最新文献信息产品。

由仅仅需要科技方面的文献资料转向需要包括社会日常生活全方位的文献信息产品。

这一系列的变化,带动了我国文献信息产业的初步兴起。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从事信息产业的人员近50万,建立了100个信息联网和检索系统,建成了近1000个数据型、事实型、文献型、专利型数据库。但是,目前我国的信息市场还仅具雏形。从供求关系上看,我国文献信息产业既未形成“买方市场”,也未形成“卖方市场”,大致上仍处于一种原始未开垦的状态。一方面,大量的文献信息一时还难以形成产品,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的社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从信息需求上看,尽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信息需求有了很大提高,但在当前国民收入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准的情况下,社会信息需求表现为虚假的“饱和”,而且已有的需求也不能完全成为有效的市场需求。我国现有816万家工业企业,平均每家企业每年从技术市场购买技术的金额仅为585元,平均45家企业才购买一项技术。而我国自八十年代初以来,共取得重大技术成果11万多项,其中6600多项获国家科技奖,1700多项获发明奖,特别是“七五”科技攻关项目中,有1100多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限于资金、利税、劳动力富足等因素,大量的新技术,新工艺暂被搁置不用,在这样情形下,遑论文献信息产品的开发与利用。

总而言之,我国文献信息产业的发展,既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基础,但也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这就决定了中国文献信息产业化发展方向,应该是层递式推进,多元化发展,各地区、各系统不能在同一起点上用同一模式来建立文献信息产业,只能因地制宜、把握时机、因势利导,使文献信息资源产业化逐步纳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二)文献信息产业化理论研究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绝大部分仍然要通过商品货币关系来进行,文献信息也不例外,这是因为:

1.文献信息具备了一般物质商品的共同属性。首先,文献信息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凝结着人们的一定数量的劳动,是一种具有其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劳动成果。文献信息产品经用户使用后,可生产出新的物质或精神产品,或形成新的科研成果,并产生更新的情报继续传播,实现其价值增殖。其次,文献信息具有一种潜在的价值,其基本功能存在于选择决策、管理领域,直接影响到选择、决策、管理的正确与否。

2.在工业化社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相继发展,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地应用到文献信息服务中来。产生了许多新的文献信息服务项目,从而导致了文献信息服务的成本大大提高,在固定成本增加的同时,可变成本也相应地提高,如纸张材料费,咨询检索劳务费、通讯服务费等,文献信息附加成本不再是趋向于零了。如果文献信息服务还囿于不计成本、不计报酬、不重报酬、不重效益的禁锢之下,那么,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源就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就不能得以推广和应用,社会经济发展就会迟缓。

3.在信息化社会里,信息服务越来越具有专指性。一种特定形式的信息服务,对一部份人很重要,但对另一部分人可能就无关紧要。如果无限制的免费服务,成本与效益就会出现巨大的逆差。

4.文献信息产业化反映了社会各种经济实体的经济利益。现阶段,在我国还存着全民、集体、个体等各种形式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不同经济成份、不同行业之间都存在着各自不同的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实质上是一定的商品和货币关系。作为“中介”媒体的文献信息部门在传播文献信息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社会经济活动,因此,文献信息应该商品化,以促进社会经济活动中各个经济实体在同一起点上竞争,同时,文献信息部门也可通过文献信息产品的交换,进一步加强与其他经济部门直接的广泛联系。

(三)文献信息资源产业化的实践研究

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文献信息部门来说,是一件非常复杂但又较具优势的工作,它对文献信息部门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文献信息部门应根据市场需求、自身条件,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循序渐进地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其具体方式有:

1.补缺型开发:就是针对文献信息市场的缺口,积极开发国家建设急需的短线缺门或因利润等其它因素而其他文献信息部门一时不能开发的文献信息资源,把握时机,避开竞争锋芒,从而在某一领域中形成自己的文献信息资源开发特色。

2.创新型开发:就是将分散在各种类型、各种文种的文献信息,经科学组合而成为用户特定需要的知识系统,或是通过整理、分析、再创造而提供一种新知识、新资源。这种“文献的聚变”贵在“新”、“奇”。只有敢于不落俗套、出奇制胜,以新见长,才能创造出富有特色的文献信息产品。

3.滚动型开发,当一种文献信息产品开发成功后,该文献信息产品及其制作机构在市场竞争中就赢得了一定的声誉,这时,文献信息机构应及时抓住机遇,扩大经营成果。以获得成功的文献信息产品为中心,适时地开发出各种变型的文献信息产品、系列文献信息产品、配套产品和延伸产品,以增强文献信息部门的市场竞争能力。

4.再生型开发:再生型开发有两种形式,一是将稀有文献、珍贵文献进行发掘、整理,并采用现代化技术复制出版,以满足广大用户的需要;二是将文献的不同载体、不同文种进行互相转化,如将印刷型与缩微型文献互相转化、中外文文献互相转化等,使文献信息辐射面更为广泛获取更大的效益。

5.技术型开发:就是将科技文献中所蕴藏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及时地编辑整理,加工成各种专题技术资料,向企业、农村传播,直接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6.合作型开发:在现代社会经济系统中,行业之间、部门之间存在着密切相关的互补性,假若文献信息部门一时因客观条件限制,不能在某一项文献信息产品开发中唱“主角”,那么不妨可以“借船登岸”,主动利用自己的文献信息资源为主导部门或机构服务;也可利用自己的检索技术为主导部门代查资料,或“穿针引线”介绍相关的文献信息部门,共同开发新一代文献信息产品。

三、关于文献信息产业化的几点看法

文献信息产业化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系统。根据最小限制原理,整个文献信息系统的质量并不是取决于系统中各要素的平均状况,而是受控于系统中那个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求。因此,我们在分析我国文献信息产业化发展道路时,不能就问题论问题,而应以文献信息产业的整体性出发,高屋建瓴地分析整个系统中诸要素的状况,找出薄弱环节,以便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文献信息产业。

看法之一:

文献信息资源系统是科技系统和经济系统的中介系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文献信息的需求量,文献信息本身的自然增长量都会以几何级数快速增长。这就要求文献信息部门具有更大的“吞”“吐”能力,即文献信息的收藏能力、加工能力、辐射能力。

1.文献信息的收藏能力。目前,我国已建立了九大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包括全国科技情报系统、国防科技情报系统、自然科学技术文献情报系统、社会科学文献情报系统、公共图书馆系统、高校图书馆系统、全国档案馆系统以及专利情报系统、标准情报系统。但是,就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而言,基础还不够雄厚,难以适应社会信息化的需求。主要症结有二:一是文献信息资源贫乏,经费不足。概括发达国家文献收藏情况,每年图书订购量应在20万种左右,期刊应在3万种左右,才能说基本上掌握了整个人类的知识财富。而我国目前每年出版图书为4万种,引进外文图书为10万种,国内出版的期刊7千种,引进外文期刊为1.6万种。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因此,利用国际联机检索终端查得的文献检索,大约有40~50%在国内很难或根本无法找到原始文献。又由于文献价格的急剧上涨,使得文献采购的品种与数量都逐年锐减,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等原则得不到很好贯彻。面对这一窘况,政府主管部门应在充分听取文献信息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加大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资金投入,尤其应保证一些重点学科文献信息部门的资金注入。

2.文献信息的加工能力,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并不丰富,但是,在现有的文献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利用上更是做得不够。目前,我国文献检索类刊物仅100余种,年报道量近100万条。占我国文献收集量的50%左右。就是在这50%被加工提炼过的信息含量中,还存在着重复遗漏、报道滞后、检索手段单一等缺陷。因此,作为文献信息产业人的重要一环,文献信息部门的工作人员有责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从宏观念上规划我国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努力提高文献信息加工能力,不断提高索引、文摘、综述的编纂水平、并使之系统化、专门化、立体化。以便文献信息资源更快更好地为用户所利用。

3.文献信息的辐射能力。在当今社会,文献信息辐射的核心问题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目前我国计算机应用水平大体相当于发达国家70年代初期水平,应用领域不宽,基本上还是单机应用局面。同时,我国的通信网络效率低下,以衡量一个国家通信水平的重要标志--电话为例,我国的电话普及率仅为2%左右,远低于14%的世界平均水平。导致信息传播严重受阻。因此,在现阶段的我国文献信息辐射传播主要还是人工方式。在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努力提高文献服务质量,充分利用书目、文摘、索引等文献检索工具,向用户多提供一些简便、有效的检索方法,使文献信息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看法之二:

文献信息产业化,首先应建立国家文献信息资源系统开发利用的总体战略,并围绕这一战略制定相应的政策与法规。

众所周知,国家对文献信息领域的宏观调控,可以通过行政手段,也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实现。但在现实中,我国至今尚未制定出统一的国家文献信息资源法规,《图书馆法》议了多年,仍未出台。由于缺乏完善的文献信息法规,各系统、各地区、各部门的“土政策”就互不协调,甚至有所冲突。建议有关方面尽早成立文献信息政策与立法的研究机构,从国情出发,参照欧美发达国家和成功经验,逐步建立和完善文献信息资源系统的政策与法规。当前,我国迫切需要解决这三方面的法规与政策。一是《图书馆法》。二是我国文献信息资源的总体发展规划。三是有关文献信息产业化的各项具体政策与条例。并对已有的政策,条例进行一次检视,优化文献信息传播环境,保证文献信息产业一开始就步入健康发展轨道。

看法之二:

在文献信息产业化进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文献信息产业的特殊性。它并不等同于文献情报门兴办的各类经济实体,也不等同于文献情报部门的一些有偿服务项目。三者之间有联系但本质不同。文献信息产业属于信息业范畴,它的产品是科技开发应用的成果,具有商品的二重属性,因而,文献信息产业如同信息产业,是当今社会的第四产业。文献情报部门兴办的经济实体,如餐饮业、文化娱乐等项目,纯属第三产业范畴,它的目标是间接促进文献信息发展,提高文献信息工作人员的生活水平,增强文献信息部门部综合服务能力。至于图书情报部门的有偿服务诸如借书保证金、文献丢失破损照价赔偿、逾期罚金等,是非盈利的政策性措施,其目的是更好地管理与利用文献资料,为广大用户服务。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文献信息产业化与文献信息机构产业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都应尽早地理清。有关政策、法规也应区别对待。

看法之四:

在文献信息产品开发过程中,我们认为,在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各单位应立足本地区、本馆实际情况,坚持特色服务、特色开发、不能盲目地一味坚持上“大项目”。而应结合本地区经济建设特点,发掘馆藏强项,努力使自己的良好愿望与社会需求相对接。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同时,更应注重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效益。

看法之五:

现有的文献信息管理机制已很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需要,必须加以改革。这已成为普遍共识。但如何运作,很值得加以研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献信息管理机构或早或迟都会以从“一馆一业”向“一馆多业”的方向发展,问题是,传统的文献工作体系(即文献的搜集、整理、典藏、流通等)将会发生哪些变化?又如何考虑加大经济效益含量?同时,文献信息部门的经济实体如何按照价值规律与市场调控运行。总之,文献信息部门如何处理好基础建设与信息资源开发、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不同管理体制下的利益分配等。应该说,如何妥善处理好这几方面的关系,将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要课题。

看法之六:

市场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建立和发展我国文献信息产业,首先要有一支符合信息化社会要求、结构合理的专门人才队伍。一般来说,这支人才队伍应具备:1)文献信息收集、处理、研究、传播的知识和能力;2)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丰富的科技知识和较高的外语水平;3)生产经营、财会、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但就目前我国文献信息工作者来说,学科结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与上述要求存在着很大距离。因此,在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我们理应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综上所述,文献信息产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我国图书情报事业从困境中走出的必由之路。我们相信,在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文献信息产业也将以“市场导向、多元共存、重点突出”为特色,在服务中经营、在经营中求发展。

标签:;  ;  ;  ;  ;  ;  ;  ;  ;  

我国文献信息资源产业化研究综述_文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