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学校管理模式

探索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学校管理模式

陈文海[1]2008年在《学校组织文化的探索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外教育理论界和学校实践中关注的热点,虽然随着教育投入的不断增长,学校“硬件”日渐改善,办学条件差距也不断缩小,但教学质量的差距仍然清晰可见。到底是什么导致差距?如何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发展?这些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学校组织文化的视角,研究论述了优秀的组织文化是学校竞争力的核心,它能为学校师生共同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所以学校组织文化的建设应该被视为学校的工作重心。对学校组织文化应然状况的解析是本研究的理论起点,对学校组织文化在学校管理中意义的论述是本研究理论意义的佐证。分析学校组织文化的四个组成要素,即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本文认为应该把学校组织文化各要素看成一个整体,并重点围绕学校精神文化开展建构。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等方式理解学校组织文化的实然状况是本研究的事实基础,本研究分别从学校组织文化组成要素的四个层面分析学校组织文化的现状,总结出当前学校组织文化中存在的“五重五轻”问题:在认识上重科技,轻人文;在方式上重短期效应,轻长远规划;在内容上重硬件,轻软件;在主体上重学生,轻教师;在形式上重共性,轻个性。通过前面两部分的分析和论述,在第叁章,笔者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在学校组织文化的实践探索为个案,提出构建优质学校组织文化的策略,即以学校精神为核心,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制度文化为保证,以行为文化为体现,在思想认识上,要转变观念,加强领导,将学校组织文化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精神文化方面,要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创建以办学理念为核心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方面,要以人为本,建章立制,创设民主规范的校园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方面,要加强规划,加大投入,培育人文内涵丰厚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行主文化方面,要注重养成,积极引导,培育和谐上进的行为文化氛围。

李剑锋[2]2001年在《探索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学校管理模式》文中提出本文从校园文化的角度来探讨学校管理之道,通过对校园文化文献资料的查阅,得知校园文化的研究工作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并取得了显着的成果,但他们大多是从文化学、教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将其与学校管理相结合并利用于学校管理领域的研究却不多见。我们知道,在企业管理领域,将企业文化作为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比比皆是,对于企业的经理们来说,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他们把这种能为企业带来巨大效益的做法称之为“真正的管理艺术”。同样是管理和文化,在不同行业怎会有着不同的礼遇和功效?本着事事相通的原则对此进行思索,并尝试在学校管理领域建立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学校管理模式。第一部分从管理学的视角对校园文化的内涵做出解释,从中不难发现校园文化的可控性使其对学校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可能;紧接着对校园文化有限开放性、优选规范性、系统性、时代性、主动施教性等性质的分析,是为了更全面地认识校园文化所具有的凝聚、激励、陶冶、导向等管理功能,这些正是校园文化成为学校管理模式的必然条件。然后,我们将学校管理系统划分为“硬性”与“软性”两个部分,在对二者进行比较的过程中,我们可进一步看到校园文化的软性管理更注重“自觉自愿的宽松气氛”及“对人力资源、管理手段的整合放大”,从而对硬性管理表现出调节、促进及补充作用。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可知校园文化与学校管理之间的渊源是由于价值观的缘故,因为潜在的校园文化将决定价值观的形成,而这一过程也是管理模式的形成过程。因此,建设优良的校园文化,将影响学校管理者的价值观,它会在决策行为和领导行为两个方面对学校管理行为产生影响,因此又一次说明建立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学校管理模式”的可行性,而在实际工作中,校园文化的管理功能有时并未充分地发挥,正是由于学校管理者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造成的,例如思想意识上不重视、组织目标不明确、认为客观环境不理想等。为了将“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思想贯彻到学校管理中,为了能更充分、更持久地发挥校园文化特有的软性管理功效,第二部分首先提出建立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学校管理模式时,必须遵循“建立在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上”和“建立在动态平衡的开放系统上”两个原则,然后在此基础上将校园文化的叁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与校园文化群体的叁个主要组成部分(学校管理者、学校教师、学校学生)相结合,来构建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学校管理模式,希望对学校管理的改革提供新思路,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起到促进作用

黄新国[3]2014年在《探索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学校治理模式》文中指出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校园文化的特征以及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将校园文化的核心作为基准点,阐述如何构建一个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学校治理模式。

冯晓霞[4]2017年在《校园文化带给学校管理模式的变革》文中认为在企业管理领域,将企业文化作为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很多,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作为担负育人使命的学校又该如何将校园文化融入学校管理当中呢?本文从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构建等方面,阐述校园文化所具有的凝聚、激励、陶冶、导向等管理功能带给学校管理模式的变革。

宋伟[5]2016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叁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是对社会主义价值及其本质的认识深化,是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力提升。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接连下发重要文件,习近平总书记也在不同场合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全党、全社会和各行各业全面展开宣传、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其中着重提到了“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高校作为一个社会文化科技精英聚集最为密集的区域,历来是各种文化和思潮聚集、碰撞的主要场所;高校师生是各种政治力量和势力争夺的主要对象。由于高校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离不开高校这一重要阵地,也离不开高校校园文化这一重要平台。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这一工作,事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在高校乃至全社会的落地生根,事关高校校园文化能否健康和谐发展,事关高校师生能否普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校校园文化虽然属于文化范畴的不同层次和形态,二者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是文化范畴内的重要元素,通过文化的纽带,二者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核;另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平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既是核心价值观实现自身的现实需要,也是校园文化建设坚持正确方向的必然选择。近几年,各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弘扬和践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深入分析这方面的工作,还存在“融入”的全面性、深入性不够,重要求、轻落实的“知行割裂”问题。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推进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内容、原则和机制,把建设的要求首先搞清楚,在思想上、理论上明确建设的方向和依据,是做好这一课题的逻辑前提。如何在路径和保障上,设计出一套理念科学、体系完整、具体可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是做好这一课题的重点与难点。高校校园文化具体包含着高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和网络文化等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必然是沿着这五个主要方面来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精神文化,就要融入到学风教风校风的优化中、大学精神与办学理念的凝练中、思想宣传活动的强化中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制度文化,就要融入到制度文化作用的充分发挥中、依法治校的全面推进中、民主治校的大力实施中以及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行为文化,就要融入到各种学术活动、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物质文化,就要融入到校内外物质环境的建设中、校园文化景观的打造中和学校文化设施的完善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网络文化,就要融入到网络文化平台的建设中、网络文化内容的丰富中和网络引导管理监控机制的完善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离不开保障体系的完善。在制度保障方面,建立健全相关领导决策管理制度、教学科研管理制度、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和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精神,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关要求和职责。在组织保障方面,建立有效的“宏观”组织保障,做好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建立有力的“中观”组织保障,明确学校有关部门、学院这一层次在“融入”工作中的工作职责和要求;建立有用的“微观”组织保障,抓好党支部和班级、团支部、社团、宿舍这些基层单元的工作落实。在队伍保障方面,打造一支有力的党政领导干部队伍、锤炼一支过硬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一支可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一支敬业的专业课教师队伍、塑造一支专业的后勤服务队伍,让这些骨干队伍成为学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在物质保障方面,做到有充足的资金投入、丰富的图书设备、必要的场地场所和全面的网络覆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可靠的资源支撑。在考核保障方面,通过清晰明确考核的原则、科学制定考核的内容、规范操作考核的实施、有效利用考核的结果,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考核体系,以保证学校把相关工作扎实有效的落到实处。

蔡桂珍[6]2013年在《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全球化、网络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在扩大人们视野、增进人类交往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各种思想文化的激烈碰撞和交锋,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直接、更尖锐。在国际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竞争的今天,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软实力”地位日益凸显,它已不仅仅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象征,体现着国家的“软实力”,反映着国际的竞争力。高校作为文化高地,其第一任务是人才培养,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高校校园文化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人才培养提供精神动力,而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在提升国家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肩负重任。然而,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期,国内社会转型、国际全球化网络化,以及高校自身改革等,在为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新时期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不仅严重制约了高校校园文化先进性的发挥,也使一些大学生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上产生困惑和迷茫。所以,如何加强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确保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提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就成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精神的时代课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探析了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以福建省高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努力为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思路。

王聪[7]2015年在《近代中国教会大学校园文化研究(1879-1952)》文中认为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引进了西方大学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它是中国新式高等教育的先驱,成为中国同时期其他类型大学学习的典范。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取得了超越自身办学规模的重大成就,这与其校园文化本土化和世俗化的发展历程有着紧密联系。校园文化对于一所大学,就像是阳光雨露之于草木,近代中国教会大学的办学成就得益于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我国当今大学的发展同样需要一流的校园文化。本文的目的就在于通过研究近代中国教会大学的校园文化,为我国当今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启示。首先,论文阐述了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及其校园文化的发展历程。把近代中国教会大学的发展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并根据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程度,本文又把其校园文化的发展分为在封建教育体制下孕育着萌芽、游离于政府管理体制外的洋化发展和向政府立案后的本土化发展叁个阶段。然后,根据校园文化的存在形态,介绍了近代中国教会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并对近代中国教会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进行了论述。其次,分析了近代中国教会大学校园文化的影响因素。把影响近代中国教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因素分为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两大部分,其中内部条件主要包括宗教信仰、校园管理和物质条件,外部环境主要包括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依据这些影响因素在立案前、立案后和新中国建立这叁个历史时期所起作用的不同,本文又从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这四个角度对影响因素加以分析,较为完整的论述了近代中国教会大学校园文化本土化和世俗化发展的脉络。再次,考察了近代中国教会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认为近代中国教会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叁大特征:以基督教精神为核心,宗教氛围浓厚;国际化程度高,跨文化交流频繁;以西方文化为主流,兼容中国传统文化。并利用一分为二的方法,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了近代中国教会大学校园文化的历史作用。最后,根据近代中国教会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经验,挖掘了其对我国当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并结合中国教会大学在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当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提供借鉴。

盛云[8]2015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大学生群体身心特点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成为当务之急。本研究立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的现状,主要运用文献研究、历史分析、比较研究、多学科研究和质性研究的方法,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及模式创新的基本问题,旨在以此为契机,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同时,能够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提供参考,从而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首先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历史考察,依托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和教育现实,提出了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五种基本模式,分别为革命战争服务的宣传动员模式、破旧立新的思想改造模式、严重受挫时期的停滞模式、改革开放初期的灌输模式和教育、管理、服务、文化相结合的综合发展模式。其次,本研究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表现出的新发展与新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理念滞后、内容片面单调、方法僵化、体制落后、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迫切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以适应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与大学生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再次,在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本研究着重分析论证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现实动力,形成了由大学生思想行为嬗变的主体动力、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挑战的内在动力与高校角色转换的环境动力所构成的动力系统。此外,本研究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基本理路,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应当着眼于实现教育主体的平等性与目标定位的准确性、内容的开放性与方式的多样性、过程的统一性与评价的科学性等目标;应当以坚持疏与导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国际化与民族性结合、主导性与多样性统一、自主性与社会化统一的原则;在模式创新的目标导向和基本原则指导下,构建起全面素质模式、契约管理模式、社会支持模式、咨询发展模式和文化育人模式“五维一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教育模式。最后,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五维一体”的综合教育模式构建,立足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和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思想,从培养目标选择、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式选择、教育过程选择与评价反馈机制创建五个方面揭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构建的实现路径。

丛峰[9]2009年在《企业文化与高职学校文化的融合与对接研究》文中指出国内外企业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企业文化理念在企业的创建、发展、经营中已经并且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作为一个生产特殊产品的组织,其管理同样也离不开企业管理的思想、方法和手段。特别是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企业文化建设的很多成功经验都是值得吸收和借鉴的。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对国内外企业文化与高职学校文化现状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尝试寻找二者合理有效的对接关系,力求用企业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来引导高职院校的管理,特别是用企业文化理念指导高职学校文化建设、探索构建新型高职学校文化的途径、方法,使高职院校的管理与培养模式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科学持续发展目标。首先,从概念上对企业文化、学校文化与高职学校文化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它们的具体内容与层次结构,并对叁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与评价。其次,通过对高职学校文化的存在的问题和现状进行分析,再将企业文化建设、学校文化建设从建设要素和理念上进行比较,作出了详细论述。从建设主体、建设目标、建设途径等方面对企业文化与高职学校文化进行了较深入的比较分析,再对二者价值理念、管理理念、竞争观念、集体观念等作出对比分析,从而找出了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同时挖掘它们的相通之处,为二者的有效对接寻找到切入点。再次,从企业文化与高职学校文化的联系以及企业文化对高职学校文化的要求入手,在对二者对接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之后,提出了导入企业文化理念实现对接的基本思路,并对二者对接的具体方案提出构想,同时对方案的实施的内容、途径作出了较为详尽的阐述。最后,对高职学校文化建设进行了实证研究,具体针对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导入企业文化理念实施学校文化建设的实例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以此为各高职院校开展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乔长水[10]2008年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和谐校园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和谐与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和谐校园文化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和谐校园文化对于师生成长、成才,促进学校的发展与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在对和谐校园文化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创新性的对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和厘清。并指出和谐校园文化具有人文性、包容性、导向性、开放性特征,具有整合调节功能、凝聚激励功能、辐射功能等。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在和谐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主要存在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人文精神的缺失等问题。在和谐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和和谐发展理念落实不够,缺乏时代性和科学性。在和谐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存在着诚信缺失问题、校园人际关系不和谐问题。在和谐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面临着硬件资源紧张、“过度消费”和校园硬件设施缺少人文精神等问题。在对和谐校园文化内涵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进行了论述,认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交融中保持自身校园文化特色,要用和谐文化的理念建设校园文化。要精心培育先进创新宽容和谐的精神文化,要持续建设独特典雅人文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民主平等科学高效的校园制度文化,构建理性宽容诚信的行为文化。

参考文献:

[1]. 学校组织文化的探索与实践[D]. 陈文海.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2]. 探索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学校管理模式[D]. 李剑锋. 首都师范大学. 2001

[3]. 探索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学校治理模式[J]. 黄新国. 教育教学论坛. 2014

[4]. 校园文化带给学校管理模式的变革[J]. 冯晓霞. 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 2017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 宋伟. 郑州大学. 2016

[6].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 蔡桂珍. 福建师范大学. 2013

[7].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校园文化研究(1879-1952)[D]. 王聪.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5

[8].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D]. 盛云. 大连理工大学. 2015

[9]. 企业文化与高职学校文化的融合与对接研究[D]. 丛峰. 湘潭大学. 2009

[10].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 乔长水.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探索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学校管理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