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国学是迎合还是发展?论文_李娟娟

读国学是迎合还是发展?论文_李娟娟

(霍邱县城关镇中心小学,安徽 六安 237400)

摘要:常言道:“国学国学,中华民族固有之学问也。”现如今举国上下都提倡国学热,中小学教育更是对国学情有独钟。那么中小学学国学的意义之处又显现于何处呢?

关键词:国学;迎合;发展

分别从 道德教育、人格教育、智力教育、国民教育方面作了阐释:

1.道德教育

国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的。自宋代以来,《四书》是中国人的基本信仰与信念,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是家传户诵之学,哪怕是乡间不识字的劳动者,也是自觉实践其中做人的道理。其中的“仁爱”思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格言,一直到今天,不仅是中国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全人类文明中最光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联合国大厦镌刻着孔子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仁爱”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

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提升孩子们的素养。如孝亲敬长,诚实守信,谦恭有礼等。同时,灿烂的文明,也能使孩子对祖国更有感情,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培养和塑造出具有民族意识、经世致用的下一代。比如还有在生活中要尊师重教,尊老爱幼,要知道怎样做人做事等等,这些好的传统如果失去了,那我们的道德秩序就容易混乱。例如《论语》、《孟子》,按梁启超的说法,“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中小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只有了解它才不致和共同意识生隔阂。一个人辨别是非的能力应该从小就开始,过了青春期,道德观、世界观就已经基本形成了,这时候才开始进行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教育就太晚了。中小学尤其是小学可操作空间比较大,年龄段合适,考试的压力也相对小一些,因此是国学教育的最佳时间。

2.人格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合构而成。在这种传统文化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传统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循人伦而以和为本;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重体验而以乐为本。处于这种精神熏陶之下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逐渐形成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意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患意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路向和“天人合一”的终极理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同时,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十分注重以“内省”来提高道德修养,并且主张通过自身的体验而感受快乐。中国古代哲学家、文化人讲涵詠,讲六艺之学,讲礼、乐、射、御、书、数,讲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讲人的品味,人的意境。人不是行尸走肉。人活着,要活得有尊严,有格调,有价值,有意义。要读书,要静坐,要修养自己。要养气,养心,养性、养情,养才。靠什么养?在古代是靠人文的“六艺”之学之教,靠四书五经。

3.智力教育

儿童背一点蒙学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千家诗》等,背一点《论语》《孟子》《老子》,背一点古代诗词等,很有好处。适当背诵一点古代经典,对开发智力很有好处。十三岁以前语言记忆能力很强,多背一点,打一点童子功很有必要。这一年龄段只要背,以后再慢慢理解、反刍,终身受益无穷。有一句古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不仅对孩子们学人文有好处,而且对孩子们学科学有好处,对孩子们将来做人、立身行世都有好处。

4.国民教育

国语、国文、国学的教育是国本,不可动摇。中国的教育,一定要以母语与本土文化为主导和主要内容。我们现在讲自主创新,讲建立自主创新型国家,首先振兴的应是中国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国人靠什么走向世界?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中当然包含着几千年来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中国文化当然是变动着的文化。但中国之为中国,中国文化之为中国文化,一定有自己内在性的东西,有主导性与主体性的常道。这是不可动摇的。

中国教育的特征,首先是“综合观,即大教育观。中国传统教育认为教育这一系统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许多教育问题实质上是社会问题,必须把它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和解决。”而教育又渗透到社会各子系统之中。《礼记•学记》把教育的社会功能概括为十六个字:“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教育功能的两个方面:第一是培养国家所需人才及人才的全面性,第二是形成良风美俗、道德风尚与人文环境。这两者又是相互联系:首先,是文化氛围,我们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生活节奏加快,再也没有闲心静下心来去品位纳兰性德的诗句,也不会有闲情逸致去研究竹林七贤是如何继承建安七子的文化思想的。甚至夸张到我们中国的传统的音乐“中国风”发展滞后不提,更是大批量的抄袭日本的古风音乐。就拿我身边的人来说,不知道神思者,不知道和平之月,不知道姬神,甚至连春江花月夜都没有完整的听过一遍,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古文化如何能发展?其次,学习方法不对。以我读书经历来说,学习古文的方法就是背诵默写翻译全文。却不提它的文化价值,它和社会的影响,它和作者的关系,它和现在的联系等。以至于到了现在,我们能背诵的也只有那几首脍炙人口的诗句,而一些名家散文:如《劝学》《过秦论》《阿旁宫赋》等等还有多少人能背出来?如果对待国学仅仅是粗暴的背诵默写,那么比重加到100%那也只是新时代的八股文它的应用。

国学必须要发展,我们丢弃了的文化如剑道、花道、茶道、服装都在日本变“废”为宝。如果这个发展方式就是简单的增加数量死记硬背,那么提倡国学就成了迎合和倒退。

论文作者:李娟娟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5

标签:;  ;  ;  ;  ;  ;  ;  ;  

读国学是迎合还是发展?论文_李娟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