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青少年对未来的目标意识研究论文

新时代背景下青少年对未来的目标意识研究论文

新时代背景下青少年对未来的目标意识研究

徐益楠,王琪雯

(南京林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摘 要】 个体思维和行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指向未来。本研究通过开放式问卷对805名初中生进行调查,重点探讨青少年在家庭、学业和职业方面的未来目标,关注青少年未来目标意识的发展,并讨论了在新时代文化背景下青少年的未来目标意识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差异及特点。

【关键词】 青少年;未来目标;目标意识

一、问题提出

未来目标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追求的具有个人意义的目标,是个体在当前生活情境中所追求的、并在各种生活领域中希望趋近的或试图避免的目标[1]。青少年未来目标的设定和实现是他们自我同一性形成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部分[2]。当他们认识到当前行为对未来可能产生的重要影响,便能更加规范自身行为,促进个体的自我发展和实现。

个体的未来目标的形成与其所处的特定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未来目标的建构受到宏观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且青少年的发展又极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尤其在当今社会急剧变化、信息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多元文化的碰撞和冲突使得青少年的未来在具有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不确定性也变得更大,对未来的思考和构想更加具有时代特色。在这样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少年究竟是从何种角度思考未来、规划人生,他们的理想和关注的侧重点有什么新的变化,这些都是十分值得关注和研究的。

根据过往研究,询问青少年的未来目标和兴趣时,提及最多的是教育、职业、家庭这三个领域[3]。本文旨在通过问卷来调查新时代背景下的初中生在教育、家庭、职业三种特定领域的未来目标发展现状,探索当代青少年对未来的目标意识的特点,用更科学专业的方式了解到中国新一代青少年对未来发展的态度和思考。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本次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从南京的两所中学及苏北的一所中学抽取初一到初三学生,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05份。调查对象年龄均位于13-16遂之间,平均年龄14.1岁。其中初一273人,初二359人,初三168人,缺失年级信息4人。男生423人、女生379人,有3人性别信息缺失。问卷调查以班级为单位团体施测,所有调查人员均为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本科生,由心理学专业老师指导,问卷调查前接受过统一、严格的培训,并且对施测环境加以控制以减少无关因素的干扰。

(二)研究工具。开放式问卷。问卷内容由以下内容组成:

根据叙述内容进行分类和编码,编码工作由五名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完成。首先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对100个回答进行尝试编码,将类似的回答归为一类,就编码意见不一致的和有疑问的地方进行讨论,达成一致意见,使编码者对编码方案与分类有一致的理解,然后再以相同的方式对剩余问卷进行编码,并将全部数据以不同类别名称分类整理。

对于课程建设而言,微积分和现实问题相结合比较困难,难于开发应用课程。具体表现为高职数学没有建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数学教育和专业技能、生产实践、生活日常联系太少,数学专业课程没有建立。学生没有学到专业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面对繁琐的推导和枯燥的板书,理论缺乏现实世界的支撑,把数学的应用变为死记硬背。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思维把现成的数学直接灌输给学生,通常知识让学生记住了抽象的定义、定理,而不理解它们的现实应用方法与前景,那么数学的作用也会大打折扣[2]。

3-1、你将来打算从事什么职业?(职业目标);3-2、你觉得长大成人后,在社会上工作的意义是什么呢(未来职业)?

(三)数据收集与处理。本研究的调查问卷数据资料采用SPSS 24.0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色谱柱:Agilent ZORBAX SB-aq (250 mm×4.6mm,5μm); 流动相:0.2 mol·L-1三氟乙酸-乙腈(95∶5);流速:0.5 mL·min-1;柱温:30℃;进样体积:20μL;漂移管温度:100℃;氮气流速:2.5L·min-1。

首先对问卷回答进行完整性检查,对有漏答或填写态度不认真的问卷予以剔除,再进行分类整理,最终关于“未来家庭”“未来学业”“未来职业”的自由叙述分别得到了933、955、929个有效回答。

2.交叉组对照干预前后Harris评分和MRI指标的比较:交叉组HBO治疗后(第2次评估)与治疗前(第1次评估)相比,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缓解率为12%。交叉组HBO治疗后较治疗前在股骨头坏死指数、股骨头坏死面积、骨髓水肿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1-1、你觉得自己会在什么年纪结婚?(在后文以“结婚年纪”代称,下同);1-2、长大后你理想的家庭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未来家庭)?

三、结果分析

在关于未来家庭的回答中有超过一半(57.84%)的青少年希望家庭幸福和谐美满。有12.19%的青少年希望未来家庭生活能满足基本生理需要、提高生活质量,多是对物质生活的期待。有10.45%的被试对未来家庭生活描绘了具体情景,内容温馨,有画面感。经比较,经济发展速度较缓地区的孩子所描绘的未来家庭生活画面更为传统。被试提及对配偶的期待与相处之道占6.72%,表现出了对爱情的期待,部分提及双方职责分配如男主外女主内。提到独自生活的有1.62%。

(3)1∶25 000水系沉积物测量较1∶50 000水系沉积物测量结果更佳。不仅对异常的反应更准确,而且更有利于指导下一步找矿。

未来家庭:①幸福和谐美满;②满足生理需要、提高生活质量;③具体情境;④家人平安健康;⑤家庭团圆;⑥对配偶的期待与相处之道;⑦对孩子的期待;⑧平淡普通简单;⑨没有想法;⑩独自生活。

2-1、你觉得自己将来会读到什么学位?(最终取得学历);2-2、你觉得在学校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未来学业)?

回答中有特定职业目标(2.58%)的青少年所构想的职业多为教师、医生等传统的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且出现了许多有关艺术的职业类型,如漫画家、导演,这是此前极少出现的内容,是在文化繁盛的社会背景下当代青少年产生的特色理想之一。叙述工作意义为生存(2.58%)的青少年表现出了较为消极的态度,认为工作仅为了混口饭吃,在社会上生存下去。而表示完全没有想法的青少年占有1.08%,他们当前还未对未来工作进行深入思考,没有明确未来职业方向,不曾为未来付出实际行动。

对1-2、2-2和3-2的回答整理发现,青少年对于未来家庭、未来学业以及未来职业的叙述内容可划分为10-12种类型。具体如下: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黄梁村于万花谷固然是进入关键之一,万花谷在秦岭之中,秦岭在九州之中,九州在天地之中,又岂是偶然,说不定,它也会是天地之中的一子解双征。”

未来学习:①未来生活;②增长知识,提升学历;③提升自我;④报效祖国,造福社会;专心工作;⑥自己和家人;⑦人际交往;⑧实现理想;⑨赚钱;⑩有更好的选择;⑪乐趣;⑫态度消极。

未来职业:①利他;②养家;③更好生活的保障;④赚钱;⑤自我发展;⑥实现人生价值;⑦实现个人理想;⑧特定职业目标;⑨生存;⑩没有想法。

(二)未来家庭/学业/职业的不同分类主题的比重分析。在青少年对未来家庭、学业和职业的自由叙述中,对不同分类主题所占的比重进行分析。结果发现:

(一)关于未来家庭/教育/职业的叙述内容。对1-1、2-1和3-1的回答整理分析发现:关于结婚年纪,想在21-25岁、26-30岁结婚的有39.1%、48.5%,分别有1.3%和2.6%同学想在20岁前、30岁以后结婚,另有8.4%不想结婚;关于最终取得学历,有3.1%的同学只想完成义务教育,9.6%的同学表示想读到高中,占比最多的是获取本科学位(45.6%),28.2%和13.5%的同学表示想读到硕士和博士;关于职业目标,近半的同学(42.2%)选择律师、医生或科学家等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而农民和工人仅占0.5%与0.6%。

在关于学习的意义中,最多的是有36.57%的青少年认为学习是为了未来生活,希望能通过努力获得更好的生活环境。有21.52%和20.27%认为学习可以增长知识,提升学历和提升自我,表达了对自身发展的期待。有11.69%的被试希望通过学习报效祖国。其中发现别具特色的回答,例如在增长知识、提升学历分类中,被试对学历要求差异较大,有的希望读到博士,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但是有的只想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学习态度消极被动。在部分被试提到学习不失为乐趣的同时也有被试因为成绩不好而认为学习是件无聊的事情。

在对工作意义的思考中,青少年最常提及利他(42.95%),即认为工作有益于祖国、社会、人民。其次是养家(17.33%),认为工作是家庭的经济来源。为了更好的生活保障(11.19%)、赚钱(7.21%),主要提及将来的收入状况与物质保障,男性对经济的考虑较女性多。之后依次是自我发展(6.24%)、实现人生价值(5.71%)、实现个人理想(3.12%),这三类答案在两性上没有明显差距。

“登完记,你们就尽快把婚礼办了,然后赶紧要孩子,趁着我和权筝她妈还能动弹,帮你们把孩子带大。”老妈郑玉英又加上一句。

(三)讨论。本研究通过开放式问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青少年未来目标意识的一些特点。

首先,在家庭、学业和职业三方面,青少年时期的女性比男性有更多的担忧,男性比女性对未来的态度更为迷茫[4-5]。且女性对于现在与未来间的关系有更深的理解,更加明白当下所做之事将影响未来的生活。同时,受传统理念和社会性别要求的影响,男性依然更多地去考虑为家庭、伴侣及自身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这一点并没有随着女性的发展而消退。

其次,青少年的未来目标意识在年级上有显著差异,表现为年级越高,对未来的思量和准备越多[5、6]。如在未来工作意义方面,年级更高的青少年更能够意识到步入社会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因此更希望工作能够实现经济独立,并照顾家庭、回报社会。

7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行后路Ponte截骨,其中3例因严重胸廓畸形同时行胸廓成形术。1例结核性胸腰段角状后凸畸形患者行后路全脊椎切除术(VCR)。所有患者术中唤醒试验及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测未见异常。患者术后3个月内在支具保护下活动,每3个月定期随访,行全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

另发现,部分被试在思考未来家庭生活时希望独自生活。综合回答描述来看,一是青少年已意识到“421家庭”带来的压力。第二,随着互联网发展,青少年成为互联网的主力军[6],使得当代青少年对未来的思考角度、观念更加新颖。第三,有部分女性被试希望将来工作以获得与男性的同等地位;有部分被试并不打算生育,而是选择领养孩子、养宠物或丁克,这些反映了在社会大背景下两性平等意识的增强、家庭生育功能的弱化。

与此同时,社会主流价值观与传统道德观念依然对青少年有显著影响,具体表现在报效祖国、家本位、重视学习等方面。譬如在对工作的意义的回答中,近半(49.63%)的青少年认为工作的意义是利他的;有20.02%的青少年认为工作是为了养家,“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也依然不少;受学校教育和家长对学业高度关注的影响,青少年更加关注学习、逐步认识到学习对自身的重要性。

此外还发现,青少年对于未来的态度并不完全是积极乐观的。青少年在对于家庭、学业和职业三方面的思考中均存在消极想法,对生活缺少热情。这也表明青少既对未来有美好的期待,也意识到道路充满坎坷,表现出辩证的思考方式。且部分青少年年龄较小,又受到社会固有思维影响,对未来的考虑较少或几乎没有,在作答时多出现“套话”,表述没有个人特色。

总的来说,当代青少年的未来目标意识表现出明显的与社会文化发展相关联的特点。但青少年对未来的目标意识依然聚焦于未来学业、未来家庭和未来职业三方面,以与其现实生活关联性更高的学业为重点,未来家庭、未来职业为次重点,思考内容更加多元化、对自身的担忧及期待也都很突出。

其次,从本地地方特色来看,我们高淳源远流长的地方文化和特色就是我们应该弘扬的民族优秀文化。“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中职语文教学应成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阵地。

参考文献:

[1]于凤杰.青少年未来目标的研究现状[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4(02):18-21.

[2]王晶.中学生未来目标发展特点及其与学业自我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0.

[3]Nurmi, J. E. How do adolescents see their future? A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orientation and planning[J].Developmental Review,1991(11):1-59.

[4]张玲玲.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D].山东师范大学,2005.

[5]郭超,陈晶晶.初中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1):13-18.

[6]王琪雯.关于校园暴力的研究综述[J].文学教育(中),2018,(12):150-151.

中图分类号: C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0125(2019)18-0207-02

基金项目: 本文系南京林业大学2018年度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810298087X。

作者简介: 徐益楠(1998-),女,汉族,江苏盐城人,南京林业大学本科在读,社会工作方向;王琪雯(1998-),女,汉族,浙江瑞安人,南京林业大学本科在读,社会工作方向。

标签:;  ;  ;  ;  

新时代背景下青少年对未来的目标意识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