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血压病的治疗谈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思路论文_朱光娥

以高血压病的治疗谈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思路论文_朱光娥

(云南省楚雄州牟定县江坡镇卫生院 云南 牟定 675500)

【摘要】 中医和西医是医学领域中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它们对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及诊疗有不同的认识。在诊疗过程中也各具优势与局限性,为实现两种治疗方法优势互补,医学界提出中西医结合理念,本文结合高血压病证规律与中西医结合最佳治疗方案,将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思路作如下概述。

【关键词】高血压;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4-0300-02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在我国所有非传染性疾病中发病率最高,同时也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等原因,我国高血压病患者增多,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且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高血压病具有患病率、致残率、病死率高,而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低的特点,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因此,如何有效控制血压已成为医学界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目前药物治疗是临床治疗高血压病的首选方法,在治疗中,中、西药治疗各有优势与不足,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高血压病,能有效控制血压,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一定程度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频率,临床应用价值颇高,被许多医学工作者使用,成为临床研究热门课题之一。

1.中西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根据现代研究认为,遗传、环境、吸烟、饮酒过量、食盐摄入过多、年龄、肥胖以及社会心理等因素都可能会导致高血压病的发生。中医理论认为头痛、眩晕等都是高血压的范畴,气血阴阳失调、风、痰、瘀都可能会引发高血压,病证多在肝、肾,有时还会和心、脾有关,虚实夹杂是其主要临证表现。根据中医证型研究,肝肾阴虚、血瘀阻络、阴虚阳亢、肝阳上亢、肝风上扰以及痰浊中阻等都是高血压的主要证型,而且瘀血和痰湿会出现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西医认为,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学说、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学说、胰岛素抵抗学说、心排血量改变学说、细胞膜离子转运异常学说、遗传基因学说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学说[1]都是高血压发病机制阐述的主要组成部分。

2.客观评价中、西医疗效

目前,西药仍是降压的主力军,作用靶点明确,清楚,降压作用强,能迅速,有效地控制血压,尤其对高血压急症,降压作用更为迅速,长效药物可24小时平稳降压,对某些靶器官受损有逆转作用。但其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如影响水,电解质代谢、影响血脂血糖代谢,影响肝肾功能等,同时降压过程中,血压波动大;长期使用某种降压药,可产生耐药性;疗效个体差异明显。而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也有其独特的优势。中医通过辨证论治,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心、脑、肾、血管的病理改变的恢复,能明显改善病人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在降压的同时,可防止靶器官的损害。中医对症对因开药,虽然降压效果缓慢,但平稳,特别是对早期、老年轻度高血压或配合西医治疗较重的高血压均可防止较大的波动。且中药副作用小,并且中药在对某些受损器官的逆转以及并发症的防治方面也有一定作用[2]。然而,由于中药起效慢,在单纯降压方面不如西药明确,服用不方便,患者难于长期坚持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中西医结合在高血压病治疗中所面临的问题

临床尚无统一的高血压辨证分型标准是中西医结合在高血压病治疗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该问题的存在致使临床试验结果重复性差,临床研究质量不佳,在合理设计与严格循证规范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名副其实的随机试验例数匮乏,对于盲法应用更是少之又少,临床研究标本量偏小无法真实反映客观事实缺乏代表性[3]。在目前医疗水平下真正完全治愈高血压难度大,患者在尽力纠正不良生活习惯的同时还得长期依靠药物降压。

中西医结合不是简单的西医诊断加中药治疗或中西药相加,它是一种医学在诊治时援用另一种医学方法(包括理论上的融汇贯通)使之发挥,相辅相成,取长补短,形成能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的最佳组成结构,其功能超出单纯中西医(药)相加,而是整体综合性的放大效益,中西医结合治疗如何结合,怎样结合效果最佳是每个医者实际应用中都会面临的一个问题。

4.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思路

4.1 研究辩证与辨病结合规律

中西医结合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证是中医的特色,它从宏观上辨别和论证疾病,在某一阶段的本质属性及其病因病机,阐明疾病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辨病是西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是从机体的结构、代谢、功能特点,致病因子上更微观深入地认识疾病的重要过程,探求疾病发展中的基本矛盾。证从横向及宏观上归纳疾病某一阶段的本质及演变趋势。辨病从纵向及微观上阐明疾病发展全过程的病理机制。这种纵横交叉、宏微兼顾的方法,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疾病,把治标与治本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辨病与辨证、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中药与西药以及药物治疗和非药物的关系,两者不可偏废。临床上应提倡对高血压病首先辨病分级,然后再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辨证施治;其次是发现病证之间分期与分型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从中医的角度来认识高血压病的发病机理,真正做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病统证。

4.2 探索最佳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中、西医在高血压病治疗中各有优劣,在治疗过程中应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基础上来增强治疗效果,减轻药物治疗对人体所产生的毒副作用。西药治疗具有作用靶点清楚的优势。医学界中关于单味中药或提取成分中药降压成分的研究报道较多,从单味药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钙通道与血管内皮功能改善方面,总结中药降压机理。结合现代中药研究成果进行中医辨证论治,科学配伍,以最大限度发挥中药复方多环节、多靶点、多途径作用于机体的优势[3]。

4.3 形成科学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评价体系

将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关于中医调节阴阳平衡、纠正气血逆乱、临床症状改善通过客观指标反映出来。于病证结合、以病统证及最大限度发挥中医药整体观与辨证轮治的基础条件上,将循证医学的理念方法引入其中,促进可以客观反映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科学体系的形成。

5.小结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既可有效控制血压水平,又能更好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充分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互补的特点。虽然目前中西医结合在高血压病的防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未来发展前景良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林珺.谈中西医结合对高血压病的认识[J].当代医学,2013(30): 153-154.

[2]姚芳.中医“治未病”思想与高血压病防治探究[J].当代医学,2012,18(27):156-157.

[3]李元,韩学杰,李献平等.高血压病中医证类的客观化研究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2014,9(10):1139-1141.

论文作者:朱光娥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2月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1

标签:;  ;  ;  ;  ;  ;  ;  ;  

以高血压病的治疗谈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思路论文_朱光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