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期权财务问题研究

股票期权财务问题研究

付彬[1]2003年在《我国公司实行经理股票期权相关财会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理股票期权最先开始于美国,它所要解决的是公司内部所有者与经营者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委托代理问题。由于其对经理人员的长期激励效果比较明显,所以,我们有必要引入这种好的激励手段。可是由于我们国家对经理股票期权的操作缺乏先例,而且对经理股票期权的研究处于探索阶段。所以,本论文就从财务会计的角度出发,去研究经理股票期权的实行对公司财务以及会计核算的影响,以期提出自己的建议。 论文主要内容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先对经理股票期权作了简要介绍,主要包括经理股票期权的定义、特征和种类;本课题的来源、意义;经理股票期权的理论基础以及我国实行经理股票期权的可行性分析等四方面内容。论文的第二部分主要讲的是经理股票期权对公司财务的影响。具体说来,这里要讨论的问题有:所需股票的来源,经理股票期权价格的确定,经理股票期权对每股收益的影响等叁个方面的问题。论文第叁部分主要从我国会计核算的角度进行了论述,即从会计的叁个要素: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信息的披露方面去研究经理股票期权,来确定我国如何进行经理股票期权的会计核算。第四部分对我国实行经理股票期权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本论文从经理股票期权的性质出发,论述了其在国内实行会对公司财务造成的影响以及应该如何对其进行会计处理,为我国实行经理股票期权作了理论上的探索。

陈政玲[2]2005年在《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及财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理人股票期权作为最有效的激励机制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起逐渐引入我国,并在一些上市公司和高科技企业中进行试点。对经理人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至今仍无任何会计政策出台,造成了国内对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处理上的混乱局面。与此同时,经理人股票期权利益相关各方更加关注它所引起的一系列财务后果。本文从会计和财务两个角度对经理人股票期权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一方面在对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对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处理的一些建议;另一方面,通过分析经理人股票期权对企业净利润、每股收益、财务杠杆和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影响,得出结论:经理人股票期权的激励效应会引起企业净利润的上升,同时不同股票期权类型和薪酬费用确认方法的匹配会对公司净利润产生不同的影响,股票期权的规模与企业净利润负相关;经理人股票期权会稀释企业每股收益,而稀释程度和股价成正比;经理人股票期权会提高企业财务杠杆系数,从而增加企业财务风险,而对企业经营风险的影响则不确定;经理人股票期权对其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经营者、债权人和政府部门等影响有有利也有不利,但通过利益相关者各方的努力和协调最终各方会达到一个利益平衡的状态。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实施经理人股票期权的制约因素加以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赵欣[3]2009年在《经理人股票期权与财务会计问题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经理股票期权最先开始于美国,它所要解决的是公司内部所有者与经营者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委托代理问题。由于其对经理人员的长期激励效果比较明显,所以,中国本土的大量企业都引入了这种好的激励手段。可是由于我们国家对经理股票期权的研究处于探索阶段,对股票期权会计尚未有明确的规定,所以,本论文就从财务会计的角度出发,去研究经理股票期权的实行对公司财务以及会计核算的影响,以期提出自己的建议。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首先界定了经理股票期权的概念,并对其特点、激励机理进行了分析,其次对于经理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方法(会计确认和计量方法)的变迁进行了归纳总结。其次,本文借助于现代企业理论对经理股票期权进行了理论解析,得出经理股票期权的经济实质,并以其蕴含的经济实质来讨论了会计确认和计量问题。同时,文章还对美国股票期权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归纳总结,对美国股票期权实施中暴露出来的财务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分析出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文章的最后,介绍了经理股票期权近年来在国内的发展现状,接着对我国目前实行股票期权激励所存在的主要财务与会计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存在障碍的具体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韩静[4]2017年在《股权激励计划终止会计处理问题研究》文中指出2006年《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后,越来越多的公司使用股权激励计划来缓解委托代理问题。截止到2016年,已经有1195家上市公司陆续推出了股权激励计划,占2016年底上市公司总数量的36.73%,但已经有20%的公司终止了股权激励计划。尽管终止股权激励的公司较多,却少有学者研究股权激励终止方面的问题,相关会计准则也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尤其是主动终止股权激励计划需加速计提期权费用,会对公司财务造成巨大影响,很可能引发盈余管理和消极的市场反应,因此对股权激励终止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分析有一定研究意义。本文对比国内外有关股权激励终止会计处理的不同,发现我国对于股权激励终止或取消的规定比较严格,不允许随意修改,公司只能选择自然取消或者主动终止。本文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研究诺普信两次股权激励计划在不同终止方式下的会计处理及其经济后果。第一次股权激励计划全部未达行权条件自然失效,对公司影响较小;第叁次股权激励计划在实施初期主动终止,由于需要加速计提期权费用,对公司财务业绩,会计信息质量产生显着影响。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发现,加速计提期权费引起公司财务业绩大幅下降,利润首次出现巨额亏损;通过琼斯模型计算发现公司抱着“让我一次亏得够”的想法,向下进行盈余管理,使得会计信息可靠性降低;通过计算公告终止股权激励计划时的CAR值,发现市场反应显着,具有较大信息含量和价值相关性,但该反应显着为负,表明投资者对此消极的态度。不同终止方式会给公司带来显着不同的影响,但这种不同很可能为企业打开利润操控的大门。通过对比两种股权激励终止方式的会计处理及其优缺点,发现自然失效由于不需要计提费用,不会造成公司负担,但需要被动等待失效,不利于激励员工。而主动终止股权激励虽然节约时间,可以重新制定合适的激励计划,但期权费用需要加速摊销,影响管理费用和利润,对公司业绩造成较大波动,甚至沦为盈余管理的工具,降低了会计信息可靠性。因此本文提出了完善股权激励计划终止会计准则的思路,主要从允许使用新激励计划代替原有的激励计划、区分终止实施的原因规定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强化披露加强监管叁点进行完善。以期能填补相关文献的空白和防止上市公司利用股权激励会计准则的漏洞进行盈余管理降低会计信息质量。

费琳琪[5]2003年在《经营者股票期权及会计问题研究》文中认为经营者股票期权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机制,在我国还属于一种新生事物,对于它的研究也成为热门话题。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推动我国股票期权合理、健康的发展,推动股票期权会计问题研究的发展。通过大量的文献检索,采用比较研究和规范研究方法,对经营者股票期权及会计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提出新的观点。 论文的前一部分旨在阐述经营者股票期权发展的理论基础及其在我国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同时借鉴和分析了美国的实践操作。理论基础的阐述,为股票期权的实施奠定了根基。文中从必要性和可行性角度出发,从理论、政策等方面阐述应在我国实施经营者股票期权这一长期激励机制。通过分析和借鉴美国股票期权的实际操作设计及经验,进一步探讨了我国的实际操作问题。并提出在我国目前的环境下,亦采取较简单的股票期权形式,最好采用确定型的股票期权形式。 论文的后一部分主要阐述了经营者股票期权的会计理论问题及会计实务问题。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文中首先从会计角度阐明其应在会计核算体系予以反映的必要性,然后按会计要素及要素结构、确认、计量、报告、披露的顺序对这几个方面的股票期权会计理论一一阐述。作为一种未来合约性质的股票期权,按现行会计要素含义、分类却无法将其予以归属,从而对会计要素及要素结构的问题产生影响,因此,文中提出不改变会计要素结构和改变要素结构的两种假设。文章从确认、计量的基本理论上升到经营者股票期权的确认与计量问题,对经营者股票期权的确认时机、如何确认、计量时点及计量方法的问题都予以了详细论述,对经营者股票期权的确认要素、确认时机、计量时点等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提出对经营者股票期权采用“市场公允价值法”进行计量的见解。

刘秀燕[6]2007年在《股票期权会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股票期权制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是一种旨在解决企业“委托—代理”问题,实现报酬和风险相对称的长期激励制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股票期权制度作为股权激励的典型方式在国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财富》排名前1000位的美国企业中,已有90%的企业对经理人员实行了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制度。20世纪90年代后期股票期权引入我国,至今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股票期权会计处理的研究相对滞后,与国际惯例存在一些差距。虽然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一股份支付》规范了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使股份支付业务会计处理有了操作指南,在会计准则上为股票期权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然而随着股票期权业务的发展,将对准则提出新的要求,应随着实务的发展对准则作出补充。本文通过对我国股票期权会计问题的研究及与国外关于股票期权会计问题的比较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建议,旨在加强我国股票期权会计处理的研究,进而推动我国股票期权的健康发展。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股票期权的含义、类型和理论基础,从而得出了股票期权的经济实质,并且对股票期权会计主要问题加以分析。第二部分,对股票期权的会计规范进行了国际比较,介绍了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关于股票期权会计处理的进展。第叁部分,指出我国目前股票期权会计处理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第四部分,针对相关问题,借鉴国外的会计处理思想,充分考虑我国国情,提出了我国股票期权会计的理论体系,对股票期权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于波[7]2003年在《股票期权财务问题研究》文中认为经营者的激励问题,历来是企业改革的重点与难点。我国目前的经理人薪酬结构相对单一,大部分公司实行的是以工资、奖金为主体的传统薪酬制度。这种薪酬制度不仅缺乏激励功能,而且还可能诱导经理人员行为短期化。为了重塑经理人长期激励机制,从根本上改变经理人不思进取的心态,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在目前的年薪收入激励机制效果不明显而又难以在短期内根本改变的情况下,有必要引入经理人股票期权制度。诞生于美国的经理人股票期权计划作为一种长期激励制度,在过去的20年里对美国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激励效果。所谓“经理人股票期权”是指公司授予经理人一种权利,允许他们在约定的期限内,按某一预定价格购买本公司股票。在购买股票以前,股票期权不会给经理人带来任何的现金收益。在执行期权后,经理人的股票期权收益就体现为行权价格与行权日市价之间的差额。通过实施经理人股票期权制度,能将企业的长期利益与经理人的个人利益结合起来,促使经营者更加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从而可以妥善地解决经营者激励不足的难题,有效防止经理人短期行为的出现。本文结合经济学、现代企业理论、财务理论、资产评估理论以及人力资本理论等方面的知识,运用归纳、演绎与对比相结合的方法,遵循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顺序,对股票期权制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股票期权的关键要素、我国实行股票期权制度的障碍和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实行股票期权制度提出了自己的应用建议。全文主体内容共分四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1.建立股票期权制度的依据任何一种制度的引进,都需要有理论的支撑和实践的支持。经理人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成立,是在承认人力资本产权价值的基础上,<WP=3>随着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制度安排。本文从人力资本入手,结合现代企业理论中的委托代理理论、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产生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以及企业经营的风险理论,分析了经理人股票期权是如何体现上述理论的思想的。在市场经济中,经理人是一种稀缺资源,通过经理人股票期权计划的制度安排,使经理人获得企业的一部分股权,从而能参与分享企业经营活动的剩余,这是对经理人人力资本作用的承认和肯定。两权分离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关系不可避免会产生非效率现象。对于委托代理中的非效率现象,委托人可以通过监督来减少。但监督是有成本的。股票期权的激励作用就在于能控制代理风险,降低代理成本。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和转轨时期,上市公司中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内部人控制现象。通过引入股票期权激励机制,把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合理地转变成法律上的内部人控制,并且彻底改变内部人的地位与收入状况,使内部人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同时保证所有者的利益。风险水平应和预期报酬水平成正比,传统薪酬制度下,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归属和相应的报酬归属不对称。为了使经营者的风险取向与企业相同,必须鼓励经营者承担必要的风险,并给予对称的报酬。而股票期权就正是能达到这种目的的激励报酬机制。企业管理的实践证明了股票期权激励使得经营者收入与企业业绩有了更大的相关性。股票期权激励具有激励性、利益结合性、收益分享制度的创新性、激励手段的灵活性以及激励方式的相对低成本性等特点。它有助于解决我国国有企业长期存在的国有企业中投资主体缺位、企业经营者激励不足以及经营者的短期行为等问题。2、股票期权的关键要素设计这一部分结合国内外有关股票期权的实践经验,对实行经理人股票期权的关键要素进行了论述。尤其是对股票期权行权价格的确定和授予数量的确定进行了重点论述。通过对目前常见行权价格确定方法的评述,指出指数股票期权比固定价格期权合适。因为它既不会因为整体市场走好而错赏相对业绩差的经理人,也不会因为整体市场受挫而剥夺相对业绩好的经理人应得的报酬。在任何市场上,它都能将管<WP=4>理层的业绩与其报酬联系起来。在设计股票期权的授予数量时,先通过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计算出每股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再运用人力资本的相关理论,通过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等推导出计算经理人价值的模型,最后得出经理人股票期权的授予数量,并提出股票期权授予数量的其他制约因素。在对股票期权的其他关键要素的论述中,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实施股票期权计划的股票来源、授予范围及条件、授予时机、行权时间、权利变更及丧失、股票期权的执行方法、考核监督进行了恰当地论述。3、我国实行股票期权制度的障碍和问题由于我国的现代企业是在一个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产生与发展起来的,且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也未完全成熟,这就决定了就目前我国条件而言,实行股票期权制度还存在着诸多障碍和困难。在政策与法律方面,不但没有任何一部国家法律涉及到股票期权制度的基本构架与实施细则以及股票期权行权与交易的法律条款,而且《公司法》和《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的相关条例还限制了股票期权制度的实施,且缺乏会计规范和税务规范。在市场方面,股票市场的价格失真,企业家市场的发育不成熟以及人们对公平与效率问题的理解还?

齐瑾[8]2012年在《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相关财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新技术企业是以创新为生命力的企业,而创新的源泉即为企业所拥有的高智商、高技能、高知识的人力资本。这些人力资本是高新技术企业生存发展、在竞争中获胜的关键。但是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的状况却令人担忧,掌握着先进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非常稀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劳动者缺乏积极性,而且人力资本流失现象严重。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创造的贡献与其得到的回报不相符。根据产权理论的逻辑,当一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达到支配地位时就一定会有产权的要求,因此确立人力资本产权地位,实现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呼声越来越高,尤其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这种,以人力资本为生命力的企业,更是成为必然中的必然。因此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问题是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而其中的相关财务问题更是首先需要解决的。论文以确立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的产权地位,并使其参与企业的收益分配为核心论点,对此过程中会遇到的相关财务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主要是在继承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高新技术企业及其人力资本的特点进行一定的改进,旨在解决其中可能遇到的相关财务问题,寻找一条实现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可行之路。论文首先从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出发,从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论述实现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必然趋势。其次,论文通过对目前人力资本的产权会计确认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结合高新技术企业不同类型人力资本各自特点,确定其各类型人力资本产权会计确认的方法,并以此确定谁有权参与高新技术企业收益分配,以及如何在会计上客观的反映其参与收益分配的整个过程,实现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前提之一。第叁,论文在对现有人力资本价值计量方法的研究基础上,找出其中可借鉴之处,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确定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价值计量的方法,从而解决人力资本以多少比例参与收益分配的问题,实现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前提之二。最后论文在对现有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方式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高新技术企业特点,找出适合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实现方式,并给出实现过程中的一些相关建议。

汤洋[9]2010年在《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处理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理人股票期权作为一种经济事项,具有比较复杂的特征,至今会计学界对其经济实质的理解还未能达成共识,从而导致学者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处理观点,其中有影响的观点是:费用观和利润分配观。首先文章对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然后对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并介绍了我国现行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准则执行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对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的处理,采用了费用观,但是费用观没有完善准确地反映经理人股票期权的经济实质,因此,在重新把握经理人股票期权的经济实质的基础上,并结合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文章提出“资产权益观”对经理人股票期权进行会计处理,并对资产权益观下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文章对完善我国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处理提出了改进建议。

钮煜璇[10]2006年在《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从第一份经理人股票期权计划于1952年出现在美国的辉瑞公司以来,经理人股票期权就以它在协调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降低代理成本、提升企业价值等方面较其他激励机制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赢得各国、各企业集团的青睐。美国最早开始设计和研究经理人股票期权,有关经理人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在很多方面已趋于成熟,当为我国所借鉴;但在经理人股票期权的确认、计量等方面仍存在着诸多争议。我国国内自从深圳万科1993年最早引入经理人股票期权之后,无论是实务界还是理论界对经理人股票期权的探索和研究从未间断,大有风起云涌之势,但时至今日理论界仍没有对经理人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问题形成统一成熟的体系,实务界典型而规范的经理人股票期权计划也为数甚少,正停留在探索阶段。本文依据期权会计的基本理论,结合我国实情,并对国内外学者的不同观点进行分析比较,提出建立我国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的个人意见。本文重点通过比较不同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的处理方法、分析各种方法的优劣以及揭示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来探寻我国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的实施之路。同时提出在我国实行经理人股票期权的过程中,在高新技术企业确认股票期权的价值时可以采用期权价值和人力资本价值交叉定价的方法,并对其加以分析和论证。在整个经理人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过程中,本文引入了“人力资产”、“人力资本”、“应付债券——可转换经理人股票期权债券”、“递延报酬费用”等会计科目,对每一账户都进行了账户结构示范,同时以一具体示例解释一般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之间会计处理的差别。

参考文献:

[1]. 我国公司实行经理股票期权相关财会问题研究[D]. 付彬. 天津工业大学. 2003

[2]. 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及财务问题研究[D]. 陈政玲.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5

[3]. 经理人股票期权与财务会计问题探讨[D]. 赵欣.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9

[4]. 股权激励计划终止会计处理问题研究[D]. 韩静. 安徽财经大学. 2017

[5]. 经营者股票期权及会计问题研究[D]. 费琳琪. 沈阳工业大学. 2003

[6]. 股票期权会计问题研究[D]. 刘秀燕. 东北财经大学. 2007

[7]. 股票期权财务问题研究[D]. 于波. 西南财经大学. 2003

[8].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相关财务问题研究[D]. 齐瑾. 太原理工大学. 2012

[9]. 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处理方法研究[D]. 汤洋. 长沙理工大学. 2010

[10]. 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问题研究[D]. 钮煜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  ;  ;  ;  

股票期权财务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