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智力分析_情绪和情感论文

情绪智力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智力论文,情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及相关的概念情绪智商(emotional quotient)简称情商EQ,成为国内外心理学家所关注的热点之一。情绪智力的培养或形成,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已引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们的广泛注意。本文拟就情绪智力有关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情绪智力的含义

1.情绪智力的定义

情绪智力的概念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塞拉维(P.Salovey )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梅耶(D.Mayer)提出的, 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 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Salovey & Mayer,1990)。 也就是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状态的识别和理解,并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问题和调节行为的过程。这一过程可能与非情绪信息的加工过程有所不同。我们可以把情绪智力看成是一个与理解、控制和利用情绪的能力相关的概念体系。这一概念体系的建构表明,人们在有效地控制其情绪、情感生活的能力方面是有个别差异的。

情绪智商是相对智商而言的,指的是情感智力的高低。美国心理博士戈尔曼(D.Goleman)在其著作《情绪智力》一书中明确提出:“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情商而非智商”(D.Goleman,1995)。到目前为止,人们对“情商”的提法存在着分歧和争议,情商能否同智商一样加以定量测定,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有关情感智力是决定人们成功的重要因素的思想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成为人们的共识。

2.情绪与智力

关于情绪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情绪是非组织化的、杂乱无章的,它有着潜在的破坏性,因此,对情绪必须加以控制。吴德伟士认为情绪思维与逻辑思维是水火不相容的(Woo-dworth,1940),并提出在进行IQ测量时,应排除被试的恐惧、悲伤、愤怒等情绪。而另一种看法,则认为情绪是一种组织化的反应,它能够对认知活动及随后的行为作出适应性调节。利伯认为“将情绪视作无秩序的、任意的和多余的东西是不可取的”。他认为“情绪是首要的激励力量,可以激发、维持和引导行为”(Leeper,1948)。现代情绪理论也认为,情绪可以适应性地引导认知活动。人们逐渐认识到情绪在人类的智力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情绪不仅对逻辑思维或智力有帮助,而且已经成为智力的一部分。从这样一种观点出发就产生了情绪智力概念的框架。情绪智力框架的提出,为我们识别和组织那些用来理解和体验情绪的特殊技能,提供了有效的途径(Mayer & Salovey,1993;Salo-vey &Mayer,1990;Salovey,Hsee & Mayer,1993)。

3.情绪智力与社会智力

关于智力,心理学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最初对智力的解释主要是在认知能力方面,如思维能力、言语能力、空间能力等,以后人们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能使个体为某种目标而行动,理智地思考和有效地适应环境”(D·Wechsler 1958)。这种概念包括的范围比较广,它不仅有传统的抽象(言语)机械能力(视觉/空间),而且还包括了社会智力。现代理论家葛敦纳和斯登伯格(Gardner & Sternberg,1985)等人提出的智力成份, 也都包括了社会智力如社交能力、自我认识能力、适度改变自己以符合环境要求的能力等。

关于社会智力与其他形式智力的区分,是桑戴克(E.Thorndike 1920)提出的,并将其定义为“知觉自己和他人的内部状态、动机、行为,在此基础上采取最适宜行为的能力”。也有的将社会智力定义为“理解和控制别人的能力”、“理解和控制自己的能力”。 维斯泰恩(We-instein 1969)提出“社会智力归根到底就是控制他人反应的能力”。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不仅需要认知能力,还需要社会智力,如我们走路时在路边发现一封写好地址、贴好邮票的信,该怎么办?这个问题,不仅需要认知智力(言语),还需要社会知识和道德判断才能正确地解决。又如心理学家请人们指出聪明人的特征,其中有许多特征带有很强的社会性,如接纳他人、允许犯错误、兴趣广泛等。这些都表明,在认知能力以外,的确存在一种社会智力。但是对社会智力进行准确的界定和独立的测量是相当困难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情绪智力是社会智力中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一个分支。人们在面临许多社会问题时,都需要在情绪、情感信息的参与下才能正确地解决。这种对情绪信息加工的能力就是情绪智力。

二、情绪智力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情绪智力包括一系列相关的心理过程,这些过程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准确地识别、评价和表达自己和他人的情绪;适应性地调节和控制自己和他人的情绪;适应性地利用情绪信息,以便有计划地、创造性地激励行为(Salovey & Mayer,1990)。其内容如图1所示:(见下页)

图1 情绪智力的结构

1.情绪的评价与表达

当情绪情感信息进入知觉系统,情绪智力过程也就启动了。情绪智力首先表现为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识别、评价和表达。也就是对自己的情绪能及时地识别,知道自己情绪产生的原因,还能通过言语和非言语(如面部表情或手势)的手段将自己的情绪准确地表达出来。情绪上的自知之明是情绪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清楚、准确地了解自己的情绪,才能根据外部环境的要求,有效地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同时,对自己情绪的识别和评价对情绪和表达有重要影响,只有准确地、及时地识别和评价自己情绪的人,才能准确地、有效地对来自机体内部的情绪信息作出加工,更快地对其情绪作出反应,更好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情绪,这些技能就是最基本的情绪智力。

人们不仅能够知觉自己的情绪,而且能觉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态度,对他人的情绪作出准确地识别和评价。这种能力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很重要的,它使人们之间能相互理解,使人与人之间能和谐相处,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对他人情绪的识别评价和表达这种情绪智力中,移情起着主要的作用。所谓移情,即是了解他人的情绪,并能在内心亲自体验到这些情绪的能力。罗杰斯(Rogers 1961 )指出能够理解他人并与他们产生共情的能力是无价之宝,也是心理咨询的前提。移情可能是情绪智力行为的最核心的特征,也是利他行为的激发因素。

情绪的识别和表达是通过言语和非言语方式进行的。采用非言语方式是情绪智力的重要特征,很多情绪信息的交流都是通过非言语途径进行的。如面部表情、手势和身体等方式。人们对非言语情绪信息知觉的能力,即非言语传递准备性上存在着个体差异。

2.情绪和调节

人们在准确识别自我情绪的基础上,能够通过一些认知和行为策略来有效地调整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摆脱焦虑、忧郁、烦燥等不良情绪,如有人在跳舞时能体验到快乐的心境,或找朋友谈谈心可以产生积极的情感。当人们心情不佳时,就可以采取这些方式回避消极的心境而使自己维持积极的心境状态。

同时人们也能在觉察和理解别人情绪的基础上通过一些认知活动或行为策略有效地调节和改变其他人的情绪反应。如一些演说家,能够使听众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人们在求职时通过自己的衣着、行为和言语表达使主雇对其产生好的印象和情感(如满意、惊喜等情感)。高夫曼(Goffman,1959)等人对个体印象整饰方面的研究, 充分说明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对自己进行整饰,可以使他人产生对自己所预期的印象和情感。这种能力也是情绪智力的集中体现。人们在这方面的能力也是有个体差异的。

3.利用情绪解决问题

情绪在人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其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和策略采取的方式等会产生系统的影响。研究表明,情绪能影响认知操作的效果,情绪的波动可以帮助人们思考未来,考虑各种可能的结果;帮助人们打破定势,或受到某种原型的启发;可以使人们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特别是在茫然的情绪出现时,不仅仅是打断正在发生的认知活动,而且可以利用这种情绪来审视和调整内部或外部的要求,重新地分配相应的注意资源,把注意力集中于情景中最重要的刺激,更有利于抓住问题的关键而解决问题。

同时,情绪是一个基本的动机系统,它具有动力的作用,能激发动机来解决复杂的智力活动。如有的个体可以把由于评价情境(如测验或临近的表演等)带来的焦虑,转化为促使个体进入更全面的准备过程之中的动力。充分发挥情绪在解决问题中的积极作用也是一种情绪智力,在这方面个体也是有差异的。

三、情绪智力的培养

情绪智力作为人类社会智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们对情绪信息加工的一种重要能力,而且情绪智力有着很大的个体差异。情绪智力高的个体可能更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对自我内部体验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更开放。这种意识使他们能对自己和他人情绪作出积极的调控,从而维持自己良好的身心状态,与他人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因此,培养发展人们的情感智力对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按照戈尔曼的说法,情绪智力的培养应成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专为问题学生设计的补救措施。作为学校教育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应充分认识到提高学生情绪智力的重要意义,把情绪智力的培养纳入学校的整体运行机制中,将其作为一项教育内容和考核指标,在课程活动的安排、制度的建立、校风的建设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工作。

1.开设相应的课程,组织相应的活动。情绪智力的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可能的情况下,设置一些相关的课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情绪智力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并且有意识地加以自我培养和锻炼。教育工作者应在加强情商测评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等方式来施加影响。应教给学生一些心理调节的方法,逐步完善其心理调节机制。通过组织交朋友、小组等活动,培养学生对他人情绪的体验能力,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

2.在校园文化、管理制度、校风班风等潜在课程的建设中贯彻情绪智力教育的要求。成长环境的优劣对学生情绪智力的培养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校园文化、管理制度、校风班风的建设方面,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从而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良好的情绪、情感品质。

3.提高教师队伍的心理素质水平,改善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教师的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教育态度和考试方式的优劣,对学生情绪智力的培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情绪智力,不妨从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增强教书育人的意识出发,使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情绪智力。

标签:;  ;  ;  ;  

情绪智力分析_情绪和情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