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保障房建设管理的主要问题及改革建议论文_张云芬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中心

摘要:本文围绕我国保障房建设管理进行讨论,了解其中存在的管理问题,并对相关的改革建议进行探讨和描述,希望可以有效提升我国治安保障房建设的管理水平,使保障房建设的效用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

关键词:我国保障房;建设管理;主要问题;改革建议

所谓保障房,主要是国家应用行政手段提供给中低收入家庭的一种住房保障制度,在规划当中,我国决定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对保障房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以此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在住房方面的困难,同时还能对房价产生一定的控制作用,但从目前的发展形式来看,保障房的建设还有许多问题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保障房效用的发挥,因此,需要对保障房建设坚强管理,使其建设的科学性得到不断的增强,以此来提升房源配置及流动的合理性。

一、我国保障房建设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

目前我国在住房保障的法律方面还不够完善,虽然已经将立法问题提上日程,但却没有得到了实质性的进展,《住房保障法》在2008年推出,相关的基本保障征求意见在2011年提出,却进展缓慢,由于相关法律没有针对性,导致在保障房申请过程中普遍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而且缺乏法律的约束,相关责任人也未能受到相应的处罚,申请人造假问题得不到追究,造成以身试法的现象频频出现,甚至造成跟风现象,使得人们纷纷进行效仿,致使保障房的分配存在混乱问题。

(二)未能进行严格的人口把控

我国地域辽阔且人口众多,具有较高的信息收集成本,信息不完善的问题非常普遍,而保障房在准入机制方面又存在监管漏洞问题,使保障房在进行分配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骗房的问题,部分人员通过不正当手段享受保障房政策,用其进行骗租、骗购,使得本就不够充足的保障房源变得更加紧缺,使其产生了显性流失的问题,而真正的住房困难户在进行房源申请时,由于手续复杂、位置偏远、需要较长的等待时间,不得不放弃保障房的申请,从而导致真正有困难的家庭却无法得到相应的住房保障,一些骗保户利用保障房进行获利,甚至将其视为一种投资,为社会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由此可见,政府部门在保障房的管理上存在很大的漏洞,使得保障房的建设未能到达预期的效果,使其作用发挥受到了限制,使其公共利益和资源受到了损害。

(三)缺乏退出机制

当前阶段,由于保障房没有相应的退出机制,很多居民在购买保障房以后,便成了终身制的财产,使其成为了固化的福利,有很多人在购买保障房以后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已经购买了商品房,这时的保障房就成为了一种收益的手段,使保障房的流动受到了影响,限制了该项资源优化配置,而只是通过建设的方法对社会需求加以满足,而没有相应的退出机制,无法对保障房的供给循环加以保证。

(四)选址不科学、空置率高

如果在城区位置进行保障房建设,需要较高的拆迁成本,会导致建设资金过大,地方政府无法承担,考虑到土地收益的问题,保障法的建设选址往往会选在位置较为偏远,或先天基础设施不够健全,医院、学校、交通以及市政配套严重不足的区域,而在这些区域生活,非常的不方便且成本较高,导致很多居民的搬迁意愿受到了影响,从而造成保障房被空置,也正是因为建设选址缺乏合理性,导致保障法建设未能真正的发挥作用,出现了空置率高的问题。

二、我国保障房建设管理的改革建议

(一)对相关法律加以完善

政府部门应该针对保障房方面的申请弊端,结合相关法律构建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建议对保障房加强立法,通过法律来对保障房的对象、标准、水平以及资金来源加以保证,同时还要对相关监督管理机构的职能进行增强,确保违法乱纪的行为能够得到有效的规范,根据相关法律对骗保行为或通过保障房进行牟利的行为的责任人进行追究和处罚,严厉打击骗租、骗购等活动[1]。如图1。

(二)对信息共享机制加以建立

由于我国在保障房方面的信息获取不够完备,导致弄虚作假问题的出现,建议对英国保障房的信息控制系统加以借鉴和学习,针对信息建立共享机制,设立个人信用体系,要保证通过该系统能够将个人的就业信息以及住房信息等进行动态的查询和更新,并与银行进行诚信体系合作,一旦发现弄虚作假骗取保障房的现象,从银行贷款方面对其进行限制,杜绝扰乱保障房分配秩序的现象出现,还可以对德国保障房的年检模式加以借鉴,针对保障法住户每年都要进行核查,通过核查判定住户是否能够继续享有住房保障,并且实行监督执行机制,避免出现生活水平较高的住户影响保障房的流动配置[2]。

图1

(三)对保障房的配套设施进行增强

由于我国在土地资源方面较为紧缺,保障房的建设可以适当选择城市的边缘进行,但一定要先进行医院、教育以及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能只针对保障房建设就忽视了周边的配套设施建设,在对保障房的建设地址进行选择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低收入家庭工作、生活的便利性,避免出现贫困聚集的现象,不应太过集中建设,要确保建设的分散性,如果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社区建设,则应尽量将位置控制在轨道交通的站点周围或沿线上,并在周围设置一些具有劳动密集性的产业,使受保家庭能够获得更大的就业范围,不能让保障房产生社会边缘化或隔离化的性质,应该对其社会融入感进行增强,使各民族、各基层的人们能够居住在一起进行相互的影响,从而对社会的融合产生推动的作用,要通过合理的控制防止出现边缘集群区或种族集聚区的出现[3]。

(四)确保保障房建设的合理性

由于我国的人口数量较多,各类家庭在住房需求上具有较大的差异,为了对现有房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建议针对已有住房资源展开普查工作,对保障房的配置情况进行掌握,并通过普查保证抽样调查的经常性,对未来居民的房屋需求变化加以掌握,并建立住房信息数据库,在明确掌握房屋使用情况、住户房屋数量以及住房需求变化的同时,对保障房建设及配置进行科学的规划,确保保障房建设规模的合理性,避免出现建设过度,空置率高,导致资源浪费的问题[4]。

结语

综上所述,保障房是国家对低收入人群的一种保障措施,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以及房屋价格的有效控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各地政府部门一定要对目前保障房建设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加以明确,并从多方面入手,制定科学的强化手段,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加强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保障房建设的合理性,增强自身对保障房建设的管理水平,使保障房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配置和有效的流动,以此来推动保障房效用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朱孔来,李励.中国保障房建设管理的主要问题及改革建议[J].理论学刊,2015,4(11):83-88.

[2]卢长缨.试议我国保障房建设管理的新模式[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7(23):4778-4779.

[3]胡灵杰.试议我国保障房建设管理的新模式[J].门窗,2015,8(2):214.

[4]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保障性住房研究中心课题组.江西省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的经验和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12,9(44):36-41.

论文作者:张云芬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4

标签:;  ;  ;  ;  ;  ;  ;  ;  

我国保障房建设管理的主要问题及改革建议论文_张云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