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改革的理性思考_图书馆论文

高校图书馆改革的理性思考_图书馆论文

高校图书馆改革之路的理性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路论文,理性论文,图书馆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对近些年有关图书馆改革方向、途径的某些观点进行了剖析。指出,以产业化经营或图书馆服务商品化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观念,是社会上的短期行为在图书情报界的反映,是非理性的选择。高校图书馆应继续坚持事业性、公益性的基本属性,注重发挥自身优势,强化文献信息服务职能,加速服务手段的现代化,不断拓宽服务领域,走以社会效益为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提高的改革之路。

1 明确一个前提

从现在到2010年,是世纪之交的关键阶段。高校图书情报机构做为我国文教科技事业的组成部分,要适应新的形势,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首先应强化其基本职能。对图书馆职能,国际图联归纳为四项。我国进一步概括为两项,即教育职能与情报职能。职能是指一事物在社会中的角色与作用。研究问题、制定对策,都必须从这一基本点出发。我们所以要强调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是因为近年来在图书馆改革的研讨中,有些见解尚须推敲。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图书馆改革是多方面的,其核心是经费问题”;[1] 图书馆“与市场经济接轨的最佳模式是迎合市场经济的大趋势,部分或大部分对图书馆实行产业化经营”[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市场”[3];更有甚者,竟提出“变图书馆为租书馆”[4];而现实中, 正如著名学者所言“我们有些图书馆是否已经变成或正在变成以营利为目的的租书馆呢!”[5] 这都是值得人们慎思的动向。为了明确方向,防止高校文献信息部门在改革中变形、错位及出现其它负效应,有必要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地辨析。

2 澄清几个误区

2.1 机制与模式。市场经济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它是一种体制,也是一种制约社会运作的机制。我国的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是从计划经济发展来的。在现阶段,这种机制是“一种由能动的企业、竞争性的市场和灵敏的间接调控体系耦合成的”[6]。 这种机制广泛作用于社会各领域,但绝非为固定模式。高校图书情报机构与市场经济接轨,是在强化自身职能的前提下调整运作方式,与这种机制相适应。不是照搬某种模式“转为经营”。

2.2 市场经济与商品化。 商品经济是市场机制的显著特征之一,但并非这种体制中的一切事物都要商品化。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在社会中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高校是培养人才和从事科研的基地。

高校承担的诸多基础研究项目,是靠国家提供基金完成的,不属于商品交易范畴。另外,我国普通高校目前仍以公费教育为主,高校图书馆必然要为教学提供无偿服务。即使是自费生,其学费也包括使用本校馆藏文献的费用。高校文献信息部门仍将以无偿服务为主要工作内容,其劳动报酬是由单位向文献信息工作者支付工资实现的。而并非服务商品化。

2.3 事业型图书馆的由来。 曾有人在论及图书馆的传统运作方式时认为:“图书馆事业型的办馆方式实质上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7]。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以事业性、 公益性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图书馆,恰恰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中率先出现的。现代图书馆的事业性和公益性,是和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相适应的。至于目前图书情报界出现的某些问题,有的系由以往的弊端造成,有的则是社会转型期的伴生物。应具体分析,不能得出必须“改革事业型办馆方式”的结论。

2.4 核心与要素。什么是核心? 按照《辞海》解释:“核心:中心,引申为主导作用的部分。”那么,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图书馆改革的核心。经费问题是一个由来已久的普遍性问题,即使发达国家的图书馆界,亦常常为之所困扰。不过因国情不同,解决的手段和途径不同而已。可见,经费问题并非是制约我国图书情报事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回顾80年代前期,文献价格相对较低,图书馆经费因而也相对充裕。与此同时,在文献资源建设中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象。据报道,某市有十二家图书馆,几乎每馆购进一套《四库全书》影印本[8]。 某省高校系统馆藏文献资源布局虽较理想,但至今仍是“一方面拥有较丰富的文献资源;另一方面研究级学科文献又显得贫乏”[9]。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图书情报界缺乏一个强有力的调控中枢,也缺乏法制保障。经费固然是图书情报界的重要问题之一,但不是核心问题。核心问题是确立中枢,[10]以得力举措破除陈腐观念和提高效率。解决了上述问题,即使在经费相对紧张的条件下,也可以通过提高效率,使图书情报工作取得实质性改进。对此,在80年代就有人做了精辟分析,[11]可惜因种种原因,未引起多大反响。

况且,从目前我国高校图书情报部门创收的方式看,即使放手“经营”,也难以从根本上缓解经费问题。曾有人测算,我国手工劳动人均产值仅千元,只有经过高新技术改造的产业,人均产值才可能达到或超过10万元。[12]一般高校的年度经费缺口动辄数万元,目前一馆抽数人创收,也于大局无益。

2.5 误区的根源——短视行为症。 上述的观念误区已对图书情报工作造成影响。干扰了图书馆基础工作。如有些图书馆挤占本不宽裕的场地办舞会、放录像、开饭馆、卖冷饮……,还美其名曰“全方位服务”。这种做法造成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下降,因而更难得到领导部门的重视与支持,是一种牺牲长期利益换取眼前利益的短视行为,是社会上短期行为在图书情报界的反映。[13]

改革的本质属性之一是创序。即创建一种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和我国人民根本利益的新秩序。其中包括更严密、更合理的社会分工,以便对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提供可靠的保障。但因社会转型时期百业待兴,图书情报机构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加之近些年社会上某些地区和部门又蔓延着短期行为的氛围,以及分配差别的扩大,促使了上述观念失误和行为偏差。

我国图书情报机构至今基本属于全民事业单位,这类单位不必象企业那样承担风险。这种环境也容易使人们在工作中轻率地发议论、提建议,甚至把一些尚欠成熟的意见付诸实施。我们应明确,改革是一种进步的理性变革,使大多数图书情报工作者能自觉地抵制、消解非理性因素,以保证改革不会因急功近利而受挫。

3 定位、创序,是高校图书情报部门在改革中的理性选择。

确立高校图书情报机构的地位,应从强化基本职能着手。要注意两点:第一,发扬自身优势。截止到1991 年, 高校图书馆已有工作人员46000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占56.7%,[14]有微机、 小型机41台,[15]至1990年,馆藏文献已达37500万册。[16]可见人才、 文献为高校图书馆的两大优势,自动化程度也较其它系统的图书馆高。第二,把握发展趋势。由于我们是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建立市场经济,又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限于综合国力,国家在近期难以大幅度增加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投入。我们求进取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可以说,立足于强化自身职能,发扬固有优势,明确发展趋向,是高校图书、情报机构在改革中定位创序的出发点。

最近有人提出图书馆工作新思维[17]颇有见地。笔者认为,我们应从优化图书情报基础工作出发,策划、设计新的,能产生高效益的工作秩序,把自身建设成为以为教学、科研服务为主的,逐步以现代化手段拓宽服务领域的,以传递知识信息为主要工作内容的机构。同时要调整运作机制,适应市场经济,面向社会,立足于文献信息服务,以优异的工作成绩取得社会的理解、重视和支持,在为促进经济发展服务中实现自我完善,建设成一批有中国特色的,以高等学府为依托的,开放型的多功能文献信息中心。为实现上述目标,高校图书情报机构宜从本地实际出发,分阶段逐次开展以下工作:

3.1 为社会教育服务。 高校图书情报部门可着手为成人高教和高级职业教育提供服务。目前我国已有成人高校一千多所,在校本、专科生达230多万人。加之乡镇企业亟待学历教育的220万人,成人高等教育的任务相当繁重。但目前我国成人高校中有许多还不具备直接服务于学员的图书馆。由于成人高校多位于大中城市,高校图书情报部门可借地利之便,为所在地的成人高校学员提供服务。本着合理收费的原则办理借阅。另外,可结合职业教育需求,在节、假日和两度假期举办各类型的培训班,这样既可充分利用馆藏文献及场地,又在扩展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同时创造一定经济效益。

3.2 加速图书馆现代化建设。 图书馆现代化是一个蕴涵丰富的概念,绝不仅意味着计算机的应用。目前因经费紧张,图书情报部门不可能大规模添置自动化设备,但我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练“内功”,或安排图书情报人员分批参加培训,补上图书馆现代技术应用这一课;或通过协调,建立各种数据库;同时要切实加强文献管理标准化,为大规模应用现代技术做好奠基工作。数据库开发尤其应值得重视。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各类型数据库800多个,占世界数据库总数的1/6, 但数据量却只有1%[18],而且投入使用的计算机系统有90 %以上不符合安全要求[19]。高校图书情报界可以考虑由重点院校牵头,组织力量设计开发一批优质、安全、高效的数据库。

3.3 发挥中介职能。

为了使高校的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以发挥高校科研的辐射作用,高校情报部门不仅要主动为用户提供文献检索、信息咨询、查新等服务,还可在高校科技部门与企业之间、各企业间及其它科研机构与企业间沟通信息,并根据具体情况为上述部门提供定题定向服务。

3.4 为乡镇企业提供服务。 乡镇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这些企业要持续发展却面临着两大障碍:缺乏人才、缺乏科技信息服务。高校图书情报部门可与有关部门配合,主动向这类企业提供有偿信息服务,并促进高校科技产业与之合作。实践证明这是大有作为的。如杭嘉湖地区与百余所高校合作,1994年已有1800余项科技成果在该地区产生经济效益百亿元。[20]

市场经济是一种机制,其基调是鼓励公平竞争以追求效率。各社会分支系统在这种体制中都必须与这个基调相适应,而绝非机械照搬“经营”模式。具体到当前高校图书情报部门要做的主要是改变疲软状态,延伸服务功能,同时可考虑立足于文献信息服务开辟有偿服务。但这并不意味着“产业化”。对信息业和信息产业。近来著名学者做了精辟分析,指出“不能因为强调什么就无限扩大其内涵和外延”[21]所以,我们必须明确,所谓“一馆两制”或“两业”是社会转型时期的过渡状态。本文述及的一些设想是为了在过渡期间通过适度延伸服务,同时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良性循环。总之,放开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放开不能改变高校图书馆的公益性质。在现有条件下,通过改进基础工作和扩大服务领域与市场经济接轨,是高校图书情报界求发的理性选择。

收稿日期:1995.5.3

标签:;  ;  ;  ;  ;  ;  ;  ;  

高校图书馆改革的理性思考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