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乡村支教对当地教育的作用论文

浅析乡村支教对当地教育的作用论文

浅析乡村支教对当地教育的作用

禤理洁

(广西贺州市钟山县实验小学,广西贺州 542699)

摘要: 乡村教育的发展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直接影响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当前乡村教育存在着师资人数不足、师资能力不足的问题,支教服务的推行,不仅能够帮助乡村教育解决好师资、教育水平等方面的问题,更能助力乡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乡村支教;乡村教育;乡村振兴

1 引言

乡村教育的发展不仅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更影响着精准扶贫的落实。支教活动已经开展多年,基本具备了较为完整的选拔、匹配和后续保障体系,能够保证支教活动的开展。面对当前支教地乡村教育存在着种种问题,支教服务的推行不仅能够助于乡村教育解决问题,更能在一定程度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因而在分析乡村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乡村支教服务给乡村教育发展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2 乡村教育现状

2.1 “人口空心化”,师资人数不足

“人口空心化”是城市化进程推进后的衍生品。是指随着青壮年人口的大量外流导致的农村人口结构不平衡现象。近年来,“人口空心化”现象越加严重。空心化的严重后果直接导致乡村教育事业的后继无人,教师队伍面临老龄化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现有的师资短缺,且教育水平有待提高。目前需要乡村支教服务的地区大多面临着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地理位置偏僻等问题,这就导致当地的教育事业发展难以取得增长,必然呈现出教育水平低下的情况,稍有能力的师资也随着城市化进程流向更为发达的城市地区,留守的师资人数少之又少。且由于这些外界因素使然,当地的师资难以接收到应有的教师培训,教育水平跟不上外界发展需求;且知识结构不能及时调整,不能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及时的改变和更新自身的教学工作。

首先,健全和完善学生寝室的测评机制。通过文明寝室的创建等方式,建立涵盖思想政治素质、寝室卫生、学习状况等综合测评机制。建立学霸或学霸寝室“一对一”帮扶机制,以学霸带动后进生学习,以学霸寝室带动后进生集中的寝室,并建立带动成果“双评比”机制,评比学霸和后进生结对帮扶的成效,成效显著者予以表彰。以此推动形成更多学霸寝室,并推动整个学风升级。

二是外界师资难以进入。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心形的教师团体很难抛却经济等外界吸引力,投身到经济欠发达的乡村中。这就会导致乡村教育自身发展不足,外界推动不力的状况,陷入教师队伍常年不足的局面。学生教育工作的开展,只能是各个年级集中一起进行,出现“不分年级一锅端”的教育乱象,阻碍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得乡村教育陷入被动局面。

其二从长期上,通过乡村支教服务,激发支教者的社会责任感,投身乡村教育。支教活动可以极大的触动支教者,不仅能够让支教者从支教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升,还会促进更多的教育人士投入到乡村支教的活动中,身体力行的推动乡村教育的发展。且有些教育者通过在乡村当地的支教活动,重新定义了自身,自愿留到支教地开展教育活动,一定程度从根本上为乡村教育提供了师资紧张的问题。

2.2 教育水平低下,师资能力不足

正解: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性(氧化性)越强的物质或微粒优先参与氧化还原反应。Fe2+的还原性比Br-强,在FeBr2溶液中通入氯气,发生的反应依次为:先2Fe2++Cl2==2Fe3++2Cl-,后2Br-+Cl2==Br2+2Cl-。故溶液中的反应情况应是:Fe2+已被完全氧化,且有50%的Br-被氧化;根据电子得失关系,Fe2+、Br-离子失去电子的总数为:0.02mol+0.02mol=0.04mol,通入的氯气的体积为0.448L。

首先,是义务教育水平不足。乡村教育师资人数的不足,导致合班上课的现象屡见不鲜。但是教师缺乏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教育特点学生并未做出针对性的区别,导致教学内容的杂糅和教学方式的雷同,教学实效大打折扣。其次,是乡村职业技能教育水平不足。乡村对于义务教育的重视尚有待提高,对于村民等的职业技能的重视更是无稽之谈。据有关数据表明:很多地方的乡村职业教育处于近乎瘫痪的状态,更谈不上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服务。[1]因而在乡村职业技能教育方面,师资人数和能力都是一个极大的阻碍。再次,对于乡村文化教育水平不足。乡村经济的发展与乡村文化的建设都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乡村居民现阶段的文化活动仍停留在晒太阳、打麻将等,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极为强烈,但是在这一版块投入的师资力量极少,且能够真正具有引导乡村文化建设水平的师资在乡村也极为少见。

2.3 教育受众范围小,教育途径、方式受限制

现阶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口空心化现象的加剧,农村现存人口本就以妇女和儿童为主。青壮年劳动力和优秀的知识分子大多都会选择在较为发达的城市工作,一定程度导致了农村教育后继无人的局面。同时由于现存的乡村人口结构以老弱妇孺为主,导致了乡村的教育主要覆盖在义务教育适龄儿童身上,对于同样重要的职业教育、村民基础教育较少涉及,乡村的教育结构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呈现出不合理、不平衡的发展态势。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乡村振兴的发展,进一步拉大发展中的乡村与城市间的距离,难以实现城乡二元结构的破除。

1.1.4 灭菌情况:组织培养是一种常规无菌操作,利用细胞的全能性外加给予适宜生长的外界培养条件,通过植物组织获得整个植株的过程。而在操作过程中所使用的培养皿、接种用具、实验药剂都需要严格灭菌,否则也会造成大量污染。

同时,乡村教育不仅存在受众范围狭窄的问题,对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也存在着教育方式、方法途径不当的问题。一般能够接受支教服务的乡村,大多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且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甚至于许多是贫困村。这就导致了乡村教育现有师资对外界的感知能力较弱,无法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习和应用各类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即便能够了解一些新式的教学途径和方法,也因为乡村发展水平受限,许多想法难以付诸实践,导致乡村教育原地踏步,实现真正的进步。

另外,乡村教育尚未对村民素质提升和乡村职业技能培训等内容进行重视,对于美好乡村的实践效果不突出,乡村扫盲、乡村良好乡俗乡风的建设也未能利用好乡村教育这一抓手。这样的现状,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精准扶贫的落实都是不小的阻碍。

3 乡村支教对当地的教育作用

3.1 支教服务缓解了乡村教育师资紧张

通过支教服务活动,不仅可以从短期与长期上动态的解决乡村教育师资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乡村教育师资短缺的“标本兼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乡村发展水平低下,后继发展能力不足。不能有效的做到师资培训与引进的动态结合,最终致使乡村师资人数少的情况。加上与外界联系不变、投入产出效果不明显等等因素的使然,乡村师资整体教学水平不高,且未经定期的系统、专业化培训,难以更新自身知识结构,长此以往导致教育水平低下。

2.规范抗晕训练和运动中操作训练:海上医疗人员的晕船、操作不精准等可通过陆地抗晕训练和运动中操作训练来强化克服。在医院平时的陆地训练中,一方面加强体能训练,提高身体素质,同时通过滚轮、浪木等器材进行前庭功能训练,增强抗晕能力。另一方面可通过在行驶车辆中练习静脉穿刺等方法来提高运动中操作的精准度。医务人员在陆地训练的基础上,通过海上适应性训练熟悉船体摇摆、颠簸、振动条件下的技术操作要领,掌握患者、固定装备和操作者的三方固定方法,可以强化海上操作行为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降低职业暴露风险。

其一从短期上,乡村支教服务通过人才输送,达到了短期内的师资平衡。乡村支教活动的开展,能够极大的缓解乡村师资不足的问题。高校内的支教活动都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对于志愿地的基本情况事先都进行过调研和考察,对于师资短缺情况都了然于心,因而在进行支教人员派驻前,都会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确保乡村支教者与支教地师资要求对口。这样就可以帮助乡村地区的教育实现精准教育的可能。破除当前乡村教育“不分年级一锅端”的局面,针对不同的年级和学生需求,实现分级管理,实现乡村教育质量的提升。

三是乡村职业教育师资短缺,职业教育停滞不前。支教地受自身发展水平限制,对于物质的追求远大于精神。一心求富,但却不得其道。不能理解致富途径之一就是先要投入的道理,对于职业技能教育不重视,职业技能方面的师资几乎没有。

3.2 支教服务提升了乡村教育水平和质量

乡村支教服务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乡村教育师资不足 的问题,而且也能够极大提升现有的乡村师资教育水平,提升教学实效,提升村民技能水平,帮助乡村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二是支教服务可以在一定程度补足技能教育的短板。农村大量青壮年的流失,留守人员更要增加自身职业技能,提升运用各类机器的水平,增加自身的竞争力。据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农业科技人员在人口中的比例为1/10000,而发达国家是30/10000-40/10000。[2]支教服务注重从农村实际出发,针对老人可以帮助培训进行一些简单手工艺品的技能;针对妇女开展种植、养殖等技术要求较高的技能培训。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针对性的提升农村留守人口的生存能力和技能水平。

一是支教服务可以极大额提升义务教育水平。能通过筛选进入到支教队伍的师资,都是具有专业水平和道德水准的人士。能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特地和教学需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进入到教学课堂中,提升教学实效。

三是支教服务可以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支教者通过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法。如:组建故事会、戏曲表演专场等等形式,吸引乡村居民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中去,不断培育健康的文化观念和文化意识,逐步营造良好乡村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乡村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对陆九渊心学理论和社会工作增能理论的各自的理论创新特点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在内外关系上的理论创新具有相似性。即,相对于各自的对手理论,这两种理论的相似点在于,都由对手理论的更重视外部转变为更重视内部。

3.3 支教服务拓宽了教育受众范围

通过乡村支教服务的开展,不仅能够有效的缓解当地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提升当地教育水平,还能够将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和理念带入到乡村地区,帮助乡村教育水平质的改变和提升。

首先,通过支教服务,支教者带着先进的教育方法、专业知识进入到各个支教地。能够有效破除乡村地区腐朽禁锢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推进各类教育课程的开展,极大的丰富学生的学科种类。通过各种新式的教学活动,增加课堂趣味性,提升学生受教育实效。且支教者对于支教学校的学生后勤管理也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不仅可以实现从课上到课下的多方互动,而且通过各类的业余活动、竞赛等等,将学生吸引到学校,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见识和综合能力,达到义务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共同实现。

海外投资主体往往涉及不同的国别,情况复杂多变,要求各项目公司定期报送风险报告是投资主体动态跟踪各项目的重要举措。

其次,乡村支教服务进驻到乡村,能够促进乡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乡村人口的空心化现象,不仅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间接的制约了乡村教育服务范围的拓展。支教者大多来自于发展程度较好的城市,城市内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受众覆盖面广,能够针对不同的需求,展开不同的教育,教育成果也能够在受教育者的后续活动中得以体现,提高受教育者的技能水平,促进经济水平的提高。支教者将职业教育的观念引入到支教地,结合当地的特色产业,对老人与妇女等进行职业技能培育,提升农村人口的职业技术水平和能力,增加经济来源。同时,乡村支教服务要注重职业教育开展内容的实用性与实际性。要注重强化技能教育,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从劳动培育着手,减少书本专业知识的传递,促进农村新型劳动者的培育工作。

最后,乡村支教服务的开展能够促进良好乡村的建设。通过长期短期的教育模式、实践与实践的教育抓手,能够有效提升受教育者的技能水平,为乡村发展提供大量的新型劳动人才。同时,由于受教育者在学习技能知识的同时,自身的文化素养业的动了提升,对于善恶美丑的划分更加鲜明,对于良好乡村额建设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且随着乡村常住人口的技术能力的提高,乡村经济随之不断提升,一定程度上助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动了精准识贫的落实。

参考文献

[1]瞿振元,李小云,王秀清.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75,476,477.

[2]张影.新农村语境下的职业技术教育问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6):28-30.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10(2019)04(C)-0177-02

作者简介: 禤理洁(1970.9-),女,广西梧州人,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教育教学

标签:;  ;  ;  ;  

浅析乡村支教对当地教育的作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