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失业问题的备忘录_市场经济论文

关于中国失业问题的备忘录_市场经济论文

中国失业问题备忘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备忘录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触动了传统的计划经济基础之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逐步介入社会经济生活。与此同时,一个被人们忌讳已久的字眼——“失业”,悄然跃在习惯于“铁饭碗”、“大锅饭”的劳动者眼前,许多在职人员感受到了来自失业的危机。母庸置疑,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结构大调整首当其冲的就是过剩劳动力面临的就业与再就业的重组,将是以往低效率下的高就业率格局的彻底改变。因此,失业或者就业问题,犹如一道巨大障碍,冷峻而沉重地摆在我们向市场经济转轨和准备实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前进途中。

市场经济发展史说明,任何致力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国家和地区,始终无法摆脱作为其必然伴生物的失业问题这个阴影。毫无例外地,中国在步入市场经济过程中,同样会面临着失业问题的困挠,亦会慢慢形成视失业为正常的社会心理。

1979年,当大批知青返城,刚离校门在家待业的年轻人骤然增加的时候,中国社会突然面临着一场沉重的就业压力。于是,有了一群等待就业的失业者,只不过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使用“待业”这个词来隐喻失业问题而已。

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随着部分国有企业经营不善而破产,从此,有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批产业工人的显性失业,我们也不再遮遮掩掩失业问题了。

随后,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部分企业相继纳入破产、倒闭、重组行列中,失业潮流骤然涌起,失业真正走向显性化。

据专家估计,到本世纪末,包括农村人口在内,我国劳动力总量将达6.8亿人,净存量为2.4—2.6亿人,庞大的劳动力后备资源供给, 将使得我们失业率上升速度加快,失业绝对数量显著增加,过剩的劳动力供给和就业机会不足的缺口愈拉愈大,稍有不慎可能会影响甚至威胁到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进程。

显然,失业问题日趋严重将会成为社会震荡不安的首要根源。那么,中国社会失业情况究竟怎样?国家统计局公布数字为:改革开放初期失业率较高,只有49%; 进入80 年代以后, 失业率稳步下降, 其中1983年—1992年为2.2%,1993年以后开始上升,最高年份也不足4%,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失业人数1983年—1994年平均每年为400 万人,这个数字对于12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讲,那只是个小小的零头。从官方统计的失业人数来看,似乎并不构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但是,盲目的乐观也许为时尚早,我们应该注意到上述统计数字的局限性,首先,它仅限于在当地服务机构登记待业的劳动年龄人员,不包括大量未登记的失业劳动力;其次,仅限于公开的失业,而不包括国有和集体企业事业单位中存在的大量在职失业和隐性失业; 最后, 仅限于占人口1/4的城镇地区,而未涉及拥有8.6亿人口的农村地区。

实际上,从目前机构精简,企业裁员情况看,倘若动起真格的话,机关实行公务员制,将有1700 万人下岗, 企业裁员, 至少有2000 —3000万职工将由隐性失业转为显性失业,再加上目前待业人数1000多万,城镇恐怕将有近5000万浩浩荡荡的失业大军。

从未来一段时期看,就业压力主要源自农村,如果按农村不充分就业率(包括季节性闲置劳动力)为30.5%计算,未来我们的经济扩张能力显然无法吸纳庞大的就业大军,意味着中国将带着1 亿以上的失业者跨入21世纪。

这绝非危言耸听,因为未来我们的就业体制将随着微观经济基础全面市场化而向效率型转变,一方面,在农村倾向于土地规模经济模式逐步展开的直接结果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同时,又将有更多的剩余劳动力逐渐从土地中分离出来需要新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过程和工业化进程中,必然追求效率型经济模式,通过技术进步、办公自动化、生产流程和信息电脑化提高效率,其结果都将代替部分人工劳动,技术革命意味着既解放了生产力,同时又会排挤部分劳动力,相当部分的劳动力又将面临着重新就业的选择。

再从经济波动规律来看,市场经济运行始终呈现着收缩——扩张的周而复始的周期性波动特征,其对劳动力的吸纳也就呈现着饱和与不足之间的交替转换过程。因而,失业现象不可避免地围绕着经济周期波动也呈现出趋紧——和缓——再趋紧——再和缓的特征。失业问题的出现是自然的,无可回避的事实。中国作为人力资源过剩、经济发展水平尚低的国家,在巨大的失业浪潮来临之际,面临的问题更复杂,压力更大,需要我们有清醒和超前意识,毕竟,传统社会遗留给我们的问题和包袱实在是太多,太沉重了。

“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多么精辟的哲理,但偏颇的理解却为我们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遗留下灾难性的后果。

中国社会面临的就业压力,从根本上讲,主要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工业化进程和体制改革进程的推进。而劳动问题专家则将其归为自然型劳动力过剩、发展型劳动力过剩和改革型劳动力过剩。

中国素以“人口众多”闻名于世,目前人口年增长率仍高达14%,年净增1600万。按现有统计数据分析, 劳动力资源供给1996 年将达到2000万人,即使扣除当年未达劳动年龄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约850 万,每年将净增1200万人。未来人口自然增长的劳动力资源供给足以建立两个海南省。70年代末期至80年初,中国农村家庭联产责任制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与此同时,拥有8.6亿农业人口的中国, 面临着潜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迅速显性化的压力,保守估计,大约有1.5 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寻找出路。于是,就有了90年代初期中西部地区民工大量涌向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和城市,犹如春汛般汹涌的民工潮,北下南上,东进西出,风烟滚滚,浪潮涌动,呈现出短期性就业的城市集中化倾向。

90年代中期开始,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题的第二阶段企业改革,其主线将是对现有资本和劳动进行重新组合,这一重组过程实质上是变“在职失业”为公开失业,加上机构精简下来的公职人员,又为未来的劳动力供给提供了又一庞大后备军。

历史的进程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劳动力资源储备,而目前的实际吸纳能力又怎样呢?据初步统计,去年我们新增就业机会基本维持在1994年1700万个水平,还达不到当年1800万个进入劳动年龄的人数。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我们始终维持着两位数的高速经济增长,进行巨额的固定资产投资,忍受着持续的高通货膨胀。尽管经济专家们一再强调:经济过热了,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了。但就业压力实际上已经逼使我们的经济增长要维持相当的速度和基建投资规模达到极限。

同时,中国的企业制度和工业化进程,都在进行着资本和劳动的重新组合,发展的目标自然是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方向转化,无可避免地面临着两难选择:要讲究经济效益,势必实行裁员定岗;要让富余人员下岗,势必会增加社会就业压力,环环相扣,无懈可击。

总而言之,数十年累积下来的过剩劳动力资源与社会吸纳就业能力不足形成的巨大缺口,构成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沉重障碍。从目前情况来看,要迅速实现全社会的充分就业,似乎是绝对不可能的。面对这种形势,需要我们重新对未来就业的制度改革、战略选择和政策目标作出认真的审视和抉择。

中国失业问题部分程度上已引起社会的震动。社会希望每个成员都有充分的就业机会,但在加快市场经济步伐,推进企业制度改革,讲求经济效益的时代,充分的就业只能作为经济学家们设计政策时的理论目标。我们只能在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提供社会福利保障方面下功夫。

改革需要付出代价,在经受了市场经济大潮冲击后,国人终于明白了其“代价”的份量。

失业,给人们带来的是贫困。目前相当部分失业者只能生活在贫困线上。从情感角度来讲,这个代价显得非常惨重。

但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失业者中,普遍存在着文化水平低、技术水平较差、素质不高的问题。这恐怕正是竞争与效率型经济体制下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

制度的优越性使我们再次集中了相当财力来解决失业者面临的困境。从去年开始实施的“再就业工程”,着重对失业职工开展技能培训和就职训练,为其再就业创造条件。但从根本上说,再就业工程也仅是解决部分失业职工的就业问题,毕竟刚刚推行的企业制度改革,不可能再重回“人浮于事,冗员沉重”的老路上去,即使企业创办再多些的服务性职业安置失业职工,最终又难免重蹈企业办“社会”的覆辙,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政府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再大规模增加投资,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更由于我国人力资源的分布历史上形成的东重西轻的经济格局和追求高收入刺激,大批农村过剩劳动力加速向城镇和发达地区流动,就业岗位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潜在的失业问题日益公开化。令人非常担忧的是,数亿农村过剩劳动力大军随时都可能形成新的就业冲击波。总体上看,解决失业问题不是一项简单工程,而是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在尽快完善社会失业保障机制的同时,应从宏观上着眼,尽快确定未来的经济发展与就业目标的关系,制定出相应的政策,至少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应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和投资规模,形成合理稳定的对劳动力吸纳能力。

同时,在我们的工业化过程中,大力发展社会服务性产业,使其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断提高,因其具有劳动密集型优势,且门类广、行业多,诸如吃穿住行的商品化,家务劳动的社会化,都有吸纳巨大劳动力的潜力,无论在城市和农村,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都体现在社会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完善,这方面提供的就业机会相当广阔。

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和乡镇企业,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缓解民工潮涌向大城市寻找就业机会的压力,这是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最佳选择。同时,应把解决失业问题与提高人口素质结合起来,严格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特别是农村地区,高出生率源源不断地增加过剩劳动力供给问题必须花大力气认真解决。

积极发展劳务输出,变资源优势为市场优势。目前,我国输出的劳务人员数量很少,如果把过剩劳动力有计划地增加输出量,使其占总量的比例逐步提高,就可能成为解决劳动力过剩,增加就业机会的一个重要途径。

进入本世纪末的相当一段时期内,失业问题逐步会成为引起社会震荡的难题。同时,失业的命运随时有可能悄然降临到个人头上,对此作为每一个劳动力成员,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失业问题不可回避,完全靠社会和政府并不能解决每一个失业者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想生存下去和希望活得更好的人,应该审时度势,顺其自然,及早调整心态。毕竟,失业制度在中国的推行将成为现实。

标签:;  ;  ;  

关于中国失业问题的备忘录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