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欧元的进程、现状、前景和影响_欧央行论文

介绍欧元的进程、现状、前景和影响_欧央行论文

欧元的进程、地位、前景及影响介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欧元论文,前景论文,进程论文,地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91年欧共体成员国首脑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MastrichtTreaty)(以下简称《马约》)以来,欧洲货币联盟(EMU)及欧元(Euro)的创立和运作便成了世界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围绕欧盟货币一体化与欧元运作两大问题,欧盟成员国矛盾迭起,进程几近夭折。但为了超国家的欧盟整体利益,各国及各利益集团又趋于妥协、一致,因此,欧盟货币一体化及欧元国际化的进程一直在艰难中前进。根据《马约》既定的欧盟货币一体化的时间表,1999年1月1日起进入第三阶段,即建立欧洲中央银行(ECB),实施统一的货币政策,发行单一货币“欧元”;从2002年1月1日起,欧洲中央将逐步把欧元纸币投入流通,收回各成员国纸币,同时各成员国负责欧元硬币的投放和本国硬币的回收;至2002年7月1日,各欧元实施国本国货币完全退出流通,欧盟货币一体化计划完成,欧元国际化启动。这一庞大计划的实施与完成,将是世界经济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事件,它不仅对欧盟内部各成员国的经济活动,而且对包括中欧经贸合作在内的双边和多边利益集团的经贸合作及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行和发展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进程

欧盟货币一体化及欧元的拟议、运行应该说是一个难产的过程,其源头可追溯至1969年欧共体的海牙高峰会议,海牙会议后,1970年10月,由卢森堡首相皮埃尔·维也纳为首的专家小组提出了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倡议。据此倡议,区域内的货币一体化进程始于1971年,终于1980年。但70年代的两次石油冲击(OIL SHOCK)及其后的美元危机使得该货币一体化倡议遭受重创,该倡议胎死腹中。

步入80年代以后,全球经济普遍复苏,欧洲议会于1984年2月通过了建立欧洲联盟的草案,同年6月欧共体首脑会议成立了特别委员会;1986年2月欧洲议会签署了欧洲单一文件,次年7月欧洲单一文件生效。该单一文件强调在1992年底前建立内部统一大市场,以保证1993年1月1日实现商品统一大市场内部的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引人注目的是,该文件明确了建立经济与货币联盟实行货币一体化是统一的目标,特别规定在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的第三部分的第二编中插入一章,标题就是“经济与货币政策合作”,反映出:“经济与货币政策是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强调要实现经济联盟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货币问题,即共同体各国要实现货币一体化。事实上,从1965年3月25日签定的《罗马条约》的运作来看,只有在欧洲内部实行单一货币,建立统一货币区,以上四大要素的自由流通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也是欧元出台重要原因之一。

在1986年6月召开的欧共体马德里首脑会议上,通过了由当时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领导的委员会提交的《关于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报告》(即著名的《德洛尔报告》)形成了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具体行动方案,决定从1990年7月1日起分三阶段实现欧盟货币一体化。

1991年12月在荷兰马斯特里赫召开的欧共体首脑会议上,各成员国通过了一项在欧洲一体化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欧洲联盟条约》(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在《马约》的《经济与货币联盟》一章中对德洛尔报告进行了部分的修改,并对经货联盟拟订了建设时间表,即第一阶段从1990年7月1日开始;第二阶段从1994年1月1日开始,建立统一的欧洲货币机构——欧洲货币局,进而以欧洲中央银行代替欧洲货币局;第三阶段从1997年1月1日开始,最迟于1999年1月1日开始发行单一货币——欧元,实现欧盟货币一体化。

步入90年代以来,在《马约》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欧洲各成员国经济基础和实力相距甚远,意见每每相左,以货币一体化为核心的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计划险象环生,几近破产。在1992年爆发的欧洲货币危机中,美国、意大利退出了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1993年8月2日欧盟各成员国财政部长宣布将各成员国货币在中心汇率的基础上的浮动幅度由原来的2.25%扩大至15%;更为严峻的是,直到1995年底,欧盟中只有德国、卢森堡、丹麦和芬兰等国达到《马约》中关于预算赤字、通货膨胀、公共债务和利率等方面参与经货联盟的“入门”标准,其余成员国的相关指标悬殊较大。

自1995年开始,欧盟货币一体化进入了稳定的发展阶段。1995年12月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欧盟首脑会议上,确定了欧盟单一货币名称为“欧元”,结束了经货联盟关于货币名称的争论,1996年12月,在都柏林召开的欧盟首脑会议上,又就欧元的法律地位,欧元与暂不参加单一货币联盟成员国之间的汇率机制达成一致;在1997年6月召开的阿姆斯特丹欧盟首脑会议上,会议正式批准了《稳定增长公约》、《欧元的法律地位》和《新货币汇率机制》三个文件,就欧元的法律地位和汇率机制问题形成了一揽子框架;更重要的,为了实现与美元、日元相抗衡,欧盟各成员国流通、清偿币种多元化,分散金融风险的需要及欧盟各国追求政治经济协调发展,进而建立在经济上与美日相抗衡的地位和机制的需要,欧盟各国已在超国家利益的共同目标下基本走到一起,欧盟货币一体化及欧元的问世已呈不可逆转的态势。

二、地位

欧元是以强币还是以弱币姿态问世?欧元进入流通后,其稳定性如何?这一直是各方争论的焦点。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观点:

1.欧元以强币姿态问世,币值较为稳定。该观点认为,作为一种储备手段,其币值是否坚挺、稳定直接影响到该货币持有者及国际市场的信心,而从欧盟经济实力及其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来看,欧盟足以能为欧元作为币值稳定、坚挺的国际储备手段奠定基础;再者,欧元面世后,随着以欧元计价的金融工具的引入,欧盟内部的金融和投资市场将不断扩大,欧元对券商和投资者的影响力日渐增强,这同样会为欧元币值的坚挺和稳定提供保证。

2.欧元以弱币姿态问世,汇率波动较为频繁。这是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该观点认为,从欧盟各国自身利益看,保持欧元相对疲软可以刺激出口,发展生产,增加就业从而降低失业率,缓和国内矛盾;反之,坚挺的欧元不仅不利于欧盟出口的扩大,失业率的降低,还会加剧某些为加入欧洲货币联盟已作出巨大努力和让步的成员国人民的抱怨和不满,加大政府的压力。此外,欧洲货币联盟在机制上的缺陷也影响欧元的稳定,这主要表现在:(1)欧洲货币联盟只是试图控制银行信用,对各成员国的财政信用仍无力控制从而影响到欧元的稳定;(2)欧洲货币联盟成立之初,由各成员国的财政部长组成的“稳定委员会”成为欧洲中央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上的对抗者。该组织的存在有可能影响未来欧洲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及其执行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而影响到欧元的稳定。

3.欧元问世之初以弱币姿态出现,待过渡期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基本拉平,欧元基本稳定后,欧元最终以强币形式介入流通、支付和储备。这一观点主要是从欧盟的发展进程着眼的。考虑到欧元出台之初各成员国财政水平和就业率的差距,欧元以弱币形式问世既照顾到成员国的自身实力,也不会因社会福利水平的下降而遭至各成员国人民的抱怨,但是,从长远计,要取得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和美元、日元平起平坐的地位和格局,欧元只能以硬通货的形式介入流通、支付和储备,即以强币姿态出现。再者,作为欧洲货币联盟的重大步骤之一,欧盟将在1998年建立执行单一货币政策的欧洲中央银行,同时取消成员国中央银行的调控能力,统一由欧洲中央银行对各国行使金融监督并执行其货币政策,在此背景下,欧洲中央银行为了建立威信并证明其实力以便更好地推行其货币政策也只能将欧元在面世之初的过渡期后以强币姿态介入流通、支付和储备。

三、前景

欧洲货币一体化和欧元的面世能否顺利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欧盟各成员国经济状况的改善及各自的达标“程度”。《马约》为成员国参加经济与货币联盟规定了4项标准:(1)以欧洲经济共同体3个经济状况最佳国家在过去一年达到的平均数据为依据,通货膨胀率不能超过这个平均数的1.5%;(2)以这3个国家的平均数据为依据,中长期利率不能超过平均数的2%;(3)货币汇率至少2年未超出欧洲货币体系所规定的波动幅度;(4)预算赤字不能超过GDP的3%,政府债务总额不得超过其GDP的60%。从目前各成员国的“达标”情况来看,多数成员国在通胀率、汇率及中长期利率方面执行较好,但财政预算赤字一块各国悬殊很大,至1997年6月底止,德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等欧盟大国在压缩预算赤字方面仍未“达标”。

鉴于上述情况,欧元能否顺利问世似乎变得扑朔迷离:第一,欧盟各成员国内部非议不绝。以德国为例,1995年德国工业联合会年度报告指出,如果让货币一体化的虚妄的时间表优于货币联盟的坚实基础,最终的威胁是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和财政负担;第二,德法两国在欧元“入门”标准上的严重分歧,是欧元能否顺利问世的最潜在的威胁。德国认为,“马约”的标准是不能修改的,主张各国必须严格遵守“马约”规定的各项标准,特别是财政预算赤字不能超过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公共债务不得超过本国生产总值的60%。法国则认为,应以灵活的态度来对待欧元的标准,各国政府不能一味强调符合“马约”标准而缩减财政赤字,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将是未来欧盟的极不稳定的因素;第三,根据“马约”规定,未来的欧洲中央银行将设在德国的金融中心法兰克福,其组织结构类似于德国目前的中央银行BUNDESBANK,这便意味着在良好的金融监管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伦敦金融中心将面临丧失其中心地位的危险,这一点对于欧盟的重要一员英国来说是难以接受的,而在此问题上英国的任何消极动作都将会给欧盟货币一体化和欧元的顺利面世带来负面影响。

尽管如此,欧盟及IMF的高层人士仍紧持认为,欧元将有望于1999年1月1日准时启动,因为欧盟货币一体化及欧元的崛起将是欧洲经济统一的基础及政治统一的前提,同时也是欧盟与日美相抗衡的唯一选择。而在欧元出台问题上的任何延迟或否决,对于已将欧元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筹码的欧盟及各成员国领导人而言就意味着一种放弃。

欧元的前景逐渐明朗后,欧盟便面临着欧盟货币一体化或欧元以何种形式出台、面世的问题。市场人士认为,乐观地估计,欧盟货币一体化将以一种“大货币联盟”形式出现,也就是说,德国、法国、奥地利、荷兰、卢森堡、比利时、芬兰、爱尔兰、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等11个国家可望首批登上欧元的“头班车”,在本国启动欧元,这一点已被1998年5月召开的欧盟会议上所确认。

欧元出台后,其发展前景能否乐观?这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市场人士认为,随着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其内在一些深层次矛盾也将显现出来,诸如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与欧盟执行的严格的货币、财政纪律政策的矛盾;货币与财政合作不均衡的矛盾;经济发展差异与欧盟财力不足的矛盾。这些矛盾将长期存在并影响欧元的运用,因此,IMF高层人士认为对欧元的前景宜持审慎态度,欧盟各国同一政治目标下的经济合作基础是相当脆弱的,各成员国的“磨合”期也要延续较长时间。

四、影响简评

欧元面世后,随着欧洲中央银行的建立,各成员国中央银行的监督协调功能有所弱化,同时,随着欧元进入流通领域后,理论上说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欧盟内部的就业提高和经济增长。根据《马约》规定,欧洲中央银行运行后,各成员国央行将丧失其独立性并成为中央银行的分行,中央银行则以货币供应为主、通货膨胀率为辅的调控变量方式来实现欧盟内部的货币政策目标并保持欧元的稳定。虽然,在欧元面世之初,欧盟中的某些成员国为了“达标”,追求“趋同标准”而采取紧缩政策,这固然会抑制就业,进而抑制经济增长,但从长远看,欧元介入流通和清偿领域之后,必然会加速欧盟内部生产要素的流动,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刺激经济的增长。

欧元的面世和运行,将促成国际货币格局向三极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欧元将作为重要的储备币种将与美元、日元并驾齐驱。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的地位虽有所削弱但仍占主导地位,马克和日元无法与美元平起平坐。但欧元出现后,这种局面将有所改观。如果欧元发展成一种国际硬通货,那么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会相应地调整储备结构,减少美元的储备,增加欧元的储备,这样,整个国际货币体系将出现美元、欧元和日元三分天下的格局。据IMF专家估计,未来国际货币格局将形成美元占40%、欧元占40%、日元占20%的局面。

欧元产生后,将在国际金融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对国际贸易、外汇市场及债务市场产生重大影响。欧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欧盟成员国内部及欧盟成员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方面。据估计,欧盟内部贸易约占欧盟全部对外贸易的60%,因此,欧元将首先介入这一领域的商品流通。而在其余40%欧盟对外贸易中,欧元与美元、日元及其它币种将会平分秋色,因此,专家估计,至2002年左右,全球出口贸易占有30%业务使用欧元作为清偿货币。单一货币欧元的引入将直接影响到欧盟外汇市场的交易币种构成,欧盟内部成员国各自币种的交易将很快被欧元与美元之间及欧元与日元之间的巨大的外汇交易市场所代替,外汇交易市场的交易币种结构面临着重大调整和变化。欧元的发行和运行,将使欧盟各国均以欧元来计算其面值,各自的政府债券也相应地转换成欧元债券,这对于受债国来说便意味着所接受欧盟债券投资已朝着货币单一化方向发展,再者,就欧元债券市场而言,货币单一化将促成欧盟债券市场及欧洲公司债券市场的扩大,进而促成与美国相抗衡的庞大债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随着中国与欧盟关系的改善和发展,欧元的推出也必将对中国经济发展及中国与欧盟之间的经贸合作产生深刻影响。

随着欧元的推出,我国外汇储备的币别选择策略也相应面临重大的抉择和调整。至1997年3月止,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近1400亿美元之巨,成为全球第二大外汇储备大国。如此巨大规模的外汇储备,其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在日益动荡的国际外汇市场上,一旦出现美元危机,那我国的外汇储备将直接遭受冲击,出现储备危机。因此,当务之急便是在保持适度规模外汇储备的前提下,积极调整外汇储备结构,欧元的推出提供了契机。近期应未雨绸缪,做好如下工作:(1)研究欧元走势及中长期发展态势,特别要注意研究“过度期”后欧元的软硬程度及变动轨迹;(2)重点研究1999年1月1日前后各欧元成员国货币币值变化并在我国对欧的中长期经贸合作中作相应调整;(3)根据欧盟公布的定值方式,研究欧元在未来我国外汇储备中应占比例。

欧元出台运行后,我国外贸企业对欧盟国家的出口贸易也将受影响,这主要表现在:(1)欧元出台前,根据不同欧币不同市场而制定的营销策略(主要是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和促销策略),在欧元出台运行后将因使用同一货币而不复存在。(2)由于实施统一货币政策,使得中国对欧产品出口的价差换算更加明晰。相应地,欧盟更易实施对华产品的反倾销政策;(3)欧元推出后,由于欧元本身的“先天不足”,在欧币转为欧元的过渡期中其币值波动十分频繁,这相应地增加我国企业对欧贸易的汇率风险;(4)欧元出台后,我国企业对欧经贸合作的转换费用增大,主要表现为设备更新费用、人员培训费用、电脑软件更换费用的增大;(5)由于“贸易转移”效应的影响,货币一体化后的欧盟各成员国货币兑换费用和风险的消失,将促进欧盟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因此,我国产品对欧盟的出口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欧元出台后,出于欧盟内部一体化的考虑,各成员国会加速实现欧元“趋同标准”,生产要素首先在欧盟内部实现优化配置,资本要素将向相对落后的成员国转移(如意大利、西班牙等),以期缩小差距,增加就业。这样,对希望扩大吸收欧盟FDI的中国来说,其难度明显增大,在欧元面世后,如何趋利避害,求得发展,将是我国企业在与欧盟经贸合作中的长期课题。

标签:;  ;  ;  ;  ;  ;  ;  ;  ;  ;  ;  

介绍欧元的进程、现状、前景和影响_欧央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