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乡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指以城乡规划数据库为核心,将计算机科学技术、通信技术、GIS 技术、RS 技术、城乡规划管理事务的图文—体化技术集成系统,其目标是实现城乡规划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维护使用、动态更新、统计分析及辅助决策等功能。我国的城乡建设正处于快速的发展中,城乡规划管理的审批工作是一项法规严密、专业性强、既有审批时限又有权限规定、纵横联系复杂的集体性协同工作。审批过程纵横交错,资料传递环节繁多,要求审批过程高度协调和统一。随着现代城乡建设的飞速发展,城乡用地性质、城乡布局的不断变化,新区建设与旧区改建等处在快速变化中,工程项目的不断增加使城乡规划业务成倍增加,以传统的决策模式和手工作业方式为主的市城乡建设项目报批方式已日渐落后,难以适应现代城乡迅速发展的需要,跟不上信息时代的城乡规划管理要求。因此,应用新的技术、方法和手段,提高规划部门决策的科学化和办事效率,提高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自动化水平,建立城乡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城乡规划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规划管理领域信息化建设的趋势。
关键词:市城乡规划管理信息化;对策
一、信息化与信息技术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信息化代表了一种信息技术被高度应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从而使得人的智能潜力以及社会物质资源潜力被充分发挥,个人行为、组织决策和社会运行趋于合理化的理想状态。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技术,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导领域。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把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确立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在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城市信息化建设将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新主题与新动力,成为解决城市发展中所面临诸多难题的有效手段。
二、城乡规划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发展现状
我国规划信息化起步于20世纪80 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一些城市加大了信息化的资金和技术投入。经过近30 年的发展,许多城市建立了切实可用的各类信息系统,应用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保证了规划行业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对实施规划管理等各项工作的效率以及决策管理水平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产生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城乡规划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作,与城乡的建设息息相关。我国市城乡的信息化建设才刚刚起步,因而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缺乏资金,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
在农村,对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远远低于城市社区。一是没有固定的投资主体,缺乏对基本的硬件设施,网络运行等方面的投入。二是政府的不重视,在城乡规划信息化建设方面缺乏政府的统一规划,没有发挥应有的主导地位。因此,缺乏必要的投入导致城乡的信息基础设施是否薄弱。目前,许多村委办公地点没有配备电脑,要么电脑设备陈旧、网速很慢,要么是无法使用的坏电脑,整体的信息化基础设备无法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2缺乏统一管理,认识不到位
在城乡规划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是没有收到政府干部的认识,村级基层干部并没有把信息化建设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只认为是工作业务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并未认识到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能的必要手段,未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二是农民自身的认识不足,大部分农民不知道什么是信息化,并认为日常的生产、生活不需要使用信息化技术,所以城乡规划信息化意识淡薄,缺乏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在传统的农村生产生活中,只是凭借经验和农民外部流传的信息就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信息化的作用没有其他资源作用的那么明显,所以农民习惯用传统的思维方式来对待信息资源。
2.3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农民接受信息技术的能力比较薄弱
根据2011年1月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服务中心发布,《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底,中国网民4.57亿,而农村网民只有1.25亿,占网民总数的27.3%,对于8亿多的农民来说网络的普及程度是偏低的。主要是农民文化程度低,信息接收能力差,甚至有许多农民根本就不懂的如何使用电脑,导致信息化无法广泛普及。而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需要的是既是懂得农业的,又懂现代先进信息技术的人才。但是,在目前的城乡规划信息化建设中,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机构,在乡镇机构中严重缺乏信息员人才,也无法满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村经济的信息人才,从而制约了农村信息化建设。
2.4信息资源分布不均,没有建立独立农村信息化服务系统
城乡规划外部产生和流通的信息是有限,而且这些信息是农民在日常交流中是可以得到的。城乡的外部信息是被农民广泛知晓的,但是有价值的信息往往是来自内部,因此,可能导致信息分布不均的局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背景下,信息掌握的不够及时完整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颈瓶。与城乡社区的信息发展程度相比,城乡规划信息化才刚刚起步,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还少。而且少量的计算机、网络只用于聊天,整理档案等低层次的管理应用,没有与村级的日常管理,办公联系起来,应用没有与上级政府,同级管理联系起来,造成了"上下不通,级级分离"的局面。
三、改进城乡规划信息化建设的应之对策
"十二五"期间,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市城乡规划信息化建设,并采用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城乡之间的信息交流、传递、交互共享的信息资源平台和通道,提升市城乡经济发展速度,缩短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
3.1加大对城乡规划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建设城乡规划信息化,首先需要把市城乡规划信息化建设的资金纳入建设基础投资中来,一是扩大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来源,是各级政府中的电脑、网络、电视、电话等基本的硬件设备齐全可用,实现"级级通,上下通"的目的,并使内外部的有效信息能够及时流通。二是加强人力投入,各级政府部门重视引入相关专业的人才。及建立健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各种格式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是市城乡规划信息管理系统的血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安全、合理地管理这些数据是系统首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数据库管理模块是该系统的核心模块。数据库管理功能包括数据库备份、数据库恢复、数据库版本管理、数据库扩充、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和日志审核等(如图一所示)。其中数据库备份、数据库恢复是数据库内所存储数据安全的有力保证数据库版本管理是数据库对历史数据的管理方式,方便用户访问任意时刻的空间数据数据库扩充是为了保证数据库的灵活性和实用性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和日志审核是为了维护系统的正常运作,保证系统的安全与稳定。
图一
3.2统一规划管理,提高认识
搞好城乡规划信息化建设,首先各级政府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度重视信息化在城乡建设中的地位,把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纳入农村建设的基础建设中来。其次合理统一规划,整合信息资源不重复建设,同时制定出优惠政策,创造出良好的环境促使市城乡规划信息化建设。再次,在农民中加大思想教育,使农民真正认识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使信息化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
3.3提高人民群众接收信息的能力,培养一批城乡规划信息化专业人才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培养知识型农民在市城乡规划信息化建设中显的尤为重要,在信息化普及过程中,要普及农民的网络知识。
3.4建立多层次的城乡规划信息化服务体系
在农村信息服务建设的实际中,不同的生产者、经营者的信息需求不同,这就需要形成多元化的服务主体和多极化的服务对象发展模式。要根据各省各地区特色和服务对象,确定信息服务的范围和领域,明确各级部门的职责和服务对象,做到统一规划、分工协作,形成纵向与宏观决策部门、各级科研教育部门、信息机构、推广站相通,横向与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综合信息机构相联的纵横交错的多专业、多学科、覆盖范围广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给生产者、经营者提供国家法规、政策、市场、技术、天气等信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农业经营管理,监测管理农业资源和环境,为政府、企业和农户提供多层次的信息服务,推进现代信息化的发展。多层次的信息服务体系,需要政府、专业协会、企业、科研院所共同参与,政府部门与各种专业协会决策咨询机构形成了城乡的社会化服务。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的发展,我国的城乡规划信息化的步伐也在逐渐的加快,在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基础上,城乡规划信息化的相关工作在当下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根据以上的相关分析探究,在这一领域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庆平.浅论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中的问题和对策.科技管理研究.2008.9
[2]张清华.科研管理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消防科学与技术.2010.5
[3]李厚.浅谈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水产科技.2008.6
论文作者:彭志健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3
标签:城乡规划论文; 信息化建设论文; 信息论文; 城乡论文; 农民论文; 数据库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