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中的金融分析_国营企业论文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金融分析_国营企业论文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金融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增长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经济在过去的25年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尽管它内部矛盾重重,而且前途未卜,然而中国经济增长的实际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不少外国人怀疑我们的统计有假,但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对这个成绩深信不疑,因为我们吃的比过去强,住的比过去宽,玩的花样比过去多,确实不可同日而语了。其实外国人也应该亲眼看到,过去中国从外国进口冰箱电视机,而现在却在出口。发达国家的超级市场上充满着中国造的产品,这总是一个事实吧。据学历史的朋友说,像这么高的经济增长,在这样长的时间里持续实现,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我这一代人虽然吃了无数的苦头,从抗战到解放战争,从抗美援朝到反右,从三年灾荒到文革,总算最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好日子。比较年轻的人很难领会这25年的难能可贵,不满的意见比较多,但是拿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甚至全世界的历史做一个客观的回顾,应该看到过去这25年的非同一般,应该承认我们是幸福的一代人。也许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感觉未必如此,因为物质欲望是无穷的,将来我们和美国人一样富的时候,也不会感觉更快乐。要得到满意和快乐光在物质条件上改进是远远不够的。

这样的经济增长是如何取得的?用经济学来分析,增长的必要条件是投入要素的增加和要素利用效率的提高,包括要素配置效率和科学技术造成的硬件效率。我国改革中这几方面的条件都在不同程度上做到了。唯一的例外也许就是资金利用效率问题。对这几方面略加分析,会对今后继续实现高增长有所帮助。

我国有巨大的劳动力资源,改革以来这部分潜力得到了开发。农业的生产效率提高,解放出大量劳动力,充实到农业之外的各行各业之中。我国又有极高的储蓄率,因此有足够的资本可供利用。很高的国内储蓄率是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条件,这一点不但被中国的经验所证实,也是东南亚高增长国家的共同经验。至于说配置效率的提高更是明显的。只要看改革以来均衡价格的逐步形成就足以说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因为它消灭了由于价格扭曲所不可避免的配置效率的损失。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一系列制度安排的变革,例如承认个人有追求自身利益的权利,不再斗私批修;个人有寻找适合自己专长工作的自由,不再做革命机器上的螺丝钉;物资可以比较自由地流动寻求较好的利用机会,不再按照盲目的计划指令。这一切都大大地有助于改善资源配置的效率。当然,市场的种种毛病也抵消掉一部分效率的提高,比如假冒伪劣、恶性竞争、人际纠纷、高额的交易费用、无用的广告和包装等。

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却有一个严重的例外,这就是资金的配置。原因是金融业一直没有开放双轨制,而是国营垄断。二十多年来国家银行不是以利润为目标,而是肩负着贯彻政府政策的任务。上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的储蓄越来越从国家转移到家庭手中。由于其他投资渠道不足,大部分的家庭储蓄都以存款形式进了银行。银行的放贷并不以效益为判据,而听命于政府。政府偏爱国营企业,百姓的存款大部分用来挽救缺乏效率的国营企业。这种体制的结果就是大笔银行坏账。虽然银行商业化是既定方针,然而进展不大。金融业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股票市场,它经历着同样的命运。从股票市场上收集的资金绝大部分都用来支援亏损的国营企业。所以中国金融业的基本特点就是国营企业消耗了居民储蓄中的大部分,成为各种坏账。最后表现为资金配置效率低下。当然,这并不是故事的全部。在中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外资和民营企业的投资是相当有效的。不过这部分资金不是可动用资金的主要部分。另外,国营企业也不是百分之百地糟糕,好的企业也是有的。

这样高的银行坏账成为中国经济的定时炸弹,只不过暂时没有表现出来。不论由于什么原因一旦银行的坏账表面化,居民发现自己的存款将近一半已经用于补贴无效率的国营企业且不复存在,很可能爆发社会动乱。二十多年的改革成绩可能付之东流。

这种经济运行的道理可以简述如下。把国家看成一个大公司,它以低效率运转,每年都亏损。但是工人所拿的工资中有很高的储蓄率,公司问工人借钱以维持生产,并且还可以借工人的钱来投资,搞扩大再生产。公司的规模可以扩大,可以雇用更多的工人,他们的待遇也可以提高,只要答应继续借钱给亏损的企业,这样的运行是可以继续的。这种运行模式也可以这样来理解:如果企业把工人的工资降低到维持他们的消费,企业就可以获得利润,这个国家公司是有效率的,生产规模(GDP)是可以扩大的,工人的生活水平也能够不断提高(只要支付低工资后企业能够赢利)。它唯一的区别是政府是问百姓借钱,还是企业降低了工人的工资;或者说,是百姓有自己的储蓄,还是他们的储蓄都变成了国家公司的投资。

在正常情况下,居民的储蓄最后也要转换成为投资。所不同的是居民有选择投资的自主权,还是这个权利交给了国家公司。在中国名义上居民有选择投资的权利,但事实上因为国家垄断了金融市场,而且老百姓也没有选择投资的习惯和经验,这个自主权并没有得到实施。国家公司代替居民选择的结果是相当大一部分储蓄转换成了无效率的投资,用于补贴亏损的国营企业。算一笔极其简单的账就可以看出我国投资的缺乏效率。我国的储蓄率接近40%,GDP每产出100元,就有40元被储蓄起来。这部分储蓄用来投资,假定每投资4元在下一年可以产出1元的GDP(这不是25%的投资回报,是一个极其容易达到的投资效率),那么下一年的GDP就可以增加到110元。或者说增长率轻而易举地可以达到10%。可是我们的增长率很少达到10%。

缺乏效率的国营企业,加上政府对它们的偏爱,造成了当前银行的巨额亏损,而且是今后金融危机的难于避免的原因。但是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能够顺利地从计划经济转轨到市场经济,没有发生像苏联那样的经济倒退,或许这笔银行坏账是起了作用的。中国改革的基本经验是双轨制,而最难的是国营企业的民营化,这没有可操作的双轨制的办法。苏联给全民发股票的经验证明是不成功的;东西德合并时,原来东德的国营企业改制,也是最困难的。后来主要依靠西德的巨大财力支援才得以勉强完成。中国在过去的三四年内,比较平稳地把大量国有企业改为民营,同时保持其他大型国有企业的正常生产,国家对国有企业的补贴应该说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这笔坏账是否一定会导致金融危机?有什么方法可以避免?算一笔最简单的账,如果坏账不增不减,二十年之后GDP翻两番,银行规模成比例增加,坏账的比例就能减少到四分之一。如果每年有2%-3%的通货膨胀,光这一项二十年可以赖掉40%的坏账。但是这个假设有一系列的前提条件,比如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继续保持极高的储蓄率,百姓对银行的信心不变,金融结构没有显著的变化,外资银行不会从国有银行吸引大量存款,特别是社会保持稳定,国内外政治形势正常。从有利的方面设想,银行的效率提高,利润增加,政府财政的帮助,坏账的整治,也可以降低坏账比例。到底最后是什么结局,就看我们工作的成效如何,并不是注定要闹出大麻烦的。

金融业和其他一切行业一样,不论其为农业、制造业、服务业,最终目的都是创造财富。它的成功或失败,业绩的好坏,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最后统统要以创造财富的多少来衡量。它的日常业务每时每刻也都要瞄准更多地创造财富这个最终的目的。可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中,服务业是不创造价值的,它只是财富的转移或重新分配。那时候服务业的工资也比一般要低一些,包括银行业也如此。基于此种成见,金融业的从业人员不能明确自己工作的目标,有可能失去方向,使自己的工作事倍功半。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鲜明地举起创造财富的旗子,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

要明白金融业何以能够创造财富。首先要明白一般的财富是如何被创造的。如果投入的价值量少而产出的价值量大,就证明有财富被创造出来。或者投入的是没有成本的东西而能够产出价值,当然更是创造财富。这种没有成本而能够产出价值的东西我们称之为生产要素。经济学归纳出三项生产要素,它们是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劳动的投入没有额外成本。人要吃要穿,但是这不是因为劳动才成为必要的,人不劳动时同样要吃要穿。资本的投入也没有成本。如果花一万元资本用于购买一台机器,等机器报废后,每年所提的折旧把一万元归还给投资者,所以投入资本并不发生成本。自然资源像土地、矿藏等也是没有成本的,这是很显然的。

我们既然肯定了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它能够创造财富,就不难理解金融业是如何创造财富的了。它是把资本运送到最能够创造财富的地方上去,使得资本创造财富的可能性变为现实。但是真正懂得金融业的贡献,还必须懂得货币虽然具有同样的购买力,但是在不同的场合下具有不同的效用,或者说,具有不同的用场,货币的用场大小取决于是谁在用它,是什么时候在用它,以及用在了什么地方。

货币的购买力在一定的货币区内是一定的,与谁在用它,什么时候用它,用在什么地方等统统无关。比如讲,一元钱可以买一根冰棍,对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下,一元钱都能够买到同样的商品。冰棍是一样的但是冰棍的用场可不同。因为人在不同的时候对冰棍的需求不同,夏天很愿意吃冰棍,冬天就差一点。这就是效用或用场不同。特别是对钱的需求也因时候、地点、场合的不同而不同。对这一点企业家最有切身的体会。有时候有一笔生意可做,但是资金不足,事情做不成,赚钱的机会眼巴巴错过了。也有的时候身上有很多钱,但一时没有什么机会,钱只好锁在柜子里,或者存银行,发挥不出什么用场,要等以后机会出现才能用得上。所以企业家总要在自己的账户上留一点钱,以备不时之需。这是企业家本人把不同时期的钱加以调配,在钱多的时候将钱存起来,到钱少又有生意机会的时候来用它。

更为有效的办法是在不同的个人之间调配资金,将钱从暂时没有用场的人手里调配到急需用钱的人手里,或者说钱从生产力低的地方调配到生产力高的地方。这就是金融业的基本业务。由于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它能够创造财富,钱在调配的过程中财富就被创造出来了,原来因为没有钱,财富创造不出来,现在把钱调配来了,财富就能够被创造了,这正是金融业所做的贡献。举例讲,家庭的储蓄就是暂时没有用的钱,它没有任何生产力,将它从居民手中移动到银行里,再通过银行移动到企业家手中,钱就有了生产力,生产力的大小取决于企业家所做项目的赢利能力。再比如证券公司将居民手中的钱引导到能够赢利的上市公司,也是把钱从没有生产力的地方移动到有生产力的地方。和没有金融业的情况作比较,钱得到了创造财富的机会。所以这部分财富的创造有金融业所起的作用。当然也有居民储蓄的作用,有企业家经营的作用,所以所创造的财富在他们三者之间分配。

钱的移动,看似简单,其实十分不易。显然,最困难的是在不同人之间移动钱,是否安全可靠,借了钱是否能按期归还,也就是信用问题。大家很放心地把钱存银行,没有什么顾虑,是因为大家相信银行不会倒闭,任何时候要用钱可以方便地从银行里取出来。但是钱从银行流向企业家可没有那么放心。企业家本人有品质和信用问题,项目有风险问题。所以银行放贷要反复斟酌。总体来看,一个社会信用水平好,钱的流动障碍比较少;相反,如果整体上社会信用不良,钱的流动就会有很大的阻力。钱流不动,社会的资本就难于有效地利用,社会的生产能力就会降低。

我国居民有很高的储蓄率,全国人民所生产的财富中有将近40%没有消费掉,变成储蓄存了起来。大部分都进了银行,小部分去买了股票或债券,或者自己开个小买卖,买房买车等。进银行的这部分钱因为社会信用不够好,很难顺利地再借出来给企业家去投资。另一方面企业家又很需要钱,他们有赚钱的好机会,只是因为缺钱,财富不能创造出来。结果造成资金的闲置,形成巨大的浪费。我国既有大量劳动力,又有大量资金,可是二者不能结合形成生产力,而是劳动者在失业,资金在银行里躺着。由于创造的财富闲置在银行里,不能流出来使用,造成总需求不足,表现为商品生产出来之后卖不出去。

一个国家金融业发展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生产力增长的能力。所谓好的金融业是指它能够以低成本安全地引导资金从低生产力的地方转移到高生产力的地方去。要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社会要有良好的信用水平。社会的信用水平不是老百姓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社会要有好的制度,不让守信用的人吃亏,不让不守信用的人占便宜,这是培养一个良好信用关系的关键。

标签:;  ;  ;  ;  ;  ;  ;  ;  ;  ;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金融分析_国营企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