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联合猪苓多糖和乙肝疫苗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观察

中药联合猪苓多糖和乙肝疫苗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观察

一、中药联合猪苓多糖与乙肝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张旭[1](2021)在《中药治疗对慢性HBV感染者HBsAg定量、HBsAg阴转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文旨在研究中药治疗对慢性HBV感染患者HBsAg定量和HBsAg阴转率的情况,为临床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万方(Wan Fang DATA)、维普(VIP)、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nese Clinical Trial Registry,Chi CTR)对2005-2021年文献进行检索。纳入标准:(1)研究对象满足《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2005版、2010年版、2015年版、2019年版任一版本中慢性HBV感染的诊断:HBsAg和(或)HBV DNA阳性6个月以上,可以为符合诊断标准的HBe Ag阳性慢性HBV感染、HBe Ag阳性CHB、HBe Ag阴性慢性HBV感染、HBe Ag阴性CHB中的任一状态。(2)干预措施试验组需使用中药(中草药、中成药、中药制剂或提取物)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如包括中药+一般药物(常规护肝药、维生素等)、中药+NAs或干扰素、中药+NAs或干扰素+一般药药,对照组可为空白对照以及安慰剂、NAs、干扰素、一般药物的单用或联合使用。(3)观察指标必须包括HBsAg定量或HBsAg阴转率任一项。(4)试验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排除标准:(1)研究对象合并有甲、丙、丁、戊肝或艾滋病毒感染等其它病毒感染者;或合并药物性肝损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代谢性肝病等其它肝病者;或肝纤维化、肝硬化、肝衰竭、肝癌患者;或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肺、肾、内分泌、造血系统疾病等其它系统疾病者。(2)试验组使用中医外治或针灸等其它中医治疗者。(3)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其它观察性临床研究,非随机对照试验实验研究等其它研究类型以及个案报道、综述等。(4)不满足纳入标准或无法获得全文的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逐层筛选,将最终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利用Revman软件对统计量进行合并分析。结果:(1)16篇联合中药组治疗结束时总HBsAg阴转率与未使用中药组相比(RR=1.72,95%CI[1.39,2.12],P<0.00001,I2=0%);其中2篇与非抗病毒药物(RR=5.69,95%CI[0.79,40.91],P=0.08,I2=0%);8篇中药+NAs与NAs相比(RR=1.64,95%CI[1.27,2.12],P=0.0001,I2=0%);6篇中药+IFN与IFN相比(RR=1.70,95%CI[1.17,2.47],P=0.0005,I2=0%)。(2)中药联合抗病毒药(NAs、IFN)治疗24w时(RR=1.55,95%CI[1.21,1.99],P=0.0005)、48w时(RR=2.02,95%CI[1.28,3.17],P=0.002)与未联合中药治疗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3)7篇中药联合抗病毒治疗组在治疗结束时HBsAg定量(两组在治疗前HBsAg无统计学差异)与未使用中药组相比(MD=-0.27,95%CI[-0.44,-0.10],P=0.002),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中药联合西药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降低HBsAg定量水平,提高HBsAg阴转率。此结论能够一定程度上为治疗HBV感染、提高HBsAg阴转率提供证据和治疗思路。但由于此次研究提供的证据等级不高,仍需要大样本、高质量的RCT文献支持。

刘丽婷[2](2020)在《基于综合评分法结合分形理论对猪苓干燥加工方法的研究》文中指出本课题基于产地加工炮制一体化思路,围绕产地加工方式,对中药猪苓干燥加工工艺进行研究。通过建立控制模型,实现对药材加工过程的监控,同时对不同干燥方法的干燥机理进行研究,进一步阐述干燥方式对药材质量的影响。实验以不同方式干燥加工的猪苓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猪苓质量评价指标的建立甾体类成分麦角甾醇、麦角甾酮是中药猪苓发挥利尿作用的主要成分,2015版《中国药典》中,猪苓药材仅以麦角甾醇为质量评价指标,结合文献发现,近年来猪苓质量控制指标建立方面研究较少。本实验通过对测定方法的优化,采用高效液相法建立双波长同时测定两种甾体类成分。初步建立麦角甾醇、麦角甾酮及猪苓多糖多指标测定方法,为猪苓药材质量控制研究建立基础。经前期查阅文献发现,测定多糖含量的方法较多,同一种多糖对不同测定方法的亲和力存在差异,实验通过对比将硫酸蒽酮法与苯酚硫酸法测定猪苓多糖的测定结果,选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猪苓多糖含量,优选测定方法,同时确定测定工艺。改进猪苓多糖回流提取方法,采用超声辅助提取结合响应曲面法优化猪苓中多糖的提取工艺,在单因素的基础上,优化超声提取时间、超声温度、液料比条件。第二章基于多指标综合评分法优选中药猪苓干燥工艺实验探究烘干干燥法(50℃、60℃、70℃、80℃温度下)、微波干燥法及冷冻干燥法及传统自然干燥法对猪苓中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比较不同干燥方法加工的猪苓中化学成分的变化,基于各成分含量优选产地药材干燥加工方式。同时对猪苓中多糖成分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分别考察经提取纯化后的猪苓多糖对羟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超氧离子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基于等级权重层次分析法,依据问题性质及优选工艺目标,将不同层次通过隶属关系聚集在一起,将测定各指标予以量化分析以克服主观评价,综合优选最佳加工方案。第三章结合电子鼻、电子眼技术对猪苓色、味变化的研究实验采用电子鼻、电子眼技术对加工处理后的猪苓饮片进行测定,研究不同干燥工艺下的饮片颜色、气味的变化,采用主成分分析、判别因子分析处理数据,建立质量控制分析模型,实现对样品的在线监测。第四章不同干燥工艺对猪苓饮片物性变化及药材结构的影响从药材宏观表征及微观结构入手,探究干燥方法对结构变化及物性表征间的关系。考察饮片复水率、硬度及饮片成分溶出效果,微观条件下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不同样品的结构,借助Image J软件测定不同干燥饮片中孔隙周长与孔隙面积,通过引入干燥条件下的分形维数的概念,结合数学模型探究干燥条件的分形特征,描述猪苓饮片微观结构。实验结果表明,建立双波长测定猪苓中甾体类成分的方法,麦角甾醇在25.00-600.00μg·m L-1(r=0.999)、麦角甾酮在2.00-40.00μg·m L-1(r=0.999)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20%和2.35%。麦角甾醇精度度、稳定性、重现性RSD值分别为0.51%、0.95%、1.88%,麦角甾酮精度度、稳定性、重现性RSD值分别为0.27%、1.04%、0.64%。建立的测定方法稳定可靠,可实现对猪苓药材的质量评价。硫酸蒽酮法测定猪苓多糖结果更稳定,重复性更高,加样回收率更高,测定条件为取多糖溶液1m L加入0.02mg·m L-1的硫酸蒽酮溶液2.5m L,在70℃水浴条件下反应5min,冰水中冷却。确定猪苓多糖最佳工艺为液料比为100:1条件下设置温度为60℃超声时间60min,验证实验表明该工艺稳定。测定18批不同厂家的猪苓饮片及猪苓药材中麦角甾醇、麦角甾酮及多糖含量,麦角甾醇含量为1.798mg·g-1-3.969 mg·g-1;麦角甾酮含量为0.041mg·g-1-0.095 mg·g-1,多糖含量为19.569 mg·g-1-24.230 mg·g-1,均符合2015版《中国药典》的要求。不同干燥温度及不同干燥加工方法对猪苓中甾体类、多糖成分含量影响显着。采用80℃烘干干燥及微波干燥法对多糖成分有保留作用,而目前广泛应用的自然晒干法对猪苓中多糖成分保留效果不佳。同时,采用猪苓产地炮制一体化加工工艺有显着优势,可以免去药材干燥后再水润软化后再切的工序。比较不同干燥方式及干燥温度对猪苓多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采用50-60℃干燥饮片时,抗氧化活性较强。采用低温及高温条件下干燥处理均会对猪苓多糖的抗氧化活性有下降趋势。结合综合评分法考察猪苓中麦角甾醇含量、多糖含量、麦角甾酮含量、抗氧化活性及浸出物含量,以综合评分为依据。结果表明采用饮片80℃烘干干燥时,药材中各指标综合效果达到最佳,确定猪苓产地加工一体化干燥工艺。为促进猪苓药材产地加工炮制规范的建立,保证中药材、中药饮片品质及提高临床应用的合理性提供基础。电子鼻、电子眼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干燥工艺下猪苓饮片的气味无明显差异;不同干燥条件下猪苓饮片的色泽存在明显差异。通过统计质量控制分析(SQC)建立80℃烘干干燥模型,对炮制品进行区分,为生产加工过程控制环节提供基础,为促进电子鼻、电子眼在炮制工艺过程控制、质量鉴别控制、不合格产品剔除等方面的应用提供思路。在对不同干燥方法干燥机理的研究中发现,不同生长年限下的猪苓药材,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饮片中孔隙结构更明显,复水效果更强,硬度减小。通过测定不同产地药材、饮片,实验结果进一步说明,猪苓饮片中复水率与孔隙结构越大小成正相关,与饮片硬度成反比。采用不同干燥方式,对饮片结构产生的影响不同,通过计算平均孔隙面积及平均孔隙周长,结果表明孔隙面积对数与周长对数存在线性关系(r=0.955),不同干燥方法分形维数不同;随着干燥温度的上升,分形维数逐渐减小;结合饮片中多糖成分溶出发现,分形维数越小,饮片溶出到达最大溶出浓度所需的时间越短,成分溶出效果更好,提示在一定范围内升高干燥温度有助于提高成分溶出速率。

徐由立[3](2019)在《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与甲基化相关蛋白的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情况,初步探讨肠道差异菌群与甲基化相关蛋白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案,从四川省成都市郫县中医院门诊招募慢性乙肝患者12例,其中脾胃湿热证有5例、肝郁脾虚证7例,正常健康对照组由6名健康志愿者构成,采用16S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观察三组样本的菌群多样性和丰度变化情况,比较各组菌群结构特征;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肝功能指标;Elisa法检测甲基化感染相关蛋白DNMT1、MeCp2、E-cad、P53的浓度;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肠道菌群与DNMT1、MeCp2、E-cad、P53之间的关系。结果:1.本次研究的三组18个样本DNA共检测出1980988条高质量的Clean reads,得到8352条OTUs,这些OTUs分属于11个菌门,19个纲,25个目,45个科,89个种,146个属,其中健康对照组(3399)>脾胃湿热组(2654)>肝郁脾虚组(2299),三组样本共有的OTUs有263个,健康对照组和脾胃湿热组之间有469个交叉OTU,和肝郁脾虚组之间有445个交叉OTU,脾胃湿热组和肝郁脾虚组两组共有419个OTU,各组特有的OTU个数分别为健康对照组2748,脾胃湿热组1674,肝郁脾虚组2053。2.门水平上:本次研究三组样本均以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优势菌,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脾胃湿热组和肝郁脾虚组拟杆菌门丰度降低,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梭杆菌门丰度升高,B/E值下降;科、属水平上,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慢性乙肝证候组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萨特菌属(Sutterella)、多尔氏菌属(Dorea)、毛螺旋菌下菌属(LachnospiraceaeUCG-008)、瘤胃梭菌属(Ruminiclostridium9)、阿里松氏菌属(Allisonella)、Anaeroglobus属丰度升高,食物谷菌属(Victivallis)丰度降低,且脾胃湿热组检出链型杆菌属(Catenibacterium)和丛毛单胞菌属(Comamonas)两个菌属,肝郁脾虚组检出泰泽属(Tyzzerella);与脾胃湿热组比较,肝郁脾虚组检出放线杆菌属(Actinobacillus),而链型杆菌属(Catenibacterium)、Intestinibacter菌属消失。经LEfSe分析,脾胃湿热组和肝郁脾虚组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上差异显着。3.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慢性乙肝脾胃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ALT、AST、GGT、TBIL、DBIL、TBA明显升高,HBV-DNA拷贝数高于检测下限(>1.0E+3),(P<0.05);与脾胃湿热组比较,肝郁脾虚组AST、GGT有所降低(P<0.05)。4.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慢性乙肝脾胃湿热组与肝郁脾虚组DNMT1、E-cad、P53、MeCp2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脾胃湿热组相比较,肝郁脾虚组E-cad、P53、DNMT1、MeCp2浓度有所上升,差异无意义(P>0.05)。5.脾胃湿热组DNMT1与B/E呈较强相关(r=0.772),E-cad、P53、MeCp2与B/E无明显相关(r<0.3,P>0.05),肝郁脾虚组E-cad与B/E呈较弱相关性(r=0.601),DNMT1、P53、MeCp2与B/E无相关性(r<0.4,P<0.05)。6.脾胃湿热组DNMT1与Proteobacteria呈较弱相关性(r=-0.589),E-cad、P53、MeCp2与Proteobacteria无明显相关性;肝郁脾虚组E-cad、P53、MeCp2、与Proteobacteria无相关性(r<0.5,P>0.05)。结论:1.本次研究证实慢性乙肝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微生物存在明显差异性;2.本次研究证实慢性乙肝脾胃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肠道具有各自的优势菌种;3.本次研究证实慢性乙肝的进展与宿主的DNA甲基化有关,DNMT1、E-cad、MeCp2、P53在影响宿主甲基化的同时可能也参与了慢性乙肝的进程;4.慢性乙肝状态下机体存在免疫功能紊乱,肠道微生态失调和甲基化修饰,B/E值、差异菌Proteobacteria与甲基化蛋白DNMT1、E-cad、MeCp2、P53呈一定相关性,很有可能是肠道菌群通过甲基化修饰的方式干预了某些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在慢性乙肝中发挥作用,但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梁泳[4](2019)在《茵陈五苓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轻度黄疸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茵陈五苓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轻度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患者分成对照组31例和治疗组31例。最终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纳入30例,两组予以基础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茵陈五苓散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ALT、AST、TBIL、DBIL),中医症候积分,生活质量等指标变化情况。应用SPSS20.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结果:1.对患者西医综合疗效评价: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是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是60.0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患者治疗前后ALT、AST的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结束后,两组治疗后ALT、AST改善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治疗组ALT、AST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患者治疗前后TBIL、DBIL的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结束后,两组治疗后TBIL、DBIL下降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治疗组TBIL、DBIL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患者中医综合疗效的评价: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对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的评价: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结束后,两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改善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治疗组的症候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对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价: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结束后,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改善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茵陈五苓散联合西药治疗CHB轻度黄疸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可改善ALT、AST、TBIL、DBIL等肝功能指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在中医综合疗效方面,茵陈五苓散联合西药治疗CHB轻度黄疸,对于改善中医症候积分具有明显的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提高临床疗效,减轻西医的副作用,相辅相成。3、经研究分析,茵陈五苓散方证初步总结如下:(1)身目黄染(2)小便不利(3)口渴(4)舌脉象:舌体胖大,苔厚腻微黄,边有齿痕,脉弦滑或濡缓。为今后临床运用茵陈五苓散提供了初步的依据。

朱婷婷[5](2019)在《茵郁散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1目的通过观察中药颗粒剂茵郁散联合西药恩替卡韦在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对比分析单纯西药恩替卡韦治疗与中药颗粒剂茵郁散联合西药恩替卡韦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候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的改变,从而比较单纯西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之间的疗效,为未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诊疗方案的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2方法在我科门诊及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选取辨证分型为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名,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予以西药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予以中药颗粒剂茵郁散联合西药恩替卡韦对比治疗。时间上选择在四个阶段观察即在治疗前、治疗4周、12周及治疗24周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学的变化,结合实验室相关指标的化验结果,综合分析及考量中药颗粒剂茵郁散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作用。3结果3.1两组组内对比在中医证候学的改善评估方面上,治疗4周、12周及治疗24周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12周后较治疗4周后改善明显。3.2两组组间对比在中医证候学的改善评估方面上,两组把在治疗4周、12周及治疗24周后两组组间对比,即两组在相同时间节点里对比,观察组中医证候学改善均高于对照组(P<0.01)。3.3两组组内对比在中医证候总有效率评估方面上,两组在治疗4周、12周及治疗24周后较治疗前对比均明显改善(P<0.01)。3.4两组组间对比在中医证候总有效率评估方面上,两组把在治疗4周、12周及治疗24周两组组间对比,即两组在相同时间节点里对比,观察组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3.5两组在ALT、AST、GGT、AKP、TBIL等实验室指标组内比较上,两组在治疗后4周、12周及治疗24周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两组组内在4周及12周前后对比时发现,治疗12周后改善较4周明显(P<0.05)。3.6两组在ALT、AST、GGT、AKP、TBIL等实验室指标组间比较上,两组在治疗4周后两组组间对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但在12周、24周后两组组间部分肝功能指标改善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4结论4.1在西药恩替卡韦抗病毒的基础上联合中药颗粒剂茵郁散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上,在改善患者中医临床证候及快速改善肝功能、降酶退黄方面均有较好疗效,值得推广应用。4.2中药颗粒剂茵郁散的临床应用,治疗期间暂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秦晓波[6](2017)在《天然多糖类活性物质抗乙肝病毒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然多糖活性物质可对人体免疫功能进行调节,其免疫调节作用已经得到一致认可。近年来,临床上关于天然多糖防治乙型肝炎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已有多种天然多糖类活性物质被证实具有抗乙肝病毒的作用,其抗乙肝病毒作用显着。本文主要对近年来天然多糖类活性物质在抗乙肝病毒治疗中的应用、作用机制进行阐述,以归纳总结天然多糖类活性物质的抗乙肝病毒研究进展。

刘小燕,李朝品,王克霞[7](2014)在《多糖抗乙肝病毒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多糖类物质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近年国内研究发现多种不同来源的抗乙肝病毒活性多糖。多糖作为来源丰富、天然低毒、安全有效的抗HBV药物具有良好应用前景,值得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综述了多糖物质的种类、抗乙肝病毒的机制及临床应用现状。

罗川,赵海誉,边宝林,高波[8](2014)在《华蟾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评价华蟾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HB)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PubMed,CBM,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等,检索时间从建库截止至2012年12月按纳入排除标准选择文献,评价质量。在按测量指标和干预措施进行亚组分析后,对同质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7个研究,合计163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所有文献均未描述分配隐藏方法,未实施盲法。结论:现有研究结果显示,华蟾素注射液治疗CHB有一定效果,可提高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阴转率、乙肝表面抗原(HBeAg)阴转率,且无严重ADR/AE;在降低肝癌发生率、提高丙氨酸转氨酶(ALT)复常率上,华蟾素组未显示明显效果。但本系统所纳入的文献多为较低质量的小样本研究,且用药时间不同,因此无法进行总体的效应合并分析,对整体效果还需要更为大量的文献支持。

左巧云[9](2014)在《玉郎伞多糖及其与拉米夫定组合抗乙型肝炎病毒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玉郎伞多糖(YLSP)及其与拉米夫定组(YLSP/3TC)体内外抗乙型肝炎病毒的效果。方法:(1)体外抗HBV作用:体外研究以HBV基因转染的HepG2.2.15细胞株为细胞模型,MTT法检测YLSP对HepG2.2.15细胞的半数毒性浓度(TC50)和最大无毒浓度(TC0);采用直接加药法进行实验,在最大无毒浓度(TC0)下,研究不同浓度的含YLSP及YLSP/3TC的培养基,对HepG2.2.15细胞株进行培养,于第72h和第144h分别收集不同组别的细胞培养上清液,以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检测其HBV DNA的载量,并以ELISA法检测其HBsAg和HBeAg的滴度。以HBV DNA,HBsAg和HBeAg作为药物抗HBV的重要观察指标,对YLSP及YLSP/3TC体外抗HBV作用进行评价。(2)体内抗DHBV作用:体内研究中,以1日龄感染DHBV广西麻鸭作为动物模型,7d后采用PCR法筛选出DHBV感染强阳性鸭。随机分为6组:YLSP高、中、低剂量组3个剂量组;YLSP/3TC剂量组;模型组和拉米夫定(3TC)阳性对照组。每组10只,各组雏鸭均持续灌胃给药14d。观察用药前(T0)、用药后7d(T7)、14d(T14)及停药3d(P3)后,鸭血清上清中DHBsAg、DHBeAg,DHBV DNA的表达以及转氨酶(ALT,AST)活性变化;同时在停药3d后,取新鲜肝组织,观察HE染色肝组织病理变化,并用新鲜肝组织匀浆,观察各剂量组肝匀浆液上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的含量,从而评价YLSP及YLSP/3TC体内抗DHBV作用。结果:(1)体外抗HBV作用:①Y LSP在11.72mg/L浓度时,对HepG2.2.15细胞基本没有毒性。②在最大无毒浓度(TC0)下,不同浓度组别的YLSP及YLSP/3TC对HepG2.2.15细胞HBsAg及HBeAg的分泌和HBV DNA的合成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呈现明显的时效及量效关系;与YLSP组和3TC对照组相比,YLSP/3TC各剂量组对HepG2.2.15细胞上清HBsAg、HBeAg和HBV-DNA的抑制作用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③YLSP对HBsAg和HBeAg的TI分别为29.27和15.05,揭示YLSP安全性较好。(2)体内抗DHBV作用:用药7d(T7)、14d(T14)后,YLSP高、中剂量及YLSP/3TC组与模型组比较,鸭血清上清中DHBV DNA的含量,DHBsAg和DHBeAg的滴度,AST及ALT的活性均明显下降;且YLSP/3TC组与YLSP高剂量组和3TC对照组相比较,鸭血清上清中DHBV DNA的含量,DHBsAg和DHBeAg的滴度,AST及ALT的活性均明显低于YLSP高剂量组和3TC对照组。停药3d后,YLSP中、低剂量组及3TC组鸭血清上清中DHBV DNA的含量,DHBsAg和DHBeAg的滴度,AST及ALT的活性,均出现反跳现象,而反跳现象在YLSP/3TC组不明显,YLSP高剂量没有出现反跳现象。YLSP高、中剂量组及YLSP/3TC组与模型组对比,鸭肝匀浆上清中SOD和GSH-PX的活性与GSH的含量明显升高,MDA的含量明显降低。YLSP/3TC组鸭肝匀浆上清SOD和GSH-PX的活性与GSH的含量显着高于YLSP高剂量组和3TC对照组,YLSP/3TC组鸭肝匀浆上清MDA的含量显着低于YLSP高剂量组和3TC对照组;药物的抗病毒作用与剂量大小及时间相关。此外,鸭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YLSP及YLSP/3TC对DHBV引起的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YLSP/3TC组保护作用更显着。结论:体内外,YLSP及YLSP/3TC抗HBV疗效显着,且毒性较低,同时还可以缓解DHBV所引起的鸭肝损伤,改善肝功能。YLSP与3TC组合不仅比二者单用有更强的抗病毒效果,而且对DHBV所致的鸭肝损伤也有更强的保护作用。

郑丁,朱晓宁,彭昭宣,汪静[10](2014)在《中药抗乙型肝炎病毒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很常见并且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其进一步发展会导致肝硬化、肝癌,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目前针对慢性乙肝没有特效药,西医抗病毒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病情的发展,但抗病毒药价格昂贵、易耐药,停药后易复发及副作用等,也给临床治疗带来较大的难度,给患者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实践证明中药具有一定抗病毒

二、中药联合猪苓多糖与乙肝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联合猪苓多糖与乙肝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治疗对慢性HBV感染者HBsAg定量、HBsAg阴转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1.1 文献来源
        1.1.2 文献检索策略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4 分析方法
        1.4.1 文献质量评估
        1.4.2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文献基本特征
        2.2.1 研究对象
        2.2.2 干预措施
        2.2.3 结局指标
        2.2.4 中药使用情况
    2.3 文献质量评价
        2.3.1 改良Jadad评分
        2.3.2 Cochrane偏倚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2.4.1 不同治疗方案HBsAg阴转率
        2.4.2 联合治疗不同时间点HBsAg阴转率
        2.4.3 HBsAg基线相同治疗结束时HBsAg定量
讨论
    1 系统评价结果分析
        1.1 文献质量
        1.2 异质性分析
        1.3 合并统计量结果分析
        1.4 中药使用情况分析
    2 慢性HBV感染西医机制
        2.1 HBV结构及其复制周期
        2.2 HBV慢性感染相关免疫反应
    3 HBsAg与 HBV慢性感染
        3.1 HBsAg形式及其抗原性
        3.2 HBsAg水平与HBsAg清除
    4 HBV西医治疗概况
    5 中医对慢性HBV感染的认识
        5.1 中医学对HBV的认识
        5.2 中医学对CHB病因病机的认识
    6 中药抗HBV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慢性HBV感染中医辨证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综合评分法结合分形理论对猪苓干燥加工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猪苓质量评价指标的建立
    第一节 麦角甾醇、麦角甾酮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小结
    第二节 硫酸蒽酮法及苯酚硫酸法测定猪苓多糖的比较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小结
    第三节 猪苓药材及饮片中多糖成分提取工艺的筛选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第二章 基于多指标综合评分法优选中药猪苓干燥工艺
    第一节 不同干燥方法对猪苓中甾醇类和多糖类成分的影响
        1 仪器及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第二节 不同干燥加工方法对猪苓多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1 仪器及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第三节 结合综合评分法筛选中药猪苓干燥加工工艺
        1 仪器及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小结
第三章 结合电子眼、电子鼻技术对猪苓饮片色味变化规律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第四章 干燥工艺对猪苓饮片物性变化及药材结构的影响
    第一节 不同干燥方法影响猪苓饮片物性变化的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第二节 基于分形理论对中药猪苓干燥特性的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猪苓多糖现代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与甲基化相关蛋白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乙肝的认识
        1.1 病名认识
        1.2 病因病机概述
        1.3 证候探索
        1.4 中医药治疗
    2 现代医学对乙肝的认识
        2.1 病原学
        2.2 流行病学
        2.3 发病机制
        2.4 治疗
    3 肠道菌群的研究概况
        3.1 肠道菌群的结构
        3.2 肠道菌群的主要功能
        3.3 影响肠道菌群结构的因素
        3.4 肠道菌群研究方法
    4 肠道菌群在乙肝中的研究现状
    5 肠道菌群应用于中医证候的研究现状
        5.1 脾虚证的微生态研究
        5.2 湿热证的微生态研究
        5.3 肾阳虚证的微生态研究
        5.4 其它证型的微生态研究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一.利用16SrDNA测序技术对慢性乙肝脾胃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的实验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及分组
        2.2 诊断标准
        2.3 排除纳入标准
        3 实验材料
        3.1 主要试剂
        3.2 主要仪器
        4 实验方法
        4.1 粪便标本采集
        4.2 肠道菌群DNA的提取
        4.3 肠道菌群DNA的 PCR扩增
        4.4 PCR产物的混样和纯化
        4.5 文库构建和上机测序
        4.6 测序数据处理
        4.7 统计学分析
        5 结果
        5.1 一般资料
        5.2 肠道菌群检测结果
        5.3 OTU聚类分析
        5.4 Alpha多样性分析
        5.5 Beta多样性分析
        5.6 组间显着性差异metastats分析
        5.7 群落结构分析与热图
        5.8 群落相似度比较
        5.9 LEfSe分析
    二.肠道菌群与DNA甲基化相关指标的关联研究
        1 研究对象
        2 实验材料
        2.1 主要试剂
        2.2 主要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血液标本采集
        3.2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3.3 ELISA法检测血浆HBV慢性感染相关指标
        4 统计学分析
        5 实验结果
        5.1 HBV-DNA定量
        5.2 肝功能检测结果
        5.3 DNA甲基化相关蛋白检测结果
        5.4 肠道菌群与DNA甲基化相关指标的关联性分析
第三部分 综合讨论
    1 四川地区慢性乙肝脾胃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现状分析
    2 慢性乙肝相关菌属分析
    3 慢性乙肝不同证型相关菌属分析
        3.1 脾胃湿热证菌群分析
        3.2 肝郁脾虚证肠道菌群分析
    4 DNA甲基化相关蛋白分析
    5 DNA甲基化与中医证型分析
    6 肠道菌群与甲基化相关蛋白的关联性分析
结论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4)茵陈五苓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轻度黄疸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黄疸的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黄疸的认识
        1.1 黄疸的病名来源
        1.2 黄疸的病因病机
        1.3 黄疸的病理表现
        1.4 黄疸的治法
        1.4.1 中医内治
        1.4.2 中成药治疗
        1.4.3 中医外治
    2 现代医学对CHB轻度黄疸的认识
        2.1 西医黄疸的定义
        2.2 胆红素的代谢
        2.3 黄疸的分类
        2.3.1 溶血性黄疸
        2.3.2 肝细胞性黄疸
        2.3.3 胆汁淤积性黄疸
        2.3.4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2.4 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2.5 发病机制
        2.6 西医治疗
        2.6.1 单药治疗
        2.6.2 西药综合治疗
    3 导师对茵陈五苓散治疗CHB轻度黄疸的学术思想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主要研究内容
    2 方案设计
        2.1 病例来源
        2.2 研究方法
        2.3 诊断标准
        2.3.1 CHB轻度黄疸的西医诊断标准
        2.3.2 中医方证辨证标准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2.6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2.7 治疗方法
        2.7.1 对照组用药方案
        2.7.2 治疗组用药方案
        2.8 观察指标
        2.8.1 检测指标
        2.8.2 安全性观测
        2.9 疗效评价
        2.9.1 西医疗效评价标准
        2.9.2 中医疗效评价标准(舌脉象不计入评分)
        2.9.3 安全性评价标准
    3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病例入选情况
        4.2 治疗前基础的比较
        4.2.1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比较
        4.2.2 治疗前两组患者TBIL、DBIL、ALT、AST比较
        4.2.3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的比较
        4.3 西医临床疗效的评价
        4.3.1 西医综合疗效的评价
        4.3.2 治疗前后TBIL、DBIL的比较
        4.3.3 治疗前后ALT、AST的比较
        4.4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
        4.4.1 中医综合疗效的评价
        4.4.2 中医症候积分的评价
        4.5 生活质量的评价
        4.6 安全性观测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西医治疗CHB轻度黄疸的不足
    2 中西医治疗CHB黄疸的优势
    3 方证相应的由来
    4 茵陈五苓散运用的依据
        4.1 茵陈
        4.2 茯苓
        4.3 猪苓
        4.4 白术
        4.5 桂枝
        4.6 泽泻
    5 临床疗效分析
        5.1 对改善患者西医综合疗效分析
        5.2 对改善患者肝功能结果的分析
        5.3 对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疗效的分析
        5.4 对改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的分析
        5.5 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分析
    6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附表2
    附录3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经方八法治疗黄疸型肝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茵郁散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理论研究
    1 传统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3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的关系
    4 基于湿热体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因病机探讨
    5 中医辨证用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方药筛选研究现状及展望
    6 茵郁散组方意义及药理作用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6)天然多糖类活性物质抗乙肝病毒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抑制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的分泌
2 阻断HBV-DNA的复制
3 免疫调节作用
4 天然多糖类活性物质的佐剂作用
5 小结

(8)华蟾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1.1 研究类型
        1.1.2 研究对象
        1.1.3 干预措施
        1.1.4 结局指标
    1.2 排除标准
    1.3 文献检索
    1.4 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
    1.5 资料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纳入研究概述
        2.1.1 数据库检索结果
        2.1.2 纳入文献的一般特征
        2.1.2. 1 研究类型
        2.1.2. 2 研究对象
        2.1.2. 3 干预措施
        2.1.2. 4 指标
    2.2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2.3 有效性
        2.3.1 肝癌发生率
        2.3.2 HBV-DNA转阴率
        2.3.3 HBe Ag转阴率
        2.3.4 ALT复常率
    2.4安全性
3讨论和结论

(9)玉郎伞多糖及其与拉米夫定组合抗乙型肝炎病毒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汉缩略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玉郎伞多糖及其与拉米夫定组合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体外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玉郎伞多糖及其与拉米夫定组合抗鸭乙型肝炎病毒的体内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中西药治疗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1 西医药治疗乙型肝炎研究进展
    2 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研究进展
    3 中西药联合治疗乙型肝炎研究进展
    4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中药抗乙型肝炎病毒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多糖类
    1.1猪苓多糖
    1.2钝顶螺旋藻多糖
    1.3黄芪多糖
    1.4香菇多糖
    1.5当归多糖
2 黄酮类
    2.1黄芩素
    2.2荔枝核黄酮类
    2.3水芹黄酮类
    2.4广西藤茶中提取的总黄酮
    2.5淫羊藿总黄酮
3 生物碱
4 皂苷
    4.1黄芪甲苷
    4.2土贝母皂甙
    4.3赤芍总苷
    4.4六月青总皂苷
    4.5太白楤木总皂苷
5 其他
6 问题与展望

四、中药联合猪苓多糖与乙肝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治疗对慢性HBV感染者HBsAg定量、HBsAg阴转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D]. 张旭.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基于综合评分法结合分形理论对猪苓干燥加工方法的研究[D]. 刘丽婷.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与甲基化相关蛋白的关联性研究[D]. 徐由立.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
  • [4]茵陈五苓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轻度黄疸的临床研究[D]. 梁泳.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茵郁散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观察[D]. 朱婷婷.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天然多糖类活性物质抗乙肝病毒的研究进展[J]. 秦晓波.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20)
  • [7]多糖抗乙肝病毒作用的研究进展[J]. 刘小燕,李朝品,王克霞.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4(09)
  • [8]华蟾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系统评价[J]. 罗川,赵海誉,边宝林,高波.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4(17)
  • [9]玉郎伞多糖及其与拉米夫定组合抗乙型肝炎病毒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左巧云. 广西医科大学, 2014(10)
  • [10]中药抗乙型肝炎病毒研究进展[J]. 郑丁,朱晓宁,彭昭宣,汪静. 山西中医, 2014(04)

标签:;  ;  ;  ;  ;  

中药联合猪苓多糖和乙肝疫苗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