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临床分析论文_李新伟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一科

【摘 要】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法。方法 从我院心内科于2015年4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当中抽取46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另外再抽取同期收治的未合并心律失常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6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的心肌酶学指标、cTnI 阳性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稳定性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效果:观察组治愈 例,有效 例,无效 例;对照组治愈 例,有效例,无效例。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发生与血压昼夜节律有关,临床中可利用血压昼夜节律来判断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是否合并心律失常;一旦发现异常,则应及时予以针对性的处理,从而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54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0-014-02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的疾病之一,患者多为老年人。此症起病急,致死率高,对患者的健康危害性极大,因而需及时予以有效的治疗[1]。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容易引发室颤、猝死等严重后果,提高病死率[2]。然而,从临床实际情况来看,合并心律失常的情况容易被医生忽视,所以临床误诊率较高。若要降低误诊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则需掌握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再予以患者针对性的治疗,促进患者康复。本次研究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做了分析,并探讨了临床治疗方法。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抽取了46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以及46例未合并心律失常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前者纳入观察组,后者纳入对照组;入选年限为2015年4月至2016年8月。观察组:男23例,女23例;年龄58-82岁,平均年龄(68.33±4.74)岁;梗死部位:前壁18例,广泛前壁11例,下壁8例,后壁5例,右室4例。对照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60-84岁,平均年龄(69.67±4.32)岁;梗死部位:前壁20例,广泛前壁10例,下壁9例,后壁4例,右室3例。经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之后均卧床休息,并接受吸氧、镇痛、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等治疗,建立心电监护,检测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在以上基础上,再予以患者低分子肝素、链激酶、阿司匹林、卡托普利、氯吡格雷等药物进行治疗。而观察组患者除了应用以上药物之外,还使用胺碘酮、普罗帕酮、普萘洛尔、利多卡因、阿替洛尔等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心肌酶学指标、cTnI 阳性率、血压昼夜节律稳定性。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肌酶学指标、cTnI 阳性率

两组患者的心肌酶学指标、cTnI 阳性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3治疗效果

观察组治愈26例,有效14例,无效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6.96%。对照组治愈30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1.30%。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3.1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急、死亡率高,若患者为老年人且合并心律失常,则其死亡率更是高于普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近年来,我国的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每年至少新增50万例患者,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患者合并心律失常。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治疗之前,首先应对患者进行确诊。心肌酶学指标、cTnI是诊断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然而,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合并有心律失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未合并心律失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心肌酶学指标、cTnI 阳性率对比无明显差异,这就说明,临床中无法通过心肌酶学指标和cTnI来鉴别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而从另一研究结果来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稳定率明显高于未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说明血压昼夜节律不正常是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特有临床表现,临床医师可利用它来完成鉴别工作。

3.2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分析

本次研究中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的治疗方法主要为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溶栓、扩张血管、抗心律失常等,而研究结果表明,46例患者中治愈26例,有效14例,无效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6.96%,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这就说明,抗凝、溶栓、扩张血管、抗心律失常等可以作为常规治疗方式加以使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患者会出现剧烈的、持续性的心前区疼痛,部分患者的疼痛症状还会放射至腹部、背部及左肩,只有及时予以有效的治疗才能缓解患者的痛苦,挽救患者的生命[4]。若患者合并心律失常,则需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来加以治疗。一般而言,对窦性心动过速患者,可给予其阿托品、舒喘灵以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对房性心律失常患者,可使用阿替洛尔、胺碘酮等进行治疗;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克采用胺碘酮、普罗帕酮、利多卡因等药物进行治疗。在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应考虑到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剂量应比常规剂量更小,并且以净重为给药依据[5]。

综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具有血压昼夜节律稳定性低的特点,临床中可利用这一特点来鉴别患者是否合并心律失常;如果患者确诊为合并心律失常,则应采取针对性治疗手段,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宇楠.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治措施[J]. 吉林医学,2014,55(13):2799-2800.

[2]黄宇理,李妙男,陈耀 等. 胺碘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3(06):722-723.

[3]沈永照,刘秀红,杜亚军 等.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临床影响因素分析[J]. 海南医学,2015,48(23):3469-3470.

[4]莫仲群.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临床治疗分析[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15(13):82-83.

[5]孙登峰.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临床治疗[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25(17):125-126.

论文作者:李新伟

论文发表刊物:《临床医学教育》2016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5

标签:;  ;  ;  ;  ;  ;  ;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临床分析论文_李新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