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家电产业群发展与网络结构研究

青岛家电产业群发展与网络结构研究

尹宏玲[1]2004年在《青岛家电产业群发展与网络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或者地区的竞争优势不能只依靠那些全球性的大企业,更要依靠那些扎根于国土上的产业群。这些产业群是以某些细分产业为核心的企业与相关、支撑产业的空间聚集,在本地化基础上形成规模和产业氛围,由此形成的竞争优势是其他国家或地区难以模仿的。青岛是中国的家电工业城,它不仅拥有海尔、海信、澳柯玛等国际知名企业,而且通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叁大家电产业青岛已成为全球名副其实的家电产业基地。本文主要对青岛家电产业群发展与网络结构进行研究。 本文的研究共分为五章。论文的第1章主要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地方产业群和世界产业转移的时代背景、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本文的研究框架,其中国外关于产业群的主要研究理论作为全文的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章主要讨论了产业群的概念、特征和模式,并探讨了产业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第3章在分析全球和我国家电产业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青岛家电产业发展现状,并分析了青岛家电产业群的动力机制;第4章是全文核心部分,着重分析了青岛家电产业群的网络构成以及家电产业群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网络联系;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第5章对青岛家电产业群进行再思考,指出了目前青岛家电产业群发展模式以及产业群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基本对策;第6章作为本文的结语部分,总结了青岛家电产业群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现在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青岛家电产业群网络联系特征、发展模式以及今后提升青岛家电产业群发展所需采取的措施。最后文章提出了论文有待完善的内容。 通过研究发现,青岛家电产业发展已经形成集群发展的态势,并且产业群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了高度本地化和强劲的竞争优势,青岛家电产业在未来较长的时期内将会保持快速的增长。

刘红[2]2007年在《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产业集群现象及其竞争力问题就被国内外学者和区域工作者高度重视。人们发现,集群化产业的竞争力和非集群化产业的竞争力明显不同,前者大大超出后者,不仅如此,不同的产业集群在竞争力上也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性:有的集群产生了很强的集群效应,有的集群效应却不明显;有的集群内部合作效应较为明显,而另外的集群显现出的是竞争效应;有些集群内一些企业对群内其它企业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很大,而另一些集群在这方面却不明显;还有,一些集群在国内市场甚至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很高,而另一些集群则恰恰相反,显得非常微不足道,等等。本文将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驱动因素及表现形式作较为详细的理论探索。在实证方面,青岛家电产业已经成为国内乃至世界着名的家电产业集群,与顺德和南京构成了国内家电产业的“叁大巨头”,此外,其他一些地区也在大力发展家电产业。因此,对青岛家电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有助于明确青岛家电产业在中国乃至世界所处的地位,并且通过与其他家电产业集群的对比可以发现青岛家电产业集群的优势与劣势,这将对于青岛家电产业乃至全国家电行业的更好发展有所启示。同时,也更进一步应征了前文的理论研究部分。全文除了引言和结论外,共由四部分组成:第一章是对有关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经典理论述评。首先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概念进行准确定义;然后重点介绍和总结有关产业集群的经典理论,并从中挖掘出有关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具体分析;最后,鉴于本文的实用性,对前人关于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实证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和评述。第二章是关于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有关理论探索。重点研究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驱动因素和表现形式,而对于集群竞争力的指标评价将在第叁章的实证研究中部分介绍和应用。第叁章是以青岛家电产业为例,对产业集群竞争力做实证分析。先简单介绍青岛家电产业集群的产生、发展、现状,其后重点对青岛家电产业集群进行比较分析和竞争优劣势分析,最后对青岛家电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第四章是从对策体系方面考虑,对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出宏观、中观和微观叁个层面的政策建议。即针对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宏观政策建议、针对行业协会和服务机构的中观政策建议,以及针对企业的微观政策建议。

薛辉[3]2009年在《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协作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产业集群是当代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和创新优势来自聚集于特定地域的各主体之间的互动和集群内外相关主体之间的协作,地理上的聚集为集群内外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协作匹配创造了环境和条件。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的协作既涉及产业集群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也关乎区域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以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对产业集群和区域物流系统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二者的协作模式,整合产业集群内外部的各种生产要素,形成产业集群的合力与集体效率,这对于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区域物流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产业集群内,彼此相互关联的上下游企业综合了物流系统将产品的包装、运输、装卸、仓储、保管以及由此所发生的信息管理和传递的所有过程。集群的网络化结构,实现了运输、物流的一体化;空间集聚效应降低了产品的运输、库存成本;集群的人脉关系产生的信任和契约机制,加快了资金流、信息流的传递。因此,这种集群化的作业,使得企业的运作成本明显降低。在一个产业集群内部容易形成贯通运输、仓储、包装、加工的综合作业系统的物流链。产业集群内部的各个企业所形成的原材料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变为产品再到分销商、零售商最终转移到客户的供应链关系,使得集群内部的各企业同步运行、相互协调,保障了物流链每个环节的连续性。同时,物流链的每个环节又可以作为节点,连接具有供需关系的不同企业,形成集群内的分拨网络系统,建立起各企业生产、需求之间紧密的联系。通过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的协调运作,提升集群竞争力,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形成。论文应用交易费用理论研究了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的协作模式,并通过建立灰色关联模型定量研究了区域物流对于产业集群的支撑作用,随后结合我国及国外产业集群的实际,对于各种模式分别列举分析了相应的典型产业集群,并提出策略性建议。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国内外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协作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协作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即交易费用理论。通过分析产业集群的交易性质以及区域物流的系统性特征,论文运用交易费用理论来解释二者的协作模式。第二,分析了构建服务于产业集群物流体系的必要性。阐述了产业集群物流的内涵及特征,通过分析产业集群物流服务体系的建立,提出了产业集群物流的整合能力是提升集群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之一。重点论述了区域物流的构建和发展对于产业集群的基础性作用。第叁,论述了服务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物流的形成及发展。在分析产业集群对物流需求影响的基础上,剖析了服务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物流的形成机制及形成路径,根据区位条件、产业依存度以及集群企业的功能关联把服务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物流发展模式归纳为叁种,即区位导向型、依附型及功能关联型。第四,阐释了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的交融关系。在二者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的共生发展关系,进而按照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原理,分别从集聚期、扩散期、衰退期叁个方面论述了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的交融关系,动态地阐明各个时期集群企业及物流企业的表现以及相互作用关系。第五,从交易费用的角度论述了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的协作模式。从交易费用的角度,按照影响交易费用的叁个因素(即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及交易频率)对物流的交易性质进行分析,论述了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的四种协作模式。第六,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详尽论述了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协作模式的具体表现,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引入产业集群价值链模型的基础上,阐释了叁种具体表现形式(即自营物流模式、物流外包模式及物流联盟模式)的内涵,根据产品特点、企业实力、物流成本及服务能力分析了选择不同模式的原因及适用条件,从定性的角度给出了协作模式的决策模型。在实证分析时,首先对区域物流对于产业集群的支撑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选取了相应的指标建立起灰色关联模型,并进行了显着性检验;然后分别以不同典型产业集群为例证,对叁种具体表现形式进行了实践的映证。

王乙伊[4]2005年在《我国产业集群模式及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产业集群系指一些相关企业在某一特定区域通过集聚成群而不断提升企业及产业整体竞争力的现象及其过程。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加快的趋势下,国家竞争和区域竞争日益激烈,其竞争优势越来越依赖于产业的创新能力。产业集群这一独特现象成为国内外理论研究的热点。 从产业集群的研究现状来看,国内相关研究尚未把“模式”这个点深入下去。现有的关于集群模式的研究大多是在研究集群的形成和优势之前,对集群做一个简单的分类,一并纳入概念的范畴。国外关于集群模式的研究以彼得·克罗林格等学者为代表,他将产业集群划分为意大利式产业集群、卫星式产业集群和轴轮式产业集群。这种划分已经开始着眼于集群内的市场结构,但仍不够全面和具体。 形成产业集群的内在因素可归纳为:自然资源条件、供应市场与销售市场的外在拉动、降低生产成本的内在推动、地方政府的导向、服务和科研环境的改进、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技术与知识的转移。从集群内部的市场结构角度对产业集群进行模式划分,可以将产业集群划分为零星式、网络式、轴轮式、多核式以及混合式五种模式。不同模式对集群发展的影响主要缘于群内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借鉴各家研究成果,结合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实践,对集群的模式进行了归纳分类和定义,并对各种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发现,零星式集群“市场失灵”和“系统失灵”的典型表现就是“柠檬市场”和公共资源的过度利用问题;网络式集群存在着资产专用性、网络的稳定性和集群发展以及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轴轮式集群存在着集群缺乏应对外界环境的灵活性、小企业的被动局面以及同类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竞争问题;多核式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核心企业过度竞争、资源配置的低效以及集群的“离心力”问题。 基于对产业集群不同模式的分析,本文指出我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目标定位是:解决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市场失灵”和“系统失灵”问题,

熊爱华[5]2007年在《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区域品牌培植模式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集群得到蓬勃发展,已成为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工具。但是近几年集群发展遇到瓶颈,技术含量低、创新动力不足、品牌支撑缺乏等原因使得许多集群竞争力衰退甚至萎缩。因此,创建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实现由成本竞争向品牌竞争的转变是提升我国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创建区域品牌需要依托产业集群,将产业集群组织发展理论与品牌理论结合起来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本论文选题来源是我国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现实工作需要。论文研究既注重汲取最新前沿理论,又立足于区域品牌建设实际,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也为产业集群理论和品牌管理理论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论文第二章对产业集群和区域品牌的相关理论进行论述,明确了二者之间相互促动关系。第叁章以论述浙江和广东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发展为基础,提出区域品牌的分析框架,分析了区域品牌形成机理,界定了培植区域品牌的主体职能。第四章运用博弈论对区域品牌形成和管理过程中企业、政府和协会各主体之间的竞合协同行为进行模型分析。第五章在对我国五个典型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形成实例的分析基础上,总结出地方人文资源型、市场集散扩张型、外资资本带动型、龙头企业主导型和技术创新推动型五种区域品牌培植模式,揭示了区域品牌形成的内在条件和规律,说明了区域品牌具有鲜明的地域个性。第六章分析了“浏阳花炮”和“嵊州领带”两个典型区域品牌培植模式,从实践角度对区域品牌培育理论进行了丰富和验证。本文进行的探索性研究所取得的创新性成果是:用物理学的磁场效应说明区域品牌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关系,二者成为区域产业磁场中的两个磁极,缺一不可,相互促进;系统深入地分析总结了几个典型区域品牌培植模式,提出了区域品牌培植机理中存在的“磁场”效应,说明通过区域产业核心要素作用可以形成以集群和区域品牌为两极的产业磁场,在政府、企业等创建区域品牌的磁力线作用下,产业磁场引力不断增强,强大的磁场效应又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进一步聚集;用博弈论揭示了培植区域品牌过程中政府、企业、中介协会与客户之间的竞合协同关系,明确了培植区域品牌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重要性。

陈和平[6]2006年在《我国企业集群化成长及其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学者们研究后认为,这与我国企业集群的发展关系重大,国内外学者们对企业集群的理论研究已包含了外部经济理论、集聚因素理论、增长极理论、新竞争经济学角度、集体效率理论等等;在实践层面,关于集群与竞争力和竞争优势、集群与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企业集群成长障碍及其克服、促进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等等的研究也有很多。在对企业集群的经典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企业集群、企业成长、企业预警相结合的角度,对企业集群的内涵进行了提炼,对企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原因,企业集群的类型、发展模式,企业集群与企业成长的关系,企业成长的集群化发展趋势以及企业集群化成长预警等方面进行一些比较深入的研究。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可以概括为:在如上研究的基础上,认清目前我国企业集群化成长的发展趋势,对企业集群化成长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预控对策,以规避发展陷阱,实现企业集群化成长的可持续化,提高企业集群化成长的抗风险能力;并对我国企业集群化成长中面临的一些突出的、需要加以特别关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对策和建议。本文在企业集群化成长预警问题,企业集群化成长影响因素,可行域方法与企业集群政策取向的确定,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在企业集群发展中的应用,对“大集群”的探索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观点和理论。本文对中外学者经典理论中的集群内涵作了综述,并从中提炼出企业集群的内涵为:企业集群是一组在空间位置上互相接近,在行业分工上有互补关系,在其中某些企业能够通过竞争与合作获得外部经济性、知识溢出效应和集体效率效应的企业群体,它是一种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中间组织形态,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在这一组织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本文对我国企业集群的主要类型作了划分,基于这些分类,我们对各种形式的集群的主要特征及相关的大致政策取向作了简洁的描述。从实践上,本文对我国企业集群中有重要价值和代表性的青岛家电业模式、

夏雪玲[7]2005年在《民营经济主导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提升途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小型民营企业普遍存在和蓬勃发展是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色。但是,目前看来,这些区域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从而影响了其产业升级和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鉴于此本文首先完善了区域创新系统内涵和结构,同时重点叙述如何进行区域创新系统定位,区域创新系统的定位目的主要是选择区域创新系统未来发展模式,首先是根据区位条件确定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的基础——产业集群。了解产业的整体发展态势、本地区该产业在大区域范围所处的地位和相对竞争优势以及本地区区域创新系统已有的状态,然后根据以上这些因素来确定区域创新系统未来发展方向。 在清楚了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结构和定位后,接着着重讨论如何发挥区域创新系统结构优势促进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基于网络知识流动和学习的过程,如果知识接受方和知识发送方“知识距离”在合适范围之内,知识势差产生的自然压力将会导致知识流动,从而促进网络学习和创新。因此要实现上述目标,最根本途径是要减少网络知识流动障碍,本文通过区域创新网络中学习角色分工和网络结构优化来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同时所有政策设计都围绕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建设来实施。 本论文基于案例研究的方法,在前面的理论探讨过程中,先后解剖了慈溪创新系统(以家电产业为分析基础)、宁波服装产业集群、富阳光通信产业集群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途径,其结论较好地支持了本文的理论探索。

柳明霞[8]2015年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产业集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企业发展组织形式,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青岛西海岸新区作为全国第九个国家级新区,成立之初就确立了海洋经济的发展主题,服务于青岛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和国际化城市的发展定位。新区迅速发展的需求以及集群对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使西海岸新区产业集群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综合了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将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作为文章研究对象,从产业集群的视角来分析新区的发展状况。文章首先界定产业集群的内涵,并对产业集群的相关的理论进行了综述。随后,分析了青岛西海岸新区发展特征,剖析集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论证新区产业集群优化发展的必要性。接着,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新区未来重点发展产业集群进行识别,确定新区产业集群“633”发展格局,产业集群发展具体优化思路。最后,基于新区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确保新区集群发展战略实施,从加强政府引导、完善行业协会、搭建创新平台、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及提高人才保障水平五个方面对西海岸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徐倩倩[9]2010年在《基于供需网视角的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世界经济正向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国际产业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转移,世界制造业正加速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技术领先国向其他国家转移,中国正以巨大的市场空间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成为承接发达国家制造业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胶东半岛地区如何优化整合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理智地应对国际制造业区域结构的变化,依托优越的地理区位和已形成的产业基础,用区域经济的眼光对本区发展进行整体谋划,以带动山东全省经济超常规、高速度和跨越式发展,努力在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中走在前面,推动山东蓝色经济的崛起,加快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本文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内容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对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和论文的结构进行概述。通过文献检索,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基于供需网的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研究目前是一个空白点。第二部分,通过对供需网相关理论及模型的构建与分析,理论上进一步完善供需网所具有的网络性、多功能性、开放性的根本特征。同时为下文探讨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多核式网络发展内在规律提供理论依据。第叁部分,对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包括胶东半岛地区制造业的优势以及胶东半岛地区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利用波特的“钻石”理论模型对影响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发展的诸因素进行分析。第四部分,通过CES函数对青岛市集聚效应进行分析,对基于供需网的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聚集度进行研究,运用DEA分析青岛市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构建了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产业集群供需网运行机理框架,探讨建立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科学的供需机制,形成多渠道、立体化、全方位的供需机制。探索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多核式网络发展模式。第五部分,对构建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提出推进策略。论文在论述中采取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期对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黄敏[10]2007年在《陕西输变电设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后期以来,产业集群现象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产业集群理论有了丰富发展,但在输变电设备制造业集群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不利于我国输变电设备制造业的发展。陕西输变电设备制造业承担了全国高压输变电设备约1/3的制造任务,该产业集群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不利于其今后的发展壮大,亟需研究新的发展模式来实现该产业的结构升级,增强集群竞争力。出于此目的,论文提出了研究陕西输变电设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命题。论文首先分析了陕西输变电设备制造业集群的发展现状。该集群在具有地理集聚特性、具备成套设备生产、研发和试验能力、形成稳定的“本地网络”等发展特征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如配套企业缺乏、企业间协作化程度低、集群品牌知名度不高、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亟需构建新的发展模式来解决这些不足。接着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发现目前对集群发展模式没有一个统一的划分标准,而从主导产业特征入手对集群发展模式的相关研究更为鲜见。为此,本文运用西方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从分析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特征入手,对主导产业特征与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将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划分为无核式和有核式两大类。结合对陕西输变电设备制造业集群主导产业特征的分析,初步选择有核式为该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并通过对集群实际情况的定性分析以及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运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6.0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后,选择多核式作为最终的发展模式,并确定了核心企业。然后基于该模式的网络结构研究,得出了多核式集群发展模式有助于提升该集群的竞争力这一结论。论文最后就促进该发展模式的实现提出了具体措施和政策建议。本文通过对陕西输变电设备制造业集群的个案研究,希望可以丰富我国有关制造业集群的发展理论,并对发展其他地方的输变电设备制造业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青岛家电产业群发展与网络结构研究[D]. 尹宏玲.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2].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刘红. 东北师范大学. 2007

[3]. 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协作模式研究[D]. 薛辉. 北京交通大学. 2009

[4]. 我国产业集群模式及发展战略研究[D]. 王乙伊. 中国海洋大学. 2005

[5]. 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区域品牌培植模式比较研究[D]. 熊爱华. 天津大学. 2007

[6]. 我国企业集群化成长及其预警研究[D]. 陈和平. 中国海洋大学. 2006

[7]. 民营经济主导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提升途径研究[D]. 夏雪玲. 浙江大学. 2005

[8]. 青岛西海岸新区产业集群研究[D]. 柳明霞.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

[9]. 基于供需网视角的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研究[D]. 徐倩倩. 山东理工大学. 2010

[10]. 陕西输变电设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D]. 黄敏. 西安理工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青岛家电产业群发展与网络结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