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非权力影响_道德论文

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非权力影响_道德论文

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非权力影响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道德论文,影响力论文,权力论文,建设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影响力,实际上包涵两大要点:一是象征性权力影响力,二是实质性权力影响力。不同职务不同职能的干部或部门,他们的自身也体现了某种权力的象征。象征性权力影响力是以人的职务身份和部门级别的面貌出现来产生影响力的。如:一个人正在坚持某种不良道德行为,基层干部与其谈话,其态度并未转变;领导干部亲自出面谈话,他的态度才有所好转。这里就包含有象征性权力影响力发生的作用。在思想道德建设中,职务越高级别越高的部门和领导,其象征性权力影响力也越大。一些先进典型之所以要通过中央部门来树立和宣扬。其中的重要原因正是由于先进典型的学习和推广也需借助象征性权力的影响力。而实质性权力影响力则是以能直接影响人的切身利益的权力释放的方式来产生影响力的。比如,正在坚持错误的人经多次说服教育后仍无转变,有关部门视其不良品质造成的影响行施必要的管理权,给予某种处分。其人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发展下去将对个人前途造成更严重后果,而被迫转变了行为态度。这就是实质性权力影响力产生了作用。应该指出:权力影响力不论是象征性影响力还是实质性影响力都是思想道德建设中有限的作用力。

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非权力影响力,也包涵两大要点:一是从事思想道德建设的人素质的影响力,二是他们所采取的非权力式的工作方法的影响力。其中干部队伍的素质占主要地位。有好的素质,必能为改善方式方法提供条件和动力。但干部的素质又不能取代工作方法,行之有交的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式方法常常需要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更新。因此,提高队伍素质和改善工作方法始终是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两个永恒主题。素质和方法共同构成了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非权力影响力。

下面我们着重探讨从事思想道德建设的干部队伍的“素质”所产生的非权力影响力。

1.知识的力量。“知识就是力量”,这是十七世纪英国著名思想爱弗兰西斯·培根的名言。它的深刻性不仅在于它揭示了科学知识可以直接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而且在于它同时显示出:人类所掌握的各种知识可以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知识首先充实和强化的是社会生产力的第一因素——人的精神力量。人的求知欲望是天生的。知识在满足人类欲望的同时,也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推动了人的社会思想的进步。这时知识的力量在思想道德建设中作为非权力影响力发生作用力的基本原理。对于从事思想道德建设的各级干部来说,其知识及学识水平,一方面决定了这支队伍是否能超前发现新情况,解释新问题,形成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的新思想、新认识;另一方面也决定了这支队伍是否有力量把自己对精神文明的思考和看法传播给他人,并说服他人也能确立与自己相近或相同的思想观点。思想理论战线有句老话,叫做:“发现一个真理容易,确立一个真理很难”。因为正确的思想观点被发现,一开始常常是先进思想者的个体行为。而要在广大人群中确立这种已经闪现的新思想、新观念,则需要调动丰富的知识加以论证,并用丰富的知识积累说服被传播者接受自己的思想观点。有没有好思想好观点只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前提条件,而有没有丰富的学识水平说服人们认同自己的观点才是关键所在。知识的力量在此表现为既能推动自我思维的发展与进步,也能推动群体意识的发展与进步。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唤起了成千上万的民众,正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发现了真理,而且拥有表达和证实真理的渊博学识。在教学领域,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都有这种体验:“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要他人接受一个观点、一个常识,你必须运用双倍的观点、十倍概念、百倍的学识才能打动人心,触动他人。思想工作常常有这种现象:同样是思想理论灌输,有的灌输者只会讲几个干巴巴的论点,听众越听越乏味;相反,有的灌输者则能从历史、文学、艺术修养和各种自然科学中提炼很多新思想新道理,打动感染并折服听众。差别就在于学识功底不同,知识的力量产生的大小也不同。在这里,非权力影响力往往显著超越权力影响力。坐在台下接受思想教育的人,不看你的职位高低,权力大小,只认你的道理深浅、学识优劣。马克思传播真理时,无职无权,而使几代无产者追随他的旗帜;所以必须承认:真理的力量在于它包含着丰富的人类知识;而知识对人的渗透力、启发力、感染力和推动力是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首要影响力。

2.人格的力量。人格的力量是思想道德建设中又一非权力影响力。人格是人的个性所表现的做人的基本格调,它是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并通过这种表现,形成对他人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党的各级干部承担着建设精神文明,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责任,追求高尚的人格是队伍建设的长期任务。如果做培养人教育人的工作,只会用嘴去说别人,不用自我约束的言行来影响和带动别人,或“台上唱高调,台下不公道”,“唱的雅致,做的低劣”,那样,只能把人的思想引向困惑,使人反感,而毫无思想道德建设的效果而言。抓思想道德建设的人,一定要追求人格高尚,人格高尚才可为人师表,为人师表就是一种人格力量,是从事思想道德建设的人应所具备的自身作用力。有了这种力量,在被教育者面前每说一句话就能释放很大能量,即使不说话也拥有无声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也能于无声中改善环境,凝聚人心,做到说话有人听,办事都响应,使培养人教育人的工作显得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3.公正的力量。之所以也称为思想道德建设中一种非权力影响力,是因为有权使用并非能做到公正;主观上想公正,客观上并非能完全做得到公正。不公正地使用权力只能削弱和损耗正当权力的影响力。而客观公正地使用权力,不仅能稳定人心,而且能激发群众树新风扬正气的积极性。在这里,权力大小降为次要因素,公正的影响力上升为主要矛盾。在权力同等的条件下,能否做到说话公平、办事公道,其影响力尤其是对人的思想道德的影响力会有天壤之别。另一方面,在权力不同等的条件下,比如:握有奖优罚劣等实权的人,假如他办事不公正,他所奖之优,所罚之劣,群众心不服气不顺,就会使思想道德建设增加难度,陷入困境。相比之下,还不如一个无职权的人凭借个人素质,认认真真说公道话,勤勤恳恳办公道事更能赢得人、激励人。

应该看到:社会上存在的某些不公正问题,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严重障碍,它不仅损害了社会秩序而且败坏了社会风气。在这种背景下,各级干部抓思想道德建设更应该发挥公正的力量。一个单位不能改变大环境,完全可以营造小环境和气候。也就是说,可以在自己的单位和部门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严格按制度办事,按多数人的意志决策,以促进正气上升。在思想道德建设中,各级干部运用公正的影响力重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舆论的公正,正确评价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把说公道话说实话看作思想道德建设的力量源泉,这是从事思想道德建设的队伍人人可为的影响力,二是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公正意识,这就要求经常性开展法律、纪律和制度的宣传教育,宣传在法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三是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检查,坚持抵制不公正权力的不良影响。树先进,扬正气,让好人得志,让默默奉献的人吃香。这三条来自公正的力量,必能促进和推动思想道德走向良性循环。

4.感情的力量。实践证明:激发人的善良动机,调动人的正确欲望,离不开感情的力量。从事思想道德建设的人若想触动他人的爱国之心,他首先就应该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首先在自己的灵魂深处要始终跳动着一颗赤诚与火热的心。只有自己对祖国爱得强烈,言论和行动才会对他人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同样,你想为一个思想低沉的青年点燃他的奋进之火,就应当先把他看成自己的亲人,真诚地爱护、关心、理解并尊重他们。有了这种爱心,才会有*

耐心;才会把自己的时间、精力用在后进青年的身上而不会感到厌烦。感情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撞开心灵之锁,可以诱发善良的愿望,可以让冰冻的心再次燃烧。同是作演讲报告,带着激情和感情去演讲,与干巴巴的说教,产生的感染力是截然不同的。同是做转化工作,有没有爱心注入其中,结果对人的触动和转化的程度也会截然不同。感情的力量,在思想道德建设中,是一种不容忽视的非权力影响力。

综上所述,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非权力影响力是一个现实性很强的问题,需要各方同仁在实践中加以注意,并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标签:;  ;  

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非权力影响_道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