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论文_刘岱岳(通讯作者) 林海燕

探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论文_刘岱岳(通讯作者) 林海燕

广东省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 529000

摘要:抑郁症的发生受遗传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某些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以及自身神经系统、紊乱等有着重要的联系,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往往被患者自身所忽略,未对疾病进行必要的诊疗,使疾病进一步发展,恶化。抑郁症发病隐匿、病程较长,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会出现自杀、自残的临床表现。本文探究抑郁症的病因、发病机理,并查阅近些年来相关文献资料,阐述目前临床较为普遍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抑郁症;发病机制;治疗进展

抑郁症又被称为表达障碍症,患者表现情绪低落、闷闷不乐、意志消沉,进一步发展可出现自卑抑郁、愤世嫉俗,严重者甚至出现幻想、自残、自杀表现的一种情绪障碍性疾病,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物质的极度膨胀,精神却极度匮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疏远,环境污染严重,社会压力大。在快节奏的生活下,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升高[1]。本报告主要论述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及发病原因,并提出近几年抑郁症的主要治疗措施,具体报道如下

1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复杂,本文根据抑郁症的病因分类,阐述各种病因对抑郁症发病,产生的影响。

1.1自身因素

自身因素包括自身遗传因素和自身疾病因素等两部分。就自身遗传因素而言,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中,有30%到40%不等的抑郁症患者有抑郁症家族史。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也越高,亲属患有抑郁症,个体患有抑郁症的可能性比非抑郁症家庭个体患有抑郁症的概率高出10-30倍。研究发现抑郁症中多为母传子较多[2]。另一方面,就疾病自身疾病因素而言,对于中风、癌症晚期、糖尿病晚期、心脏病晚期患者,由于缺乏关心和家人的照顾,容易导致抑郁症的出现。

1.2生物化学因素

患者由于不合理用药,或者长期处于抑郁状态。5-羟色胺、多巴胺、乙酞胆碱以及神经内分泌出现异常,基因检查发现A受体基因T102C多态性等位基因A出现频率占多数。去甲肾上腺素发生异常。目前临床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5-羟色胺与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与正常人进行对比发现,含量较低。多巴胺对情绪的影响较大,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多巴胺分泌较低。人体内的胆碱机能可分泌出的乙酞胆碱,游离的乙酞胆碱与星形胶质细胞结合,会使患者产生兴奋、愉悦的感觉。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体内乙酞胆碱含量较低。抑郁症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会自动开启。使个体体内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抑制人体炎症等细胞因子急速增肌,从而进入脑中,进一步抑制多巴胺等单胺类神经递质的代谢速度,加重患者病情[3]。

1.3心理因素 患者生性悲观、缺乏自信、心理承受力较低,或者在一定时间内发生了多件,恶性应急事件,如:离婚、亲人去世、遭受遗弃或者家暴等恶性事件,超出患者心理承受范围,可促使抑郁症的发生,一般来说,女性应激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较低[4]。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抑郁症的治疗

本病病因复杂,治愈难度大,目前临床主要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光疗、电刺激疗法和睡眠剥夺治疗等方法。临床较为常用的临床治疗方法是以药物治疗为主,辅以必要的心理治疗。

2.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抑郁症患者最主要的治疗方式,抗抑郁症的药物种类繁多,疗效显著,能从生物化学方面出发,从根本上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抑郁和焦虑,减少自残率和自杀率。目前而言,抗抑郁症的药物大体可分为两类

1、第一代抗抑郁药,主要包括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三环类抗抑郁药。其中苯乙肼、异丙肼、吗氯贝胺等属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该类药物的优点,是对单胺氧化酶中mao-a的选择性较高可以有效降解食物中的酷酶,减少高血压病的发病率,且对mao-a的抑制性是有限的,在短期内mao-a可恢复至正常水平[5]。但是由于对血压的影响较大、且容易与其他食物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因此不作为首先药。

阿米替林、去甲替林、米安色林、马普替林和四环类抗抑郁药属于三环类抗抑郁药。三环类抗抑郁药可以阻止肾上腺皮质激素和5-羟色胺等单胺递质,阻断多种单胺递质受体。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例如三环类抗抑郁药长期使用可导致肝脏、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损害等损伤,使患者出现视力模糊、心律不齐、尿潴留、记忆力障碍以及内分泌系统紊乱。

2第二代抗抑郁药,主要包括万拉法星、舒必利、阿普唑伦等。

2.2社会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抑郁症患者最为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可以改善人体生物分子异常。从而减轻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对于患者进行心理,可以对患者认知性进行改变。重造患者对生活的信心,使患者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面对未来。常用的心理治疗方式有:支持性心理治疗、动力学心理治疗、认知治疗、行为治疗、人际心理治疗等方面[6]。

2.3其他治疗方法

电刺激疗法使用高效率的电流,让电流快速经过脑部,刺激神经中枢,使患者发生短暂性的意识模糊和痉挛发作,从而达到临床治疗效果。睡眠剥夺治疗是使患者在睡眠状态,对患者潜意识中的认知进行改变。除此之外还有光疗等方法。

3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社会压力变大。当短时间内出现多件恶性事件,超出患者心理承受能力时,结合患者的遗传因素、自身因素等,就可导致抑郁症的发生。抑郁症患者早期多表现情绪低落、闷闷不乐、意志消沉,严重者甚至出现幻想、自残、自杀表现。本次实验对抑郁症的发病机理进行了阐述,总结了促使抑郁症发生的原因以及临床常用的治疗方式。

参考资料:

[1]黄洁云.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J].中国疗养医学,2013,03(06):233-235.

[2]王睿,黄树明.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4,12(21):1332-1336.

[3]杨敏,康洪钧,戴晓畅.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5,03(130:146-150.

[4]彭新贤.浅谈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当代医药论丛,2014,01(08):13-14.

[5]江明君.抑郁症临床表现、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2,11(22):97-99.

[6]胡随瑜,王素娥,张春虎.抑郁症临床症状分层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1,9(9):933- 936.

论文作者:刘岱岳(通讯作者) 林海燕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8

标签:;  ;  ;  ;  ;  ;  ;  ;  

探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论文_刘岱岳(通讯作者) 林海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