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水土城汉代聚落遗址保护与利用战略研究论文_何烨

习水土城汉代聚落遗址保护与利用战略研究论文_何烨

何烨 贵州省遵义市文物局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习水土城汉代遗址现状描述,针对其考古发掘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结合赤水河流域的历史文化内涵,对其遗址的存在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以及利用价值进行阐述,提出其保护与利用的方向和对策。

【关 键 词】习水 汉代聚落遗址 保护利用 研究

考古遗址公园是当前我国城市建成区和城乡接合处最具现实意义的一种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途径,也是新时期大力创新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重要体现。考古遗址公园是基于考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保护与展示,融合了教育、科研、游览等多项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如:秦兵马俑遗址公园和大明宫遗址公园。习水土城汉代遗址无论地理环境、文物价值、管理体系等方面都具备把其规划、申报、建设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后将会促进这一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利用,达到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双丰收。

一、习水土城镇历史沿革

习水土城汉代聚落遗址位于习水县西北部的赤水河中游沿岸地区的土城镇黄金湾村境内的赤水河东岸,北距土城镇集镇2公里,东距习水县城约27公里。

在赤水河河谷中,土城镇与其它集镇相比,地势较为开阔,主要以低中山、低山、丘陵盆地和台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自古为交通要道,水路上通太平渡、茅台,下至赤水、合江,又是清代川盐入黔至四大口岸之一 “仁岸”(即:仁怀茅台岸)的必经之路。土城镇历史悠久,据有关学者的研究,土城镇在历史上,商周时期或属“鳛部”;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09)以后,属牂柯郡平夷县;晋属平夷郡;唐属蔺州;北宋大观三年(1109),以赤水河东部地区设置滋州,领承流、仁怀二县。北宋宣和三年(1121),废滋州,更名为武都城。元代设置仁怀古磁等处长官司,并在土城设置古磁城千户所,隶属播州军民宣抚司,属四川行省。明洪武五年(1372),以土城为中心创建唐朝坝长官司,以土城人袁崇简为长官,隶属播州宣慰司。明嘉靖以后,唐朝坝长官司被永宁奢氏侵占,以其地改置唐朝镇,后又改置“忠赤镇”。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平播后,以土城为中心的唐朝坝长官司地域改置仁怀县,设治所于留元坝。改土城为里,隶属仁怀县,并置威远卫右所。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裁撤威远卫建置,保留仁怀县土城里,后隶属于仁怀直隶厅。民国3年(1914),改设土城镇,属赤水县。民国23年(1934),改名磁新镇。1950年复名土城镇。1965年11月,划归习水县管辖。

从文献研究资料表明,土城镇之建置在唐宋以后记载颇多,当无疑议。但从商周、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献资料较少。

二、赤水河流域主要继往遗存发现

继往考古,在赤水河流域从史前至汉晋时期就有较多的重要发现, 80年代前在土城镇先后发现有10余处磨制石器采集地点,出土石斧16件; 82年在习水县三岔河乡发现三岔河崖墓群; 88年在毕节地区金沙县石场乡发现大宝洞史前遗址; 90年在仁怀市合马镇罗村梅子坳发现并发掘西汉土坑墓1座;91年在仁怀市合马镇大渡口村发现大渡口汉墓群并发掘东汉砖室墓1座; 93年在仁怀市合马镇大渡口村发现卢缸嘴汉代遗址积约1万平方米; 94年在仁怀市中枢镇发现并发掘云仙洞商周时期遗址; 94年在习水县土城镇发现并发掘汉晋时期崖墓4座;98年在赤水市复兴镇长江村马鞍山发现并发掘汉晋时期崖墓21座; 2001年在习水县隆兴镇陶罐乡小沟发现并发掘汉代砖室墓1座;2003年在习水县双龙乡发现打游洞史前遗址;2009年在习水县东皇镇发现渔溪洞史前遗址、赤水市元厚镇板桥新石器时代至汉代遗址、习水县土城镇官仓坝商周至汉代遗址、发现黄金湾商周至汉代遗址、习水县土城镇发现黄金湾墓群;2010在赤水市文华街道办事处发掘万友号东汉崖墓3座; 2011在习水县土城镇发掘官仓坝遗址、习水县土城镇发现方家坝汉晋时期遗址。

由此可见,从80年代以来,赤水河流域每年有不断的史前、商周至汉晋时期遗存的重要发现,这些重要的发现为研究赤水河流域历史文化起到了补史、证史的作用,还为下一步如何利用这些文化遗产提供的较高的参考价值。

赤水河流域已知的史前至汉晋时期重要考古发现,主要集中在贵州省境内;在四川境内,亦存在部分汉晋时期崖墓,但开展工作较少;云南境内,尚未见到正式报道。遗存主要集中在土城镇,且数量最多、面积最大、分布最密集,出土遗物亦最为丰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三、土城汉代聚落遗址概述

3.1土城汉代聚落遗址主要概况

2014年6月,习水县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在土城镇黄金湾村境内赤水河东岸施工,文物管理部门发现其施工断面有瓦砾遗存,6月29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市文物局组织文物考古调查队对其施工范围内开展文物考古调查,发现施工范围内遗存大量的古墓群、古遗址遗迹,框定其遗址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其中核心区面积(衙署区)约2000平方米,墓葬区面积5000余平方米。

通过文物勘探考古调查认为,这些重要的遗址遗迹对研究赤水河流域古人类文明发展史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因此,市、县两级文物部门高度重视,积极与习水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和习水县文体广播电视局协调,得到了习水县人民政府支持。11月15日,市文物局、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习水县文体广播电视局和习水县文物管理所共同组建了习水土城黄金湾遗址文物考古队进场对其进行考古发掘。

3.2土城汉代聚落遗址考古发掘取得的成果

经过两个多月的考古发掘,初步探明了土城黄金湾遗址的遗存分布状况。此次黄金湾遗址发掘面积 580余平方米,清理出两汉时期遗迹四十余处,其中包括墓葬7座(含竖穴土坑木椁墓1座、瓮棺葬4座,瓦棺葬2座),房址1座,灶坑2座,灰沟5条,灰坑31座,坑1座,人类活动面2处,另有较多房屋柱洞。发掘出土遗物数千件(片),主要有陶器、铜器、铁器、石器、骨器等,其中包含完整和可修复器物300余件(组)。陶器包括建筑材料(板瓦、筒瓦),墓葬用砖,生产工具(网坠、绕线轮、纺轮等),生活用具(罐、盆、釜、甑、钵、碗、杯、盒、壶、豆、器盖)等;铜器有钱币(西汉半两钱、东汉五铢钱)、带钩等;铁器有铁剑、铁锄等;石器有打制石器(石片、石坠等)和磨制石器(石斧、石锛、石凿等)。本次发掘最重要的收获当属首次在贵州赤水河流域发现两汉时期瓮(瓦)棺葬群,其中的瓦棺葬更是在贵州省境内的首次发现。

3.3土城汉代聚落遗址价值

考古专家和古建筑专家从出土的文物和遗迹进行研究初步判断:该遗址是典型的汉代聚落遗址,遗址建筑分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有规划、有组织分期建设而成。

历史上,习水县土城镇曾多次作为州、郡或县级行政区的治所,史料准确记载了土城是宋、元时期作为滋州、武都城、古滋州治所的设立与废除地,还有资料载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土城曾是平麦县治所。

汉代遗址考古发掘后,有关史实专家研究认为,《水经》中记述古代 “鳛国”之前称“鳛部”,而“鳛部”之名来源于“鳛部水”,“鳛部水”是今赤水河的前称,因此其“鳛部”位于赤水河一带,习水县政府外宣传资料也称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鳛国”在土城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土城镇黄金湾汉代聚落遗址选址是赤水河流域地势较为平坦、面积较大、土地较肥沃,具有适宜群居的人居环境特点,又是古代“城池”选址较佳的地势。

这次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和建筑基址足以证明,“衙署”建筑区的建筑规格较高,说明其居住者有较高的身份和地位,大面积的遗址还说明早在汉代之前,聚集于习水土城的人群较多,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部落。继往出土的文物已表明,土城镇及其周边还有新石器时期遗址、商周遗址、汉代遗址等遗存,这些遗址之间存在着一定传承关系,说明赤水河沿岸很早就有人类大规模活动,而土城一带是不同时期古人类活动的核心区之一。

从目前考古发掘已知信息表明,土城汉代聚落遗址规模较大,出土遗迹和遗物类型齐备、内涵丰富、聚落要素齐全,是贵州省已发掘的保存最为完好的汉代聚落遗址之一,也是云南、四川、重庆和贵州在赤水河流域考古发掘史上首次发现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出土文物最丰富、保存较为完整的汉代聚落遗址,同时还有商周时期文化堆积。这一重要发现,极大丰富充实了土城、习水和黔北地区的历史底蕰和文化内涵。其研究价值和利用价值非常高,对研究赤水河流域古代人类文明的历史文化、渔业文化、航运文化和生态文化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对研究商周时期的“古鳛国”、汉代的“平麦县”的经济、文化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是我市打造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千年古镇—土城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载体,打造“鳛部”文化的一个重要实证,同时又进一步丰富了遵义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对积极推进“文化强市”和遵义历史文化旅游有着较为重要作用。

四、土城汉代聚落遗址保护与利用战略

4.1保护与利用发展战略:

4.1.1保护发展战略:以《荆州宣言》为指导,立足土城汉代聚落遗址的建设格局和历史环境风貌,逐步把土城汉代聚落遗址规划建设在全面展示赤水河流域人类发展史上的早期聚落文化、渔业文化、航运文化和生态文化,并具有“原真性、可读性、可研性、宣教性、可持续性”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4.1.2产业发展战略:划定土城汉代遗址保护区,并以保护区为考古遗址公园的主要展示区,集考古演示、历史课堂、遗址展示、文物保护、文化产业为核心产业发展战略,带动遗址周边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业共同发展,适当时候以土城汉代遗址之东南建设与先秦两汉时期建筑形式结构相式建筑群作为的电影、电视拍摄基地,总体培育一个具有历史文化环境特征的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区。

4.1.3社会环境发展战略: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严格控制土城红色旅游创新区建设中在汉代聚落遗址周边的建筑规模和容积率,切实加大对大气、水土、动植物及历史遗址遗迹的保护,确保土城汉代考古遗址公园总体环境的原真性。

4.1.4协调发展战略:遗址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其中核心区面积(衙署区)约2000平方米,墓葬区面积5000余平方米。

土城汉代聚落遗址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与土城红色旅游创新区总体发展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其规划建设上要与其相协调。

4.1.4.1:将考古遗址公园与四渡赤水红色旅游、千年古镇旅游相结合。充分利用土城汉代聚落遗址公园的历史内涵,在遗址区域内发展以遗址保护展示和赤水河文化专题旅游为主的文化旅游和观光旅游事业,通过旅游带动遗址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改善习水现有的旅游结构,弥补了习水旅游现有以“红”“绿”为主的旅游构架。

4.1.4.2:将考古遗址公园与大中专学生、中学生、小学生特殊人群的教育相结合。要在遗址展示区内建立历史课堂和考古课堂,定期开展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和考古学习,让学生了解历史、走进历史,了解考古、走进考古,培育学生的爱国热情。

4.1.4..3建立赤水河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加大对赤水河流域文化遗存的调查、发掘和研究,不断提高赤水河流域遗址公园的文化内涵。

五、保护与利用对策

5.1实施战略的保护对策

土城汉代聚落遗址公园的建设要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文物工作方针,要立即着手编制《土城黄金湾遗址文物保护规划》,划定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三个层次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进行保护。同时对对黄金湾墓葬区要加强保护,以便开展考古发掘后得到科学的利用。

5.2:生态环境建设对策

土城汉代聚落遗址公园生态环境建设要遵循可持发展战略思想,要切实保护文物遗址资源和做好遗址的合理利用,科学地改善生态环境,使其遗址区域达到良性循环,创建与世界文化遗产相适应的“考古遗址公园”旅游区。包括对大气环境、地形地貌、自然植被、河流水系整治、监测与合理利用等,确保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5.3公园形象景观建设对策

德国在大遗址保护与利用主要是建立遗址公园和博物馆,如:明斯特城墙遗址公园、柏林夏洛滕堡宫博物馆等;意大义把遗址维护和文化、生态景观的建设与保护结合为一体,如:世界文化遗产费拉拉护城河城墙遗址公园;日本对大遗址投入是进行大量的史迹公园建设,他们对大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完成后都进行保护利用的建设,采用露天保护、覆罩保护、地上复原、陈列和发掘现场展示等各各形式现已建成了吉野里瓮棺葬等一大批遗址公园。

目前,我国大遗址整体保护与利用主要形式一是将整个遗址区建成遗址公园,如:元大都城恒遗址公园、园明园遗址公园等;二是将遗址区建设与风景区相结合建成旅游景区,如青岛琅琊台遗址结合建成琅琊台风景区、重庆黄山陪都遗址结合建成南山风景区;三是将整个遗址区建成森林公园,如:邯郸赵王陵与林区相结全建成邯郸近郊森林公园;四是将遗址保护与现代农业园区相结合建成遗址历史文化农业园区,如汉长安遗址城遗址内居民达5万多人,杨海娟认为在有效保护遗址的前提下,建成观光农园、市民休闲体验园、现代高科技工厂化农业园。

局部保护与利用形式主要分两种方式:

一是将部分遗址建成遗址展示区,如:秦阿房宫的露天简易护栏保护展示、交河故城墙修复和洛阳应天门城墙遗址修复露天展示、汉长安城桂宫遗址发掘回填后原位地表模拟表现展示、西安半坡遗址和秦兵马俑伉的覆罩展示、唐大明宫含元殿和黄鹤楼重建展示等。

二是将部分遗址建成遗址博物馆,如: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和玻璃河燕都遗址博物馆、浙江余杭浪渚文化遗址博物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博物馆、山东临淄齐故城博物馆等。

根据国内外的在遗址公园保护与利用的经验,结合土城汉代聚落遗址的实际,把土城汉代聚落遗址总体形象建设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其形象景观建设立足有效保护遗址、夯实生态建设、优化区域功能、启动旅游项目、强化管理措施的战略思想,以“解读赤水河文化”为主题、以“遗址考古”和 “遗址展示”为展线、以 “遗址保护与利用有机结合” 为目的,建设一个充满生机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5.3.1:露天保护展示:遵循《威尼斯宪章》和《奈良真实性文件》对黄金湾墓葬发掘后,对其坍塌、缺失的文物本体进行维修与加固,尽量能真实、完整的保持其原状向后人进行露天保护展示。

5.3.2:博物馆展示:建设一个集出土文物、文字图片说明和聚落建筑、人文、生活等数字复原并具有开展历史宣讲、研究和互动功能的“土城汉代聚落遗址历史文化博物馆”,以达到展示千年古镇历史文化的一个载体的博物馆展示。

5.3.3:覆棚保护罩展示:通过考古发掘后,在衙署区和制陶区选择性地建设一个或两个(根据考古进展情况而定)覆棚保护罩,形成一个覆罩式保护区,在保护区内形成现场考古展示、趣味考古教学、公众考古、遗址遗迹和文物展示,让人们走进原本认为那么遥远、生疏、的考古与历史,通过这一展示空间和手段增强人们的认知感。

六、结语

土城汉代聚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利用价值,是赤水河流域不可多得的一处汉代聚落遗址。通过对其进行科学规划和建设,将成为赤水河流域先秦和两汉时期唯一的一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展示赤水河流域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带动赤水河文化旅游一个较大的动力源。

论文作者:何烨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7

标签:;  ;  ;  ;  ;  ;  ;  ;  

习水土城汉代聚落遗址保护与利用战略研究论文_何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