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地理必修课中自然地理知识结构的重构_自然地理论文

论高中地理必修课中自然地理知识结构的重构_自然地理论文

试谈高中地理必修课程自然地理知识结构重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必修课论文,结构论文,地理知识论文,高中地理论文,程自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0年,全国有将近10个省市试用高中地理新大纲。2001年,这个新大纲将在全国各地推广使用,并且可能在21世纪的头10年内继续使用。无疑,当前新大纲的修订备受地理教育界的关注。新大纲的修订吸收了试验地区(两省一市)的意见和地理教材审查专家们的意见。新大纲的培训工作是今年我国地理教育界的重要工作。本文就新大纲必修课程中自然地理知识结构重建谈一些看法,这是新大纲修订的重要问题,也是个难题。

一、以环境系统代替圈层系统

新大纲对于现大纲的重大改革之一,就是以环境系统代替圈层系统。具体地说,新大纲的自然地理教学内容,是由地球的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等四大部分构成的,与现大纲由宇宙、大气、水、地壳、生物和土壤等地球外层和表层圈层结构有很大的不同。

新大纲使用“环境”这两个字,是有其特殊考虑的。其词义与地理科学研究某些领域中的特定词义有所差异,但其本质含义是明确的,即以人类为中心,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来看待人类周围与人类相关的自然事物及其所在的地理空间。

新大纲非这么做,难以在自然教学中突出人地关系这根主线,难以减少各圈层不必要的内容,难以涉及各圈层之间的相互关联,总之,难以突出地理性,摆脱陷于地理学基础学科(天文学、大气科学、水文学、地质学、生物学和土壤学等)知识结构之中的局面。改革是必要的,但也步履艰难。在课题的设置(相当于章的单元设置),课题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方面,新大纲作了大胆改动,也存在一些问题,见以下各点。

二、设置“地球的宇宙环境”课题

新大纲自然地理部分的第一个课题是“地球的宇宙环境”。严格地说,宇宙环境并非地表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与一般科学研究中的地表人类环境有区别,因此使用了“地球的”限定词,作为地球的环境,而不直接看作人类的环境。

但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地球是“人类之家”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不久以来,人类不但突破了地理环境原来的界限,深入到大洋深渊之底,人类活动的影响遍及大气圈,而且突破了地球范围,进入太阳系。航天、航宇事业发展迅速,且少量的空间活动已经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甚至出现了航天轨道拥挤为患的现象和宇宙人为污染的事实。宇宙成为人类的环境的过程正在加速进行。所以,设置这么一个“环境”课题是很有必要的,具有开放性、前瞻性,对于培养创新素质、探索素质很有必要。

细看知识内容,同人类与环境关系不大的现大纲知识要点,应予删除。如天体和天体系统的系列概念,太阳自身的情况,九大行星的特征,月球自身的情况等等。保留了与人类之家地球和人类相关的地球的地位,日地关系,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等知识。增加了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等知识。知识结构简约成地球与宇宙——地球与太阳——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再加上人类与宇宙,较好地体现了改革的意图。

三、设置“大气环境”课题

由远及近,新大纲在“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后设置了与“宇宙环境”密切相关的“大气环境”课题。这一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地表环境。人类与大气环境的关系已不限于对流层。

与现大纲相比,大气环境已作了删繁就简的知识重选。对干洁空气的概念,大气各层自身性状、辐射系列概念,气旋反气旋概念,气团系列概念等知识作了删节。突出了大气成分的作用,大气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等知识的人地关系属性。将锋面、高低压看作天气系统,将光、热、水、风看作气候资源,增加气象灾害,增加大气环境保护,更是转换了对知识的视角,加强了知识的人地关系性。

系统考虑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与初中地理教学大纲的修订,新大纲还应增加初中地理删节的气象气候知识,如气候成因、气候类型等。新大纲删除了现大纲中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和季风等与初中地理重复的知识。

新大纲大气环境课题已构成大气组成对人类的影响——大气运动的地理意义——天气、气候与人类的新的知识结构,是简明而合宜的。

四、设置“海洋环境”课题

海洋环境与大气环境一样,是地球表面连续的自然环境。从物理性质上看,水和大气都是流体环境要素,其动态性质对整个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有重大影响和季节变化。在大气环境之后单列海洋环境是有必要的。

新大纲的海洋环境与现大纲的水圈相比,知识结构也进行了重组。对水量平衡,河流补给系列概念,冰川自身分类及其性状,地下水自身分类及性状等知识作了删节。保留了水循环的完整性,不使其分割到海洋和陆地两个课题中。

新大纲的海洋环境比较侧重海洋水环境,这是符合人类向海洋进军,“海洋世纪”来临的形势的。除了保留海洋水的性质和运动之外,增加了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知识。

新大纲海洋环境课题构建了陆地水和海洋水与环境的关系——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海洋开发——海洋环境保护的知识结构,是比较合理的。

五、设置“陆地环境”课题

新大纲没有单独设置地壳、生物、土壤等要素环境,删节了大纲地球内部圈层、地壳、结构、矿物、地质构造、地球内能释放、地壳演化、生物圈概念、生态系统、土壤特征和分布等知识中的大量内容要点。新大纲在“陆地环境”的课题中,综合了这些环境要素。由于地壳及其运动对自然环境的重要性突出,本课题就地壳的组成和运动的地理意义来重构知识体系。

陆地环境是人类活动最早依托的空间环境,由于它与人类的关系最亲近,也被称为人类的“第一环境”。新大纲自然环境部分由远及近,最后设置陆地环境课题。陆地环境又是人们最能觉察到各自然环境要素相互作用的空间,设置陆地环境课题也是大纲对自然环境部分的一个总结,通过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多样性来作总结。这种总结在知识结构上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在综合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上有很高的价值。

陆地环境课题的知识结构是:地壳与环境——陆地环境的组成要素与环境——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陆地资源与地质灾害。这是突出人地关系主线的比较完善的空间环境知识结构。

高中地理新大纲的上述自然环境知识结构也存在一些问题。这部分知识涉及的三种不同的环境——地球的环境、地表自然环境中的自然要素环境、地表空间环境。这三种环境相互之间不大好比较,在环境的概念上比较容易混淆。由于突出人地关系,一些自然地理过程,性状和成因等知识被删节,自然地理环境自身的性状知识显得不足。从与初中地理的分工和衔接上看,这部分知识还不足以充分解释初中地理课程中自然地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不过这些都只是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次要问题,随着新大纲的不断修订,高中自然地理部分的知识结构将逐步完善。新大纲高中自然地理部分知识选定和编排的意图,是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所应当充分了解的。

标签:;  ;  ;  ;  ;  

论高中地理必修课中自然地理知识结构的重构_自然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