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国际贸易的新特点_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

20世纪90年代国际贸易的新特点_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

90年代国际贸易的新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贸易论文,年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0年代,国际贸易领域呈现出一些典型特征和突出现象,大体上可概括为四大特点,现将各大特点分述如下:

一、世界贸易在90年代初经济衰退中受冲击不大;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后,世界贸易以服务贸易为“增长点”进入新的“黄金”增长时期

90年代头几年,各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陷入经济衰退。此次衰退从1990年到1993年历经4年,衰退至谷底的最低经济增长率为1.3%。从1994年起世界经济开始全面恢复,进入一个新的健康发展时期。1994年和1995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分别为3.8%和3.7%。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1996年世界经济将持续扩张,增长速度进一步上升到4.1%。

国际贸易在这次经济衰退中受到的冲击有限。1991—1994年,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1.5%,而世界贸易额增长率约为4%,是经济增长率的2.7倍。而1979—1982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为1.7%,世界贸易增长率为2%,仅为世界经济增长率的1.2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金融统计》,8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中国际贸易在1981—1983年连续3年呈负增长,特别是1982年比上年下降约7%。而1990—1993年4年间,世界出口贸易总额一直保持正增长。再以贸易大国美、日为例,根据世界银行的《世界表》,美国和日本在1975年进口贸易额为两位数的负增长,分别为—11.1%和—12.4%,而90年代这次衰退中,美国只在1991年出现负增长—5.5%,而日本几乎没有出现负增长。

可以预计,今后国际贸易受经济周期的影响会不断减小。因为当今各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生产的国际化分工日益加深,国际贸易将主要由各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产业结构、跨国公司的发展等长期因素所决定。例如,1994年美国经济复苏强劲有力,经济增长率达到4.1%。与此同时,长期萧条的日本在1994年只有0.6%的增长率。但对比两国国际收支情况,1994年度日本贸易收支顺差14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经常收支顺差1243亿美元,其中对美顺差约占60%。而美国1994年贸易逆差1661亿美元,超过了1987年的1596亿美元的旧纪录。按常规,经济好转应带来贸易收支的相应改善,而经济增长缓慢,出口会受到相应抑制。但两国的实际情况与此相反,这正是长期因素在起作用的结果。

尽管国际贸易将更为长期因素所决定,但1994年世界经济全面恢复毕竟给国际贸易带来更大活力,据世界贸易组织报告:1994年世界商品贸易额比上年增长13%,达4.09万亿美元,贸易量增长9.5%,增长速度是近20年最高的,同时世界服务贸易额增长8%,总额达到1.1万亿美元。1995年全球贸易继续高速增长,贸易量增长了8%,贸易额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其中商品贸易额出现了1979年以来的最快增长(19%),总额近4.9万亿美元,同时服务贸易额增长了14%。世界银行预测,在未来10年里,世界贸易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此期间,世界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率为3.5%,而世界贸易额增长率为6~7%,从而成为自60年代以来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世界服务贸易越来越成为世界贸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世界贸易额的增长贡献很大。特别是乌拉圭回合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和1995年7月26日世贸组织达成的“全球多边金融服务贸易协议”将极大地推进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并使之纳入规范化的轨道。未来10年,世界服务贸易增长率将保持在10%上下,高于世界商品贸易6%的增长率。由此推算,到本世纪末,世界商品出口额将达到6万至7万亿美元,世界服务贸易额将接近2万亿美元,约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3。

世界服务贸易从行业上看,占最大比重的是旅游、金融与保险、交通运输、通信、信息和劳务等。其中旅游业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和最大的行业。世界每10个就业者,就有1个从事旅游服务。目前,发展服务贸易已成为发达国家平衡外汇收支、增加就业、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减少污染的重要对外经济政策。据世界经济金融集团估计,1988—1993年间服务业出口为美国提供了170多万个就业机会。更为重要的是,自1976年起,美国服务业出口年年保持着顺差地位。1989—1993年,美国服务业出口年均增长率为13%,几乎是货物贸易出口增长率的两倍。美国的服务贸易顺差大大抵消了货物贸易长期处于巨额逆差的不利处境,1994年服务贸易582亿美元的顺差,抵消了当年货物贸易1663亿美元赤字的40%。现在,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占国民生产总值20%的制造业出口量占其生产量的1/4,相比之下,服务业占GDP60—70%,但出口只占其总产量5%,由此可见,服务业有很大的增长空间。[①]可以肯定,服务贸易的增长将是未来国际贸易增长的主要力量。

70年代初,全世界出口额在世界GDP中所占比重为10%,1992年这个比例已提高到15.5%。未来10年,贸易仍将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发展经济的立足点放在开拓世界市场上,努力扩大本国出口。美国出口战略具有代表性,克林顿上台就把经济利益视为国家安全的首要因素,1993年制定了国家出口战略,目标是到2000年出口额达到1.2万亿美元,维持1600万个就业机会。[②]这个战略已初现成效,美国近年经济增长的1/3靠出口增长。

二、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的形成,使其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战后的商品和服务市场,一直是少数发达工业国占主导和统治地位,90年代至下世纪初,世界贸易格局仍以发达国家为主,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保持在60—70%,但发展中国家正努力提高它们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其未来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将使它们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的份额从目前的30%上升到2000年的40%。据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报道,如果以进出口贸易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作为衡量经济开放程度的指标,那么,世界上经济最开放的地区并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而在东南亚地区。该杂志援引荷兰国际集团的一份统计显示,东南亚地区贸易额与GDP的比例达到130%,而西方七国集团的这一比例仅为30%,中东欧地区由于近年来外贸发展迅速,上述比例已升至60%。在统计表上列出的世界上对外贸易额与GDP比例最高的10个国家和地区中,在亚洲的就有7个,全是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

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额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份额的不断上升,主要得益于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的开拓,即所谓“新兴市场”的形成。

发展中国家人口占全世界人口总数的4/5,国土面积占3/4,市场潜力巨大。但它们自独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里,国力孱弱,国内市场需求不旺,缺乏活力。80年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遭受挫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扩大。进入90年代,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历经坎坷后,迎来了经济复兴的曙光。1991—1994年,发展中国家一改过去受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危害的局面,经济增长率不但没有降低,反而逐年升高,1994年比1991年增长1.4个百分点,而1980—1983年4年间,下降3.6个百分点。1995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仅为2.5%,而发展中国家仍维持6%以上的增长速度。据世界银行预测,从1994年到2003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年均增长率为5%,而发达国家仅为2.7%。发展中国家经济正在振兴,这是世界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经济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开拓了发展中国家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1990—1993年,世界贸易进口额有60%来自经济持续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据《国际金融统计》,发展中国家进口额在1991—1994年间年均增长率达到12%,而同期发达国家只有3.7%。

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扩大主要来自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发展经济基础设施是先行,其中运输、通讯、电力、港口等基础设施要有更快的发展。以电讯市场为例,发展中国家拟在今后5年投入2000亿美元建设电话网,其中仅中国到本世纪末就将投入400亿美元设立1亿条数字电话线,相当于每年建立一个加拿大贝尔电话公司。其次,进入90年代发展中国家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致力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如汽车、电子、化工、机器制造等,都给西方国家提供了巨大市场。再次,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比重逐年上升,巨额外国直接投资带来了相关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和技术的大量进口。再者,随着关贸总协定(GATT)乌拉圭回合服务贸易谈判达成协议,发展中国家将逐步开放它们的服务业领域,这个市场就更具吸引力了。此外,发展中国家市场扩大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发展中国家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日趋提高使消费市场充满活力。日本报刊指出,“亚洲的广大地区将迎来真正的大众消费时代”,到2000年“亚洲将延生一个拥有10亿人口的消费市场”。[③]

近些年,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长也很迅速,1991—1994年年均出口额增长11%,同期发达国家只有5%。目前发展中国家出口额已占世界贸易总额的33%,而且在出口总额中制成品的比重不断上升,目前已占发展中国家出口总额的60%左右。发展中国家扩大商品和服务的出口,不仅使其在国际贸易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也能获取更多外汇收入增加对先进生产设备和高技术产品的进口,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市场更具魅力。

市场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空间,是生产赖以持续进行和不断增长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市场不再扩大,生产也就难以为继,但发达国家本身的市场已趋于饱和,它们将越来越把自己未来的发展寄托在发展中国家市场上。尤其是90年代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缓慢,各国都把扩大出口看做是保持和促进经济增长的生命线。同时,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失业率达到30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它们都把增加就业、减少失业的希望寄托于扩大出口。据美国《外文季刊》估计,今天美国商品出口支撑着大约720万人的就业,到90年代末,这个数字可上升到1300万,[④]其中仅对新兴大市场的出口就能维持200多万人的就业。[⑤]冷战结束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它们之间的斗争是为了占有世界市场的更大份额、扩大经济势力范围、争夺地区乃至世界经济的主导权。而它们争夺的对象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市场,目前,美国、日本、欧洲对新兴市场争夺加剧的趋势已露端倪。

美国商务部于1994年初确定了10个发展中大国作为其工作重点,并称之为“新兴大市场”。它们是中国、印度、印尼、巴西、墨西哥、土耳其、韩国、南非、波兰和阿根廷,这10个国家在世界GNP中所占比重1990年为11.7%,2010年将达到27%,1994年美国向10大新兴市场的出口额达到1590亿美元,大约占其出口总额的1/3。美总统克林顿在致国会的一封信中指出:“这10个市场对美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今后15年,它们在世界出口中所占比例将达40%。”[⑥]与此同时,欧盟也在加紧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争夺。欧盟执委会于1994年7月提出了《走向亚洲的新战略》,又于1995年7月5日公布了《中欧关系长期政策》的对华政策草案。同时,欧盟自1994年12月埃森首脑会议上制定了欧盟—地中海自由贸易区的南下战略后,在1995年3月、7月先后与土耳其、突尼斯达成有关的贸易协议。欧盟还加紧实行其东扩计划,在中东欧的联系国已增至9个。日本方面,在日元升值的推动下,日本加速对亚洲地区的投资和转移产业的过程,据《日本经济新闻》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日本向海外转移生产的重点已从欧洲转向亚洲。

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将使发展中国家逐步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地位,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向相互依赖的平等地位转变。在历史上发展中国家一直是发达国家的销售市场,但是由于它们的经济落后,这个市场不仅有限而且处于对发达国家的从属地位。现在发展中国家固然对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等仍有需求,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从而在当今世界多极化格局中,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将不断上升,其发言权和影响力日益增强。

三、国际贸易的手段和格局随着环保时代的到来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世界各国的环保运动自70年代就陆续开展起来,到90年代达到高潮。1992年6月,世界18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了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会上通过的《环境与发展宣言》等文件表明,环境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及全人类的共同关注,同时也拉开了环保时代的序幕。环保时代的到来,将对国际贸易的手段和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使国际贸易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

环保运动给国际贸易带来了如下影响:

1.“绿色产品”在国际商品贸易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全球逐渐兴起了“绿色消费热”。1990年的调查表明,67%的荷兰人、80%的德国人和77%的美国人表示在选购商品时会考虑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另据加拿大消费者协会在1992年所作的“90年代市场问题调查”,94%的消费者表示选购商品时要考虑环境问题,许多消费者宁愿多付10%的钱购买对环境危害小的商品。据美国工业界估计,美国目前的绿色产品比例大约为5~10%,仅1990年美国就有大约600多种新绿色产品问世。国际市场的“绿色导向”使企业家认识到开发绿色产品不仅对人类有利,而且可以增加公司的利润和竞争力。经济学家预言,绿色产品是国际商战中攻守皆宜的利器,环保问题将成为影响市场供求关系的重要因素,成为21世纪国际市场上一项主要的促销手段,与环境有关的市场风险和机会将决定着国际贸易中的获利情况。[⑦]

2.环保产业成为国际贸易竞争的新热点。当前各发达国家普遍重视环保产业,美国政府强调:“促进环保技术发展—直是本届政府的一个高度优先的任务。”早在1994年3月,美国商务部就把环保产业列为重点出口产业之一,并将享受出口免税。日本政府从1993年度起推行综合能源环境对策,使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向与环境协调的方向转变。德国在环保领域一直处于优先地位,政府把环保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经济门类。1992年,环保技术和产品的全球市场已超过2500亿美元,到本世纪末可望突破3000亿美元。发达国家在世界环保市场上占有明显优势,美日德三国环保工业总产值达1370亿美元,贸易顺差170亿美元。目前,一场以占领世界市场为目的的争夺环保技术制高点为中心的国际竞争已经开始。如美欧竞争无氟制冷技术,而日欧则在资源回收上相互争夺。可以肯定,环保产业将成为21世纪的支柱型产业。[⑧]

3.环境保护成为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新武器,并成为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的焦点之一。乌拉圭回合达成的《技术贸易壁垒协议》中规定,不得阻止任何国家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环境。这样,环保就成为不承诺相关国际贸易规则的一种辩解。环保措施作为一种非关税壁垒,以其隐蔽性强、技术要求高、灵活多变等特点,越来越被器重和利用。如在美国汽车行业受到越来越大的外来竞争的同时,美国政府出台了《防污染法》,要求进口汽车必须装有防污染装置,并制定了苛刻的海关技术标准,明显有借环保之名变相限制汽车进口的成份[⑨]。又如,在德国和加拿大,70%以上制定环境标准的产品类别由其国内厂商建议,很难体现外国厂商的利益。为了达到环境保护或贸易保护的目的,不少工业化国家单方面采取行动限制进出口,引起的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日趋增多,如美国禁止进口墨西哥金枪鱼案、丹麦要求进口饮料使用可再装容器案等。目前,各国的环保标准、评价方法各不相同,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很不利,将环保措施纳入国际贸易的规则和目标,是环保发展的大趋势。

4.环保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矛盾日趋尖锐化。首先,发达国家以“绿色壁垒”来达到其贸易保护的目的时,往往对发展中国家向它的出口打击最大。因为发达国家制定的苛刻环境标准往往要求有很高的环保技术或极优的生产工艺才能达到,而发展中国家不具备这种技术或无力承受为此支付的高昂成本。发展中国家很多有竞争力的产品可能由中小企业生产,它们在申请环境标志或进行环保检测后,产品会因价格过高而失去竞争力。另外,发达国家由于在环保技术设备上占有绝对优势,出口这些设备、技术又可从发展中国家大捞一笔。其次,由于发展中国家环保意识薄弱、环保法规不健全或环保标准宽松,发达国家企业趁机把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后者的社会利益、经济利益均受损。

四、三大基本力量推进国际贸易自由化

当前有三大基本力量促进了国际贸易自由化:一是世界贸易组织,二是区域经济集团,三是跨国公司,这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根据乌拉圭回合达成的协议,世界贸易组织于1995年1月1日诞生并正式运转,这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正式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多边体制下世界贸易向“有管理的自由贸易”发展。该组织将进一步推行全球贸易自由化,把国际贸易中不断面临的新问题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它对各成员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力,并定期对各国贸易政策进行评审,其解决争端的机制较GATT有很大加强。它的成立将使国际贸易更自由、更规范、更有序。

区域经济合作以在区域内降低贸易壁垒、推进贸易自由化为中心,正成为全球现象。大的区域经济集团有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也已确定了具体行动议程,小区域经济集团及次区域经济集团一经建立,一般都有向外扩张的倾向。例如,欧盟东扩、南扩的趋势很明显,欧盟的目的是在2010年左右建成以欧盟为主导、含中东欧及北非中东约40个国家在内的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而1995年7月2日,西半球34国贸易与商业论坛在美国丹佛市落下帷幕。与会的1000余名各国经济与贸易代表表示赞成建立西半球自由贸易区。区域经济合作以区域内自由贸易为目标,极大促进了区域内贸易增长。目前区域内商品贸易额已占世界总额50%以上,欧盟贸易的62.4%是在其成员国之间进行的。

跨国公司是世界贸易的主要承担者和微观载体。《1995年世界投资报告》称,目前世界上有4万多家跨国公司母公司,其所属的外国分公司达25万余家。目前,世界商品的一半以上、国际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的3/4是在跨国公司之间进行的。一家跨国公司内部的国际生产体系实际上已构成了一个商品与服务贸易的内部市场,世界范围的这种市场贸易额约等于世界年贸易总额的1/3。现代跨国公司是私人垄断资本高度发展的产物,在开展全球战略时,它不受任何民族和疆域的限制,也不考虑任一子公司的盈亏得失,而以追逐最大利润和市场为目标。它把生产的各环节分别放在最具比较优势的区位生产,以达到资源配置最优,并在企业内部调拨能源、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以追逐母公司最大利润。跨国公司使国际劳动分工进一步深化,或者说,当代的国际劳动分工在很大程度上是跨国公司内部分工的外在表现。在生产的国际化基础上,跨国公司内部的物质调拨就表现为国际贸易,因而跨国公司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而且这种促进作用较为稳固和持久。不仅如此,跨国公司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推进贸易自由化。民族国家间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使跨国公司内部调拨的交易成本大增,抵消了部份区位优势带来的配置优化利益,减少了公司的利润,跨国公司作为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是自由贸易的积极推进者和拥护人,例如,它可以对本国政府施加压力,迫使政府为垄断资本利益进行双边或多边贸易谈判,或积极支持政府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同时,跨国公司追求全球性的机遇、抉择和效果,会“避重就轻”,更多地选择在贸易自由化程度高的国家和地区生产经营,使这些国家和地区受益,这就使高贸易保护的国家和地区权衡得失,适当降低保护程度。

区域经济集团把多个民族国家经济统一成一个整体,是一种“横向联合”。而跨国公司以直接投资方式,在多个国家的相关行业构筑自己的“生产王国”,形成一个相对独立于东道国政府经济主权监管的经济实体,实现企业内部一体化,是“纵向联合”。跨国公司与区域集团纵横交错,共同促进了世界经济朝日趋溶合、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当然它们也共同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及国际贸易自由化。

当今,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的国际贸易新秩序正推动着全球贸易自由化向纵深发展,与此同时,区域经济合作方兴未艾。这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区域经济集团的建立从表面上看削减了内部关税,又不对非成员国提高贸易限制,似乎只会促进贸易发展,但由于它对成员国与非成员国实行的差别待遇,导致了“贸易转移”效应,即本来非成员国处于的贸易竞争优势在实施差别待遇后丧失了,进口国将转向购买区域内其它国家的商品而不再购买非成员国的商品了。从这种意义上说,区域经济集团是对自由贸易的挑战,但它对国际贸易究竟起抑制还是促进作用,要比较其“贸易转移”与“贸易创造”两功能谁更大才能下结论。GATT在实证分析中发现,区域集团并未使区域间贸易量减少。1990年,区域内的世界贸易额占世界GDP的比重由1948年的7%上升到了17%,同期区域间的贸易额占世界GDP比重始终在15~16%之间。为避免区域化产生的负面影响,乌拉圭回合再次强调不得对第三方施以高壁垒,并决定加强对区域集团的监督。总之,当代国际贸易的鲜明特点是努力挣脱70年代中期以来愈演愈烈的全球性贸易保护主义浪潮,高举自由和开放的旗帜,国际贸易逐步自由化发展的新时代已经到来,这一成就的取得是自由主义对保护主义长期抗争的结果,但也是自由主义一定程度上的妥协和退让的结果。贸易集团内部的自由化是自由主义的胜利,承诺贸易集团成员共同一致对外保护的合法性又表明这种自由化的浅薄。不过区域经济集团毕竟是朝贸易自由化大大迈了一步,它可以看成朝全球贸易自由化迈进的一个阶段、一个过渡。

当前,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今后,国家之间的贸易斗争很可能演变成贸易集团之间的斗争,资本主义瓜分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也将体现在各集团竞相向外扩张的趋势上。但是区域经济集团所辖的市场规模和范围毕竟是有限的,它造成的“贸易转移”效应并不符合比较利益原则下资源的最优配置,集团间激烈的斗争若导致更强的贸易保护或引发贸易大战对彼此都没有好处,所以区域集团之间除了斗争也有联合和妥协。例如,1995年12月15日欧盟与拉美共同市场4国在马德里签署一项合作框架协议,这是现代国际经济关系中两个关税联盟间的第一个协定。当月,美国也与欧盟签订了《跨大西洋纲要》。区域间的联合对国际贸易自由化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三大基本力量推进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多边贸易体制下,大国的霸权主义仍然存在并对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权威性提出挑战,大国之间各以区域集团为后盾维护自身经济利益使多边贸易谈判很难达成一致,区域经济集团竞相扩张相互激烈斗争可能会爆发贸易大战,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及它造成的垄断贸易也构成对自由贸易的威胁等等,推进贸易自由化的力量也许会使事物走向反面。另外,自由和竞争只会对强者有利,发达国家是贸易自由化中最大的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则未必受益,但也是个挑战和机遇,若能充分利用自由化,改善贸易条件,有效带动本国经济,就可能会在这个机遇中崛起。

注释:

①曹自强:《美国服务贸易出口现状及战略》,载《国际贸易》,1996(3),19~22页。

②④这两处的数据有差异,主要是因为资料来源不同。

③⑤⑥李元玉:《试论新兴市场的形成及其意义》,载《世界经济》,1996(2),25~29页。

⑦⑧⑨曲如晓:《环保时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6(1),28~30页。

标签:;  ;  ;  ;  ;  ;  ;  ;  ;  ;  

20世纪90年代国际贸易的新特点_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