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农村优势环境论文_楚龙梅

利用农村优势环境论文_楚龙梅

(渠县天星镇第二中心小学 渠县 635200)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广袤的农村既有美丽神奇的自然风光,又有丰富奇特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不乏繁华都市的现代气息。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显然就是学生作文的活水之源,是我们农村孩子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

作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利用农村的语文教育资源,大力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渠道,让学生从单一的课堂走向自然和社会,在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用语文,不断激发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一、在饱览美丽的自然风光中萌发爱乡之情

小学阶段孩子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因直观具体的自然风光而建立的丰富表象是学生作文的先决条件。农村的小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诗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的摇篮。让同学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欣赏绿树红花,倾听虫啾蝉鸣,呼吸新鲜空气,尽享和风细雨,尽情玩耍,让学生深深地体验到大自然之美!

当学生心盈自然之美时,作为教师,根据作文课的需要,恰当点拨,如:“孩子们,自然界美吗?你们喜欢吗?谁来把你的感受说一说,好吗?”学生有感而发,跃跃欲试,争相畅叙心中之愉悦。因为这不是冥思苦想瞎编乱造,而是在叙述享美之乐,学生思维特别活跃,有感而发,描述心中美丽的自然,可爱的家乡,同时也陶冶了情操,自然溢出对自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并急于在自己的习作中写出来。

二、在体味丰厚的地域文化底蕴中抒发崇敬之情

地域文化、先辈们的事迹是我们语文教育的一笔宝贵的资源。从汉阙文化到红军精神,从张飞大战八濛山到康熙皇帝“宫墙万仞”之笔,他们展示出一幅幅昂扬奋发的精神画卷。这些既是作文的好素材,也是德育的好教材。让学生去了解烈士事迹的老人,拜访目睹英雄事迹的前辈;参观红军纪念馆;查阅资料等活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种种感人的精神,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继而产生了强烈的倾吐欲。此时,进行习作练习,学生语言慷慨激昂,字里行间充满了感情,多数同学还联系自己做了真诚的反思,这与以前空洞的口号式习作截然两样!——习作的过程再次升华了同学们的感情,净化了同学的心灵。悠然产生对历史、对先贤的崇敬之情。

三、在欣赏富饶的家乡特产中倾述自豪之情

生活在农村里的小学生可以闻到稻花的幽幽清香,摘到清幽的桃李,可以看到麦苗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可以目睹红薯栽种、施肥、挖苕的乐趣,也可以捉到活蹦乱跳的鱼儿。使同学们深深觉得:生在农村的幸福,长在山乡的优越,从而激发了为家乡自豪的情感,让学生满怀着为家乡的富饶而自豪的激情去写作文,这样,作文就水到渠成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了。

四、在感受家乡飞速发展中乐抒振奋之情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极大推进,农村的变化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令我们每个生活在农村的人不断地惊喜,更是无比的振奋!——这又是作文教学的极好素材!我带着孩子参观工业园区、养殖专业户、经济农作物种植专业户、东大街迎宾大道、生命通道、文峰公园等,万兴广场、渠城东区的城市建设,从农村泥路到乡村水泥路,真实地感受家乡的一点一滴的变化,并通过采访了解家乡的过去,在过去与现在的巨大落差中感受今天的飞速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班上开讨论会,让学生说说“家乡的变化”:有的从自己家里的生活变化谈起,有的从门前路的更新说起……同学们还情不自禁地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带着一颗颗童心飞向未来……学生太兴奋了,这时提出作文的要求,就会促使学生把这种振奋之情流于笔端。同时,也教育了学生要热爱家乡,促使他们从小树立起把农村建设得更繁荣的理想,更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激情。

五、在玩味浓浓的乡情亲情中赞赏纯朴民风

农村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语:“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是的,农村人特别重视邻里之间、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含着纯朴的民风。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等等,这些方面生动的事例层出不穷,活生生地就发生在同学们的身边。农村那一年一度的春节、一家团圆的中秋节、飘着粽子香的端午节……男婚女嫁,移风易俗等等,无不带给同学们许多欢乐。这些都是同学们喜闻乐道的,抓住节日的契机,或借助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其中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而不由自主地赞之于笔下。

六、在体验繁重的艰辛农活中感知劳动的苦乐

繁杂的“农活”是我们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在家学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苦与甜。劳动的体验是刻骨铭心的,有了这刻骨铭心的体验,学生就会更加珍惜粮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当然,在这刻骨铭心的体验中同学们的习作不再“干瘪”,而变得很“饱满”!如,有一位同学在《挖花生》的习作中写道:老爸说:“走,我们挖花生去!”我和爸爸来到花生地,看见大伯正在挖花生,好像很容易似的,就按捺不住地对爸爸说:“老爸,我们进行一场挖花生比赛,怎么样?”

爸爸应声允诺,比赛开始了。由于没有经验,我东挖挖,西挖挖,挖了半天愣是没见着一粒花生。我没有泄气,继续挖,突然“当”的一声巨响,我的虎口被一块石头震麻了。不过,这一震倒是让我震出了灵感,想到一个挖花生的好方法。于是,我集中力气,先把铲子铲到花生苗最底部,再用力往上一挑,几粒花生露了出来。

还没等我高兴一分钟,往爸爸那边一看,糟糕,老爸挖出的花生已经有一堆了,而我还只挖到了五粒。我加快进度,双手和双脚并用,可是因为用力过猛,把花生苗拔了出来,花生却顽固地留在地下。

么办?眼看就要输给爸爸了,大伯来帮我了。他把翻土机推过来,三下五除二,所有的花生都害羞地露出头来了。哨声响起,比赛结束,我们把花生放在秤上称,我挖的花生重15斤,爸爸的只有13斤,我在大伯的帮助下赢了。

挖花生玩得非常开心,下次回老家我准备挖白菜,白菜你可要准备好啊!

试想,没有小作者亲自深刻的体验,哪有这么“饱满”的语言!

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有机地结合学生的生存环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捕捉学生细微的情感变化,及时强化积极的情感,让学生带着积极而强烈的情感去写作文。在学生享受大自然之美时,强化他们的愉悦之情;认识到家乡富裕时,强化他们的自豪之情:……, 继而让学生怀着强烈的愉悦之情、自豪之情等等,去讨论、交谈、写作,自然而然地使学生的习作有了真情实感!

总之,辽阔的农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活水源。只要我们善于发掘,勤于观察,乐于思考,把作文教学与孩子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一定能帮助同学们找到习作的活水,学生的习作就一定会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论文作者:楚龙梅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1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7

标签:;  ;  ;  ;  ;  ;  ;  ;  

利用农村优势环境论文_楚龙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