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成人教育转型的方向选择与机制重构_成人教育论文

高校成人教育转型的方向选择与机制重构_成人教育论文

高校成人教育转型的路向选择与机制重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人教育论文,重构论文,机制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广大在职成人增新知识、培养技能、提高学历做出了积极贡献。但随着社会转型和产业升级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与计划体制相适应的传统高校成人教育体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因此,无论是从寻求成人教育自身发展的出路衡量,还是从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考量,外部机制的“倒逼”力量使高校成人教育转型发展的话题已从潜隐的幕后转移到显露的前台。然而,高校成人教育转型是个累进的变迁过程,需要经过全方位不断地探索,其中的路向选择和机制构建是转型的核心。

       一、高校成人教育面临的发展困境

       当前,高校成人教育面临的困境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环境之忧

       经过多年的发展,大量在职成人的学历提升任务逐年得到有效释放,新增就业者的初始学历也普遍提高,再加上学历文凭已不再是社会用人的唯一标准,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由此,仅以在职人员学历补偿教育为使命的成人学历教育也由原来的举足轻重的地位逐渐弱化到当下的无足轻重,其在高等教育宏观环境中的话语权不断缺失。

       由于社会片面追求高学历现象的持续发酵,既往的高校成人教育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学历补偿教育上,导致学历教育占绝对比重,非学历培训成了明显短板。随着普通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广播电视大学的开放式招生、现代远程教育的地毯式拓展、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蚕食式渗透、青壮年人口高峰期的悄然穿越,无不使成人学历教育潜在生源大幅减少,许多高校的成人教育已出现了严重完不成招生计划的生存窘境。

       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一般根据培养成本按批准后的标准收取费用,没有足够大的办学规模,产生不了诱惑力的经济效益。由于既往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错位和特色缺乏,当全日制教学的规模扩张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到一定程度,高等教育的资源存量不足以为成人教育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多资源的时候,挤压、紧缩和取代成人教育便成为大多数高校的共识,成人教育在高校内部的地位更加“边缘化”。

       2.特色之缺

       成人高等教育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在职成人,因此,必须开展针对成人的在职的教育。然而,由于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一直依附于普通高等教育,许多高校在制定培养计划时和实施教学过程中,只是对普通高等教育模式进行简单复制和移植,培养目标“学科化”、培养模式“普教化”,很少顾及成人的认知特征,致使成人教育的成人特色普遍缺失。教育特色的缺失导致高校成人教育培养的人才缺乏特色,未能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形成互补和错位,严重地削弱成人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

       3.方法之乏

       成人教育本应是一种具有灵活多样培养方法的教育,但大多数高校的成人教育却一直承袭着传统的函授或夜大学教学模式,不但在教学内容上没能与时俱进,而且培养方法与教学手段上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学年制,并且按学年固定课程计划开课施教;坚持课堂中心,课堂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讲授法为主要教学方法,重教师单向传输、轻师生双向互动,重演绎证明、轻归纳类比,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课堂讲授、轻实训实践,重专业理论、轻职业技能;坚持闭卷考试,考核方式呆板,评价模式单一等。总之,从目前情况看,多数高校的成人教育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的目标相距甚远。

       4.教师之窘

       成人教育教师队伍的窘境主要表现在:一是素质偏低。由于大多数高校尤其是重点本科院校把学校发展的目标定位于“研究型大学”,那些能帮助学校在所谓的大学排行中进位升级的指标被确定为对广大教师业绩考核的要素,教师担任成教课程教学连工作量都不予计入,导致教师们基本不愿意担任成人教育教学工作。于是,在成人教育的课堂里出现了“教授不教、讲师不讲”的怪现象。担任成人教育的教师或者是刚分配还不能担任普通班教学的新教师,或者是没有大学教师资格证书的机关管理人员,有的甚至指派在读研究生担任任课教师。二是队伍不稳。长期以来,高校没有专职的成人教育教师编制,导致成人教育的教师队伍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数量不保证,人员不稳定。

       二、高校成人教育转型的路向选择

       为解决上述困境,高校成人教育必须实现转型。转型是个累进的变迁过程,需要整体推进,其中教育理念转型是先导,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是关键,发展方式转型是核心,体制机制重构是保障。

       1.教育理念转型是先导

       “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范型。教育理念反映教育的本质特点,从根本上回答为什么要办教育。”[1]显而易见,教育理念是一种能反映教育本质的“理性观念”,[2]不仅可以观照教育发展全局,左右发展速度,调控发展层次,制约发展规模,引领发展方向;而且它又是一种“范型”,会随着经济社会转型而蜕变。那么,当下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哪些理念需要转型呢?

       (1)教育观:变“终结型”教育观为“终身型”教育观。我国现行的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基本奉行着传统的“一次性教育”,即“终结型教育”理念。认为“教育一次,受用一生”,学员完成尽量正规的大学教育就能形成足够其一生享用的知识宝库,大学教育的完成意味着学习生涯的终结。但随着产业升级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一方面,知识半衰期日益缩短,另一方面,从业人员的职业流动速率日趋加快。这就导致了两个对应的结果:一是每个人年轻时候掌握的知识可以管用一生的理论破灭;二是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再也无法从一而终。无论是更新原岗位的知识技能,还是为了转岗需要的知识拓展,都必须接受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因此,高校成人教育必须从“终结型教育”思维中跳脱出来,树立“终身型教育”理念。

       (2)教学观:变“再现型”教育观为“创新型”教育观。如果说农业社会的教育是克隆过去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是复制现在的教育,那么,后工业社会或者说知识经济社会的教育应该是创造未来的教育。因为知识经济更加彰显了人的创造性作用,人的创造力潜能成为最具有价值的不竭资源。然而,知识经济已日见端倪的中国,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仍是一种“经院式”的再现型教育,一心传承祖宗之道,重知识性教育,轻创造力教育。完整的创造力教育不仅要有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还应有创业教育,虽然成人教育的对象大多已从业,但这并不意味他们就不需要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人格的培养。高校成人教育不仅应该而且必须加强创新与创业的教育,并促成二者的融合,否则将与学习者的愿望渐行渐远。

       (3)人才观:变“学历型”教育观为“能力型”教育观。由于“学历补偿教育”的惯性,普通高校成人教育习惯于开展针对成人的“学历教育”。它以学科、专业为中心,重视系统化知识的传授与吸纳,轻视教育过程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及其内化为学生的良好素质,忽视知识、能力与素质在人才整体结构中的相互作用、辩证统一与和谐发展;它以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循规蹈矩地服从各项管理为基本目标,不能以点拨、启发、引导、开发和训练学生的创造力和多样化的岗位技能为基本目标,重学习经历、轻实践能力,重考试成绩、轻综合素质。这种教育培养的人才有“学历”无“能力”、有“文凭”没“水平”,教育质量不断下滑。“能力型教育”,顾名思义,主张能力与素质比知识更重要,把学员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

       (4)组织观:变“班级集体型”教育观为“个体自主型”教育观。工业经济的集约化生产需要同质劳动力的批量化培养,于是催生了班级集体型教育,它经济、高效,是一种低投入高产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学教育都乐于沿用,尤其是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更是乐此不疲。为了减少支出,节约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有的学校还以边际效益理论为依据,出台了专业、班级招生人数不得低于30人的规定,否则不予开班授课;同时,还采用“六统一”的教学管理规程:包括统一的教学目标、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方法、统一的考试制度与评价体系等。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它需要大批具有丰富而鲜明个性的个性化人才来支撑。它强调尊重个性,正视个性差异,鼓励张扬个性,主张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鼓励学员结合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实现从共性化教育模式向个性化教育模式的转变。

       (5)价值观:变“创收型”教育观为“创业型”教育观。我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商业化指向日趋显现,许多学校的成人教育学院成了学校创收的窗口。一些学校的成人教育为了创收、提成,采用“资源寻租”的办学模式,不惜卖牌子,乱办班,盲目合作办学,造成市场混乱和质量下降。显然,这种以“利润动机”驱使下的“创收型教育”理念又是一块实现成人教育转型的绊脚石。为此,应用“创业型教育”理念取而代之。高校成人教育必须具有强烈的创业精神和丰富的创新研究成果,与传统大学成人教育相比具有更强的品牌效应、开拓实力、团队合作精神、应对外界环境变化和资源获取的能力,教学与研究更注重面向实际问题和更为有效的知识转移运作机制。

       2.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是关键

       (1)人才培养规格:从“单一学科型”到“复合应用型”。传统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培养的人才,因培养计划基本套用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方案,坚持以学科为中心,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忽视了实践性教学;过多强化教师的主导性,弱化了学员的主体性、能动性;过于拘泥专业间的区隔,忽视了职业间众多知识和能力的融通。因此,其培养的人才规格是典型的知识型专门人才,专业知识单一、职业能力缺乏、适应岗位狭窄。这样的人才规格与新时期社会急需的人才模式不相吻合。因此,成人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必须重新定位,应根据市场需求为导向,适时构建起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复合”为特征的“学历+技能”型人才。这样既坚守了“高等性”,又强化了“应用性”,更突出了“复合性”,必然提升普通本科院校成人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

       (2)课程结构体系:从“就业适应型”到“创业导向型”。以往的高校成人教育课程体系具有严重的“普教化”烙印,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建立起与成人教育相应的课程体系建设机制,习惯于学科型的思维定势,课程结构过度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导致其所培养的人才就业竞争力缺失。其实,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着眼当下,放眼未来。从着眼当下来看,关键是要适应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学习者多样化需求,构建以提升学习者职业发展能力为重点的技能培训、职业技能课程、实习实训等课程体系,以提高其培养人才的被雇佣性。但从放眼未来的视角,仅有这些改革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强创业型教育内容。创业教育十分强调培养人的“三自”精神,即“自学”、“自教”和“自做”。因此,创业型教育课程体系具有综合统一性,即从宏观角度看,创业教育应是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不断引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及时更新调整课程内容,将高新、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三大教育体系交叉整合,是知识、技能和情感教育的整合,也是学术证书、职业证书和创业证书三证的整合;从微观角度看,是复合型跨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是基础课程与职业技能、实训实践课的整合,也是课堂理论教育与课外活动教育的整合,一般发展与特长发展的整合。[3]

       (3)教学组织方式:从“学年制导学型”到“学分制混合型”。传统的成人教育已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即在学年制框架下,以教师为中心,以满堂灌为特征的单向灌输的导学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一是知识传递的单向性;二是知识结构的单一性;三是教学方法的单调性。它以教定学,甚至以教代学,忽视了成人学员的多元能动性。人才培养规格的转型,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必须相应地建立以学分制为基础,学生自主选课学习、教师导学助学和跟踪服务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方式。通过完善数字化技术环境和数字化学习资源,构建网络教学和面授教学、教师导学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积极开展基于信息化的泛在学习、移动学习等教学,实现正式的课程学习(基于学习资源和教师的正式学习)、非正式资源学习(完全基于数字化学源非正式学习)和准正式主题学习(介于正式与非正式学习之间的一种学习模式)的融合。混合型教学模式的优点是主动性、持续性、及时性、可获取性和交互性,它不仅可以随时与教师联系请教,更能同步或异步地与学习者进行交流讨论,开展协作学习,并通过对学习资源的拆分,让学习时间碎片化,这更利于在职成人的工余学习。

       (4)教学教务管理:从“传统手工型”到“现代智能型”。随着因特网用户的遍及和高校成人教育“学分制混合型”教学模式的实施,无纸化的教务管理将逐步得以实现。因此,传统手工的教学教务管理必须转变为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的现代教学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包括:基于信息化技术的选课、学习、考试一体化服务平台,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服务;基于MOOC形式的网络课程平台,加强对以优秀教师为主体的成人教育教师团队的培育和其所提供的课程教学的交互性、资源的可视性、内容的针对性等进行科学评价;建立健全导学、促学、督学制度,加强教学、服务和学生学习过程管理;建立学生个性化学习电子档案,以课程作业、学习记录、平时考核等过程性评价为主,逐步形成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学业评价机制。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质量监控、服务跟踪、信息反馈、对外发布等管理方式。

       (5)考核评价体系:从“一元主体型”到“多元协作型”。传统高校成人教育采用封闭式办学,与其他高校、单位基本没有形成课程免修、学分互认的制度,无意中构筑了校际间、校企间及校政间的学业互认壁垒,能对学生进行考核的只能是所在学校,形成了考核主体的单一性;同时,同一学校内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之间、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也没有打通学习成果认证通道,再加上培养的是知识型人才,因此,其考核方式也大多使用闭卷形式,呈现出考核方式的单一性。随着学生从事岗位变动频繁,区域间的流动性增加及人才培养规格的改变,这种单一主体、单一方式的考核评价方式已不适应,高校必须构建起多元主体参与、多种方式相综合的“多元型”评价体系。应建立校内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课程、全日制课程间的认证与开放选课机制;通过校校、校企联盟合作等途径,建立成人教育课程认证制度和学习者跨校、跨专业的选课制度,推进高校之间、高校与开放大学及独立设置成人高校学历继续教育学分互认;与行业资格证书考试、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单位等合作进行学习成果认证和转换。努力改革一以贯之的单一的学校考试评价方式,建立起“学校课程考试、社会技能考证、合作培养单位考评”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

       3.教育发展方式转型是核心

       教育发展方式是实现教育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是指推动教育发展的各种要素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其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教育发展。[4]这个定义用在对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发展方式的阐释也十分贴切,它所探讨的莫非也不外乎是发展因为谁、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等问题。随着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所处的时代背景,包括人口态势、就业状况、产业结构、社会转型等发生巨大变化,导致其用过去的发展方式实现的发展结果与未来目标相距甚远,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不能成功耦合,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缺乏良性互动。因此,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的要求适时调整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办学方式、办学体制、教育结构、管理模式等,显然十分必要。

       (1)增长方式:从“外延扩张型”到“内涵提升型”

       回眸和反思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我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主要依靠政策主导的规模扩张方式发展,或者说,高校采取的主要是外延扩张型的教育增长方式。这种发展方式偏重办学规模和招生数量,追求量的扩张。主要依靠高校既有财力、物力、人力资源的挖潜利用,或者通过成人教育自身的“低成本”、“高回报”竞争再进行“高投入”,以支持外延发展。对教育来说,规模与质量似乎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按理说,属同一所高校的毕业生,不管是普通教育还是成人教育,应该“同层次、同专业、同质量”。然而,由于各校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基本是按普通教育的规模需要和质量要求配置的,尽管多数教学资源除满足普通教育后略有富余,尚能为成人业余教育所利用,可当成人教育招生规模达到与普通生相当的时候,资源瓶颈问题显露无遗。如果不追加投入,必然导致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偷工减料。问题是,在“利润驱使”办学观面前,多数学校选择了“低投入、高产出”的“以教养教”策略。再者,外延扩张型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结果是高校间不能错位竞争、特色发展,重复建设明显,造成了社会资源的结构性浪费。因此,新时期的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在教育资源投入有限、传统生源不断萎缩的情况下,不能继续依靠外部资源、物质资源的追加,只能通过依靠内部资源、人力资源的挖潜来寻找新的内生动力,包括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师素质、创新管理方式、整合教育资源、调整办学布局、完善专业设置、改革教育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等举措,提高核心竞争力;开发和利用教育要素的潜在优势,增强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现有教育资源的共享率和使用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各类教育之间的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实现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的双提升。

       (2)教育结构:从“学历倚重型”到“多元并重型”

       在成人高等教育的类型、层次与专业结构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划一化、千校一面状态,侧重学历教育,忽视非学历培训。并且,即使学历教育内部,也是文、理、工科比例不合理,层次、专业结构不协调,职业教育不充分,技能训练不完全,高端培训难有为。“学历倚重型”教育结构导致所培养的人才,从量态上打量呈“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即高端的创新型人才和低端的技能型人才数量小,中间层次的低成本知识型人才占比大;从质态上审视现“类型趋同”的金字塔形,大量的管理类、财经类、文史类等“易办易教”专业毕业生构筑成人才金字塔独大的底座,紧缺专业人才由于培养成本高而不愿投入,促使其显得更加稀缺,成了塔尖。这种“急需的专业不开设,开设的专业不急需”现象,不能很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多样化、多层次、多形式、高质量成人高等教育的需求,也不能很好契合社会大转型、经济大发展、产业大变革的需求。教育结构转型的前提和目标是最大限度地突破学历教育的功利性,回归成人教育的公益性和社会性,根据培养目标的类型差别和规格差别调整办学类型、教育层次和专业结构,构建类型、层次、专业、形式等“多元并重型”的教育结构。首先,从办学类型多元化看,分为学历与非学历教育两大类型。学历教育又分为函授、业余、夜大学、脱产班、网络教育、自学考试等六种类别,非学历培训又有证书教育、教师教育、干部教育、职工教育、社区教育、岗位培训等多种类型。对普通本科院校成人教育来说,应充分发挥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在稳步发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各类非学历教育,适度参与社区教育。其次,从教育层次多元化看,分成人初等教育、成人中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三大层次。成人高等教育又涵盖专科、本科、在职研究生和大学后继续教育。本科高校的成人教育应以本科教育和大学后继续教育为主,适当上延下拓,与高职高专错位发展。第三,从专业多元化来看,大致分为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三类。成人教育的准确定位应该是培养“工程师”而不是培养“科学家”。最后,从形式多元化来看,有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三大类别。本科高校成人教育在规范发展正规教育的同时,也应积极参与、组织、引领到各类非正规和非正式教育活动中去,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打造居民的文化家园尽责尽力。

       (3)办学模式:从“封闭自主型”到“开放合作型”

       长期以来,我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在科学理性主义思维支配下,依据学科专业发展逻辑进行的制度设计、目标定位、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法取舍等行为,基本处于“象牙塔”内的“自我”状态,具有极强的自主性、区隔性和固定性。久而久之,形成了“封闭自主型”办学模式。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区域一体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要求高等教育特别是成人高等教育纳入区域化、全球化发展视野。因此,“开放合作型”办学模式必将是今后成人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开放合作型”办学,首先强调的是开放,即高校应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开放办学,包括学习对象开放、资源投入开放、课程资源开放、师资力量开放、教学过程开放、学习成果开放等,通过开放延伸办学资源,提升办学能力,增强服务功能。全方位开放必定带来多层面合作。高校应积极构建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的对外合作关系,具体包括:一是“校政合作”。高校与政府部门通过项目承办、委托培养等途径,逐渐形成一条“政府出资、单位组织、大学培训、社会受益”的合作机制。二是“校企合作”。高校与企业协作,通过学校加入企业或企业参与学校办学和管理等形式,构建一种“产学衔接、资源共享、相互支持、互利共赢”的办学模式。三是“校际合作”。高校之间、高校与其他学校组织之间合作办学,实现“优势互补、学科交叉、互惠互利、协同发展”的办学效益。四是“中外合作”。高校与外国成人教育机构、国际成人教育组织之间开展境内外合作办学,完善“扩大交流、规范办学、依法管理、促进发展”的成长路径。当然,与不同对象间的合作其类型也不尽相同,既有紧密型合作办学,也有松散型合作办学,还有延伸型依托办学。但不管与谁合作、采用何种形式,都是成人教育迎合社会转型要求的必由之路。

       (4)运行模式:从“行政管理型”到“市场服务型”

       由于受计划体制和行政管理意识的长期浸淫,我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系统的运行模式基本是僵硬的“行政-计划-行政”模式,前一个“行政”是政府主管,后一个“行政”是指高校内部所采取的“行政管理型”管理模式。高校成人教育机构总是以管理机构者的身份面向教师、学生和社会,领导层有极强的“官本位”、“权本位”意识,习惯于做“职务型”而非“职业型”领导。[5]随着社会结构转型、经济体制转轨、发展模式转换,高校成人教育的运行模式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富有弹性的“市场-服务-市场”模式。这里的前一个“市场”是社会需求,对高校来说是一个无限大、可以筹谋的“潜在市场”,后一个“市场”是在校学生,是一个正在文化消费的“现在市场”。两个“市场”之间必须以“服务”为中介。这里的“服务”蕴涵两层含义:一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服务,即为别人、为集体的利益而工作;二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服务,即通过等价交换原则,为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而提供劳务活动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同时,高校自身也能从对社会服务的过程中获益。那么,高校成人教育应该怎样服务社会呢?先从“市场-服务”关系看,“服务”不能仅仅立足于“被需要”状态,应该挣脱“人适应教育”思想的钳制,重塑“教育适应人”的培训文化,构建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产业升级发展相衔接,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服务体系。再从“服务-市场”的关系看,“服务”当然不再是“管理”,学生也不再是“被管理”对象;而且,“服务”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被消费”水平,而应是为学生提供全程、全面、全员服务,做到公益与私益平衡、效率与公平兼顾。

       三、高校成人教育转型的机制重构

       1.创新办学管理体制机制

       (1)明确自身发展定位。首先,必须明确高校成人教育的体系属性。从教育体系而言,我国目前正在积极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以“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6]普通高校成人教育作为“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7]正处于两大体系的节点:办学隶属于国民教育体系,教育属性为终身教育体系。显然,处于国民教育体系边缘地带的高校成人教育,却基本享受不到国民教育能享受的权利和待遇;但它又处于终身教育体系的核心地位,必须担当起终身教育的义务和责任。因此,普通本科院校成人教育转型,首先必须摒弃国民教育的“计划型”,变办学的计划体制为市场体制,以终身教育的理念、特点、政策做指导,实现自主、自愿、自由、自助发展。

       其次,各类型、层次高校成人教育应科学定位,实现错位发展。本科院校要充分利用学科专业、课程资源、师资等综合优势,开展学历教育和高层次的专业技术、管理等人才的培训;“985”等高水平重点大学应发展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学历和非学历教育;行业背景高校要紧密结合行业发展需求,面向行业举办以人力资源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为重点的成人教育;地方院校要积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区域发展需求开设专业和设置培训项目,构建服务区域的成人教育体系;高等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优势,面向行业企业和校内学生开展中高职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

       (2)建立统筹高效管理体制。一方面,要积极投身高校外部的一体化管理体制建设。目前,我国成人教育尚缺乏全局性的统筹、协调机构以及有效的推进机制。管理上存在部门分割、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浪费和低效现象,教育行政部门以外的其他行政部门掌握大量的教育资源和成人教育管理职能,致使政出多门,给成人教育的协调发展构成了严重的体制性障碍。因此,高校应该积极建议,投身改革,为国家建立成人教育行政管理一体化体制献计献策。另一方面,要着力构建高校内部的管办分离管理体制。要根据管、办、评、督分离原则,建立和完善由分管校长负责的成人教育统筹归口管理机制,设立专门的成人教育管理处室,代表学校统筹管理全校成人教育工作。为确保管理处室工作公平、高效,可同时设立一个成人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和一个成人教育督导委员会,聘请部分离任领导、相关部门现职负责人和专家参加成人教育的规划和评估监督工作。专门管理处室应统筹规划、建立成人教育与全日制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的机制,理顺和整合校内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网络教育、培训教育等多种资源和机构,协同校内专业院系开展项目开发、师资培育和课程建设,保障成人教育有序发展。

       (3)建立经费多渠道筹措机制。一方面,国家应加大对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可借鉴国际社会流行的做法,建立成人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目前,国际社会主要流行三种成本分担模式:一是如英国的“国家-个人-企业”分担模式;二是如德国的“政府-企业”分担模式;三是如新加坡的“政府-社会”分担模式。我国应根据我国实情建立一套政府、企业、个人合理分担成本的经费保障机制。鼓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联合其他部门、行业企业,研究制订学习者以多种形式参加高校成人教育的财政税收政策和学历教育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扩大社会资本进入成人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成人教育投入。

       (4)建立多元入学多种证书制度。随着成人高等教育供给约束型时代的终结,过去那种“有计划、按比例”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招生制度行将就木。高校成人学历教育实行多样化招生、入学和多证书结业、毕业制度指日可待。取消全国统一入学考试,各省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规划教育发展规模,各校招生可实行省级统考、省级考试和高校考试结合、区域或行业院校联考、高校自主考试等方式,招生工作实行省级统筹管理。同时实行课程证书、资格证书、学历证书、学位证书等多证书制度。根据修学年限、课程多少、学分高低、学术水平等不同,按标准发放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结业证书、课程证书、职业资格证书、项目结业证书等;符合学分积累、学习成果转换条件的可换发相应层次学历教育毕业证书。

       2.改革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1)建立教师激励机制。普通高校要办出高质量的成人教育,必须拥有三支专业化的队伍:专业化的管理队伍、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和专业化的研究队伍。因此,高校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激励政策。一是要鼓励优秀员工进入成人教育管理队伍,要注重队伍的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结构,改变以往成人教育机构管理人员福利性选择取向,采取绩效考核,优胜劣汰的任期制。二是要鼓励优秀教师、名师参与成人教育教学和资源建设。建立健全高校与行业企业教师互聘共享的机制,鼓励高校从企事业单位聘请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建立专兼职结合、校内外融通的教师队伍,实行双向选择、优质优酬的评聘制。三是要鼓励从事成人教育的管理者、教学者开展成人教育工作研究,引进培养专门人才开展有关成人教育重大课题研究,以研究促发展,实行成果奖励。总之,学校对上述三支队伍与其他各类人员要一视同仁。无论对承担成人教育教学工作教师的工作量和成果的认定,还是对从事成人教育工作的各类人员的职称评聘、业绩考核等,均应实行统一的人事制度。成人教育学院也必须相应地完善教师培训、国内外访学等考核奖励制度,以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2)建立学分互认机制。建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本校课程与外校课程、高校教育与行业培训、在堂教育与在线教育等之间的学分互认,允许将通过各类教育取得的学习成果通过规范认定折合成相应的学分,与学历教育的学分累积,获取学历文凭。积极探索将不同教育内容折算成学分的质量标准及相关的操作办法,有步骤地、分期分批进行“学分银行”建设,实现同层次、规格、形式教育之间的学分互认和不同层次、规格、形式教育之间的学分兑换,进一步促进各类成人教育的协调发展。

       (3)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普通高校要积极推进学历与非学历、本科与高职、职前与职后教育的沟通衔接。探索建立校所(科研院所)、校企、校地、校校合作办学和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特别是优质实训、实践基地的建设上,更要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实验、实践、实训课程和基地。改变以往对成人教育实践实训不正确的偏颇认识,认为成人教育对象是在职员工,本身就处于实践岗位,因此成人教育的实践环节可有可无了。通过共建共享机制,做到实训实践基地建设有专门场地,在先进设施,有专职指导教师,有高质量实训过程。

       (4)建立多元化质量评价机制。高校应根据新时期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要求,建立以提高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导向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要求,制订实施成人教育本专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协同行业部门依据国家标准制订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创建教育行政部门监管、行业监督、学校自检自评、学生评价、专业评估机构参与的多元化成人教育质量监控评价机制。要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教育质量评价中的作用。逐步建立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网站内的高校成人教育质量评估公开制度。

       (5)建立依法治教机制。完善的成人教育法制体系是保障高校成人教育良性发展的强力支撑。在许多国家,成人教育法制建设较为完善,但我国成人教育的法制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法制体系不够健全,突出的问题是政策文件多,法律法规少;相关法律多,专门法律少。并且,即使尚不完善的法制体系,高校也没有不折不扣贯彻执行。因此,普通本科院校必须提高依法治教意识,规范办学,特别是对违规招生、虚假宣传、变相出卖文凭等行为要严于自律。教育行政部门要敢于严格执法,强制执法。配合教育评估公开制度,建立奖惩有力,激励为主的约束机制。

标签:;  ;  ;  ;  

高校成人教育转型的方向选择与机制重构_成人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