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良传统道德,弘扬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略论“生命之宝”_伦理道德论文

弘扬优良传统道德,弘扬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略论“生命之宝”_伦理道德论文

弘扬优秀传统道德 振奋民族自强精神——浅评《人生宝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强论文,宝鉴论文,道德论文,民族论文,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又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一直向前发展的文化。而在博大恢宏的中华文化中,伦理道德文化又以其烂灿丰硕的成果特别引人瞩目。

当前,面对祖国腾飞、中华崛起的历史机遇,用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中所蕴含的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民族美德教育、感染、激励广大群众,以胜利完成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的伟业,是非常必要的。在这种时代和人民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的时候,高占祥同志所著的《人生宝鉴》应运而生了。

《人生宝鉴》一书,对传统伦理道德文化进行了挖掘、采撷,对其中的优秀部分加以阐释发扬,并注入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内容,使伦理道德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再次放出绚丽的光彩。书中的120篇文章,内容涉及到修身方法、做人规范以及生活准则的方方面面,而每一篇的题目,即是文中所要论述的中心,又是进行自我修养、完善人格应该努力达到的目标。

《人生宝鉴》一书,具有鲜明的思想性。

对古住今来许许多多热爱祖国,为民族的发展和兴盛做出贡献以至英勇献身的仁人志士,如晏子、苏武、霍去病、班超、岳飞、文天祥、于谦、戚继光、夏完淳、施琅、林则徐、关天培、冯子材、邓世昌、谭嗣同等,书中以大量笔墨再现和讴歌了他们的事迹,字里行间洋溢着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和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励和鼓舞着每一位读者。

在《为国为民》篇中,作者深情地写道:“莺爱花园,人爱祖国。爱国,是一种对祖国的崇高的道德情感,爱国,是每一个公民高于一切的美德。”在《正气浩然》一文中,作者又说:“中华民族……是追求自由、热爱祖国、反对压迫、忠诚正直的民族。炎黄子孙重气节、脊梁直、骨头硬,古往今来,浩然正气之士灿若群星。他们为人光明磊落,为国家、为民族气壮山河;他们的言行与日月同辉,光照千秋万代。”读了这样的篇章,人们心头怎能不升腾起爱我中华的激情?怎能不生发出兴我中华的壮志?

《人生宝鉴》一书,具有很强的知识性。

《人生宝鉴》似一条伦理道德文化知识的清泉,在读者的心田汩汩流淌,使人们从诸方面了解、学习先贤们的高风亮节、感受到伦理道德文化在华夏历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

《慎独为宝》篇讲到的杨震,在赴任东莱太守路过昌邑时,由他荐举的昌邑县令王密,为报恩于深夜送金10斤,并说:“暮夜无知者。”杨震严肃答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十分羞愧,携金而返。《以义相亲》篇举了这样一个例子: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本是明朝官员,在清军南下时变节降清。郑成功则“不受诏,不剃头,其意如山”并立下“杀父报国之志”,以厦门为根据地,继续坚持抗清斗争。

《人生宝鉴》一书,又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人生宝鉴》将传统的伦理道德文化与现实生活有机而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突出了伦理道德文化的时代意义。

反腐倡廉是保证改革开放、四化建设胜利进行的重要措施,也是全国人民非常关注的事情。《清廉自守》篇论述中华民族清正廉洁,自觉守节的优良传统时强调:“清廉自守,并非都是为、官者之事。为官者应清廉自守,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都应清廉自守,因为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工作权限,都不应以自己所负责之事,去向被服务者索取财物,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恪守职业道德。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我们每个人都应自觉地做到清廉自守,自觉地抵制形形色色不良风气对自己的侵蚀。”如果人们以此为规范来要求自己,必将对反腐倡廉工作起到十分有益的作用。

对于今天社会上某些消极和恶劣的现象,《人生宝鉴》在进行批评、规劝和抨击的同时,又从伦理道德文化的基点出发,阐明对待它们的正确态度和解决办法。比如,《甩掉嫉妒》篇对善妒者提出了这样的规劝:“未来的社会,将出现强手林立、竟争加剧的局面。……甩掉嫉妒,在感情的激流中驾驭理智的风帆,以尊重、学习、赶超的态度对待他人的成就和荣誉,迎头赶上,这样,你们就能成为时代和生活的强者。”又如,《忌听谗言》篇首先抨击了谗言的性质和危害:“谗言,即谗陷他人之言。没有刀光剑影,无需真枪实弹,但它可以使人家破人亡,身败名裂,断送前途,置于死地。故人们惊呼:谗言误人,谗言伤人,谗言害人,谗言杀人。”那么,面对谗言人们应该怎么办呢?文中说:“谗言,恐怕一万年以后也会有。关键是我们在谗言面前,要识破它,揭露它,抵制它,抨击它。要做到这几点,就要做到察情,求真,不信,勿听,严处。”从而引领人们找到对付谗言的克星。

《人生宝鉴》一书,援用了富于故事情节的大量古今资料,摘引了相当多的古代诗词歌赋和今人的名言警句。有时,作者还以自己紧扣文章中心的诗句穿插其中。在《以实为本》篇中,作者写道:“我用四句微言来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修身立业实为本,

三十六计干为上;

清谈空论伤国风,

务实求实益兴邦。”

生动的文章内容,多样的表现手法,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感染力,又令人喜读乐诵,回味无穷。此外,书中优美、亲切的语言,也不断叩击着读者的心扉。《从师必尊》的开篇说:“青年朋友,当你扬起生活的风帆,航行在碧波汪洋的生活之海的时候,当你用自己的知识报效祖国、服务于人民的时候,当你捧起金灿灿的奖杯,胸前戴上闪亮亮的徽章的时候,你想过没有,是谁交给你打开智慧大门的金钥匙?是谁引导你走出混沌迷茫的原野,在你空洞洞的心田里播下了知识的种子?你可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老师。”读了这样的话语,谁的心头不涌过暖流,谁能不由衷地尊敬老师、感谢老师、热爱老师呢?

《人生宝鉴》在读者面前描绘出中华伦理道德文化悠长而壮丽的画卷。从中,人们了解了历史,了解了祖国,了解了人民;激发了知我中华、爱我中华、兴我中华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需要亿万人民齐心协力去干、去闯的伟大事业。这样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能把亿万人民凝聚成一个整体,而最具这种民族凝聚力的莫过于崇高而伟大的爱国主义。而《人生宝鉴》一书,正是以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与现实社会的结合上开掘出爱国主义的丰富资源,因此,该书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一股精神力量。无疑,这对团结人民群众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我们完全可以说,《人生宝鉴》是对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延续、发展和创新,是中华伦理道德文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鉴者,镜也,《人生宝鉴》恰如人生的一面宝贵镜子。书中的120篇文章,从不同的视角映照出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修养和品格情操,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宝鉴》陶冶了人的性情,净化了人的心灵,提高了人的品位,堪称当代人处世的规范和指南。

占祥同志写作《人生宝鉴》期间,正值我为他的《处世歌诀》作注,因为与他的接触较多,增加了对他的了解。占祥同志业余时间理头于浩如烟海的典籍之中,披沙拣金,聚精撷华,一字一句核校,一事一典查对,为《人生宝鉴》摘引了大量有关伦理道德文化的资料。为着查阅方便,占祥同志卧室的写字台上、床头柜上和床铺上都堆放着许多书,就连卧室的地面上也一排紧挨一排地立放着书。在此期间,他常常从晚间一直写到次日凌晨。可以想见,为了完成《人生宝鉴》的著述,占祥同志付出了多么艰辛繁重的劳动,书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饱蘸着他的心血和汗水。这种勤勉、认真和严谨的写作态度,让人产生深深的敬意。

占祥同志为人谦逊,待人诚挚,求真务实,勤奋忘我,许多接触过他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占祥同志本身就是恪守优秀传统道德的楷模和典范。我想,惟其如此,占祥同志所著的《人生宝鉴》才这样真切地教育和感染着读者。

(《人生宝鉴》,高占祥著,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定价17.00元)

标签:;  ;  

弘扬优良传统道德,弘扬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略论“生命之宝”_伦理道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