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_科技论文

陕西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陕西论文,高新技术产业论文,对策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概况

本世纪80年代,伴随着世界性高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浪潮,全球兴起一股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热潮,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国际趋势,它在促进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开发地区经济以至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加强大学和研究机构与产业部门的联系、加速培养科技人才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正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最早产生于美国的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园内,即后来的“硅谷”,在北美叫“大学的研究园区”,在其他英语国家叫“科学园”,在法国叫“技术城”,在日本叫“科学城”。现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说法是“科技工业园”。

高技术是指其基本原理及概念主要建立在最新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现代化技术。它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创新的技术群,并密切地与某些特定的产品或产业相联系。高技术产品,就是指由高技术手段生产的,具有巨大商业价值和市场潜力的新兴产品;高技术产业,则是指研究与开发(R&D)费用, 以及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数超过一般制造业平均水平的智力密集产业。本世纪40年代由核能的利用(1943年)和电子计算机的面世(1946年)而触发的高技术,进入50至60年代,各国在信息、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海洋六大高科技领域相继开发出一大批相互关联的高技术。这些高技术以高效益、高智力、高投入、高竞争、高风险、高潜能为主要特征,从总体上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整个社会进步都具有重大影响,它冲击着现今的经济社会的基本结构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尤其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更是严峻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建国初期,我国科学技术极为落后,为了尽快改变科学技术落后的状况,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集中相当的资金、装备和人力,积极开展半导体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机技术、喷气技术等研究,先后组建了规模较大、装备条件较好、科技力量比较雄厚的、专门从事核技术、航空航天、电子、兵器、舰艇、导弹等高技术研究开发的综合性研究院(所),组织实施重点科研项目和重大科技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加速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先后实施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和“火矩计划”,并于1988年开始创办了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就抓住了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生长点。开发区创办以来,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发挥我国科技力量的优势,促进高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陕西省曾是我国“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的重点,兴建和迁入了数以千计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军工企业,使陕西的综合科技力量有了很大的加强和提高,名列全国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实力第七位〔1〕。特别是西安市作为陕西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自西周至唐先后有22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余年,是陕西科技力量的聚集地,也为陕西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多年来,陕西明显的科技优势与经济发展滞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如何将陕西的科技优势转化为开发型、效益型的经济优势,是实现陕西经济腾飞的当务之急。

1991年3月,国务院批准西安创办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并赋予其相当于沿海经济特区的各项优惠政策,从而使陕西有了自己的“特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立和发展以及由此带动包括渭南、咸阳、杨陵、宝鸡四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所形成的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将成为发展陕西高新技术产业,振兴陕西经济,增强陕西综合省力的关键之举。

二、现状分析

(一)高科技是陕西省的固有优势

据统计〔2〕,1994年陕西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总计150903人, 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89120人,自然科学领域6847人,再加上农业、 医药、工程与科学技术领域共计为132853人。全省县及县以上政府部门属自然科学领域研究与开发机构176个,职工人数达28557人;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机构417个,技术开发机构人员20030人,其中特大型机构16个,技术开发机构人员3293人,享受独立科研院所优惠政策19个,其中特大型的2个;全省高等院校47个,高校所属研究机构309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专项和开发试验室26个; 民营科技机构发展到4000多家。在一些高新技术领域走在全国前列,已成为我国航空、航天、电力机械、电子仪器仪表重要科研、生产基地。空间技术、生物工程、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和高效节能等高新技术发展很快,有些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为了分析陕西的高科技优势,我们可利用以下五个主要的科技水平评价指标对陕西高科技的潜在优势进行评价,并通过优势系数的计算,取得陕西与全国对比在科技方面的相对优势。

科技水平评价指标:1、普通高等学校数;2、中等专业学校数; 3、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4、重大科技成果数;5、专利项目批准量。

优势系数计算公式:

K>1时,该地区某项指标有比较优势,K值越大,优势程度越高; K=1时,不具有比较优势,K<1时,具有劣势。

根据以上五个主要科技水平评价指标和优势系数计算公式,计算陕西省的各项指标数值与全国各指标平均值的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陕西省科技水平评价指标与全国平均值的比较优势系数(1994)年

资料来源:《’95中国统计年鉴》,1995年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

《’95陕西统计年鉴》,1995年陕西省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

从表1可以看出,各项科技水平评价指标值均大于1,说明陕西省的科技水平与全国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我们可以确认科技优势是陕西省的固有优势之一。

此外,陕西是全国的重要军工生产基地,在大三线八省一市中其总体实力仅次于四川省居第二位,但就航空、航天、精密机械而言,陕西则位居第一。

(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初具规模

据统计〔3〕,截止1994年底, 陕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面积已达62.92平方公里,竣工面积38.29万平方米,其中厂房14.91 万平方米,住宅面积20.39万平方米;投入资金281470万元,回收资金28023万元;从1991年至1994年止,审批成立三资企业数累计已达250个, 总投资累计达48096万美元。截止94年底,共审批企业数2174个, 其中高新技术企业536个,投产企业2174个,技工贸总收入297140万元, 产品产值188144万元,自产高新产品收入152442万元,利润总额达19321 万元,实缴税款13600万元。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属国家级开发区,在陕西占有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据报载〔4〕,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综合实力在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名列第四位,已成为西安和陕西经济飞速发展与对外开放的窗口。截止1995年4月,已有1500 多项技术在开发区形成产品并走入市场,其中有450多个项目能够形成规模产业。目前, 区内已累计创办科技开发企业2421家,其中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90家, 企业技工贸收入连续几年翻番递增,1994年达到26.16亿元。 良好的投资环境已吸引来400多个产业项目,总投资达41.8亿元,其中228家三资企业合同投资总额达3.66亿美元,引入外资1.93亿美元, 已有19 个国家和地区228家企业落户开发区内。 现在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初步形成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工程、节能技术等几类产业。这些新的支柱产业,对西安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显著的成就和宏伟的规划,为进入世界高新技术市场竖起一面旗帜。

(三)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积极参与,高新技术产业组织形式灵活多样

陕西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以及大中型企业积极参予开发区企业的创办。在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科研院所创的企业占有10.6%,高等院校创办的企业占7.75%,大中型企业创办的企业占8%, 这就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注入了一定的科技实力。

从产权形式看,也是多式多样,可以说包括中国大陆上目前所有的企业产权形式,如国有、集体、股份制、个体、私营、外商独资、外资合作、合伙等产权形式,其中集体、股份制和国有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占有绝对优势。在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1994年这三类企业占开发区企业总数的90%,占总收入的79%,占总产值的67.6%,占总人数的81.3%(见表2、表3)。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构成及经营构成情况

表2 (1994年)

资料来源:《开发区导报》1994年6月8日。

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技术人员构成情况

表3 (1994年)

资料来源:《开发区导报》,1994年6月8日。

(四)陕西现有工业体系、支柱产业和科技优势为高技术产业研究、开发和生产提供了优越条件

1994年陕西共有工业企业2.827万个,其中大中型396个,是我国航空、航天、电子、机械、输变电设备、仪器、仪表等行业重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基地。建国40多年来,逐步建成了行业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建设了一批技术比较先进的骨干企业,生产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工业经济结构和分布都有了很大的改善,这些都为陕西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陕西现有以理工科为主的各类高等院校47所,大型研究机构268 个,各类技术人员31万多人。每年涌现的1000多项科研成果和发明专利,为开发区引进高新技术项目、选择高新技术产业结构、确定开发区的支柱产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五)科技实力增强,推出一批高技术成果与产品,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在技术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方面迈出可喜的一步

近年来,特别是实施“科技兴陕”的战略方针以来,科技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科技进步的步伐明显加快。科技进步在全民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产值中的贡献份额由1988年的33.1%,提高到1994年的43.2%。通过科技攻关,研制开发工业新产品9600多项,开发高新科技产品873 项,推广应用项目2700多项。1993年共取得科技成果1368项,其中属国际、国内领先、先进水平的400多项,授权专利1941件。 如高分辨率彩电偏转线圈、计算机非键盘汉字输入系统、超大规模增值交换机、超微型摄像机以及紫杉醇系列治癌药物等在我国以至于国际高技术产业领域都有一定的影响。现在全省已建立常设的技术市场34个,1993年技术合同成交项目3509项,市场交易额4亿多元, 这些都说明高技术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已迈出可喜的一步。

三、问题及对策

陕西省高技术产业近年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面临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高技术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益不高

陕西省已具规模的西安、宝鸡两个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投入产出效益各项指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93年底有关统计资料结果如下:

表4 陕西省高技术产业投入产出效益情况

陕西省全国

每人平均收入(万元) 6.0 10.3

平均每个企业人数(人)

28.87 56.42

平均每个职工出口额(美元)

48.0985.58

平均每个职工R&D支出(万元) 1.41 0.878

平均每个职工创利税额(万元) 0.7541.3622

平均每万元R&D支出利税额(万元) 0.5345

1.551

平均每万元R&D支出出口创汇(美元)

34.091122.2

可以看出,陕西省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平均每个职工R&D 支出高达1.41万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878万元,说明科技投入确实很高。但从产出效益看,无论是单位R&D 支出所创利税或换回外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点应引起高度重视。投入高、效益低,就应考虑产品质量,产品是否有发展前途以及管理等问题,这在开发建设初期一开始就应抓好,不可掉以轻心。

(二)尚未形成一个高技术企业家和开发人才群

发展高技术产业要求充裕的要素供给,其中勇于创新的企业家和从事研究开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是要素供给中的重要力量。陕西科技力量虽然雄厚,但是多属部所有,相对势力的R&D 实力难以在利益协调中得到充分发挥,创新企业家尚未形成宏大群体,高技术开发型人才相对短缺,推广应用型人才大多是在传统改善技术和浅层次新技术上的推广应用上兜圈子,相当的有心干高技术创新创业的科技人员由于种种原因还游离于创新型企业家群体之外。

(三)高技术产业的社会支撑尚不配套

首先,高科技产业需要政府支持。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艰辛,政府职能转换艰难,政企关系尚未理顺,使政府的“诱导、扶植、组织”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方针、政策、规划难以有效落实和高效发挥作用。传统地片面追逐工业的外延扩大再生产的粗放型经营方式阻碍了以技术创新为主,高技术发展为先导的内生增长的密集型经营方式的推进;其次,科技和产业投资尚未完全纳入现代金融轨道,特别是尚未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制度和运行体系。高技术产业风险高,需要高投入的风险资金支持,以弱化风险。但目前陕西省还未形成完善的风险资金制度,风险投资短缺。现有的有限资金,在使用方向上也过于分散,难以保障高技术产业的关键环节(如新技术中试与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移植)的资金需求,必然导致高技术产业的效率低下。第三、陕西省的高等技术教育在全国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但现行教育模式和劳动人事管理制度还不能培育和供给急需的创新型企业家,以及技术、工艺、市场、管理与金融专家;专业服务媒介的信息与决策咨询、商情服务、财务会计、外贸会计等还未形成规范的服务体系;第四、由于技术改造资金长期以来投资不足,使得陕西现有的技术体系与巨大的高技术体系之间产生了一定的断层,陕西现有的工业技术基础难以支撑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高新技术产业的产权结构还不尽合理

以西安高科技产业开发区为例,可以看出股份制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三大产驻形式过于集中,占有全部企业总数的88.9%,其它产权形式的企业所占比例不到12%,其中“三资企业”占近10%,私营企业不足2%,其它企业也不足2%;其次,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还存在着内部产权不合理的因素,假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产权不清,法定代表人不明的企业还急需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最后,股份制企业数量多,占企业总数32%,但经营收入仅占总收入的17%,产值只占14.3%,可见股份制企业数量虽多,但规模不大,效益不高,与产业化要求相差甚远。

高新技术产业的生成与快速发展,既依存于传统工业的支持,又必须在新的社会机制中运行。为了促进陕西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我们应当在全新发展模式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中,作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按照“股份制”原理理顺企业产权利益与经营机制,以诱发微观运行对宏观调节的积极响应,使国家高技术产业政策在陕西奏效。同时也应理顺和完善高技术产业的“R&D →创新扩散→模仿→规模扩张”等各环节的技术评价与选择体系,激励与决策机制,以风险投资为核心的资源配置机制,以企业家、风险企业、风险投资为组件的实施机制,特别要重视军工、高效R&D机构的创新与技术扩散机制。

第二,进一步完善和强化产业内部和社会环境支持结构。

随着国家及地方级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形成和发展,应及时总结完善和强化区内结构、组织、人员与政策配套,以加强对开发区的指导、管理和服务,并尽快形成规模。进一步发展风险企业,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军工协作兴办高技术企业,特别应鼓励民营高技术企业的发展。可以考虑建立若干大型风险企业集团,以形成规模效益及对外部的垄断竞争力。同时也应进一步完善和强化高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公共服务组织,诸如咨询、信息、法律、会计事务等服务机构。省上应考虑调整工业、科技、经济三类专业教育模式,尽快为高技术产业发展培养所需的管理人才。政府同时也应加快对工业、科技、外资、金融等方面的管理体制的改革,以适应和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

第三,把发展高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改造结合起来。

目前,各国都把发展高新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看成是增强国防和经济实力的前提和基础,这也是国家之间智力、实力和综合国力等方面激烈竞争的制高点。在高新技术的发展上,陕西省的综合实力并不弱,但是产品与产业结构则明显低度化。因此,要将高新技术优势及其特点充分施展出来,必须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用高新技术不断装备和改造具有一定优势的传统工业。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不仅能快速提高经济效益,而且产业规模不但不会扩大甚至还会缩小。据统计,采用高新技术对钢铁、石油、煤炭、通讯行业进行改造,可使工程技术成本降低20~30%,产品设计到投产时间缩短35~65%,废品率降低80~90%,设备利用率可提高2~3倍,从中足可见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贡献之大。因此,发展高新技术,并与传统工业改造紧密结合起来,对于促进陕西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科技是加速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又推动了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科技与生产力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要解决陕西科技与经济脱节的瓶颈,打破科技与经济相互封闭的局面,科技快速转化为生产力是唯一有效的途径。

陕西要加速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可采取以下措施:(1 )建立和完善科研与生产力的中介结构——技术市场,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商品;(2)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科、工、贸结合, 建立企业或行业集团的科研产品开发中心,把科技开发、生产销售、服务融为一体; (3)改革科研人事制度,允许人才自由流动,允许科研人员自带成果下海或承包开发研究项目;(4)鼓励科技人员兴办自筹资金、自由组合、 经营、自负盈亏的科技开发企业,开展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技术入股等活动,以多种形式向生产领域转移科技成果。

在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的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被许多国家接受和高度重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谁掌握了高新技术,谁就能争夺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谁就拥有了明天和未来,但愿陕西经济能够尽快登上这个制高点。

标签:;  ;  ;  

陕西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