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注射室输液不良反应观察及护理措施论文_金枝

(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输液室 浙江台州 318020)

【摘要】目的:观察门诊注射室输液不良反应情况,并探讨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9月期间在我院门诊输液治疗且发生不良反应的6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患者按输液不良反应常规处理,观察组患者采取综合化输液不良反应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输液不良反应缓解及预后情况,并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输液不良反应均在治疗后缓解、消失,无后遗症。观察组输液不良反应完全消失时间为(126.24±46.61)min,对照组为(160.54±41.36)min,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3.55%)显著高于对照组(74.19%),组间差异P<0.05。结论:门诊注射室输液不良反应患者采取综合化、全方位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快速缓解不良反应情况,且患者对该护理措施较为认可,值得推广借鉴。

【关键词】门诊注射室;输液不良反应;观察;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8-0218-02

近年来,门诊输液在医疗活动中所占比重逐渐升高,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具有方便、高效、费用低等优点,有效缓解了当前就医压力。当前,我国门诊输液管理已经较为规范,但是仍不可避免输液不良反应,而这类患者护理要求较高,因而需探索一套可靠的护理模式[1]。为此,选取2016年1月—2016年9月期间在我院门诊输液治疗且发生不良反应的62例患者,总结分析了输液不良反应的护理方法及措施,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6年9月期间在我院门诊输液治疗且发生不良反应的6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两组患者输液治疗前均无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头晕反应、过敏性皮疹反应、静脉炎、高热寒战、心慌/胸闷等症状。观察组,男19例,女12例,年龄21~73岁,平均年龄47.26±26.15岁,其中8例胃肠道反应、6例头晕反应、4例过敏性皮疹反应、3例静脉炎、4例高热寒战、1例心慌/胸闷、5例晕针/晕血。对照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20~73岁,平均年龄46.46±26.48岁,其中9例胃肠道反应、5例头晕反应、3例过敏性皮疹反应、4例静脉炎、3例高热寒战、2例心慌/胸闷、5例晕针/晕血。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输液不良反应常规处理,包括停止输液、治疗性护理等。观察组患者采取综合化输液不良反应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2.1对症处理 对于已经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应立即停止输液,根据患者症状,必要时吸氧,并配合医生给予患者对症治疗,出现休克者应给予肌内注射肾上腺素、苯海拉明、静脉滴注地塞米松等治疗,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心慌/胸闷等症状改善情况,留院观察继续抗休克治疗。过敏性皮疹反应者应在停止输液后,按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并观察患者治疗临床症状是否加重,及时通知医生并处理。高热寒战者,立即停药处理,并给予退热药物、物理降温措施等,观察两组体温改变。对于轻度胃肠道反应、头晕反应患者,可暂不停药,调慢输液滴速,让患者平躺休息,若症状不能改善或加重,再停止输液,必要时采取对症治疗措施。晕针/晕血患者可采取平躺处理,监测患者血压、心率等指标,暂不停药,待症状缓解。

1.2.2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多数输液不良反应预后较好,且医护人员将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使患者安心配合治疗即可,不必过于紧张。在处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保持动作沉着冷静,不可慌乱,同时可简单与患者聊天,安抚患者情绪,避免引发患者严重的负性情绪反应。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可向患者讲解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病机制、临床治疗措施等,并说明再次输液注意事项,纠正患者对于输液不良反应的错误认知,进而主动关注和防御输液不良反应情况[2]。此外,应解答患者关于疾病的问题,耐心答疑解惑,提高患者对于疾病、输液不良反应的认知程度。

1.2.3舒适化护理 患者输液不良反应治疗期间,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舒适化服务,如给予患者软垫等物品,并调整体位,使患者处于舒适体位;及时清理患者呕吐物、杂物等,保持输液区干净整洁。为患者提供温水、热水等,帮助患者补充水分缓解不适症状,呕吐者呕吐后及时帮助患者漱口等。

1.2.4处置后护理 客观、真实记录输液不良反应情况、患者预后情况,要求书写规范,内容完整;患者离院后电话随访,询问患者恢复情况。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输液不良反应缓解及预后情况,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统计并比较两组均值。同时,两组患者离院前均采用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护理满意度,评估项目为:护理技能、护理安全、健康指导、服务态度与主动性等,问卷评分0~100分,分值与护理满意度呈正相关性;评分85~100分为满意,60~84分为一般,0~59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样本数-不满意)/样本数。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 认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输液不良反应缓解及预后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输液不良反应均在治疗后缓解、消失,预后良好,无后遗症。观察组输液不良反应完全消失时间为(126.24±46.61)min,对照组为(160.54±41.36)min,组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3.55%)显著高于对照组(74.19%),组间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3.讨论

输液是临床常用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门诊输液在医院治疗中应用较多,也是临床护理的难点和重点[3,4]。目前,门诊输液护理流程较为规范和严格,患者输液治疗和药物用法也极为规范,输液不良反应风险显著降低,但是门诊患者疾病复杂、年龄跨度大、病情差异大,极易出现输液不良反应,需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5]。为此,本院总结多年门诊护理及输液不良反应护理经验,结合现代优质护理、人性化护理理念,编制了一套综合化输液不良反应模式,对不良反应患者实施了全程、全面的护理。本次研究对综合化输液不良反应模式临床实践效果分析发现,两组患者输液不良反应预后均良好,但观察组输液不良反应完全消失时间为(126.24±46.61)min,显著低于对照组(160.54±41.36)min,可知综合化输液不良反应模式应用于门诊输液室效果良好,促进了患者尽快康复。此外,本次研究还发现,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3.55%)显著高于对照组(74.19%),可知患者对该护理模式较为满意、认可,临床应用可行性较强。

综上所述,门诊注射室输液不良反应患者采取综合化、全方位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快速缓解不良反应情况,且患者对该护理措施较为认可,值得推广借鉴。

【参考文献】

[1]王晶.门诊输液不良反应30例临床观察及护理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6):271-272.

[2]杨月彩,陆燕琼.门诊注射室输液不良反应观察及护理对策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6,32(01):130-131.

[3]古孜力努尔·阿布都热衣木.门诊输液室中对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应用护理干预措施[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06):290-291.

[4]张渝萍.研究门诊输液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及其护理干预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14(04):37-38.

[5]黄立敏.76例门诊输液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药业,2013,22(05):113.

论文作者:金枝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

标签:;  ;  ;  ;  ;  ;  ;  ;  

门诊注射室输液不良反应观察及护理措施论文_金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