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大陆桥与青海旅游_旅游开发论文

欧亚大陆桥与青海旅游_旅游开发论文

亚欧大陆桥与青海旅游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陆桥论文,亚欧论文,青海论文,旅游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在简述亚欧新陆桥在我国境内基本概况及旅游潜力估价的基础上,从青海旅游资源特征出发,探讨了青海旅游业在新陆桥中国旅游业中的特殊地位及青海旅游业发展在青海经济开发中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 亚欧大陆桥 青海 旅游业

亚欧大陆桥是东起我国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港的横跨欧亚大陆的铁路大动脉。在我国境内称新海线(陇海—兰新线),长4131km(其中在西北境内长3200km)。从连云港至新疆阿拉山口,横联我国东、中、西3大经济带和3大自然地带,直接与间接吸引范围达89个地、州、市,570多个县(市)〔1〕,面积约360万km[2], 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7.5%,人口约2.2亿,占全国人口的19%。沿线煤炭、石油、水电、 有色金属等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集中产地;粮、棉、畜牧业生产历史悠久,在全国占重要地位,已成为我国国土开发和整体布局中的一条主轴线,向两翼展开可同全国大部分省区相连,腹地广阔。通过这一经济带内的口岸城镇,可同太平洋西岸国家和欧洲、西亚等国家(地区)联系起来,形成一条横贯我国东西的双向开放地带。对促进我国中、西部广大地域的开发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1 大陆桥在我国境内旅游潜力的估价

大陆桥“陇海段”正处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带,这里是世界古文明发源地之一,文物古迹众多〔2〕。蓝田猿人、丁村人等古人类化石; 半坡、仰韶、大汶口、龙山等新石器文化遗址;黄帝、尧、舜、秦、汉、唐、宋陵墓及孔子、孟子、司马迁等名人墓葬;白马寺、少林寺、五台山、龙门石窟、云岗石窟等宗教遗存;西安、开封、洛阳等文化名城;华山、嵩山、泰山、恒山等风景名胜使旅游业发展前景极为辽阔。大陆桥“兰新段”正是古代丝绸之路穿越西部大地的地带,千余年前就沟通了我国中原同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之间在经济、文化、政治上的联系。沿途遗留有与军事有关的烽燧、关隘、墩台、城池;与宗教有关的石窟如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拜城克孜尔千佛洞、北禅寺九窟十八洞等珍贵文物。历史的足迹赋予丝路豪壮、神奇的色彩。加之这里以茫茫草原、冰峰雪山、荒漠戈壁为特色的自然风光和西部维吾尔、哈萨克、藏、回、蒙古、柯尔克孜、土、撒拉、东乡等少数民族多姿多采的民族风情,给西部世界增添了一层神秘之感,足以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而更具魅力。大陆桥在我国境内丰富多采的旅游资源为大陆桥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新态势表明,欧洲仍是世界国际旅游的中心接待地区和很重要的国际旅游客源区。但欧洲市场趋于饱和,不少旅游区人满为患,使游客有不适之感,促使更多游客不惜支付大量旅费,到更远更有新鲜感、更有刺激性的地方寻找乐趣。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亚太旅游市场正在崛起。人们普遍预测,21世纪的国际旅游重心将向亚太地区转移,欧洲、北美和亚太地区三足鼎立的格局勿庸置疑。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更具诱惑力,欧洲的英、法、德等国及亚洲东部的日本、韩国、东南亚的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均是我国最重要的旅游客源市场。大陆桥的建成,将发达的欧洲旅游市场与正在崛起的亚太旅游市场紧密联系起来,沿途自然风光瑰丽,人文景观多采。可断言亚欧大陆桥将会成为一条国际旅游热线。

2 青海旅游业在大陆桥旅游中地位的分析

青海处在大陆桥经济带的直接辐射圈内,同大陆桥经济带的关系极为密切。古时,当丝绸之路北线河西走廊道因战乱受阻时,丝路南线青海道在较长历史时期内发挥了沟通我国中原地区同西域诸国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并使东西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不断传入青海开发较早的河湟地区,促进了青海经济的发展,青海同丝路沿线的甘、新、陕省(区)在经济、文化、民族交往上有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近40年对大西北的开发建设,特别是交通条件的改观,使青海起着联结新、藏与内地省(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青海东部的兰青铁路、过祁连山扁都口和当金口的(西)宁张(掖)、敦(煌)格(尔木)公路均与兰新线相通,兰新线同青海经济发展的关系更为密切。

2.1 青海旅游资源的特点

青海旅游资源和旅游业是大陆桥沿线旅游资源和资源业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在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条件及高原自然地理环境下,旅游资源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3〕:(1)独特的屋脊自然风光。青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世界屋脊的重要组成部分。北部的祁连山、阿尔金山,中部的昆仑山及其支脉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南部的唐古拉山构成青海高原地貌的基本骨架,海拔大多5000~6000m, 最高峰布喀达坂峰6860m。占全省面积1/2的青南高原,平均海拔在4200m 以上。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2800~3500m。因地势高峻, 青海成为中纬度地带最寒冷、冰川冻土分布最广泛的地区。著名的自然风景旅游区(点)有:江河源头、阿尼玛卿山、布喀达坂、各拉丹东、岗则吾结等高大山峰的瑰丽风光;青海东部黄河雄险大峡谷风光(伴有秀、美、奇、幽的丹霞地貌画廓);青海湖及鸟岛;柴达木盆地干旱荒漠景观及盐泽世界;处处可见的野生动物。这些特有的屋脊自然风光均显示出高旷博达、雄险纯真、迷离多采的特征。为开展科学考察、探险、体育登山和狩猎等多种旅游形式创造了条件。(2)久远而丰富的高原文物古迹。青海高原有2~3万年人类发展史,文化遗址数千处,出土和征集到的文物10万余件。有价值的文物点2300多处,国家级文物点4处,省级226处,县级319处。特别是河湟谷地新石器时代马家窟文化的彩陶制品,其纹饰结构、构图、造型五彩缤纷,同甘肃并称“彩陶故乡”,其中出土的一件“舞蹈纹盆”被视为国宝。此外,还有众多的古城、墓葬、岩画、壁画、古道等,充分展示了青海高原古代先民们创造的高原文明。(3)古老而神秘的宗教文化。 青海社会政治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宗教色彩浓厚。千百年来发展壮大的藏传佛教的影响遍及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以藏传佛教为载体的文化,已成为我国藏、蒙古、土族等少数民族及居住在我国西部藏区一部分汉民族文化的灵魂,甚至把它作为精神的依托和支柱。全省有大小佛教寺院700余座。 塔尔寺为黄教的祖寺,以其悠久的历史、雄伟的建筑和壁画、堆秀、酥油花艺术三绝而蜚声海内外,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瞿昙寺以其宏伟壮观的明代建筑、大面积明、清时代壁画和众多的文物古迹,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青海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诞生地,也是现14世达赖喇嘛和已故10世班禅大师的故居所在地。因此藏传佛教在青海的影响尤为深刻而广泛。省内的回、撒拉族群众信仰伊斯兰教,凡是有穆斯林居住的城镇街道、村庄几乎都建有清真寺。西宁东关清真寺为西北4大清真寺之一, 循化街子清真寺已有600多年历史,是撒拉族的祖寺。全省寺庙林立、 宗教派系繁多、信教群众广泛、宗教仪式隆重、宗教色彩异常浓厚,成为青海省十分突出的人文旅游景观。(4)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省内除汉族,居住着30多个少数民族。世居而形成比较一致民族特点的少数民族有藏、回、土、撒拉和蒙古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2%。土族和撒拉族为青海所独有。省内土、撒拉、藏族同胞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文化和生活习俗,如服饰、礼仪、婚葬习俗、节庆佳日、文化艺术、建筑、医学等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土、撒拉、藏族地区的民族风情游在国内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5)丰富的高原土特产品。主要有高原畜产品、轻工产品、名贵药材、民间手工艺品和风味各异的美味菜肴。

青海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可开展高原古文化游、宗教朝圣游、民族风情游、购物游等多种旅游项目。青海所特有的旅游资源为开发唯我独有、非我莫属的旅游新产品,开创了坚实的基础。使这些旅游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是青海旅游业能长足持久发展的根本保障。

2.2 客源市场的分析

青海自1982年对外开放至1994年底,累计接待欧、美、亚、大洋洲及港澳台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约14万人次〔4〕, 占来青旅游总人数的60%左右。据1993年统计资料,青海主要客源国是日本,占国外游客的22.3%;德国,占国外游客的18.9%;其次是美、法、英等国。日、德、美、法、英五国游客共计占国外游客的64%,且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势头。如日本游客1993年比1982年增长34.7倍,平均每年增长38%,1986年最高旅游人数达1878人次;德国游客1993年比1982年增长49.6倍,平均每年增长43%,最高年份达1760人次。另外,新加坡、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游客也有明显增长趋势;港澳台游客近十余年一直保持平稳状态。中东地区是世界主要的石油产地和输出区,人均消费水平高,居民多为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同我省回、撒拉族在历史渊流、宗教、文化、习俗等方面多有相近。近年来省内赴麦加等朝拜、求学的穆斯林信徒络绎不绝,民间来往频繁。因此,我们可将中东地区视为很有潜在力的客源市场。青海在大陆桥中国境内处于居中的位置,东西互往的旅游,由内地赴藏或出境到南亚的旅游都使青海有着极大的过境旅游优势。

2.3 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初具规模

青海省交通条件日益改善。兰青铁路沟通了青海与全国各地的联系;青藏铁路一期工程竣工,沟通了省内东西部联系;以西宁为中心的公路辐射网沟通了省内州县及邻近省(区)的公路交通;西宁、格尔木二个中型航空港已建成起用。在中心旅游城市西宁,已建有青海宾馆、西宁宾馆、西宁大厦等大中型接待点。格尔木、青海湖、湟中塔尔寺等次级旅游中心均建有旅游宾馆和旅游服务公司;省内还培养了一定数量素质较高的旅游从业人员;开发生产了一批具青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旅行社和旅游汽车公司也日益增多,这为高原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3 旅游业对青海经济开发的战略意义

青海经济发展落后滞缓,长期以来以游牧经济形态为主。省内盐化工原料、有色金属、水电、草场等资源丰富,但因建设资金匮乏,投资环境差,对少量资源的开发大都停留在原料开采或产品的初级加工上,附加值很低。这极大制约了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近十余年来,青南地区畜牧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畜牧业在全省畜牧业生产中所占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与外省(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工农业产值只占全国的0.23%,仅高于西藏。因此先发展投资少、技术设备要求不高、见效较快的旅游业,便于积累资金;促进和带动与旅游业相关部门和行业的发展;通过旅游扩大对外文化科技交流,增长才干,开发智力;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进尔再充分发挥省内资源优势。盐化工业产品(如钾肥、纯碱、烧碱及相应的化工系列产品)、有色金属(铜、铅、锌、镁、锂等)及高原畜产品都是国际市场紧缺产品。旅游业将会带动并促进青海经济的腾飞。经济发达的欧洲及东亚、东南亚各国将是青海旅游业和经济发展最广阔的市场。

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青海人民同各国、各族人民间的友好往来及科技文化交流,无疑对青海经济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国内更多游人登上青海高原游览观光,领略我国西部大好河山和风土人情,不仅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而且可增进祖国内地同边疆各族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和协作,对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安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总之,青海旅游业的发展对青海产生的综合效益是无法估量的。大陆桥为青海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同时,青海旅游业的发展,还迫切需要改善交通条件、提高服务质量和完善服务管理设施,以求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取得最大综合效益。

收稿日期:95-11-30

NEW EURASIAN CONTINENTAL BRIDGE AND THE TOURISM OF QINGHAI PIATEAU

Zhang Zhongxiao Zhu Lidong

(Department of geography,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Xining,China)

Abstract

Qinghai Plateau possesses the rich cultural relics and hi-storic sites,religious culture,wonderful national cultureand tradition.Based on the briefintroduction about the China's section of the new Eurasian Continental Bridge and the eva-luation of the tourism potentiality,the special position ofQinghai's tourism in the national tourism by taking the advan-tages of the new Eurasian Continental Bridge and the strategicsignificance of Qinghai's tourism in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are discussed in the paper.

Key words:new Eurasian Continental Bridge;

tourism;Qinhai Plateau

标签:;  ;  ;  

欧亚大陆桥与青海旅游_旅游开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