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建设应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要内容论文,人格论文,干部队伍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格素质是社会的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现代社会的一项综合指标。从社会发展的要求 上讲,干部应该是更好地具备了这种素质的特殊群体,他们的人格应该是能够体现社会的人 文 水准并引领社会风气健康向上的巨大力量。然而,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我们干部队伍的人格 素质与现实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人格意识的缺失、人格建设的空当,已成为影响干部整体素 质的一个突出问题。培养新世纪的领导干部应高度重视人格建设问题了。
一、人格的理论及其意义
人类由荒蛮走向文明的进程,就是由自然的人走向自觉的人的过程。人对于自我的关注、 对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思考,形成了最早的人格追求,也构成了人格问题的核心。当下, 对人格的研究尽管已形成了涵盖众多学科、观点各异的人格理论,但是人格的基本问题依然 是“人之何以为人”的问题,是指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一种资格和品格,从内容要素上讲 ,主要包括伦理道德、行为意志、理性智慧、心理机能等几个方面;从结构特质上讲,人格 是指各个内容要素的统一整合,它内省为精神素质,外显为行为实践,共同表现着自觉的、 有组织的自我。
在人格的内容要素中,一般来讲,道德指人通过控制自己的情感以协调人与社会关系的自 觉操守,理性泛指人利用自己的智慧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独特能力,意志表现为人通过 克 服各种障碍以实现人的理性和道德要求的独立品质,心理机能则是人正常地接收、处理内外 部各种信息的身心保障系统。从历史上看,中西方的人格理论虽然都追求理想人格,但对 于人格要素的侧重却各有不同。在中国,从世俗的生活出发,古代先哲们是从伦理道德的范 畴来规定人之为人的本质、以人的本质来设定人格的,人格成为区别人与动物的特有行为和 品格,是德性与德行的统一。孔子说“仁者人也”,孟子说“仁也者,人也”,都是强调人 的道德属性,强调这种属性对于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当人对于道德的追求达到由外而内、 允执其中的时候,体现在人格内涵中,就表现出一种意志的力量和人格的尊严,所谓“三军 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所谓“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就是强调了这种气节高于一 切、尊严甚于生命的价值观念。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人格是衡量一个人存在价值的最高标 准,人格是“有”还是“无”的问题,有人而无人格,无异于生不如死,“人而无仪,不死 何为”,“人而无礼,胡不遄死!”《诗经》所记录的这些充沛而强烈的民间情感,显示了 早在我国的周朝时期道德人格文化已十分发达的社会状况。对于从政者来讲,人格修养更是 首 要前提,古人总结出为官之三德:一是清,不贪;二是慎,不疏;三是勤,不懒。不贪、不 疏、不懒之为政,就应了“政者正也,子帅以政,敦敢不正”的至理名言。这种以道德的内 省 与示范为核心,以知、情、意的统一为模式的人格理论,对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 而久远的影响,追求理想人格已成为无数志士仁人修身治国、坚守节操、在民族危难关头慷 慨捐躯、视死如归的重要精神支柱。
在西方,哲学家们是从“个人的”存在状态出发,更多地从哲学、心理学的意义上对个体 人格进行了认识。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已有了根据人的气质把人分成不同类别的理论,提出 了四分法分类学;亚里士多德提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理智的德性是最正确的选择和确立 人生的目的等。到了现代,西方人格理论融进了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存在主义哲学的 文化背景,在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取得较大进展,出现了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弗罗伊 德主义(新弗罗伊德主义)和人本主义三大思潮。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侧重于人格的内在结 构、动力基础、意识、情感、潜能、自我机制、人格发展与人格障碍的揭示与探索,产生了 一些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和人格理论。这些理论一方面回应着“认识你自己”这个古老而深刻 的哲学命题,另一方面又在感受异化的工业化的社会背景下,为缓和人与社会的对立、人与 人的对立,为个人的自身完善、自我实现,为保持人的独立个性与身心系统的健康,为最大 限度地发展自我的多样性、和谐性以及在回归人的尊严、价值和责任上,都发挥了积极的影 响和作用。
总之,人格作为人的文化心态与社会行为的集合体,是支撑人类社会道德文明的基石。如 果说整个社会的道德文明是一个有机体的话,那么每个公民的人格便是构成这一有机体的细 胞组织;如果说社会的种种伦理规范和道德要求是对人们行为的一种外在的强制,那么人格 意识的产生,人们对自身尊严、价值、人格独立的自觉维护与认同,则是这种外在的约束和 规范能够持久发挥作用的动力和内在机制。一个社会,如若没有这种人格的机制和动力作基 础,任何完善的道德规范、任何严密的法律体系也是难以发挥作用的。
二、干部人格建设亟待加强
干部的人格,是指依据领导者的职业要求和角色规范建立的良好的个性整合、示范系统, 是在各种场合展示出的具备领导者自身价值和尊严的行为资格,其核心是内在精神与外在行 为的和谐统一,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表里如一、光明磊落的集中表现。良好、健全的人 格 是各级领导干部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基本条件。因此,干部的人格建 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项建设已成为当前干部队伍建设中亟 待解决的问题。
1.从干部队伍出现的问题来看。各级干部处于党和国家不同的领导岗位上,他们不仅需要 清醒的政治头脑、较高的理论水平、突出的领导才干等专项素质,而且应具备整体的文化道 德水 准,具备综合的人格修养。而从目前干部队伍的现况来看,恰恰是在人格修养方面表现出了 较多的问题,严重的甚至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人格危机。“人格危机”在理论上是指个人意 识的自我与他扮演的社会角色相分离、真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相分离,从而形成种种双重 人格、病态人格、反社会人格。目前,现实中的这类现象突出表现为:言行不一,表里不一 ,说的是马克思主义,做的是极端个人主义,教育别人头头是道、生动深刻,自己却利欲熏 天、违法乱纪,口头上讲公仆、服务,实际上作威作福,人前一本正经、谦虚恭敬,人后斯 文扫地、污浊不堪等等,尤其是那些严重腐化堕落的干部,他们的所作所为无不充分演示了 这种人格分裂的丑剧。干部队伍中出现的这种人格分裂的现象,不仅直接给社会主义各项建 设事业造成很大的损害,而且,它的负面影响更加不可低估,它所带来的欺骗性、虚伪性正 严重毒化着社会风气,动摇、涣散着人民群众的信心和斗志,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背离 党的路线和宗旨的消极力量。
2.从干部队伍的更替状况来看。目前,我们的干部队伍正处于一个新老交替的历史时期。 有人分析,十六大前后,将有近三分之一的干部进行调整,一大批年富力强的干部将被推上 领导第一线。干部队伍集中更替时期的到来,一方面显示了我们干部队伍迅速“四化”的趋 势,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注意一些特殊的历史时期像“文革”那样的历史断层对干部队伍 成长产生的影响。新一茬的领导干部多是“文革”前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那个空前的、否 定一切的革命风暴几乎荡涤了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传统,而受破坏最深的,莫过于对做人 的基本准则的丢弃、对人格尊严的粗蛮践踏。这一深重的文化创伤,对一个民族来讲,若不 经过长时期艰难的反省与整合,是很难真正得以修复弥补的。另外,还要看到,改革开放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无疑为干部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然而同时,社 会转型期中人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转变,现行体制上存在的各种不完善等,也会对干部 的思想信念、行为准则、生活态度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冲击。并且,不只是年轻干部,少数 经过革命战争考验的老干部也有放弃人格准则的倾向,某些违法乱纪已出现了由“58岁现象 ”到“28岁现象”不等的特点,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3.从干部教育的结构和内容上看。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对干部的培训教育,并取得了巨大 成就。然而,若从目前干部队伍出现的问题来反思我们的教育结构和内容,也不难发现其中 的疏漏与欠缺。这主要表现在,较长一段时间,我们的干部教育在结构和内容上较为单一, 过多地突出了理论的教育,而忽略了道德意志的实践;过高地强调了党性觉悟,而忽略了 基本人格的修养磨练,有着层次单一、内容失调、片面追求“高目标”的倾向。这实际上与 党一贯所要求的“德才兼备”的原则是有距离的。从历史上讲,我们党十分重视以中华民族 的传统美德和革命的理想道德教育全党,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尤为强调 道德实践在治党、治军、治政、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纪念 白求恩》到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都把党员干部的个人道德修养提高到重要位置 ,倡导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最近一个时期,江泽民 同志反复强调共产党员要讲正气,讲“志趣高尚,正气凛然”,指出:我们党的一大长处和 优势,就是把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同坚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有机地结合起 来,讲求共产党员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这也是突出了干部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应该看 到,人的素质和修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提高干部的道德修养,就要重视干部的实践锻炼, 在干部的思想教育上,要注意从多层次、多角度入手,不应局限于一个层面,一个结构。如 果认为做什么都是越高越好,那也只能会出现像当年盲目追求“一大二公”式的生产关系那 样的错误。事实上,单一的、高度的政治理论要求容易导致政治的泛化和虚假化,造成思想 理论与道德实践的脱节、干部角色与自我角色的脱节。从一些反面的事例来看,有的干部滑 向犯罪的深渊,不单是缺乏某些知识或理论,他们在某些理论方面已毫不逊色,甚至达到了 为师者的水平,而缺乏的恰恰是自制、自律,是实践这些理论的意志、品格。古人讲知、情 、意的统一,一定的理论把握,的确需要相应的意志与情感的支撑,否则,思想理论就会愈 来愈成为一种外在附加的东西,而与人的自身行为相分离。同样,一个长期不讲“做人”, 不懂得、不遵守起码做人的良知与道德的人,其党性修养能达到何种程度,亦能可想而知! 据有关学者调查,有相当多的领导干部对人格问题“很少想”或“没有想过”,对人格理论 和人格目标也知之甚少,在人格追求上有很大的盲目性,有的甚至持无所谓、不以为然的态 度。这种人格的放任与迷失,与我们缺乏相应的教育与研究密切相关,也不能不说是干部在 自我人格上出现诸多问题的原因之一。
三、干部人格建设的方法途径
人格的形成,根本在于内在机制与外在条件两个方面。人的主体性及自律意识是形成健全 人格的内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促使个体行为与自我意识保持一致的外在条件。加强干部的 人格建设,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党性锻炼要求,借鉴中西方人格理论,着重通 过内外两方面的渠道来进行。
1.激活人的内在机制。人的主体性是促成人格形成的内在机制。所谓主体性,是人的自主 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统一,是作为主体的人能够能动地把握自然、社会和自身的一种内在 动力,也是社会上每一个正常人都具有的人的特质。对于人的这种内在动力,无论是中国还 是西方,哲学家们都是持肯定、乐观的态度的。儒家强调“为仁由己”、“人皆可以为尧舜 ”,西方哲学家讲的人的不同层次的“自我需求”,都指出了人格所具有的这种主体的设计 和选择性。可以说,成就理想的人格,是每个人都具备的潜能和动力,教育者的任务就是不 断地开发这种潜能,不断地激活这种内在机制。这就应明确强化每个干部的人格意识,让其 了解有关的人格内涵、人格理论、人格思想,确立人格的标准、目标,认识到在所有的对象 面前,人总是能动、独立的主体,人可以区分环境,选择环境,可以成就自我,选择自我, 通过调节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达到具有稳定性的意向结构和行为方式。我们完全可以把 干部的人格培育纳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之中,只不过应突出在知、情的基础 上与“我”这一个体密切相关的选择行为。理论的东西只有内化为精神的自觉,变成了自我 的独立意向,所有活动才能够受自我意向的统一支配。
2.强化道德意志实践。人格最能体现道德的自我实践性,这种实践是一个人从自我认识到 改造再到提升的过程。首先,应加强自我的道德审视与估价,这是道德意志形成的发端。它 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选择等,通过对自己道德品行不断地分析、观察、估量,明 确应当承担的责任和道德义务,生发自我反省和调适的意愿。第二,意志是在反复磨练中逐 步形成的。明确了要成为怎样的自我,最终还要靠自身的努力,持之以恒,克服种种障碍和 困难,逐渐养成自律的观念和行为习惯。第三,要把意志的力量不断引入行为的层面,通过 这 一过程来实现自己的潜能,将内在的品质展现于外在的言行之中。第四,应当认识到,道德 意 志及其实践不应仅仅理解为迫于外界的压力,也应理解为出自于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即表 现为自我的需要,表现为一种价值的确立。人必须以各种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才能生存和发 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个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是指每个人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丰富自己的需 要,提高自己的能力,不断抛弃一些鄙俗的享受趣味,创造出崭新自由的精神境界来。
3.建立良好的身心整合系统。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健全的人格离不开正常的心理、生理机 能,离不开良好的身心整合系统。它包括感知、接纳、判断、调整等心理活动和认知方式。 心理的健康与否常常决定着一个人是乐观开朗还是消极偏狭,是宽容大度还是狭隘小气,是 直 爽勇敢还是遮掩怯懦;然而从实质上讲,良好的心理心态的形成,最根本的还是要注意培养 科学的认知方式与选择能力,注意更好地把握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关系,更好地解决社会 发展中利害得失对个人产生的诱惑和冲击。当前,我们的社会正处于历史的转型时期,市场 经 济体制的建立,必然催发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及生活观念,必然呼唤着 以开拓进取、自主自立、积极参与、平等竞争为主体的现代人格模式。我们应善于吸收符合 现代精神的新思想、新观念,树立廉洁高效、民主法制、勤政为民、社会公仆等现代从政意 识,做到能上能下、能官能民,做到胸怀开阔、心底坦荡,不断调整自我心态,严守思想道 德的防线。实践证明,现实中那些人格严重扭曲的干部,都具有心胸狭隘、私心严重的倾向 ,具有目光短浅、贪图某一方面的享受而不能自拔的特点。这一事实也说明了,健康向上的 人格模式应该是善于调整自我身心系统的模式,是不断自我更新、不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前 进的。
4.优化外部环境。马克思曾一再指出,在现实之中,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格这种 表明个体品行状态的身心结构,归根结底是在社会诸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形成的。在社会诸 因素中,经济基础、意识形态以及法律规范、社会风气等对人格的形成都起着重要的影响和 塑造作用。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环境达到了历史上最有利于人格建设的时期 。首先,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为人格建设奠定了独立、自主、平等、多样发展的 社会基础;第二,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为人格成长提供了适宜的政治气候;第三,社会主义 的道德价值导向和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提供了培育健康人格的肥沃土壤。但是,也应看到 ,由于我们的社会正处于历史的转型时期,上述诸条件发育得尚不完备,这就需要我们在优 化 社会外部条件尤其在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民主法制进程、完善社会的惩恶扬善机制等 方面,很下一番功夫。已有学者撰文指出,建国后的一次次政治运动,国家政治失去法律规 范和道德规范,对干部的人格素质起着极大的破坏作用。我们应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切实在 软约束机制与硬约束机制的结合上,发挥外部环境对人格塑造的影响和提升作用,不然,社 会风气如果坏了下去,多少教育的心血也有可能付之东流。当然,从另一方面讲,社会 环境的改善归根结底又依赖于每个个体的自觉努力,只有二者共同作用、相互促进,才能形 成人的理想要求与社会生活形态的有机统一。
5.加大考核力度。干部人格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当我们提出这项目标之后,就要充分发 挥各条渠道的教育培养作用,发挥党的组织人事部门的监管考核作用,发挥广大群众和社会 舆论的监督作用,按照领导干部应具备的人格标准及相关内容,形成人格教育、人格塑造、 人格监督、人格否决等相应的环节,在干部培训、工作考核、职务升迁等方面纳入正常的组 织与考核之中,落实到制度建设上。事实上,干部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在塑 造着自己的形象,广大群众对干部的人格高低自有判断评说。只要我们密切联系群众,广泛 听取意见,加大考核力度,就能够有效地运用教育、督促和规范的手段促进干部队伍人格建 设,促进大批忠诚于马克思主义、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领导干 部的培养。领导干部只有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立,以人格的力量感召和带动广大群众 ,才能引领全社会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才能真正肩负起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 向21世纪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