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尔库塞对消除手稿异化理论的转变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论马尔库塞对消除手稿异化理论的转变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论马尔库塞对《手稿》消除异化道路学说的改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手稿论文,学说论文,马尔论文,道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0-2987(1999)02-0045-51

一、关于革命起因

马克思《手稿》中关于人的思想还处于古典的阶段。我们在涉及《手稿》的人时,处处都可看到黑格尔、费尔巴哈的思想印痕。这就是说马克思彼时的人还不是唯物史观所规定的人,还具有抽象、思辨、直观的色彩。因此,马克思主要是从人的自由和权利,人的对象化价值以及建立在黑格尔创造原则和推动原则基础上的人的充分自由的发展来讨论人。这应该说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思想不成熟的标志,也是《手稿》关于人的思想的特色所在。但尽管如此,马克思已经实现了对费尔巴哈的“颠倒”。也就是说,马克思尝试站在共产主义的立场上对人进行具体的、现实的、实践的考察了。他已经在相对的意义上摆脱了费尔巴哈抽象、思辨、直观的缺陷。因而马克思是立足于社会存在来分析人的。这就是马克思在《手稿》中大量引用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家资料的原因所在。马克思正是要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得出他自己的结论。囿于时代的发展水平,也由于马克思彼时的知识结构,对于社会实践的概括能力以及参予社会实践的程度,导致马克思没有得出唯物史观的结论。因此,马克思在《手稿》中只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导致人的本质——劳动——的异化,分析人与人的本质,分析革命的起因。在《手稿》看来,革命的目标就是要恢复人的主体地位,把人的本质回归于人,从而实现人道主义的目标。共产主义就是消除了劳动异化,实现了人的本质复归的人道主义。就这一点讲,马尔库塞对《手稿》的理解是正确的。但马克思的上述思想是在分析人的经济存在、政治存在、文化存在的基础上讲的,他要通过人的上述存在的革命改变,即改变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来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也就是要消除导致劳动异化的根源来实现人的解放,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手稿》把革命的起因归结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归结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决定的人的经济存在、政治存在、文化存在。

而马尔库塞却不这样理解马克思《手稿》的革命起因,他把马克思《手稿》的革命起因视为人的本质的异化。他说:“假如本质和存在已相分离,假如人类实践的真正的自由的任务是把两者作为‘实际上的实现’而统一起来,那么,当实际情形已经发展到歪曲、破坏人的本质时,根本抛弃这一现存状态就成了责无旁贷的任务了。正是这种对人的本质的透彻的洞察,成了发动革命的不可抗拒的原动力。”又说:“只有牢固地确立这种基本观点,以致任何单纯政治上或经济上的论证已无法动摇它之后,才可提出革命的历史条件和革命的承担者的问题,亦即阶级斗争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问题。任何一种批判,如果只注意到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而没有进一步把握这种理论的真正的基础的话,那是没有抓住要害。”(马尔库塞:《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载《批判哲学研究》,波士顿,1972年,第29-30页)他还说:“资本主义社会成问题的不仅仅是经济的事实和对象,而且是整个人的存在和‘人的现实’。对马克思来说,这一事实正是无产阶级的作为总体的和彻底的革命的根本理由,这种理由并不是在马克思关于异化和外化的学说的后面或背后,而恰恰正是这种异化和外化的学说本身。”(同上,第10页)

马尔库塞的上述议论,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了他的关于《手稿》革命动因的观点。这些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革命的动因在于人的本质的异化,正是解决这种异化的需要,成了发动革命的原动力。

2.革命的动因不在于人们的经济存在和政治存在,这只是人的本质异化的表现形式,因而考察革命的动因只能从人的本质的异化、外化入手,只有这样,才能提出革命的历史条件和革命的承担者问题,也即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问题。

3.寻找革命的动因,只能在人的本质的异化、外化中寻找,而不必到它的外面或背后去寻找,从资本主义社会成问题的经济事实和对象中寻找革命的动因,就是从问题的外面或背后去寻找。

为了弄清楚马尔库塞上述观点对《手稿》革命动因理解的错误及其革命动因的局限性,我们逐一在这里对上述观点进行分析。

第一,把《手稿》的革命动因改造成人的本质的异化、外化,是对《手稿》革命动因的历史唯心主义改造,它导致的结果是把马克思非马克思化了,由此出发,它不是走向唯物史观,而是走向唯心史观,它不是对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尽管它有着“现代化”的外衣,而从本质上讲,是从马克思《手稿》革命动因思想的倒退。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

把革命的动因视为人的本质的异化、外化,其哲学出发点必然是抽象、思辩、直观的,而这样的哲学出发点必然看不到人的现实的社会经济联系,必然看不到人的建立在需求基础上的社会生产活动——这种生产活动是人的实践本质的表现,必然看不到人的现实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因此,从这种哲学出发点出发,是不可能找到革命的真正起因的。虽然《手稿》中的马克思由于受费尔巴哈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也由于马克思所处的思想发展阶段,因而从总体上表现出不成熟性,但马克思思想开始了向具体现实、实践的转变,因而他是立足于人的社会存在来寻找革命动因的,正是马克思《手稿》思想的这一本质特征,使得马克思得出了异化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结论。既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异化了人的本质,导致了异化劳动的客观存在,那么解决人的本质异化的革命动因还能到别的什么地方去寻找吗?因此,笔者认为马尔库塞把《手稿》革命的动因归结为人的本质的异化、外化,是不符合马克思《手稿》观点的。

第二,马尔库塞颠倒了革命动因的因果关系。马尔库塞不是从具体的现实的、实践的社会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出发,去寻找人的本质的异化、外化的原因,而是把人的具体的现实的、实践的社会经济关系、政治关系视为人的本质的异化、外化的表现形式,因而在革命动因问题上得出了颠倒因果关系的结论。照他的逻辑推论,只有解决了人的本质的异化、外化问题,才能解决人们在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中非人道、非理性的矛盾冲突问题。这也就是说,革命的根本根源在于人的本质的异化、外化,只有解决这一问题,革命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并且马尔库塞进一步认为,只有弄清了这一问题,才能进一步弄清革命的历史条件和承担者的问题,也即他所说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问题。这显然是歪曲了马克思《手稿》的革命动因思想,是对《手稿》革命动因因果关系的颠倒。这种颠倒可以看出是有意识的,因为只有这样,马克思《手稿》的革命动因学说才可以与他的建立在弗洛伊德学说基础上的“爱欲”说相接轨,也只有这样,才能使马尔库塞的革命动因学说“马克思主义”化,才能证明他是立足于现代基础上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其他一切马克思主义只不过是对马克思思想歪曲的产物。但在革命动因问题上,谁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是要靠事实来说话的,是要靠科学的态度,正确的主体认识图式,严格按照马克思《手稿》的本真涵义来确定的。因而我们说,马克思《手稿》和马尔库塞本人就是对马尔库塞《手稿》革命动因观点的最好驳斥。由此可见,马尔库塞并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而是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

马尔库塞对马克思《手稿》革命动因的这一改造,不仅没有使马克思主义“现代化”,而且使马克思主义倒退了,这一倒退使得马克思《手稿》的革命动因学说失去了具体的现实的、实践的基础,它不仅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异化、外化问题,而且使得它乌托邦化了,因为这样的革命之因是结不出现实之果的。

第三,马尔库塞把人的本质的异化、外化视为革命动因的内因,而把资本主义社会成问题的经济事实和对象视为革命的外因,因而主张革命的动因只能从人的本质的异化、外化中去寻找,而不能从资本主义的经济事实和对象中去寻找的观点是历史唯心主义的“内因论”。

诚然,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主张区分革命动因的内因、外因的,但只是这种内因、外因的区别必须建立在符合革命动因本来面貌的基础上,这是唯物主义者在区别革命动因内因、外因时首先必须明确的,这也是唯物主义者与唯心义的根本区别点所在。

那么,什么是《手稿》革命动因的内因呢?统观马克思的《手稿》,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手稿》革命动因的内因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的现实的、实践的人的存在,这种存在的本质是由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因素综合决定的,但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因素决定的,经济的因素起着基础的、本源的、最终决定的作用。当然,写作《手稿》时期的马克思,上述思想并不是十分清楚明白的,但通过《手稿》的字里行间,可以清楚地看出这种观点的趋势和倾向。并且马克思清楚明白地表述了他的人的本质的异化、外化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思想,虽然《手稿》中二者的发展历程和表现形式互为因果。总之,在马克思《手稿》中人的本质异化、外化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因此,消除人的本质的异化、外化,实现彻底的人道主义——共产主义,就必须消除导致人的本质异化、外化的根源——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样一来,“成问题的……经济事实和对象”不仅是革命动因的内因,而且是根源。上述分析揭示出马尔库塞把所谓的人的本质的异化、外化视为革命动因的内因的观点是不符合马克思《手稿》思想的,也是根本错误的,它充分地表现出了马尔库塞革命动因学说的抽象、思辨、直观的本质特色。并且马尔库塞不顾马克思《手稿》的原意,硬行将其改造为符合自己理论观点的学说,也表现出了科学态度上的不严肃性。

二、关于资本主义私有制

由于马尔库塞在社会领域哲学基本问题上的历史唯心主义性质,因而在私有制财产问题上他得出了许多历史唯心主义的结论,尤其错误的是他把这些结论视为是马克思《手稿》的思想。

马尔库塞关于私有制财产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私有财产并不是导致人的本质异化、外化的原因,因而私有制财产并不是解决人的本质异化、外化的对象。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出马尔库塞学说的抽象、思辨、直观的性质,他没有把资本主义私有制看作是人的本质异化、外化的原因,而是从抽象的人的本质出发,把资本主义私有制看作是人的本质异化、外化的产物,因而主张消除人的本质的异化、外化,不在于取消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的公有制,而在于解决人的本质的异化、外化,并由此消除由人的本质异化、外化引起的不合理的经济事实和对象。这也就是说,财产形式符合人的本质的,就是合理的,就应当成为人类的财产形式;不符合人的本质的财产形式,就是不合理的,就应当被人类所克服。他认为马克思所说的“私有财产同真正人的财产的关系”应当是这样的,即存在着两种形式的私有财产,一种是真正人的私有财产,另一种是异化的私有财产,他说:“毕竟存在着一种属于人的本质的‘财产’形式,而积极的共产主义根本不是要抛弃所有的财产,恰恰是要恢复财产的这种真正的人的形式。”(同上,第32页)

第二,马尔库塞把《手稿》消除异化、外化的道路不是视为消灭私有制,而是视为改变财产的占有形式。他认为消除私有制并不是消除人的本质异化、外化的必由之路,因为人的本质的异化、外化,其根源在于人的本质中,成问题的经济事实和对象只是人的本质异化、外化在经济领域中的表现,因此,尽管资本主义私有制是成问题的经济事实和对象,但它的消除并不能解决人的本质异化、外化问题。因而他主张,消除人的本质的异化、外化,关键在于财产的占有形式是否与人的本质相一致,而并不在于它是私有的还是公有的。为此,他提出了消除异化、外化的财产占有形式是“以一种总体的方式去占有”的财产占有形式,即这种财产的占有形式不是仅仅满足于直接的、片面的占有形式,也不是在感性层面的直接占有、持有,而是满足人的一切器官的财产占有形式,是在人的客观方面和对象的方向上对人的一切器官都满足的财产占有形式。

第三,马尔库塞提出了检验生产资料社会化即公有化是否消除人的本质异化、外化的标准。这就是生产资料的社会化能够成为“人的本质的财产”,能够满足人的一切器官的需要,则是革命的、进步的,反之,则并非是革命的、进步的,并非是消除人的本质异化、外化的财产占有形式。这后一种社会化只是财产占有形式实体化普遍化的一种新形式,它并不是人类公正、合理、正义的社会形态的财产占有形式。

马尔库塞的上述观点是其理论体系在资本主义私有制问题上的必然表现,它并非马克思《手稿》的观点,而是马尔库塞对《手稿》改造后的产物。为了把握马尔库塞这种改造的实质,我们对其观点逐一进行分析。

(一)马尔库塞把人的本质的异化、外化视为是人的本质自身的原因,而且马尔库塞所说的人的本质是弗洛伊德主义的,即奠基于人的心理结构的最底部的本能结构的生本能。本能部分规定的人的本质,劳动并非人的本质,而是人的本质表现的途径,因而消除人的本质的异化、外化只能通过人的本质本身,而不能通过人在社会中的财产关系来进行,在资本主义社会也就是不能通过私有制的消除来消除人的本质的异化、外化。尽管马尔库塞也承认资本主义私有制是成问题的经济事实和对象,但他认为这种成问题的经济事实和对象,正是人的本质异化、外化的产物,因而问题并非在于抛弃这种私有财产形式,而是使财产的占有形式与人的本质相统一,他认为这正是共产主义的财产占有形式。一句话,共产主义并不是要消灭一切私有财产,而是要消灭与人的本质相分离的私有财产,而保留与人的本质相统一的私有财产。换句话说,马尔库塞的消除人的本质异化、外化的财产占有形式不完全是公有制的,而是符合人的本质的所有制形式。并且他认为这正是马克思《手稿》的真实思想。

上述分析可见,马尔库塞关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在消除人的本质异化、外化中的地位的观点,主要根源于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异化、外化与财产占有形式的关系,因而我们着力分析马尔库塞这几个方面的观点。

1.关于人的本质

马尔库塞把人的本质规定为“爱欲”,何谓“爱欲”呢?所谓“爱欲”是指人的心理结构最底部的本能结构的生本能部分。人的本能结构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生本能,也即马尔库塞所说的“爱欲”。另一部分是人的死本能。生本能是人的生存本能的表现,是构成人的本质的东西,它规定人之所以为人,它的实现是人类全部进步活动所追求的目标。死本能马尔库塞又把它称为攻击本能,死本能是与生本能对立冲突的,死本能是人的死亡本能的表现,它是一切落后东西的表现,人类进步的目标就是要克服死本能。马尔库塞认为人的“生本能”与“死本能之和是一个常数,此长则彼消,彼消则此长。人的本质的异化、外化就是由“死本能”占上风造成的。这就是马尔库塞关于人的本质的全部观点之所在。

由马尔库塞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人的本质的观点是奠基于弗洛伊德主义基础上的,它是弗洛伊德的人的心理结构的本能结构学说的概括表现,这使我们也清楚地看到,马尔库塞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是奠基于人的自然属性的,用人的自然属性来规定人的本质,那岂不是把人降低到了动物水平?人的本质的规定只能通过人的社会属性来进行,当然这种规定并不排斥人的自然属性,而是将两者统一起来的,这一统一体的主导方面、决定方面是人的社会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从属于、服从于人的社会属性的。因此,马尔库塞的观点是明显失当的。

马尔库塞把这样的人的本质异化、外化的消除视为消除异化的根本道路,显然是与马克思《手稿》消除异化道路的观点风马牛不相及的,也是根本的错误。马尔库塞观点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用人的自然属性来规定人的本质,这在理论取向上是荒谬的,是与马克思主义毫无共同点可言的;

B、不是从人的社会存在、社会属性出发,寻找人的本质异化的根源,而是从人的“爱欲”出发,寻找人类社会一切异化现象的根源。这使得马尔库塞不可能找到一条消除异化的现实之路,也与马克思《手稿》的观点根本对立;

C、从所谓的人的本质异化、外化的消除去寻找消除异化的道路,是不可能找到现实的、切实可行的道路的,并且使他的学说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淖。

我们在指出马尔库塞关于人的本质学说的错误时,也应肯定其中蕴含的合理成分。它的合理成分在于肯定了人的合理的自然属性要求。当然,马尔库塞的这一合理成分是蕴含在他的学说的整体中的,我们不应在否定他的人的本质的学说的同时也否定了他的这一合理思想。

2.关于人的本质异化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正确地揭示出研究人的问题必须从人的社会属性入手,人的自然属性只能归属于人的社会属性,这一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地研究人的问题的理论结晶,也是唯一正确的关于人的研究的指导性观点。马尔库塞的观点却不是这样,他不是从人的社会存在入手来研究人的问题,而是从抽象的、孤立的个人出发研究人,并且用人的自然属性来规定人的社会属性,这就使得马尔库塞看不到人的社会属性的决定性地位,看不到人的现实的、历史的社会联系,看不到人的真实本质之所在,从而不能科学地把握人的本质异化、外化的根源,也无法找到正确解决人的本质异化、外化的道路。

马尔库塞把人的本质规定为“爱欲”,这就从实质上取消了人的社会属性,因而寻找人的本质异化、外化的根源就只能到人的自然属性中去寻找,只能到人的心理结构的本能结构中去寻找,这就导致马尔库塞逻辑地得出:人的本质异化、外化的根源就在人的本质中。无庸赘言,这是明显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它集抽象、思辨、直观于一身,因而是不正确的,是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背道而驰的。

3.人的本质异化、外化与私有制。

既然马尔库塞把人的本质异化、外化的根源视为人的本质,那么资本主义私有制当然就不是人的本质异化、外化的根源了,而是人的本质异化、外化的产物了。这样一来,马尔库塞就把《手稿》人的本质异化、外化与私有制的关系完全颠倒了。马尔库塞得出这样的结论,是他的观点的逻辑必然,也是他改造马克思《手稿》观点的必然要求。但这样一来,他就在消除人的本质异化、外化道路的关节点上与马克思主义分道扬镳了,也就彻底地背离了马克思《手稿》消除人的本质异化、外化的思想。

虽然马克思《手稿》的思想是不成熟的,但马克思确实是站在共产主义的立场上讨论人的本质异化、外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关系的,正是马克思《手稿》的这一起点规定了马克思以后走向成熟,走向科学;但马尔库塞对马克思《手稿》人的本质异化、外化与私有制关系的“现代化”改造,一方面曲解了马克思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导致马尔库塞不能正确地理解、把握《手稿》后的马克思思想发展,从而不能正确地规定马克思《手稿》在马克思学说发展中的地位。更为致命的是,这也导致马尔库塞以后思想的发展和他的社会批判理论走向了乌托邦。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私有制问题的重要。

(二)关于财产的“占有形式”。

按照马尔库塞的观点,财产的所有制形式是无关紧要的,也是不能根本消除异化的。这是因为不论是私有制还是公有制并不能保证也没有提供这种保证能够使人们的经济生活与人的本质要求相一致,这就不能最终达到人的经济生活与人的本质相一致,从而消除人在经济领域中的异化。而财产的“占有形式”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终途径。只要人们的财产“占有形式”与人的本质相一致,那么异化就被消除了。而与人的本质相一致的财产的“占有形式”,就是马尔库塞所说的“总体性”的财产“占有形式”。

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尔库塞的财产的“占有形式”观点,同样是抽象、思辨、直观的。这种观点既无唯物主义基础,又无辩证法思想,因而只能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并且这也不是马克思《手稿》的思想,而只能是马尔库塞建立在弗洛伊德学说基础上的“爱欲”说在消除人的异化、外化问题上的系统表述。马尔库塞把这样的观点加在马克思《手稿》的头上,显然是经不起理论的严格考察的。因此,我们说马尔库塞的观点是对马克思《手稿》的历史唯心主义改造,是打着马克思旗帜的“爱欲”说。

由于马尔库塞财产“占有形式”的这一实质,因而他的消除人的异化、外化的道路是乌托邦的。这正是马尔库塞:“我们必须面对这样的可能性:走向社会主义之路是从科学到乌托邦,而不是从乌托邦到科学”(马尔库塞《五篇讲演》,第63页,1970年波士顿版),“批判的社会理论并不拥有能够在现在同其未来的裂口之间架起桥梁来的概念,不抱任何希望,也不显出任何成效,它始终是否定的”(马尔库塞《单面的人》,第253、257页)在这一问题上的理论表现。

(三)关于公有制是否消除人的本质异化、外化的检验标准。

马克思在《手稿》中明确地认为人的本质异化、外化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那么,按照马克思《手稿》的原意,公有制就是消除人的本质异化、外化的所有制形式,就是检验是否消除人的本质异化、外化的标准。之所以马克思在《手稿》中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的本质的真正复归,是真正的人道主义,其道理就在这里。在马克思《手稿》中没有任何检验公有制是否消除人的本质异化、外化的标准。

而马尔库塞别具心裁地提出了检验公有制是否消除人的本质异化、外化的标准,这当然是与马克思的思想对立的。如果把这样的思想硬要加在马克思《手稿》的头上,那只能是对《手稿》思想的严重曲解。实际上,这正是马尔库塞学说的逻辑必然。

马尔库塞的这一学说貌似站在现代最新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貌似是对当时社会主义国家存在问题的理论概括,貌似是解决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包括当时社会主义根本问题的“救世良方”,貌似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其实并非如此。这是因为,无论是研究现代西方后工业社会的问题,还是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首要的前提是必须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基础上,只有遵循这一原则,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才能把握其本质,科学地找到走出迷津的解决问题的钥匙,否则,我们只能在黑暗中徘徊。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看到马尔库塞关于检验公有制是否消除人性异化、外化的标准是有其积极意义的。这就是他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否定性批判,通过他的“爱欲”说所揭示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种种异化的事实、种种不可调和矛盾冲突的客观存在。这些不仅是有积极意义的,而且对于我们研究现代西方后工业社会无疑是有参考价值的。

标签:;  ;  ;  ;  ;  ;  ;  ;  

论马尔库塞对消除手稿异化理论的转变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