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巴斯汀与地氯雷他定治疗过敏性鼻炎研究论文_乔欣伟

南京市浦口区中医院眼耳鼻喉科 江苏南京 211800

【摘 要】目的:评价依巴斯汀、地氯雷他定均为治疗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014年2月~2015年8月,A组与B组各入选AR患者42例,分别给予依巴斯汀、地氯雷他定治疗,2周后对比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B组各退出2例患者;1周后A组、B组症状积分低于治疗前,2周后低于1周后,1周后、2周后A组低于B组,停药1周后B组低于2周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1周后A组、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控制率60.0%、控制+显效率97.5%高于B组30.0%、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未见不良反应,B组出现1例心律失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巴斯汀与地氯雷他定治疗AR疗效较好,但前者起效速度更快,但并不能增进预防效果,两者均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关键词】过敏性鼻炎;依巴斯汀;地氯雷他定;治疗效果

过敏性鼻炎即变态反应性鼻炎,是一种鼻部变态反应性疾病,是指当鼻部受到抗原无刺激刺激后,可产生异常或病理性变异反应性炎症。AR是临床常见病,普通人群发病率约为10%~40%,我国发病率约为1/3[1]。AR可致多种鼻部症状,损害患者生命质量,久治不愈者还可并发支气管哮喘、慢性鼻窦炎等呼吸道疾病,及早治疗、预防发作非常必要。用药是治疗AR的主要方法,依巴斯汀、地氯雷他定均为治疗AR常用药,本次研究试对比两种药物治疗AR疗效。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4年2月~2015年8月,医院门诊收治的A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参照《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诊断确诊[2];②年龄18~65岁;③症状发作期;④1周内未给予其他药物、方法治疗;⑤知情同意,可配合调查研究。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②误漏诊;③合并其他可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病,如恶性肿瘤;④认知、精神障碍,癫痫;⑤哺乳期、妊娠期;⑥无法配合研究;⑦哮喘。脱落与剔除标准:①自然脱落,自行退出;②严重并发症,不能继续接受治疗;③未获得随访;④不符合纳入标准,误漏诊;⑤随访期间,居住、环境发生巨大改变;⑥随访期间出现哮喘等其他影响研究基本。共纳入患者84例,其中男58例、女26例,年龄18~58岁、平均(37.4±11.5)岁。病程1~14年、平均(5.1±2.2)年。急性期病程(11±5)日。水样或粘液样鼻涕14例、鼻甲水肿7例。吸烟32例。据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A组、B组各4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鼻内镜检查情况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A组:给予依巴斯汀片,10mg/d,用药1周后,每次口服20mg,酌情减量为每次10mg,疗程14日。B组:给予地氯雷他定片,5mg/次,1次/日。

1.3观察指标

治疗前、1周后、2周后、治疗后1周症状积分。不良反应。

1.4判断标准

1.4.1 症状严重程度积分

(1)喷嚏:无、1次喷嚏3-5次、6-10次、≥11次分计为0-3分;(2)流涕:每日擤鼻次数0、1-4次、5-9分、≥10次分别计为0-3分;(3)鼻塞:无、有意识吸气、间歇性或交互性吸气、几乎全天用口呼吸分别记作0-3分;(4)鼻痒:无、间断、有但可耐受、蚁行感且难以耐受分别记作0-3分[2]。

1.4.2 疗效判断标准

(1)控制:治疗后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症状积分下降>95%;(2)显效:症状0-1分,症状未完全消失,积分下降≥76%;(3)有效:症状积分1-2分,下降≥33%;(4)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仍有3分症状,积分下降<33%[2]。

1.5统计学处理

以WPS xls数据表录入数据,转SPSS18.0软件进行数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描述统计,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数(n)或率(%)描述统计,组间比较采用 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积分变化

A组B组各退出2例患者。1周后A组、B组症状积分低于治疗前,2周后低于1周后,1周后、2周后A组低于B组,停药1周后B组低于2周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1周后A组、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不良反应

A组均未见心脏毒性、增加体重、嗜睡等不良反应,B组出现1例心律失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地氯雷他定是一种抗组胺药物是治疗AR的常用药物,可竞争性与HA受体结合,阻断组胺生物效应,同时具有一定的抗炎效果,其主要针对鼻痒、喷嚏等症状,治疗AR疗效较好,药效持续时间长。依巴斯汀是一种高选择性、长效的一类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不通过血脑屏障,不仅具有抗过敏特点,还对免疫反应的前列腺素、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其他中间介质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3]。本次研究显示,相较于地氯雷他定,依巴斯汀2周内疗效更明显,患者症状控制效果更理想,绝大多数患者可获得控制、显著疗效,这可能与许多患者有服用地氯雷他定史并产生耐药有关[4]。需注意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患者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巴斯汀并不能增进远期治疗效果,这可能轻微症状者通过避免接触过敏原可获得控制有关。需注意的是,地氯雷他定出现1例心律失常,药物可能具有心脏毒性。

综上所述:依巴斯汀与地氯雷他定治疗AR疗效较好,但前者起效速度更快,但并不能增进预防效果,两者均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参考文献:

[1]任华丽,王学艳,石海云,等.北京地区成人过敏性鼻炎吸入过敏原谱分析[J].山东医药,2010,22(1):102-103.

[2]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鼻科组,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 年,武夷山)[H].中华耳鼻咽唆头颈外科杂志,2009,44:977-978.

[3]李福高,徐承智,虞英民,等.依巴斯汀临床研究进展[J].依巴斯汀临床研究进展,2015,17(4):371-373

[4].赵春,葛国军.第二代抗组胺药的性价比[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0):138~142

论文作者:乔欣伟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2

标签:;  ;  ;  ;  ;  ;  ;  ;  

依巴斯汀与地氯雷他定治疗过敏性鼻炎研究论文_乔欣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