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心理教育与构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桥梁&访张向华教授_心理健康论文

家庭心理教育与构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桥梁&访张向华教授_心理健康论文

家庭心理教育,架起亲子心灵间的桥梁——张向葵教授访谈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亲子论文,桥梁论文,访谈录论文,教授论文,心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亲子沟通有技巧

众所周知,广大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的发展、社会阅历的丰富和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心理困惑。因此,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十分必要。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广大家长和老师的重视,而如何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家庭教育成了摆在家长面前的新课题。为了使广大家长更好地搞好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近日,张向葵教授就开展家庭心理教育的诸多问题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记者问(以下简称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父母用真诚的亲情之爱关怀着孩子的成长,用热切的期望精心为孩子描绘未来的蓝图,但孩子对父母所付出的这一切却无动于衷,他们不但不感谢父母,不回报父母,而且对父母的行为相当反感。作为心理教育专家,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张向葵教授答(以下简称答):我们早就发现,当今的父母用情感、智慧和期望托起来的一代,却与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父母用泪水、汗水和希望筑起的未来大厦,没有经风雨就倾塌了……这是为什么呢?尽管每个家庭的生活背景、人文素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都不尽相同,但是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基本是一致的,那就是:两代人之间缺乏心灵沟通,以致出现“上令下不行,上行下不效”的局面。

记得有一项关于中、美、日三国孩子的联合调查,其中有一项内容是调查谁是孩子心中最崇敬的人,列出前十位。结果是,中国孩子把父母排在前两位的只占17%,而美国的占83%,日本的占90%。当然,这组数字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有相当一部分中国家长还没有走进孩子的心中,或者说,两代人的心灵之间还没有架起沟通的桥梁。教育本来是一项心理互动的双边活动,如果是教育者一厢情愿,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给受教育者,其效果可想而知。

因此,家长们不能不反思一下自己的家教方法是否得当,家教观念是否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不能不审视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工具、教育对策是否符合青少年的成长规律,是否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

客观地说,在青少年的整个成长过程中,亲子之间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家长陈旧的教育观念与孩子成长规律不适应的矛盾。据我们的调查发现,现在还有不少家长的家教观念很传统,甚至很原始,他们只是把自己小时候从父母、长辈那里学到的教育方法沿用下来,比如,孩子做错了事或者是想事、做事的思路、方法、程序和大人的要求不一致,便不管孩子的想法是否正确,也不考虑孩子的心理因素,就不由分说地呵斥、打骂。如此莽撞、粗暴的家庭教育,自然会导致两代人之间种种矛盾的出现。

问:孩子进入青少年时期后,主要有哪些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

答: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人,成长全程跨越了十七八年左右,不同的年龄段有着不同的成长规律,其中青少年阶段即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是人生关键而又特殊的时期。这一阶段,孩子的成长特征可概括为一个字:变。“变”的突出表现有三点:一是身体突长,面貌、体态上出现成人感,并总爱关注成人、模仿成人,喜欢按照成人的行为规则去行事。二是行为上出现较大的变化,比如好动、喜欢欣赏自己等等。三是性成熟。随着性意识的发展,他们会出现性焦虑,性冲动,包括生理冲动和心理冲动。这个时期的孩子除了出现这“三大巨变”外,还会有这样的特征:智力发展,尤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较迅速;情绪反映较强烈,很容易“动感情”;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现在逐步形成,人在慢慢地社会化。

伴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青少年自身总会产生一些心理矛盾,实际上这是青少年共有的心理特征。例如:在情感上、精神上既想独立又要依赖,勇敢同时又有些怯懦,自我认识高傲和自卑并存,怀念自己的童年又否定自己的童年等等。

问:您觉得目前家长对儿童心理的认识具体存在哪些误区?您所说的家长家教观念与孩子成长规律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目前,很多家长在儿童心理与行为发展问题上存在着的认识误区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关注成功重于失败,关注物质需求重于精神需求,关注学习结果重于学习过程,关注智力因素重于非智力因素,关注“是什么”重于“为什么”,关注外显行为重于内隐心理,关注共性问题重于个性问题,关注单向说教重于双向交流。大人过分关注孩子表面的东西,结果是,一不能给他们搭建发展创造力的平台,二使本来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更加自以为是。例如家长过分强调孩子语言能力、空间能力和数学能力的重要性,而忽视动手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自我反省能力等,于是也就只能“克隆”出大批缺乏特长、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的“人才”。常见的有能说不会做的空谈型“人才”(动手能力差所导致),人见人不爱的讨厌型“人才”(人际关系能力差所导致),屡战屡败的常败型“人才”(自我反省能力差所导致)。

家长家教观念与孩子成长规律的矛盾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是社会的迅速发展对孩子成长的高要求与家长的不理解之间的矛盾。比如,我们常说每个人未来需要三张通行证,即,职业、学术、事业心和创造力,其中职业、学术这两者是直接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的,而事业心和创造力则是一个人从小就应该养成的素质。如果一个人没有事业心和创造力,在竞争激烈的时代,是很难在社会站稳脚跟的。可是有些家长对此根本不理解,他们往往只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孩子事业心、责任感和创造力的培养。

其次是家长只重视孩子知识的增长而忽视孩子心理的发展。这实际上是极不科学的!我认为,一个只有生理、智力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协调发展的人才,才能是真正的人才。我曾拿“木桶效应”作过一个类比:一只木桶的容积大小,并不取决于它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最短的那块。由此我们联想到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生理发育、心理健康状况、知识结构层次等就好比木桶上的一块块板子,只有每一个方面都同等优秀,他才是优秀的人才。相反,尽管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很全面、很系统,知识水平很高,但是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那么他也不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因此,家长不但要注重孩子智力因素的发展,更要注重孩子体能、心理、良好的行为习惯等因素的发展。

再次就是家长教育手段与孩子兴趣之间的冲突。在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下,父母们的教育手段也多是“逼(逼迫)、压(压制)、卡(强迫)”,他们不是从尊重孩子的兴趣出发对孩子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是以长辈自居,凭借父母的名份和威严对孩子发号施令,指手划脚。

问:家长应该如何做才能帮助孩子化解各方面矛盾,使之走出心理的误区?

答:要帮助孩子消除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烦恼和心理困惑,必须熟悉孩子的成长规律,懂得孩子的心,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想要什么。具体地说,应该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要开通两代人之间的心路。现在的孩子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发达、知识纷繁的时代,他们接触广泛、联想丰富,知识的储备、对某事某物的看法、发表意见的方式等等,往往都超出大人们的想象。有这样一对母女,妈妈是高级知识分子,女儿刚读高中。一天母女俩在户外散步,母亲遇见了自己一位年轻的女同事。彼此打过招呼,就各自走了。过一会儿,女儿对妈妈感叹:“刚才您那个同事长得真安全啊!”妈妈好奇地问:“什么叫长得真安全啊?”女儿大不以为然地笑道:“您咋恁笨呐!您想想,女孩子没人追,就不会有是非,就是安全。她是否安全,那不一看便知!”妈妈恍然大悟,原来女儿是在委婉、幽默地说那个女同事长得不够漂亮。妈妈同时也觉得:自己应该与孩子保持沟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孩子。

要告诉孩子生活的真实面目。这就是说,家长要让孩子了解生活的真实面目,知道现实生活中什么叫真诚,什么叫尊重,什么叫责任,什么叫公平……不然,当孩子将来走入社会的时候,会觉得一切都与父母说的不一样,一切都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便很难适应社会。

要让孩子感受到亲情之爱。目前,许多家长在爱孩子这个问题上,把握得不够科学,他们爱孩子,却不重视爱的表达方式,不会施爱。为了爱孩子,不少父母给孩子昂贵的衣食物品、充裕的零花钱,殊不知,这些物质享受并不是爱的全部,并不能替代精神之爱。还有的父母缺乏理智——把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看成是对孩子的爱,结果孩子的感受与家长的愿望是南辕北辙,孩子根本体会不到父母的爱。因此,父母只有学会施爱,才能让孩子体会到爱,从中学会爱别人、爱父母。记得我女儿17岁生日那天,我思考了半天,不知送什么礼物给她最有意义。一直到下午7点多我还没拿定主意,眼看她快要到家了,我正着急呢!突然急中生智,拿起手机给她发了条短信:“小美女,祝你生日快乐!你是妈妈的生命之花,你照亮了妈妈的后半生!”不一会儿,她就给我回了一条短信:“谢谢您,大美女!”虽然这个生日我没给她买任何礼物,但我发现她很开心。这说明她从那条短信中感受到了我对她温馨、真诚的爱。

标签:;  ;  ;  

家庭心理教育与构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桥梁&访张向华教授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