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机场初秋雷雨过程诊断分析论文_董翔宇

民航西南空管局 四川成都 610202

摘要:根据成都机场开航以来的数据统计,初秋雷雨天气是机场造成飞行延误的主要原因之一,文章利用常规观测资料等方式对2015年9月16日-17日出现的一次西南涡诱发的雷暴伴短时强降水天气进行详细的诊断分析。文章分别从水汽条件、不稳定能量条件、动力抬升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总结。

关键词:西南涡;成都机场;雷暴;短时强降水

四川盆地处于青藏高原东侧,在有利的形势下一处高原的低涡,常致使成都产生雷暴雨,暴雨天气为飞行安全带来的较大隐患。为了提高对此类雷雨过程的认识,准确预报雷雨,非常有必要对一些个例进行深入研究,如2015年9月16日受高原低涡切变影响发生在成都的一次雷雨天气过程。

1过程概况

受高原槽与西南涡共同影响,2015 年9 月16 日夜间 1400(以下时间如未特别说明均使用 UTC 世界协调时)到 8 日凌晨 2000 时,成都机场(以下用 ZUUU 简称)出现了一次雷暴伴强降水天气过程。降水主要从16日前半夜到次日清晨,成都机场先行出现弱雷雨天气,其后出现中阵雨强降水天气;雷暴时间前后持续数小时。

2成都机场秋季的雷暴特点

2.1机场雷暴日数的年变化特点

成都机场暴雨累年年平均日数为30.9天,雷暴期为3月到11月,其中秋季最少。虽然秋季雷暴最少,但是秋季气候的原因,雷雨的危害也是很大的。

2.2机场雷暴的日变化特点

成都机场雷暴出现的时间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根据机场气象部门累年各月逐时统计,机场的雷暴多出现于夜间,且下半夜雷暴发生次数最多。春、秋季为过渡期,但雷暴日数春季大于秋季。

3雷雨成因分析

3.1高空环流形势分析

500hPa上:16日12时亚洲高纬可见一脊一槽的环流形势,贝湖以东我国东北地区有一深厚低涡中心,中低纬四川盆地受高原东移低槽影响,副高588线退居海岸线上,受高空低槽影响580线略有南压,12时后成都主体位于高空槽前西南气流控制,槽后冷平流明显,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产生。16日18时低槽主体位于四川盆地和重庆交界处。

700hPa 上:16日12时(图 a)西南涡已经形成,308 线闭合中心位于川东南重庆西部附近,从孟湾北上的西南急流显著加强,最大风速达 16m/s;到18时(图 b)风速已加强到 20m/s,并伴有5℃左右的负变温,北方冷空气进一步南下,与西南急流暖湿气流的强烈交汇,低涡在此期间发展后逐渐演变成切变线,继续在川南维持,强度在18 时后开始减弱。具体情况如下图图a,图b。

850hPa上:川东南存在一闭合低涡,配合高原槽和 700hpa 切变加之前期高温高湿大气层结,触发了暖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成都重庆两场处于辐合后部偏北气流,冷空气影响明显,配合到盆地有连续的偏南气流输送水汽。

3.2地面形势分析

着眼于成都(56187)及重庆(57516)两站16日12时地面三线图(图略)来看,基本满足典型雷雨天气条件:前期连续高温聚集大量能量,16日午后气温下降出现拐点,相对应的气压微降,湿度始终维持较高的状态,大气近乎于饱和,极利于强对流过程的产生。从地面24小时变温场和 24 小时变压场上可以看出,16日前半夜,冷空气主体还在川北零变压线位于绵阳-德阳-成都一线,16日夜间到17日凌晨,伴随着一个负变温中心和正变压中心南压的动态过程。从三小时变压图(图略)上可以看出冷空气南下前,川东南低涡附近有较大的负变压中心区,热低压仍在发展。到18时冷空气主体已经南下,与高空环流形势反应相一致,且与降水开始时间以及强对流发生时间相吻合。

3.3卫星云图分析

16日05 时盆地处于高压后部低压前沿,05时红外卫星云 I:盆地西侧 M D C S生成,随后迅速东移至成都附近 ,增强了云顶亮温降低强度,随后成都机场出现雷雨天气。随着M 0 C S快速移出,09时后雷暴终止。相关研究曾在 M C S普查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依据尺度分类标准埘 M p C S 普查最小尺度标准作了修订,修订为TBB值一32 ℃的连续冷云区直径20 km ,指出许多剧烈灾害性天气往往是由空间尺度强对流系统造成的。而雷达和静止气象卫星是监测这类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有效方法。在本次过程中 M13CS 虽范围不大 (70k m )但指示作用明显。由 M 1C A PS 地面08时l2h降水量.可看出,受M p C S影响,四川盆地西部降水过程明显。雨区呈带状分布,要出现在高原盆地交汀:处 M D C S 控制范围的德阳成都雅安一线。M D C S中心仁寿附近l2h降水量达到45mm,达到暴雨级别。虽本站雨量未达到暴雨量级,但雷暴的发生也也严重威胁飞行安全,造成航班延误旅客滞留。

3.4水汽条件

水汽通量可有效表示水汽运输强度,分析700hPa水汽通量散度图可知,在程度机场附近存在大范围水汽输送带。在850hPa中心值高达24g/cm•hPa•s,由此可见,在程度机场上空最大值位于低空急流之上,在左前方辅合区表现出雷雨加强。

总结:造成此次雷雨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是南支槽和切变线 。地面是东高西低形势,雷雨发生在低压前偏南气辐合地区。一定的水汽和动力条件配合有利于雷雨发生。低层流场和风场资料表明,低层东南气流偏东风的分量有效的利用服务器资源。另外,航空气象信息服务面向民航的各个生产运行部门,这就对航空气象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潘江勇,王海霞.2010年青岛机场初雷天气诊断分析[J].民航科技,2010(3):58-59.

[2]陈玉英,何纪武,黄宗萍,等.2012年6月长乐机场一次雷雨过程数值模拟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4(3):393-394.

论文作者:董翔宇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4

标签:;  ;  ;  ;  ;  ;  ;  ;  

成都机场初秋雷雨过程诊断分析论文_董翔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