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支”: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_农民论文

“四支”: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_农民论文

“四个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助推动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发展论文,动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中央1号文件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全面分析农业和农村形势、科学把握农业和农村发展规律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这一重大决策完全符合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文件。在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工作中,为顺利完成发展现代农业这一重大历史任务,笔者认为,发展现代农业不只是一个农业方面的问题,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因此,发展现代农业,不仅需要社会各界要引起高度关注,更需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要强化发展现代农业化的“四大支撑”。

一、强化现代农业的政策支撑

政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命线。因此,省市县要制定《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目标、重点、措施。与此同时,必须提高对现代农业建设优惠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水平,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

1、切实加大国家财政对现代农业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加大对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大力加强现代农业的基础设施,全面提高政府的公益服务水平。政府的公益服务,包括科技创新、科技推广、农民培训、市场信息、动植物疫病监测与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与管理等,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些公益服务的提供是政府提供,财政给予支持,通过有关的事业单位或者社会机构来实现的。

2、建立市场主导与政策扶持相结合的城乡金融资源配置体系,将城市资金引向农村

各级部门要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发挥政府对市场缺失的弥补作用,通过建立市场主导与政策扶持相结合的城乡金融资源配置体系,综合运用贴息、减免税等政策扶持手段,引导城市、发达地区过剩的资金流向农村。

3、实现“九渠引水”

现代农业建设离不开资金投入,投入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把增加投入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措施来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那么,怎样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引导资金向农村流动则是我们要研究探讨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九渠引水”的办法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九渠引水”是指:①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继续发挥支农主渠道作用;②农业银行要以县域为主,上下辐射;③农业发展银行要扩大业务范围;④邮政储蓄银行信贷服务主要面向农村;⑤鼓励其他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到农村设立机构,发展业务;⑥支持民间资本到农村投资;⑦支持外资到农村投资;⑧发挥财政资金的补贴引导作用;⑨发挥直接融资对有效益涉农项目的支持作用。

4、坚持“五个并重”

一是金融支持与政府支撑并重;二是市场化取向与政策性支撑并重;三是加强服务与防范风险并重;四是资金支持与机构建设和机制转换并重;五是体制改革与农民素质提高并重。

5、健全“八项机制”

一是建立以金融为主体的投向机制。要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构建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充分发挥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为“三农”服务的功能。适当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鼓励各类资本进入农村金融机构。探索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新型金融组织,加大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积极解决农村贷款难的问题。

二是建立以贴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导向机制。财政对银行发放的农业贷款给予贴息。

三是建立以担保为基本条件的保障机制。由中央财政和地方出资成立各类担保公司,为银行向农村贷款提供担保,解决银行“后顾之忧”。比如:以教育为例,对农村孩子上大学的助学贷款问题,可由财政补贴15%,然后通过招标决定由哪家银行放贷。如果发放100元助学贷款,银行能收回来90元就相当于赚了5元,如果只收回80元就等于赔了5元。通过这种财政贴息的办法,对于不完全具备市场条件、尤其是农村的一些公益事业来说,无论是财政贴息还是担保,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四是建立以适度放开市场准入为主要方式的激励机制。要引入各类资本设立新的农村多种机构或网点,构筑一批新“渠”引“水”,引入良性竞争与合作机制,激活整个农村金融体系。要逐渐建立起包括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这样既有主力军,又有新生力量,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农村金融才会形成生动、活泼的局面。

五是建立以发行支农特别国债或政策性金融债为主要内容的转移机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贫困县种养业资金需求的支持。

六是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同时,要加强对支农资金的整合与监管,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支农资金的整合并不是将各种渠道的资金简单归并,而是要通过整合明确支农资金的重点投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七是建立健全农村职业教育新机制。培养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和根本保障,而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发展、劳动力转移、现代农业建设等密切相关,对于培养新型农民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农村职业教育涉及学校、企业、政府等不同主体,包括教学、就业等多个环节。因此,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必须完善农村职业教育机制,建立健全包括政府投入机制、学校教学机制、企业参与机制等在内的农村职业教育新机制,这是当前需要进行探讨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八是尽快建立农业机械重点技术推广的投入机制。根据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具有社会公益性的特点,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在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和加大技术推广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利用农机部门承担的购机补贴、保护性耕作优良工程及水稻机械化示范项目、科技支撑计划、农机科技入户工程、跨越计划和农业科技示范场等中央及地方资金项目,积极开展新机具选型配套、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服务工作,发挥项目的示范辐射作用,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二、强化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

1、农业科技在现代农业中占有突出位置

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看,政策效应的释放是阶段性的,投入达到一定水平后,效应也将出现递减,农业、农村经济增长的持久活力既靠政策,更要靠科技。有专家预测,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推广能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新的着力点。可以说,我国农业发展已迈向依靠科技引领的新时代。

18年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中国的农业最终还得靠科技解决问题。18年后的今天,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之年,实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最重要的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目前,在我国农业增长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为48%,而发达国家已达到80%。这说明我国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有着很大差距,差距存在的同时也表明我国农业发展有着巨大潜力。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不仅是农业生产发展中最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而且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根本源泉,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实践证明,现代农业科技的作用和效益是巨大的、广泛的、多方面的,既对农业生产直接的增产增收起先导作用,又对非农部门发挥间接的推动作用;既要当前效用,又有长期的持续效用。因此,科技是现代农业最强有力的支撑之一。

2、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强化科技示范带动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现代农业建设中,要改变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就必须是科技先行。一是抓好示范基地,省市县各级涉农单位,都要结合各自特点抓好1-2个示范基地,基地范围可大可小,既可以是示范园,也可以是一个示范村或几个示范村,通过示范带动,把新的农业科技信息、技术、成果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农户,展示给农民,转化为新的生产力,使广大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见实效。

3、强化科技服务,促进科技成果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农业科技只有为生产实践服务,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发挥建设现代农业的支撑保障作用。强化农业科技服务生产实践,要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抓住创新成果的适用性、推广方式的有效性和技术应用的主动性三个关键环节,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把科技人员引入生产第一线,把科学技术引入农村第一线,为现代农业提供持久强大的发展动力。

积极鼓励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到田间地头宣传农业科技,同时鼓励一部分科技人员,在保留原单位工资、职级待遇的情况下,到农村去反租倒包土地,充当科技种田试验大户,从而实现科技推广和经济收入双赢。

促进农业科技服务生产实践,必须大力增强生产经营主体的技术吸纳能力。而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最终要靠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提高他们理解、掌握、运用科技成果的能力。对此,必须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健全培训体系,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增加培训投入,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民接纳和应用技术的能力。

三、强化现代农业的生态和农业设施装备支撑

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对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山西而言,不能只盯着GDP,而应当一手抓现代农业生态建设,一手抓改善农业设施装备。

1、发展生态经济的重点是发展循环经济

强化现代农业,就必须确立生态立县,循环经济强县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把建设生态经济作为发展方向的高起点定位、发展方式上的战略性转变、发展时空上的跨世纪工程着力实施,同时,在科学发展指导下的各项建设目标和任务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更加和谐。在农业方面要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并具有特色的产业链;在工业领域,要积极鼓励乡镇企业通过循环经济变废为宝;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做到节能降耗减排,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在发展循环经济上可探索不同地区不同模式。

一是物质能量多层分级利用型。主要利用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原理,以种植促进发展养殖业。种植业产出的饲料,通过家畜家禽过腹还田,实现物质的良性循环,延长生态链条,使物质能量多级利用。

二是资源跨产业循环利用型。在产业层面大力倡导循环经济,根据资源条件和企业布局,将一家企业产生的废物变为下一家企业的原料,努力延长和拓展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间的共生耦合,实现产业间废弃资源的再利用。

三是工业清洁生产减污降耗型。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物质闭环型经济的思路,以追求生态经济效益为目的,使企业进行生产层次上物料和能源的循环,从而达到污染排放的最小化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四是复合生产生态经济型。应用生态经济学原理,通过生产——加工——还原,将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即对农副产品资源进行深加工,增值增效,又通过必要的机能补偿,保持自然——社会复合系统的平衡,实现物质的良性循环和能量的高效利用。

五是庭院生态经济型。以庭院经济为主的生态循环经济系统类型,主要有种植型、养殖型、加工型、服务型等。

六是种养节能型。以生态能转化率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率为目标,以沼气为纽带,形成物质能量的合理流动和深度加工利用:猪、牛粪进沼气池,沼气作为能源,沼液养鱼、肥田,沼渣肥田。养殖蚯蚓、培育蘑菇,蚯蚓养鸡、鸭,鸡、鸭粪喂猪、鱼。

七是立体生态结构类型。包括农作物轮作、间作、套种模式和棚室蔬菜间作模式,可以实现光、热、水、土等资源的充分利用。

2、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和支撑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受到资源、环境的双重制约和国际、国内市场的双重挑战。只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促进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才能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结构和布局;才能应对国际竞争,持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而解决农业的深层次问题;才能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把农业和农村发展真正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并对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作出了一系列部署。为此,各农业部门要积极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必须用现代物质条件助力现代农业发展。一是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五让、一规范”。“五让”是让农民走上平坦路,喝上干净水,用上卫生厕,洗上热水澡,用上清洁灶。“一规范”则是规范农村建房、节约土地。二是必须在大力抓好农田水利保护的同时,继续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合理引导农村集约用地,坚决制止破坏耕作层的农业生产行为,不断提高土壤自身肥力。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大力发展集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要加快发展清洁能源,继续增加对农村沼气建设投入力度。

3、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又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农业机械化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综观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均以农业机械化为前提,农业固定资产的大部分是农业机械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作业都是靠机械设备来完成的。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我国平均每千公顷耕地上拖拉机使用量只有6千台,而日本为470.8台、韩国为103.7台;我国平均每千公顷耕地上联合收割机使用量只有1.6台,而日本为248.7台、韩国为49.4台。我国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形成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

四、强化现代农业的人才支撑

人是最能动的因素,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发展资源,人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1、增强村班子的团队意识和竞争力

现代农业发展,应首先要创造好良好的环境,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推动农村人才团队化,发挥人才“1+1>2”效果;加强对现任干部的教育培训,以满足农村各个发展时期对人才的需要。

2、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农村任职

要有计划地从各级机关事业单位选派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农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实施“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一是解决了农业现代化中缺乏高素质带头人问题;二是加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三是帮助农村脱贫致富;四是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是培养锻炼了一大批年轻党员干部。

3、公开招考录用大学生到农村任“村官”

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尝试择优录用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村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些大学生在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从新来咋到,不适应水土,到水土相溶,生根开花,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在农村经济中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才华,也发挥了很好的带动作用。实践证明,大学生到农村任村官,既解决城市就业难的问题,也解决了现代农业和新农村人才缺乏的问题,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长远的改变农村面貌的战略举措。另外,各地还可以开展人才“四下乡”活动,即“将人才招聘到乡镇,人才网络连到乡镇,高校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建到乡镇,人才培训送到乡镇”。

4、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

目前,我国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每年还要新增600万,同时农村劳动和整体素质不高,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7%,接受过技能培训的仅占20%左右,这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将严重影响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因为没有现代化的农民,就没有现代化的农业。为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各地要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扩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规模,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的生产经营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和创业就业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和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选拔培育一大批科技明白人、经纪人和致富带头人。同时要注重发现和培育农民中高级技工、农经师、畜牧兽医师、乡土人才和专家。通过培训,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农民,能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期间农民的分工分业分化加速的新形势、新要求。

大力培训农民是为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积极转移农民,是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流动;广泛组织农民,是为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养和造就适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要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充实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完善培训机制。

5、加强基础教育,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

巩固和提高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成果和质量,继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努力扫除农村青壮年文盲,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扩大职业教育面向农村的招生规模,加大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农村类专业学生的助学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标签:;  ;  ;  ;  ;  ;  ;  ;  

“四支”: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