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钢高炉出水出泥工艺控制

南钢高炉出水出泥工艺控制

一、南钢高炉有水炮泥生产的技术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贾海宁,梁利生,张永新,周琦[1](2020)在《湛钢1号高炉炉前管理实践》文中研究表明从铁口维护管理、出铁管理、炮泥管理、炉前设备管理、主沟通铁量管理以及提高炉前作业员工技能等方面,对湛钢1号高炉炉前作业管理进行了总结。1号高炉采用对角铁口出铁或三铁口轮流出铁制度,通过加强炉前作业标准化管理和提高铁口维护技术,炉前操作技术取得了明显进步,有效地保证了铁口状态的稳定,为高炉的顺行和长寿打下了良好基础。

曲云玉,季文东,贾西明,李瑞杰,刘瑞成,曾照军,忻加坤,吴建光[2](2020)在《炉前开铁口机技术改进》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主要针对包钢8#高炉开口机在实际生产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技术改进。该项改进技术是以钻杆与连接套的配合方式为出发点,对钻杆及连接套进行重新设计,改进后的开铁口机具有提高开口效率,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节约生产制造成本等优势。

万雷,侯春雪,王迎光,田丽明,朱利[3](2019)在《安钢3号高炉铁口喷溅的治理》文中提出安钢3号高炉长期存在铁口喷溅,通过建立铁口打泥量计算模型,并与实际打泥量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计算模型的可靠性。导致3号高炉铁口喷溅的主要原因是打泥量过大、出铁速度大于铁水生成速度、开口机雾化水降低铁口通道温度、炮泥成分中焦粉的比例过低等。通过采取合理控制打泥量、铁口预钻排潮、铁口压浆等措施,3号高炉铁口喷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何俊[4](2016)在《3#高炉风口烧损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文中研究说明分析3#高炉风口烧损部位,烧损风口个数和高炉操作与原料数据,发现导致风口大量烧损的主要原因有:时间较长的计划检修、设备原因的频繁休、复风后引起的烧损;Zn、Pd负荷过高,导致风口严重上翘;焦炭灰分偏高和热强度指标偏低导致风口前端死料柱透液性变差;风口前端冷却能力不足。通过加强高炉操作与管理,降低高炉Zn、Pd负荷,更换上翘风口;提高焦炭质量;提高烧结矿质量;改进风口材质、设计,提高风口前端的冷却能力等措施,减少风口烧损数量,提高风口使用寿命。

武月清[5](2016)在《包头钢铁公司的创建与技术创新(1953-1965年)》文中指出包头钢铁公司(简称包钢)是建国初期我国三大钢铁基地之一,它的兴建与投产可视为我国现代钢铁工业早期技术发展的模式,是我国现代钢铁工业化的缩影。对包钢的研究是中国现代钢铁工业史、技术史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挖掘档案史料,系统整理与包钢相关的文献,分析包钢建设初期(1953-1965年)在时政影响下的建厂举措,考察现在的炼钢厂、炼铁厂,对包钢铁从苏联引进的技术及受到技术决策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本文系统搜集相关档案资料及未公开发表的厂志,对包钢建设初期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和归纳,分析立项建设包钢的原因,并对比当时中、苏及世界主要产钢国的冶炼技术水平,分析包钢建设初期从苏联引进冶炼技术的水平、所遇技术难题,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如何进行技术改造创新等问题。研究认为:包钢因白云鄂博存在稀土共生矿的特殊性,当时我方既无技术根基,又无参考经验,从苏方引进的技术和设备并不适应,遇到了各种技术难题,包钢的技术创新之路围绕解决这些难题展开,包钢的冶炼攻关史就是一部钢铁行业的技术进步史。再者,包钢的大规模建设适逢“大跃进”时期,一系列政治运动导致的技术决策出现偏差和错误,使中国的钢铁行业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本文对以包钢为中心的内蒙古“大炼钢铁”运动作进一步分析,总结包钢因没有遵循钢铁行业科学发展规律,技术发展受到重挫的经验教训。这些工作,弥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不足,尤其是从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角度进行综合考察,分析政治干预对技术决策的影响,指出这是前人关注较少而对包钢技术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第二、根据档案文献等资料,根据档案文献等资料,回顾包钢早期在技术能力本土化的进程中如何培养自己的工程师和工人;总结苏联工程师在包钢建设中的作用和特点;并以首任经理、技术专家型领导干部杨维做为个案进行研究,强调科学决策对人才培养、技术和事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本文文末还对包钢实际建设情况与原有设计规划及同期武汉钢铁公司的建设情况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包钢因其矿源的特殊性及政治决策的影响程度大于武钢,致使其技术的发展落后于武钢,对后续的建设影响也比较大。第三、本文把包钢的发展置于现代钢铁技术体系下进行研究,表明包钢虽在建设初期遇到种种困难,未能按最初的规划如期建成,但在北方边疆地区,包钢平地起家,不仅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当时华北地区唯一的一家大型钢铁基地,后来又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稀土工业基地和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工业企业,对于全国钢铁工业合理布局的形成,尤其是带动整个自治区为工业为中心的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不能因包钢遭受的损失低估它对钢铁技术现代化的意义。中国现代钢铁工业技术起步于从苏联引进的技术,然后逐步走上自力更生技术创新之路,其发展是在跌宕起伏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不同时期采用的技术政策对钢铁行业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总结各个阶段技术发展的特点,可看出技术决策的决定性作用;包钢的技术路线反映出中国现代钢铁工业技术发展的变迁,并对今天的技术创新,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张大伟[6](2016)在《鞍钢高炉炉缸烧穿事故介绍及预防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钢铁政策的双重制约下,国内钢铁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维持低成本运行,降低消耗,减少支出成了钢铁企业求生存的共同选择。高炉炼铁成本一般占整个工序成本的70%以上,所以高炉低成本运行以及延长高炉寿命对每个钢铁企业都至关重要。延长高炉寿命不仅可以直接节约大修费用,而且还可以降低因大修而引起的停产损失和经济效益损失。近年来,随着高炉原燃料条件改善,铜冷却壁的应用、软水密闭循环、优质耐材、全面的数据监测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国内高炉出现了一批寿命达到15年以上的长寿高炉,但炉缸、炉底的侵蚀仍不能避免,这成了制约国内高炉长寿的瓶颈。鞍钢在长达一个世纪的高炉生产历史中,随着各方面技术的不断进步,有许多曾经限制高炉长寿的问题都逐步得到解决,但高炉炉缸内衬侵蚀却一直成为高炉长寿限制环节,最近鞍钢本部三座3200m3高炉和鞍凌公司高炉均没有达到设计寿命。所以在高炉长寿工作中,在设计、施工、日常操作、长寿管理等方面还有很大欠缺与不足,长寿工作任重道远。本文探讨了炉缸侵蚀的机理、发生炉缸烧穿事故的原因、事故处理及预防措施。分别选取休风时发生漏铁的高炉、正常生产时发生烧穿事故的高炉、炉缸侵蚀严重大修的高炉、炉缸发生侵蚀采取防护措施维持生产的高炉情况作以介绍,提出了有效的预防措施、侵蚀控制措施及事故解决方案。

王庆会[7](2015)在《低风温条件下提升高炉技术经济指标》文中研究说明在能耗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高炉把降低燃料消耗,提高喷吹煤比做为降低高炉生产成本、炼铁发展进步的重要方向。通过对国内一百多座风温<1100℃的高炉进行统计,高炉燃料消耗平均水平为579.65kg/tFe,喷吹煤比仅达到138.2 kg/tFe。对于统计的风温在1050℃以下的高炉,其平均燃料比高达591.76 kg/t Fe,高燃料消耗带来了高成本和高排放。莱芜分公司炼铁厂2#高炉热风炉于1993年建成投产,其构建结构为内燃式热风炉。2006年高炉大修对其进行了加高改造,但在生产过程中设备及结构逐步破损,内部格子砖堵孔错位逐步加剧,虽然采取了多项措施以抑止风温下行趋势,但送风风温仍然逐年下降。进入2011年后,受其影响,高炉燃料消耗逐步升高,燃料比高达560kg/t以上,使高炉生产成本及利益空间迅速下降。克服风温不足的客观情况,保持高煤比水平,抑制风温下降的趋势,以降低高炉燃料消耗,不仅可以减轻焦碳负荷,也能够带来巨大的利润效益以及环保效益,在节能减排方面有积极作用,环保意义重大。

李国章[8](2013)在《某高炉炉前设备改造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某在用高炉的炉前设备系统存在问题进行的分析,通过对国内高炉炉前设备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后,提出梅钢现有炉前设备液压改造选型的必要性。文章从改造设计的总体思路、与目前的液压系统匹配、与现有的能源介质系统匹配、工艺操作系统的变化等方面进行了论证,最终根据高炉生产工艺要求,选定合适的炉前液压系统设备。设计改造后的高炉炉前液压系统采用了全液压开口机,新投用设备稳定可靠,故障率低,设备的使用寿命长,同时炉前操作更加规范,正点率高,开口操作劳动强度低、设备维护量小。为梅钢在没有大容积高炉使用经验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了装备升级,积累经验,为企业今后的大高炉建设时炉前设备的设计选型提供参考经验。

何汝生[9](2012)在《高炉铁口区域安全与寿命的主要对策》文中提出铁口异常影响高炉的炉役寿命,甚至导致安全事故。在铁口区具有合理的工艺结构、优质耐材等基础上,漏铁和断铁口、异常喷溅、铁口过浅等铁口异常现象可通过采用操作性能和使用性能良好的优质炮泥、改进炉前操作、特种炮泥治理等技术和操作对策予以克服。

梁利生[10](2012)在《宝钢3号高炉长寿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延长高炉寿命不仅可以直接减少昂贵的大修费用,而且可以避免由于停产引起的巨大经济损失。延长高炉寿命已经成为广大高炉炼铁工作者重点关注的课题。高炉长寿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影响因素很多,而高炉一代炉役寿命取决于这些因素的综合效果。本文对宝钢3号高炉长寿技术,从设计制造、施工砌筑、操作管理到检测维护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形成了具有3号高炉自身特点的长寿综合技术。在认真研究和分析1、2号高炉设计上存在的不足、并吸取世界长寿高炉经验的基础上,对宝钢3号高炉炉型设计、耐材配置、冷却设备选型、检测监控设置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优化,并大胆采用了一些长寿新技术,为3号高炉炉况稳定和长寿奠定了基础。宝钢3号高炉在炉型设计时,对设计炉型与操作炉型的结合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充分考虑到投产后形成实际操作炉型的合理性,特别在高径比、死铁层深度、炉腹角及炉身角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并对炉身中下部厚壁与炉身上部薄壁的交界处进行了圆滑过渡的处理,有利于煤气流分布的控制。3号高炉炉体冷却系统采用全铸铁冷却壁形式和纯水密闭循环冷却,按照炉体不同部位的工作环境和工艺要求,配置了不同结构型式的冷却壁和耐火材料炉衬,尤其在炉缸H1-H4段采用了新式高冷却强度横型冷却壁,并配置美国UCAR高导热性小块炭砖,为3号高炉炉缸长期保持良好的状态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宝钢3号高炉投产以来,通过强化原燃料质量管理、严格控制碱金属和锌负荷入炉、优化炉料结构,并根据不同时期的生产条件,结合高炉自身特点和难点,不断研究、优化上部装料制度和下部送风制度,控制合适的鼓风动能和炉体热负荷,实现合理的煤气流分布,从而确保3号高炉炉况长期稳定顺行,取得世界一流的技术经济指标和长寿业绩。针对3号高炉投产后冷却壁水管较早出现破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冷却系统进行了一系列优化改造,大大提高了冷却强度,改善了水质,有效缓解了冷却壁水管的破损。并通过实施安装微型冷却器、硬质压入、人工造壁、整体更换S3、S4段冷却壁等多项长寿维护措施,显着改善了炉身的长寿状况,确保3号高炉炉役中后期仍然保持规整的操作炉型,为强化冶炼创造了条件。在投产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3号高炉的炉缸一直处于良好的状态,没有像1、2号高炉第一代炉役那样一直受炉缸侧壁温度的困扰。然而随着炉役时间的延长,特别是在炉役后期超过设计炉龄后仍然保持长时间的高冶炼强度,炉缸侧壁温度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3号高炉通过进一步提高炉缸冷却强度、加强出铁口状态维护、改善炉缸活跃性、强化炉缸状态监控、炉缸压浆等多项长寿维护措施的研究和实施,保证了3号高炉在炉役后期继续保持强化冶炼的前提下,侧壁温度总体安全受控,从而有效延长了3号高炉的寿命。通过对宝钢3号高炉长寿综合技术的研究和实施,截至2012年10月,宝钢3号高炉已稳定运行了18年,累计产铁量达到6541万吨,单位炉容产铁量达到15036t/m3,目前还在生产中,创造了国内长寿高炉的记录。

二、南钢高炉有水炮泥生产的技术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钢高炉有水炮泥生产的技术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2)炉前开铁口机技术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开铁口机结构特点及相关参数
    1.1 德国TMT全液压开铁口机
    1.2 开铁口机的相关参数
2 开铁口机存在问题
    2.1 插销式的连接方式
    2.2 插销式连接方式的缺陷
3 开铁口机改进措施及效果
    3.1 对钻杆的改进
    3.2 对连接套的改进
    3.3 改进后的应用效果
4 结束语

(5)包头钢铁公司的创建与技术创新(1953-1965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时间、概念界定
    1.3 文献综述
        1.3.1 对中国现代工业史的研究
        1.3.2 对中国现代钢铁工业技术史的相关研究
        1.3.3 对包钢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方法、创新性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点
    1.5 小结
2 建国初期中国钢铁工业发展概况
    2.1 世界及苏联钢铁工业的发展
        2.1.1 世界钢铁工业生产概况
        2.1.2 苏联钢铁工业生产概况
    2.2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钢铁技术与社会概况
        2.2.1 现代钢铁工业发展的概况
        2.2.2 冶炼技术的发展
        2.2.3 新中国钢铁技术发展的特点
    2.3 小结
3 包钢立项与建设的背景
    3.1 包钢建设的主要矿产资源
        3.1.1 白云鄂博矿的发现与勘探
        3.1.2 解放前日本对白云鄂博矿的勘察与开发计划
        3.1.3 包钢选矿工艺实验
        3.1.4 白云鄂博矿在中小高炉上的冶炼实验
    3.2 国家建设包钢的决策
        3.2.1 初期建设决策
        3.2.2 建设方针变更
        3.2.3 包钢做出“以铁为主,综合利用”方针的决策
    3.3 党的领导人对包钢建设与发展的决策
        3.3.1 周恩来总理对包钢建设的重视和决策
        3.3.2 朱德视察包钢的几点指示
        3.3.3 乌兰夫担负起建设以包钢为中心的包头工业基地的重任
        3.3.4 邓小平同志提出“以铁为主,综合利用”的方针
    3.4 小结
4 包钢冶炼技术的引进与创新
    4.1 高炉建设与炼铁技术
        4.1.1 投产前的高炉冶炼
        4.1.2 投产后的高炉冶炼问题
        4.1.3 炼铁技术经济分析
        4.1.4 炼铁厂生产技术发展路线受到技术决策的影响
    4.2 投产初期平炉炼钢生产
        4.2.1 平炉生产工艺和主要炼钢技术攻关
        4.2.2 包钢与武钢经济技术指标的对比分析
        4.2.3 技术决策对包钢炼钢厂技术发展的影响
    4.3 小结
5 “大炼钢铁”运动对包钢建设影响
    5.1 “大炼钢铁”运动的时代背景
    5.2 包钢掀起了“大炼钢铁”运动的热潮
        5.2.1 反浪费运动中包钢被动修改原初设计
        5.2.2 为国庆献礼提前出铁
        5.2.3 “大、中、小包钢”一哄而起强行上马
        5.2.4 包钢开展各种自力更生的技术活动
    5.3 内蒙古“大炼钢铁”运动对包钢的影响
        5.3.1 掀起“土法炼铁、炼钢”的高潮
        5.3.2 呼和浩特钢铁厂的“快上快下”
        5.3.3 内蒙古自治区中小高炉遍地开花
    5.4 对“大炼钢铁”运动的评价与反思
        5.4.1 “大炼钢铁”运动对包钢建设的积极作用
        5.4.2 美好愿望的主观政治倾向引导技术生产决策
        5.4.3 群众运动性的生产方式影响企业正常生产
        5.4.4 科学家没有参与企业决策的权力
        5.4.5 急功近利地追求产量忽视配套发展
    5.5 小结
6 包钢早期技术能力的培养
    6.1 苏联的工程师及其作用
        6.1.1 在包钢工作过的苏联工程师
        6.1.2 苏联工程师工作的特点
    6.2 本土工程师的培养
        6.2.1 技术专家领导者的培养
        6.2.2 成立各类研究机构培养高科研技术力量
    6.3 技术工人的培养
        6.3.1 包钢早期技术工人的概况
        6.3.2 技术工人的培养
        6.3.3 第一批民族特色钢铁工人的培养
    6.4 小结
7 首任经理杨维对包钢创建的贡献
    7.1 杨维担任包钢的首任经理
    7.2 杨维在包钢创建初期所做的工作
        7.2.1 负责领导筹备包头钢铁公司
        7.2.2 主持厂区选址、确立包头钢铁公司名称
        7.2.3 带领职工进入大规模建设
        7.2.4 对包钢1号高炉出铁的贡献
    7.3 杨维的科学精神受到批判
        7.3.1 杨维的科学精神
        7.3.2 杨维因反对修改设计受到批判
    7.4 小结
8 包钢与武钢技术发展的比较
    8.1 苏联设计的包钢初步规划与实施方案的对比
        8.1.1 包钢初步规划与实施结果
        8.1.2 包钢没有完成规划的主要原因
    8.2 包钢与武钢建设发展的比较
        8.2.1 武汉钢铁联合企业基本建设情况
        8.2.2 包钢与武钢建设的比较
        8.2.3 包钢与武钢建设的后续发展
    8.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鞍钢高炉炉缸烧穿事故介绍及预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炉缸烧穿事故概况
    2.1 炉缸烧穿事故的严重危害
    2.2 国内烧穿事故概况
    2.3 国外烧穿事故概况
第三章 炉缸侵蚀机理分析
    3.1 机械侵蚀
        3.1.1 热应力
        3.1.2 机械冲刷和摩擦
        3.1.3 静压力及剪切力
        3.1.4 铁水浮力
    3.2 化学侵蚀
        3.2.1 铁水渗碳侵蚀
        3.2.2 氧化还原侵蚀
第四章 炉缸烧穿事故原因分析
    4.1 高炉设计缺陷
        4.1.1 炉缸结构性问题
        4.1.2 冷却能力与冶炼强度不匹配
        4.1.3 选用碳砖形式不当
        4.1.4 死铁层深度不合理
        4.1.5 铁口设置角度不当
        4.1.6 缺乏监测手段
    4.2 冷却壁制造及安装缺陷
    4.3 投产后操作维护不足
        4.3.1 有害元素的不利影响
        4.3.2 冷却设备漏水
        4.3.3 铁口日常维护不到位
        4.3.4 过高的冶炼强度
        4.3.5 未进行钒钛矿护炉
        4.3.6 炉缸压浆不当
        4.3.7 高炉顺行情况
        4.3.8 控制铁水成分及物理热
第五章 炉缸烧穿事故的处理方案及预防措施分析
    5.1 炉缸烧穿事故的处理方案
    5.2 炉缸烧穿事故的预防措施分析
        5.2.1 选择导热性高的碳砖或微孔结构碳砖
        5.2.2 完善在线监测方案
        5.2.3 日常维护操作中注意事项
第六章 鞍钢高炉炉缸烧穿事故介绍及预防措施
    6.1 新1号高炉炉缸漏铁概况
        6.1.1 新1号高炉基本情况
        6.1.2 漏铁情况介绍
        6.1.3 烧穿前相关情况
        6.1.4 事故原因分析
    6.2 新3号高炉炉缸烧穿事故介绍
        6.2.1 新3号高炉炉缸基本情况
        6.2.2 新3号高炉烧穿事故介绍
        6.2.3 高炉烧穿事故调查结论
    6.3 鞍凌高炉炉缸侵蚀大修情况
        6.3.1 鞍凌高炉基本情况
        6.3.2 高炉炉缸破损调查结果
        6.3.3 高炉炉缸破损调查分析
        6.3.4 鞍凌高炉长寿护炉措施
    6.4 新4号高炉护炉措施
        6.4.1 新4号高炉炉缸侵蚀情况
        6.4.2 新4号高炉护炉措施
        6.4.3 护炉效果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低风温条件下提升高炉技术经济指标(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我国钢铁工业的燃耗特点及热风温度的影响
    1.2 低风温对莱钢2~
    1.3 生产实际现状分析
        1.3.1 高炉生产燃料比较高的原因分析
        1.3.2 热风炉送风风温低原因分析
        1.3.3 入炉原燃料控制
        1.3.4 高炉操作制度和思路在风温下行的影响下适应性问题
    1.4 方案总体思路构想
2. 风温提升
    2.1 抑制风温下行的方法
        2.1.1 热风炉炉体修复
        2.1.2 加设煤气加压机保证烧炉效率
        2.1.3 冶炼强度控制
    2.2 热风炉配加富氧烧炉提升风温
3. 槽下振筛和称量系统改造
    3.1 提高振筛振幅增加筛分能力
    3.2 增加下料口挡板
    3.3 小焦筛挡料门帘改造
    3.4 通过料流判断焦炭水分
    3.5 称量纠错自动程序
4 优化工艺操作参数群
    4.1 提高鼓风动能
    4.2 提高煤粉燃烧率
    4.3 优化布料制度关注气流分布
    4.4 采用合理的造渣制度
    4.5 高顶压的使用
5 低硅冶炼
    5.1 硅在高炉内的还原机理
    5.2 铁水物理热管理
    5.3 理论燃烧温度管理
    5.4 富氧控制
    5.5 铁口操作控制
    5.6 燃料比量化操作
    5.7 炉渣性能
6. 实施效果
    6.1 运行情况
    6.2 主要技术指标及达到的水平
7. 新疆1350m3高炉炉墙结厚原因分析与处理
    7.1 炉墙结厚及其原因
        7.1.1 原燃料方面的原因
        7.1.1.1 入炉烧结矿方面
        7.1.1.2 入炉用料配料结构变化频繁
        7.1.1.3 入炉焦炭质量不稳定
        7.1.1.4 高炉锌负荷过高
        7.1.2 操作方面的原因
        7.1.2.1 采取中心加焦操作,致使边缘长期过重
        7.1.2.2 发生管道现象以及崩料和悬料
        7.1.2.3 长时间低料线作业
        7.1.2.4 结厚初期没有及时控制冶炼强度
        7.1.2.5 炉缸热制度、造渣制度控制不合理
        7.1.2.6 设备故障率高
        7.1.2.7 中心大量打水
        7.1.2.8 冷却制度不合理
    7.2 炉墙结厚处理
        7.2.1 发展边缘煤气流
        7.2.2 降料线操作
    7.3 复风开炉操作
        7.3.1 恢复过程
        7.3.2 经验教训
    7.4 炉墙结厚预防及总结
        7.4.1 经验总结
        7.4.2 预防措施
8.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某高炉炉前设备改造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及要求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要求
    1.2 国内高炉炉前设备发展概述
        1.2.1 泥炮的发展现状
        1.2.2 开口机的发展现状
    1.3 梅钢现有炉前设备系统的使用现状
    1.4 国内高炉液压与气动系统使用现状比较
    1.5 炉前技术进步的主流发展方向
2 高炉炉前液压设备设计改造的总体思路
    2.1 采用液压开口机凿岩机目的和要求
    2.2 现有凿岩机系统升级的总体设计思路
        2.2.1 采用液压凿岩机液压应具有的功能
        2.2.2 高炉炉前设备的设计改造范围
        2.2.3 凿岩机全液压系统的运用
    2.3 炉前开口机的选择
        2.3.1 工艺参数需满足的条件
        2.3.2 液压开口机的选择
        2.3.3 选定液压开口机参数介绍
        2.3.4 液压给进马达
        2.3.5 CHY2000型液压开口机介绍
    2.4 液压凿岩机与开口机大梁及铁口的匹配
        2.4.1 液压凿岩机与开口机大梁的匹配
        2.4.2 液压站凿岩机与铁口的匹配
3 炉前液压系统设计
    3.1 液压凿岩机与开口机大梁及铁口的匹配
        3.1.1 炉前液压泵能力的匹配
        3.1.2 炉前液压热负荷能力的匹配
    3.2 炉前原有液压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3.2.1 开口机旋转臂速度无法调节
        3.2.2 液压系统保压不良
    3.3 炉前液压原理图的设计
        3.3.1 炉前液压原理图的设计
        3.3.2 液压系统流量计算
        3.3.3 液压阀的选择
    3.4 炉前液压配管
        3.4.1 管道内径和壁厚理论计算
        3.4.2 管道尺寸和连接方式选用
    3.5 液压系统的综合匹配
4 炉前能源介质系统
    4.1 炉前能源介质控制控制系统基本原理
        4.1.1 梅钢高炉采用的能源介质控制系统
        4.1.2 炉前能源介质的选用
        4.1.3 炉前能源介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
        4.1.4 YWH1000A水雾化动力系统介绍
    4.2 炉前能源介质控制系统的匹配
        4.2.1 压缩空气系统的匹配
        4.2.2 水系统的匹配
        4.2.3 稀油润滑系统的匹配
        4.2.4 干油润滑系统的匹配
5 操作使用工艺变化
    5.1 炉前操作总体介绍
        5.1.1 炉前总体布局
        5.1.2 炉前设备操作
    5.2 开口机凿岩机系统操作改变
        5.2.1 开口机小车进退动作的比较
        5.2.2 开口机凿岩机部分的比较
    5.3 开口机能介控制系统操作改变
    5.4 开口机总体操作系统改变
        5.4.1 原开口机操作步骤
        5.4.2 改造后开口机操作步骤
        5.4.3 改造后开口机操作的改变
    5.5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成果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宝钢3号高炉长寿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高炉炼铁概述
        1.1.1 我国现代高炉炼铁技术发展概况
        1.1.2 世界大型高炉概况
        1.1.3 高炉炼铁原理及工艺概况
    1.2 高炉长寿概述
        1.2.1 国内外高炉长寿概况
        1.2.2 高炉长寿限制性环节
        1.2.3 高炉炉缸烧穿事故
    1.3 课题提出与研究内容
        1.3.1 课题提出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宝钢3号高炉长寿设计技术
    2.1 高炉炉型设计
        2.1.1 合适的高径比(Hu/D)及死铁层深度
        2.1.2 合理的炉腹角(A)及炉身角(B)
    2.2 高炉炉衬设计
        2.2.1 炉缸、炉底耐材设计
        2.2.2 风口及炉腹
        2.2.3 炉腰及炉身
    2.3 高炉冷却系统设计
        2.3.1 冷却设备形式
        2.3.2 冷却系统类型
    2.4 高炉检测系统设计
        2.4.1 冷却系统的检测
        2.4.2 炉体炉缸温度的检测
    2.5 宝钢3号高炉设计的改进方向
    2.6 小结
第3章 宝钢3号高炉制造及施工技术
    3.1 宝钢3号高炉冷却壁制造技术
        3.1.1 原料化学成分控制
        3.1.2 球化剂的选择
        3.1.3 冷却水管材质及防渗碳处理
    3.2 宝钢3号高炉炉缸耐材施工技术
        3.2.1 炉缸炭砖砌筑标准
        3.2.2 宝钢3号高炉炉缸炭砖施工技术
        3.2.3 砌筑质量对炉缸长寿的影响
    3.3 制造及施工的改进方向
    3.4 小结
第4章 宝钢3号高炉稳定操作技术
    4.1 原燃料质量管理
        4.1.1 提高原燃料质量,优化炉料结构
        4.1.2 严格控制入炉碱金属和锌负荷
    4.2 优化煤气流分布,确保炉况稳定
        4.2.1 宝钢3号高炉操作难点
        4.2.2 优化装料制度,保证煤气流分布合理
        4.2.3 优化操业参数,控制炉体热负荷稳定合适
        4.2.4 优化送风制度,控制适宜的鼓风动能
        4.2.5 调整效果
    4.3 精心操作,趋势管理,确保炉温稳定充沛
        4.3.1 炉温管理标准及调节手段
        4.3.2 炉温趋势管理
    4.4 优化炉渣成分
    4.5 强化设备管理,降低休风率
    4.6 宝钢3号高炉操作实绩
    4.7 小结
第5章 宝钢3号高炉炉身维护技术
    5.1 宝钢3号高炉冷却壁破损状况及原因分析
        5.1.1 冷却壁破损状况
        5.1.2 冷却壁破损的原因分析
    5.2 宝钢3号高炉冷却系统优化
        5.2.1 提高水量水压,提高冷却强度
        5.2.2 增设脱气罐,提高脱气功能
        5.2.3 优化水处理技术、改善水质
    5.3 炉身长寿维护技术
        5.3.1 安装微型冷却器
        5.3.2 硬质压入及人工造壁
        5.3.3 整体更换冷却壁
        5.3.4 破损冷却壁的及时发现和分离
    5.4 小结
第6章 宝钢3号高炉炉缸维护技术
    6.1 炉缸长寿维护操作
        6.1.1 合理炉缸冷却强度控制
        6.1.2 合理的出渣铁制度及铁口状态维护
        6.1.3 炉缸活跃性控制
    6.2 炉缸状态监控
        6.2.1 加装炉缸电偶
        6.2.2 水系统安装高精度电阻
        6.2.3 完善炉缸炉底侵蚀模型
        6.2.4 建立炉缸炉底残厚计算模型
    6.3 炉缸压浆
        6.3.1 大套下压浆
        6.3.2 铁口压浆
        6.3.3 炉缸压浆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成果
作者简介

四、南钢高炉有水炮泥生产的技术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湛钢1号高炉炉前管理实践[J]. 贾海宁,梁利生,张永新,周琦. 炼铁, 2020(02)
  • [2]炉前开铁口机技术改进[J]. 曲云玉,季文东,贾西明,李瑞杰,刘瑞成,曾照军,忻加坤,吴建光. 包钢科技, 2020(01)
  • [3]安钢3号高炉铁口喷溅的治理[J]. 万雷,侯春雪,王迎光,田丽明,朱利. 炼铁, 2019(01)
  • [4]3#高炉风口烧损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A]. 何俊. 2016年第四届炼铁对标、节能降本及相关技术研讨论文集, 2016
  • [5]包头钢铁公司的创建与技术创新(1953-1965年)[D]. 武月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6(12)
  • [6]鞍钢高炉炉缸烧穿事故介绍及预防措施[D]. 张大伟. 辽宁科技大学, 2016(03)
  • [7]低风温条件下提升高炉技术经济指标[D]. 王庆会. 辽宁科技大学, 2015(06)
  • [8]某高炉炉前设备改造设计[D]. 李国章.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7)
  • [9]高炉铁口区域安全与寿命的主要对策[A]. 何汝生. 2012年全国高炉长寿与高风温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2
  • [10]宝钢3号高炉长寿技术的研究[D]. 梁利生. 东北大学, 2012(07)

标签:;  ;  ;  ;  ;  

南钢高炉出水出泥工艺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