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与专业化的几点思考_高校辅导员论文

关于促进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与专业化的几点思考_高校辅导员论文

关于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辅导员论文,几点思考论文,队伍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中央16号文件。这是新时期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献,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中央16号文件颁布实施六年多来,在各部门、各地方、各高校的共同努力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初步实现了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

但是,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期以来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成为制约辅导员队伍发展的瓶颈。构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是突破辅导员队伍建设瓶颈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辅导员队伍素质的关键所在。这里,笔者结合在山东大学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实践和在全国一些高校进行的调研,谈几点思考。

一、党的十六大特别是中央16号文件颁布以来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所取得的进展

中央16号文件颁布实施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新进展、新成效,形成了全面、深入、创造性发展的良好态势,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

我们可以从七个方面来看近年来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的进展。

第一,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辅导员队伍建设,全国上下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政治环境。2005年初,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胡总书记专门就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使他们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2005年12月,胡总书记又对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作出了重要批示,指示要从思想认识、体制机制、明确政策、培养人才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调动广大辅导员的积极性,提高辅导员工作水平。2006年4月底,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在上海召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对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了全面部署。2010年5月29日至30日,经中央批准,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又联合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在座谈会召开之前,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题审议了关于中央16号文件下发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况和下一步工作安排的报告,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在思想上不能放松,在工作上不能懈怠,要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在全国各级党政主管部门和各高校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政治环境。

第二,国家关于高校辅导员的角色性质、工作定位和岗位设置的认识更加明确、政策不断完善。中央16号文件颁发以后,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等有关部门单独或联合迅速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等17个配套文件和多个相关规定,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教育部共颁布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文件近40个。2006年9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了《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规定》明确了辅导员的角色性质——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新一轮的全国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中,教育部2007年发布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暂行办法》[1]。《办法》对辅导员作了单独的明确规定——辅导员工作既是教师岗位,又是管理岗位。辅导员可以两条腿走路,既可以走专业技术系列,也可以同时走行政职级系列。这些文件的出台,从国家政策层面上,为辅导员工作和队伍建设提供了明确的保障。

第三,辅导员队伍数量大幅增长。根据教育部统计,2009年底,全国专职辅导员数量已达到十万人。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数为2285.15万人(教育部网站截至2010年底的统计数字),专职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约为1∶200。各高校还聘用了兼职辅导员3.13万人,研究生兼职辅导员4千余人,本专科班主任20余万人,研究生班主任近万人,与专职辅导员一起共同构成了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织保证[2]。从业人员比2004年增长了一倍多,质量也有很大的提高[3]。

第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这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专业教育培训方面。中央16号文件颁发以来,全国分别选拔了四千名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一百四十八名优秀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的博士学位。还累计派了四百余名辅导员骨干到英国、美国进行辅导员工作研修。教育部于2007年在全国设立了首批二十一个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立足于各省、辐射全国,对辅导员进行培训。目前,岗前培训、日常培训、骨干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格局已经形成[4]。

二是在科研方面。教育部在人文社科研究专项经费当中,增设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并在其中专门设立针对专职辅导员的研究项目,鼓励支持辅导员骨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高校人文社科专项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类每年经费三百万,其中一百万面向全国辅导员进行招标,中标以后每个课题组给予一万元资助。另外各地区各高校也普遍设立了辅导员工作的专项经费,用于支持辅导员开展工作研究。

三是在职务职称方面。在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中,相当多的高校实行了“岗位单列、序列单列、评议单列”,为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发展铺就了道路。

四是在行业组织方面。在教育部指导下2008年7月成立了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研究会秘书处设在山东大学。研究会成立两年多来,开展了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优秀论文评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处长论坛、辅导员国内高校交流等品牌活动,搭建了高校辅导员工作交流和形象展示的平台,有力地推动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2009年底,研究会申办的《高校辅导员》杂志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为正式刊物,并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指导性期刊”。

第五,辅导员队伍建设成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效果明显。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的成效一方面体现在队伍本身,另一方面体现在工作对象,即对学生的培养。可以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09年5月2日,胡总书记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评价我们当代大学生确实是“我国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一支力量”,确实是“值得信赖,堪当重任,大有希望”,就是基于大学生在几个重大事件(如奥运会、抗震救灾等)中的良好表现。李长春同志在今年5月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又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面貌发生可喜变化,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从以上领导的评价可以说明,大学生的良好表现反映了我们这些年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所取得的工作成效。因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搞好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工作水平也会提升,他的工作成效在其工作对象——大学生身上也会充分体现出来。正如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会长、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朱正昌所说:“这些年在一系列大事、难事、急事等重大考验关头,高校青年学子身上的优秀品质更加集中凸现出来,原因在于党和国家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坚持不懈地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形成了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合力。”[5]

第六,辅导员的社会声誉获得好评。2008年、2009年的几个重大事件检验了辅导员工作的成效,也使辅导员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声誉。比如,两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入围候选人的事迹材料在新华网上公示期间,组委会接到了无数的电话、信件和电子邮件,其中有许多是来自已经毕业的学生,他们的信函中大都有这样的一句话:“我要感谢我的辅导员……”[6]。可以说辅导员的社会形象进一步树立起来了。

第七,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工作)学科建设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决定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思想政治教育等6个二级学科。2010年7月19日至20日,教育部思政司在东北师范大学举行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导论坛。论坛指出,经过2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学科体系逐步完善,培养层次业已齐全,学科队伍日益壮大,人才培养富有成效,科研成果不断丰富,学术影响力显著提高,群众性学术研究团体健康发展[7]。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66个,硕士点270个[8],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在看到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辅导员队伍建设中长期以来并且目前仍不同程度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9]:

1.专职不专,兼职不兼

专职辅导员很大一部分精力是在做本职工作之外的事情。由于辅导员往往隶属某个院系,当该院系人员不足时,辅导员就可能被作为院系有些部门的“勤务兵”,较多地从事了院系的其他一些日常工作、教务工作等杂务,这种状况必然会影响到辅导员本职工作的开展。专职辅导员尚且如此,兼职辅导员就可想而知了。

2.队伍不稳,流动过快

笔者近年来曾到各地不少大学做过调查,发现真正想把辅导员作为终身职业的人数量不多。多数辅导员工作几年后就想调离辅导员岗位,走不了的,工作年限一长,常常产生所谓的“职业倦怠”。

3.辅导员工作专业水平不高,学科支撑不够

辅导员队伍人员流动过快,不可避免地导致业内工作经验积累不足,工作研究程度不深。另外,虽然不少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学历学位层次已有较大提高,但多来自于非思政教育专业,与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需大大充实提高。从学生工作队伍的整体情况来看,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程度还不够,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支撑学科有待深入发展。

4.自我评价低,社会认可度不高

由于目前我国不少高校的辅导员队伍业内发展机制尚未完全形成,辅导员不能在业内成就事业,实现自我发展,达到职业高峰,导致辅导员自我评价较低,职业荣誉感不强。同时,在许多人看来,辅导员所从事的工作是谁都可以干的琐碎事务,层次不高,不需什么专业背景,由此使得辅导员职业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和尊重,造成了辅导员工作的社会认可度不高。

进行了这么多年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为什么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些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笔者认为这与曾经流行一时的所谓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八字方针”所代表的建设指导思想有很大关系,这八字方针就是“高进、严管、精培、优出”(含义是:“高进”,高学历者进入;“严管”,严格管理;“精培”,精心培养;“优出”,优秀者输出)。笔者认为造成以上那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最后这两个字——“优出”!也就是说,把建设的目标或建设的结果定位为“优出”!

“优出”这个提法至少包含三层含义。第一个含义:优走,干得好的让你离开这个队伍,这里隐含的意思是,如果一位辅导员在这个队伍中干了多年而没离开的话,那肯定是干得不够好,这样就会打击仍在这个队伍中工作的人的士气;第二个含义:去优,即“优出”去的地方肯定要比现在的辅导员岗位好;第三个含义:寻优,以“优出”为建设目标,就意味着在这个行当里找不到职业发展目标、发展高峰,只有到行业外去寻找发展出路,这是最关键的含义。

以“优出”为建设目标的理念是建立在对辅导员工作的如下定位之上:即辅导员工作是一个不需什么专业的工作,一个过渡性的工作,一个与一定年龄阶段的人即青年人相联系的工作。这种错误定位与把辅导员工作混同于共青团工作有很大关系。

以“优出”为建设目标将导致什么结果呢?它导致广大辅导员为了出行而入行,仅把辅导员工作作为过渡性的跳板,向往到业外去寻求自己的职业发展。而这样的建设结果和我们的现实要求发生了强烈反差。一方面,党和政府非常关心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作为高校的首要问题,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高校的目标,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从学生本身来说,他们正处于成长时期,确实需要有人指导以获得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辅导员是高校中实施“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任务的一线人员,是我们多年来花大力气建设的对象,本应扎实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岗位,但这个队伍中却长期存在着诸如“专职不专、兼职不兼”,“流动过快,队伍不稳”,“工作水平低,学科支撑弱”,“自我评价不高,社会认可度低”等困扰队伍建设的问题。造成这种反差强烈结果的主要原因就是把辅导员工作定位于非专业性的工作、过渡性的工作、年轻人干的工作,并且以“优出”为导向作为队伍建设的目标,所以始终走不出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的困境。

三、辅导员队伍建设应该坚持走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中央16号文件的配套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中指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笔者认为,辅导员队伍如果以“职业化、专业化”作为建设目标,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这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根本方向。那么,职业化、专业化的基本内涵是什么?职业化、专业化的建设导向与“优出”的建设导向有什么差别?

1.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基本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职业”一词是这样解释的:“①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②专业的,非业余的。”[10]而对职业化,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百度百科上在总结了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后,这样解释“职业化”:职业化就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即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具体讲,职业化包含职业化素养、职业化行为规范和职业化技能三个部分内容[11]。关于什么是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目前学术界的看法也不尽一致。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1)辅导员职业化就是把辅导员岗位作为一项可以终身从事的职业来对待,催生终身从事辅导员工作的稳定的职业辅导员队伍。(2)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是指按照社会分工和相应的从业标准,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教师或干部的工作成为长期或终生所从事的职业过程[12]。

笔者认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第一,辅导员队伍应该有规范的从业标准,有相应的职业化组织和制度保障;第二,辅导员这项工作可以作为从业者终生从事的行业,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可以以此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实现人生价值,达到职业高峰;第三,辅导员工作应该是具有普遍原理和专业技术相结合的专门职业,从业人员应该具有相应的职业资质、职业能力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也就是说,辅导员的职业化就是标准化、终身化、专门化。

2.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基本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专业”一词是这样解释的:“①高等学校的一个系里或中等专业学校里,根据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的分工把学业分成的门类。②产业部门中根据产品生产的不同过程而分成的各业务部分。③专门从事某种工作或职业的。”[13]百度百科中按照现代广泛运用的利伯曼“专业化”标准的定义解释,指出:所谓“专业”,就应当满足以下基本条件:一是范围明确,垄断地从事于社会不可缺少的工作;二是运用高度的理智性技术;三是需要长期的专业教育;四是从事者个人、集体均具有广泛自律性;五是专业自律性范围内,直接负有作出判断、采取行为的责任;六是非营利性,以服务为动机;七是拥有应用方式具体化了的伦理纲领[14]。有研究认为,辅导员的“专业化”主要是针对辅导员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而言的。就像律师、医生等高度专业化的职业一样,高校辅导员是一个多门专业知识和技能(如成长心理、学习心理、职业心理等专业以及人际交往、演讲、社团组织、宣传、心理咨询等技艺)综合又自成专业体系的一个社会职业岗位,上岗者必须经过专门的教育和培训,掌握专门的知识,形成专门的技能,对高校学生遇到的事情的理解比其他任何人都更深刻,对困扰学生的问题的了解比学生本人更加透彻,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经验为学生提供指导,并能为学生所接受[15]。

笔者认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不经过专门的学习训练,就做不好这项工作;二是从业者可以通过在这项工作中长期工作,积累丰富的经验,掌握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形成知识沉淀,成为某一方面的具有专门造诣的、这一行业的行家里手。

3.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建设导向与以“优出”为建设导向的根本区别

以职业化、专业化作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目标的理念是建立在对辅导员工作如下定位基础之上:首先,辅导员这种工作岗位在大学里面是不可或缺的;其次,从事这类岗位的人,可以在这个岗位上干一辈子;再次,从事这个岗位的工作需要具有与其他工作岗位所不同的专门的知识与技能。

职业化、专业化的建设理念是引导从业者终身从事这个行当,是希望在这个行当里能够留住优秀人才,并且把这个行当发展得和其他行当水平相当,有相同的社会声誉,人们在这个行当里可以找到职业高峰,获得社会认可。只有这样才能把辅导员这个行当建设好,才能够把社会上的优秀人才吸引到这里来,才能履行好辅导员工作所承担的社会职责。由此可以概括出反映以职业化、专业化为建设目标的新“八字方针”:“高进、严管、精培、优升”。“优升”是指优秀人才在业内的良好发展。两个“八字方针”虽然仅一字之差:“升”和“出”,却反映出根本不同的信息。以职业化、专业化作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目标,与以“优出”作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目标,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建设理念,是建立在对辅导员工作两种不同的认知之上,它们形成两种不同的职业导向,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不同的政策指向、不同的发展方向、不同的从业心理和工作状态等。

当然,以“职业化、专业化”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目标的理念,绝不反对辅导员向校内外其他专业领域、工作岗位的横向、纵向的流动。高素质的、业绩好的辅导员成为校内其他工作领域尤其是党政管理部门关注和选调的对象,是一种令人欣喜的自然结果。但是,它希望这种流动是建立在双向选择基础之上并且是与其他行业间人员流动一样的正常的业际流动,它反对的是以“优出”为目标所导致的,把辅导员工作作为过渡性跳板,为出行而入行的向业外的目标性流动。

四、当前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需要开展的几项工作

从目前情况看,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还应着力进行如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更加深入扎实地贯彻落实好中央16号文件提出的各项任务和现行的有关政策措施

李长春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比,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相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较大差距[16]。我们对此必须保持清醒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方面,国家政策环境尚需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对国家已出台的各项政策,各部门各高校尚需进一步落到实处。应该说,对文件政策的落实,各地各高校的情况很不平衡,比如按照1∶200配备专职辅导员的要求在一些地方和一些高校还没有落到实处,辅导员双重身份、双重管理、双线发展的相关政策也还需要进一步落实。

(二)尽快研究制定高校辅导员职业标准

职业标准在整个国家职业资格体系中处于核心位置,起着导向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辅导员工作作为一项专门的职业,要实现职业化、专业化的建设目标,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符合辅导员工作实际、与辅导员工作性质相匹配的多维度的职业标准。

建立科学的辅导员职业标准是辅导员从一种工作变为一种“职业”、“专业”的基本标志,是辅导员具有不可替代性的重要依据,是使辅导员如同教师、医师、律师、工程师等专门行当的“专业工作者”一样确立独立职业形象、专业地位和社会地位的重要前提。

建立辅导员职业标准不仅为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明确了方向,也为辅导员是否达到职业化、专业化要求提供了一个衡量的依据。

同时通过设立统一的高校辅导员职业标准,有利于辅导员自身在职业定位上由那种“过渡性”、“非专业性”、与一定年龄相关的观念,向长远的、专业的、终身事业的认识转变,树立高层次的职业理想,消除工作上的短期行为和任意行为,重视自己的工作。

职业标准的编制应当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运用职业功能分析法,按照模块化、层次化、国际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使国家标准成为以职业必备能力为基础的,具有动态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的职业标准[17]。高校辅导员职业标准应主要包括职业概况(含职业名称、职业等级、职业胜任能力特征、职业通用管理能力、职业培训和职业鉴定要求等)、职业基本要求(含职业基本道德规范、职业意识、职业心态、职业基础知识、工作要求等)等内容。

(三)进一步完善辅导员业内发展的长效机制

各级政府和各高校领导者、管理者应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建立长效机制,从而使辅导员在业内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吸引优秀人才进入辅导员行业。目前要建立、完善五项机制,即聘用、考评、培养、晋升和奖惩机制。

1.聘用机制

聘用机制包含准入条件、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等内容。准入条件是指进入该行业的基本要求,除了明确的“硬”约束,如政治面貌、学历等条件外,还应有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方面的条件。辅导员工作是综合性工作,辅导员岗位是复合型岗位,这就决定了辅导员要充当多种角色,即思想政治工作者、教育者、指导者、管理者、研究者等。这要求从事辅导员工作应具备多方面的能力与素养,如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理论素养、口头、书面表达与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与实际动手能力、学习研究能力、文体特长等。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要通过甲乙双方的契约形式进行确定。

2.考评机制

考评机制包含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履行职责的情况以及如何实事求是地将履职情况反映出来等问题。辅导员工作考评内容的设置应全面、科学,完善的辅导员工作考评机制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有着重要意义。通过以评促建,以考促管,可以建立竞争择优、有效激励、充满活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人机制。

3.培养机制

完善辅导员培养机制,加强辅导员培训工作,是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升辅导员育人能力和工作水平的重要保障,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要制定科学的辅导员培训培养规划,设立专项经费,以教育部举办的全国辅导员骨干示范培训为龙头,以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举办的培训为重点,以高校举办的系统培训为主体,与学习考察、学位进修、科学研究、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相结合,逐步构建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18]。培训内容包括职业基础知识、职业技能和相关职业素养三部分。职业基础知识是指从事辅导员职业所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信息,职业技能是指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成为一名合格辅导员所必需的技能,职业素养是指辅导员应具备的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职业作风、职业形象与气质、开阔的视野等内在素质。

4.晋升机制

晋升机制包含辅导员岗位的职业发展阶梯以及如何在职业阶梯上发展等问题。现在人事部、教育部已明确规定,辅导员可以同时在教师序列和管理序列两条道路上发展,这是新一轮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中的一大亮点。山东大学在2006年制定的《关于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家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规定,辅导员可以同时走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序列和党政管理序列。作为思政教师,可以获聘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专业技术职务;作为党政管理序列,可以获聘一至五级辅导员,即科员、副科、正科、副处、正处等行政职级。

5.奖惩机制

奖惩机制包含对工作业绩好的辅导员如何激励,对业绩不好或出现重大失责者如何惩处等问题。对考核业绩好的,应给予奖励,可以有各级荣誉与物质奖励;业绩不好者给予诫勉,直至解聘;对重大失责者必须给予相应的惩处。

如果将以上五大机制进行科学又合理的设计,并稳妥又扎实地予以实施,充分实现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目标要求,就能够充分调动辅导员工作和发展的积极性,吸引优秀人才终身从事辅导员工作。

(四)着力加强辅导员工作的支撑学科建设

要提高辅导员行业的专业化程度,必须要有相应的学科支撑。一方面要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科建设也必须进一步细化、深化。细化、深化的方向应该与辅导员所从事的职业化、专业化内容更加一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这个行业里的规律掌握得更好,把辅导员工作开展得更有高度、更有广度、更有深度,工作才会得心应手。

笔者认为,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学生工作中的核心性工作,其实现形式是寓教育于引导之中;第二是大学生发展指导,这是学生工作中的主体性工作,其实现形式是寓指导于辅导之中;第三是学生事务管理,这是学生工作中的基础性工作,其实现形式是寓管理于服务之中[19]。据此,可以形成、发展三个学科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大学生发展指导学和大学生事务管理学。对辅导员的教育培养应该包括三个层面的知识,即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础知识应当包括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和法学等学科的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包括与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相对应的三个学科方向的知识,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大学生发展指导学和大学生事务管理学,辅导员们要围绕这三个大的方向作深入学习和研究,奠定好学生工作的专业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就是在专业基础三个学科方向上深入其中某一方向,作为辅导员深入研究和探索的专业主攻方向。建立系统、科学、成熟的辅导员相关专业学科体系意义重大,这既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理论基石,也是推进辅导员队伍走向职业化、专业化的学科保障。

以职业化、专业化为目标,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是建设和完善学生人格培育体系的要求,也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举措。随着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辅导员岗位将成为学校中不可或缺、具有吸引力的工作岗位,辅导员工作将成为优秀人才能够终身从事的事业,辅导员队伍也将成为一支职业化、专家型的队伍。

标签:;  ;  ;  ;  ;  ;  ;  

关于促进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与专业化的几点思考_高校辅导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