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轨经济理论对国有企业改革战略研究的补充_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转轨经济理论对国有企业改革战略研究的补充_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国企改革策略研究对过渡经济理论的补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企改革论文,策略论文,理论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时期”,并指示我们“要努力把这一艰巨的转变过程尽量缩短一些,把其间可能付出的代价尽量减少到最低限度。”(注:马洪:《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序》,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年版。)适应新旧体制转变及经济改革的客观要求,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为研究对象的过渡经济理论应运而生。本文仅讨论一下过渡经济学研究和国有企业改革策略研究的内在关联与相互补充问题。

一、过渡经济理论的初步成就

中国的过渡经济理论,是指中国社会主义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渡过程的研究的系统总结。具体说,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过渡形态,就成为中国过渡经济理论的研究对象;探索如何减少代价、加快这一过渡,就成为中国过渡经济学的历史使命。中国改革20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突破,改革战略方向、目标、道路问题已经明确,在这种条件下,深入考察改革的过程、探索改革的最佳路径,就成为中国过渡经济学的主要着眼点。

一种理论,首先要进行范畴概念创新,并以此作为理论发展的逻辑起点,才能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或独立的理论分支。中国学者成功地吸纳了西方新制度学派和公共选择理论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以利益分配为主要线索,考察了中国的改革过程,提出了“改革成本”的范畴,为过渡经济理论奠定了概念基础。中国学者把改革带来的好处看作是“改革收益”,把改革付出的代价看作是“改革成本”,这样改革能否进行就取决于改革收益与成本的比较,改革最佳路径的选择归结为改革成本最小化的问题。随着认识的深化,改革成本这一概念得到了进一步扩展,丰富了过渡经济理论的内涵。中国学者把由于搜寻信息、学习新制度安排,改变旧制度需要重新签约而花费的代价,称作实施成本,并指出它是改革激进程度的递减函数,改革速度越快,改革过程的信号扭曲越小,越有利于降低改革成本。在这里,激进式有明显优势。把由于利益冲突、克服改革阻力所花费的代价,称作磨擦成本,并指出它是改革激进程度的递增函数,改革越激进,招致反对的人越多,改革的阻力越大,从而花费的成本越大。在这里,渐进式可能最优。

中国学者从“改革成本”概念引出了“帕累托改进”问题。使人受益、较少或没有人利益受损害的改革,称作“帕累托改进”;而“非帕累托改变”则是一部分利益集团受到损害的改革。降低改革成本的努力,可以被看作是向“帕累托改进”的趋近。这样,过渡经济理论研究就获得了一种比较简单的形式,使新旧体制转换过渡真正赋予了经济学的逻辑意义。

中国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改革成本相对低,而降低成本的做法是减少受损害的人数及受损害的程度,即改革方案趋近“帕累托改进”。围绕着这一思路,过渡经济理论对中国改革路径作出了具体的解释。

1.增量双轨演绎,利益替代

“增量”有双重涵义:一是外延增量改革,指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外部发展新的经济成分,并按市场关系进行活动,如在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二是内涵增量改革,指在旧经济体制内部允许新的经济因素存在和发展,如国有企业按承包合同上交包干任务完成之后的增量部分,按市场规则定价、销售和分配。“双轨”是指增量改革使国民经济形成了两个部分:一是率先改革的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新经济部分,它的存在说明改革是在旧制度之外进行的,没有受害者和旧制度惯性阻力,可以维持发展必要的速度;二是改革滞后的行政命令仍起作用的旧经济部分,它的存在说明改革是在尊重原有体制界定的利益格局前提下进行的,一般没有受害者,起到一种维护稳定的作用。“演绎”是指新旧经济两个部分在不同的时空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兼顾了发展和稳定的同时,通过增量改革逐步演绎扩大着市场关系。

所谓“利益替代”,是指新经济部分由于其效率高、速度快,必然导致作为增量的市场经济比重越来越大,作为存量的计划经济比重越来越小;国民收入和居民收入越来越多地来自新经济部分。这样,国家和群众可以通过各种渠道用新经济部分提供的收入弥补旧经济部分收入的下降,有效地缓解改革攻坚战内部引起的利益冲突,到了一定时期,旧体制在整个经济生活中存在的意义相对变小,就会发生新旧体制的根本转换。中国学者把这种改革称作“改革的国内外援”或“利益替代改革战略”,它使中国走出了一条风险少、阻力小、成本低、趋近“帕累托改进”的改革路径。

由此可见,增量先行、双轨并存、利益替代,逐步演绎扩大市场关系,是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的根本特征。

2.体外扩展新质,利益诱导

“体外扩展新质”是指选准起点环节、遵循一定次序、通过试验推广,在旧体制外围逐步发育市场机制和市场力量。这是80年代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的最大成功之处,也是中国改革的特色。中国体外增量改革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首先选准起步环节,限定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试验,积累经验,然后按照次序逐步向更大范围内推广扩展,呈现出了先农村后城市、先沿海后内陆、先局部后全局的梯度推进的格局。这种选择,由于它分解了改革难题,暂时绕开了改革难点,“软化”了改革约束条件,限定了旧体制在空间上的扩张性,集中优势力量于局部,实行各个击破,从而使局部均衡在时空上迅速扩散,取得了成功。

这种改革模式,由于起步环节成本低、阻力小、风险少,趋近“帕累托改进”,易于取得成功,它所引起的“收入效应”、“示范效应”;必然影响和带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学者把它称之为“诱致性改革”或“利益诱导性的制度变迁”。

3.体内冻结旧质,利益调整

“体内冻结旧质”,是指以“包干”、“承包”为主要形式的放权让利改革,由于发生在双轨制大环境下,悄然无声地在旧体制内演绎市场关系,在不损害任何一方利益的情况下,促使中央、地方和企业之间的命令服从关系变成了合同契约关系,导致计划经济制度只对体内存量部分发生作用,增量部分已由市场经济规则来界定,从而使计划经济在时间上持续性冻结了。体制旧质冻结之后,随着资产增量部分不断增长,旧体制存量部分比重越来越小,同时计划经济规则也会趋向消亡,这就为计划经济的产权制度向市场经济的产权制度转变提供了过渡形式。中国学者关于计划权利和计划义务是否可以交易的争论,大大深化了这一理论的内涵。

放权让利原本就是一种以利益调整为核心的松动性改革,由于它转移分散了成本,减少了阻力,降低了风险,在改善了原体制效率的同时,为经济市场化提供了过渡形式,从而成为一条成功的改革路径。这是80年代体内增量改革最大成功之处,也是整个改革的一大中国特色。

4.补贴化解阻力,利益补偿

通过财政补贴、政策赎买等办法给改革受损者以利益补偿来化解阻力、降低风险、趋近“帕累托改进”,也是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一大特色。但是,补贴赎买即是支付成本,财政必须支付一大笔“改革基金”,政府负担是很沉重的。另外,补贴赎买还容易导致利益攀比的困扰。有些人相对利益下降就引起失落感、失衡感、红眼病。由此导致“比价复归”、“大锅饭复归”。因此,这种改革模式只能是一种补救措施,必须把它控制在一定限度内。

总之,从体外培育发展市场经济的新质,在体内冻结缩小计划经济的旧质,辅之以必要的补偿措施以化解改革阻力,通过增量双轨逐步演绎市场关系来实现新旧体制根本转换的渐进式改革,由于利益的诱导、调整、补偿、替代,实现了成本低、阻力小、风险少的平稳过渡,是一条成功的改革路径。这种理论解释,不仅是中国改革道路的总结概括,而且是中国过渡经济理论雏形。

二、过渡经济理论尚不成熟

1.留下了理论空间

中国学者肯定渐进式改革及其实施战略,并不是承认其一定最优。不少学者明确指出它的局限性:由于它主要依赖于增量改革,但终究不能回避存量改革;由于它侧重边际均衡、局部推进,但最终要实现的却是整体目标;由于它突出利益诱致,但非强制性改革不足以攻克的难题只好暂时绕开。这样,就必然为今后改革积累下了一系列“体制硬核”,集中表现在国有企业改革步履艰难上。过渡经济理论对渐进式改革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论证,而对国有企业体制的转换这一存量改革的研究还十分薄弱,留下了一块极其重要的研究空间。

2.实证性考察不足

中国学者认识到,过渡经济理论还停留在一般理论讨论上,实证性考察明显不足,缺少充分的经验证据。这一弱点,反映了过渡经济理论研究,偏重制度变迁的概括理解、构筑体系,忽视调查研究、材料积累;偏重总结过去、分析解释,忽视深入现实、探索出路。因此,过渡经济理论研究,只有在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实践中,逐步获取理论创新的灵感和理论体系的形成,才能克服实证性不足的缺点。

3.方法论有些偏颇

中国学者特别是一批中青年学者引进、借鉴和吸收西方经济学中新的理论方法,对中国改革过程作出了不少精采的分析和解释,推动了过渡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但是,正是由于偏重运用西方经济理论方法,相对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的应用,致使过渡经济理论无法深入发展。

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特征是既有很强的适用性,又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在一般经济运行的具体层次上,它的适用性很强,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作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应当为我借鉴。在特殊经济制度本质的抽象层次上,它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即使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持不同程度批判态度的激进学派,也未摆脱资产阶级学者的视野,不过是维护资本主义根本制度的改良派。对此,我们切忌照抄照搬,不可盲目崇拜。新制度学派和公共选择理论,在西方主流经济学已渐成往日辉煌之时,作为激进学派颇具有发展潜力,它关于制度变迁过程的理论方法,对中国过渡经济具体运行层次上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和借鉴意义。但是,它不可能指导我们去解决涉及特殊经济制度本质的“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这样的理论难题。只有主要应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立足中国文化根基,同时注意吸收西方经济理论中有价值的理论方法为我所用,才能解决我们的理论难题,促使过渡经济理论尽快成熟起来。

三、注重国有企业改革策略研究,促进过渡经济理论深入发展

以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为对象的国有企业改革策略研究和以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为对象的过渡经济理论研究,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种研究都以改革过程、选择改革最佳路径为对象,但国有企业改革策略研究侧重微观经济应用性研究,突出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和难点的解决;过渡经济理论研究侧重宏观经济理论性研究,突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过渡形态的探索。两者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当前,认真开展国有企业改革策略研究,不仅可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而且有利于促进过渡经济理论深入发展,并使之逐步走向成熟。

1.消化“体制硬核”,拓宽理论空间

国有企业改革策略研究的对象,是探索实现既定企业改革战略目标的策略模式选择问题,即如何从实际出发,按照给定的主攻方向、基本原则,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目标选择哪些方法步骤、途径措施等问题,以揭示向国有企业改革目标过渡的规律性。这种研究对象有三个特点:一是由于这种研究直接面对国有企业改革这一“体制硬核”,着眼资产存量中旧质因素的减少和化解,因而它具有存量性;二是由于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国有企业面临的困难和矛盾,往往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深层次问题的综合反映,因而它具有全局性;三是由于国有企业改革实质性进展必然涉及各方面利益关系的深刻变化,由一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已不完全适应,必须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实行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才能解决问题,因而它具有强制性。

由此可见,注重国有企业改革策略研究,必然促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由增量为主改革逐步转向存量为主改革,由追求边际、局部均衡逐步转向注重全局、整体均衡,由主要依赖诱致性改革发展为更加注重强制性改革,从而可以逐步消化“体制硬核”,拓宽过渡经济理论的研究空间。

2.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弥补实证性不足

国有企业改革策略研究,是以应用性为主的理论研究,必须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研究路子,即发挥理论独特功能,从调查研究入手,进行分析概括,理顺改革思路,提出改革方案和政策建议,在推进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逐步实现范畴革命、理论创新、体系形成。这种调查、研讨、决策、实践一体化路子的特点在于:它不急于构筑理论体系,却首先致力于系统深入地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它不仅仅认识和解释企业改革过程,更重要的在于探索出路、研究对策,推进企业改革和发展;它不自视清高,闭门搞纯学术探讨,而是主张理论工作者走出书斋,到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去,同企业改革的实践主体——广大干部群众一起研究新情况、分析新问题、探索新出路,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中央和各级党政部门决策服务,为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路子服务,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针服务。

由此可见,注重国有企业改革策略研究,走理论与实践统一的研究路子,必然会在充分发挥理论先导作用的同时,弥补理论研究实证性不足的缺陷,使过渡经济理论走向成熟和完善。

3.应用科学抽象法,防止方法论偏颇

列宁指出:“应当充分地利用”《资本论》的“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注: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57 页。)《资本论》的逻辑,就是被恩格斯称为“最好的劳动工具和最锐利的武器”的科学抽象法。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种方法,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策略研究。为此,必须把握科学抽象法的基本特点。

第一,实事求是的研究路线。“由具体上升到抽象”,就是从客观现实中探寻事物固有规律以达到科学理论认识过程;“由抽象上升到具体”,不仅是现实运动再现的理性具体的叙述形式,而且是“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的一种研究方法。(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751页。)国有企业改革策略研究, 首先要认真学习、深入调查、反复思考、抽象概括,形成本质认识;然后,运用已有的本质认识,总结经验教训,发现成功模式,树立典型榜样,并对其历史地分析,使其完善和发展,结合实际逐步推广。这样,就为国有企业改革策略研究取得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矛盾同一的分析方法,即从实际出发,依次揭示客观事物的矛盾、运动和转化。矛盾通过运动形式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而转化是有条件的,制约条件的分析至关重要。这是唯物辩证法在理论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是国有企业改革策略研究的核心问题和理论难点。矛盾同一的分析方法是解决这一理论难题的最好工具和最锐利武器。国有制是一种体现全体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和社会协作原则,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所有制形式;市场经济是一种体现人们利益差别和平等竞争原则,以高速高效发展为目标的运行机制。这两种不同层次的经济关系共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统一体内。从本质上说,两者具有互补性;从现实看,又往往表现为对立状态。分析矛盾双方从本质到现象的历史转化关系及其制约条件,探索两者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国有企业改革策略研究的一项根本任务。山东水泥厂、济南锅炉厂实行“两本管理”,即学邯钢,抓成本,抓出了个市场运行机制;抓人本,育队伍,调动了全厂职工积极创造性,抓出了全体职工人人当家理财,把职工主人翁地位落到了实处。两者有机结合,走出了两个文明一齐抓的振兴国有企业的成功之路。这是一个从抓企业管理入手实现国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典型事例。从众多典型事例中可以看到:实现这种结合的客观基础是国有企业进入市场,并在平等竞争中发展壮大;主观条件是建立一支既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又坚持社会主义原则的复合型企业家队伍和一支既能体现企业主人身份、又是工资劳动者的双重性职工队伍。这两支队伍是国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力的人格化,是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的集中体现者;如何培育这两支队伍并发挥其作用,是国有企业改革策略研究的重要课题。运用好矛盾同一的分析方法,是国有企业改革策略研究取得成功的关键。

第三,抽象分层的考察次序,即首先舍弃一些因素和条件,揭示出一般规律;然后加进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一些因素和条件,论证“一般规律”的转形,揭示出特殊规律;最后再加进具体历史阶段上的一些因素和条件,论证“特殊规律”的转形,揭示出个别规律,从而使一般规律逐步具体化、丰富化。运用这种方法考察国有企业改革过程,就可以揭示出过渡形态规律性,寻求出实现改革目标的最佳路径和有效形式。国有企业改革的全局性地位,要求把国有企业改革放在全面改革和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关系中来考察。可以设想,首先舍弃发展、稳定和其他领域的改革,单纯考察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国有企业改革,揭示其一般规律性;再把舍弃的政治及其他领域改革等因素和条件加进来,论证“一般规律”的转形,揭示其在全面改革中的特殊规律性;然后,再进一步把舍弃的发展、稳定等因素和条件加进来,论证“特殊规律”的转形,揭示其在社会全面进步中的具体规律性。这样,把国有企业改革过程方方面面的问题考察清楚,研究明白,就为党和政府决策及制定实施系统配套的方针政策、改革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奠定了扎实的科学基础。运用这种抽象分层的考察次序,是国有企业改革策略研究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由此可见,过渡经济理论和国有企业改革策略研究,只有应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同时注意吸纳西方经济学中有价值的理论方法为我所用,才能纠正和防止方法论上的偏颇,把整个理论研究建立在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上。

收稿日期:1999—03—12

标签:;  ;  ;  ;  ;  

转轨经济理论对国有企业改革战略研究的补充_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