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真正需要什么样的“模范文章”?_范文论文

学生真正需要什么样的“模范文章”?_范文论文

学生真正需要什么样的“范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需要什么样论文,学生论文,范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范文”在作文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高考满分作文、名家名作、教师的“下水作文”和学生竞赛作文一直是“主角”。近年来随着高考竞争的加剧,“高考满分作文”更是一枝独秀。

然而,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一直在促使我反思:上述四类文章真的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范文”吗?为了讨论的方便,本文听说的“范文”仅指作文指导课上教师推荐供学生仿写用的文章。

一、伪“范文”的危害

不可否认,上述四类文章大多为精品佳作,有的名家名作还是盖世之作,因此在写法、结构语言、材料等方面无疑具有“示范”作用。但是,从教学层面看,它们基本可定性为“伪‘范文’”,因为作文指导课上推荐这样的文章不仅违背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而且也严重脱离了中学生的客观实际,具有不容忽视的误导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作文教学提出了这样的建议:“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而本次高中课程改革则提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等目标。很显然,面向全班学生推荐同样的“范文”,而且多为学生望尘莫及的杰作,也就抹杀了不同学生之间本已存在的巨大差异,对各种层次的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无法估量的伤害:对作文尖子来说,“范文”霸道地规定了他们写作的发展方向,会压制他们创作的欲望,不利于他们写出有个性的创新作文;对数量占绝大多数的中等生来说,“范文”标准过高,无疑会挫伤他们的写作信念,增加了写作本身带来的沮丧感和失败感;对后进学生来说,“范文”更是天上的月亮,很容易摧毁他们残留在内心深处的那一点写作兴趣,于是,他们很快成为抄袭作文或拒写作文的少数“另类”!

由于伪“范文”过分强调对不同学生作整齐划一的训练,容易冲淡作文教学中本已模糊的训练重点和难点,长此以往使教师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每一位学生切实提高,从而使最基础的“三维目标”不能有效落实。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在谈论学习的反馈时说:“据我们看,如果学生发现他的努力有所得益,便可能在一定的学习任务中花更多的时间。反之,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挫折,他们必然会自卫性地减少学习时间。尽管学生受到程度不一的挫折,但我们相信,如果学生们对一项任务极为厌烦的话,他们迟早会放弃的。”从2010年的高考反馈情况来看,现在全国的作文教学现状丝毫不容乐观,其中多为中学作文教学的痼疾。其成因固然很复杂,但是伪“范文”的长期毒害和误导绝对不能视而不见!

二、真“范文”的特质

我曾针对“范文”的标准向学生作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一是有较多的学生认为写作文的目的是“为了终身发展的需要”,作文指导要“突出作文过程的全程指导”;二是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最好的范文是“最适合自己模仿的,不一定是最优秀的”。

什么样的文章才是真正的“范文”?这里,试从学理的层面作一些讨论。简单地说,我认为,范文的内涵就是在学生写作时提供给他们在某一点或某些方面可以起到有效的借鉴或仿照作用的优秀文章;其外延一般包括单个学生的范文(形式上多以同一风格和等级的多篇文章呈现)和以班级为单位的范文(形式上多以多种风格和等级的一组文章呈现)。因此,它具有以下一些本质属性:

1.写作难度上,有等级性

一般来说,无论是哪个班级,作文水平特别好与特别差的学生总是占少数,而大多数学生则是水平一般的。不难想象,对所有的学生一律推荐“阳春白雪”,他们能接受吗?17世纪英国柏拉图主义者卡德沃斯说:“一个技巧熟练的绘画者会发现很多艺术上精美雅致的东西和令人好奇的东西,他会对图画中的几个笔触和几处阴影欣喜若狂,而普通人的眼睛则视而不见。”

2.写作亮点上,有引领性

从教学实践看,我们每次作文训练也只能实现一两个具体的目标,永远不可能“包治百病”。因此,从事实上看,推荐给学生的范文,即使是十全十美的文章,学生也只能“各取所需”,学习其中最适合自己的一两点而已;从反面来说,如果一篇范文的亮点难以寻找或高不可攀,对学生来说,简直是一堆文字垃圾。

3.写作过程上,有可仿性

作文教学应该兼顾“三维目标”,更要突出“过程和方法”。对于同一个班级的学生而言,其年龄层次、心理特征、学习方式、生活阅历和文化水平等方面是基本相同或相近的,因此过于艰深的(如名家名篇)和过于复杂的(如饱经沧桑的作者写出的作品)的文章,在写作过程上学生是难以仿照的。然而,我们的作文指导一直是“目中无人”,提供范文时严重忽视了写作过程的点拨,而只关注写作的结果,其后果是劳而少功,效率低下。

4.写作风格上,有多样性

学生的性格、爱好、特长同时又是多样性的,倘若只提供某一种风格的文章,当然是“众口难调”。王尚文先生说:“同一言语对象作用于不同的人身上必然会有不同的语感反应。……由于对某一句话的语感反应积淀着一个人的思想、感情、教养、性格,甚至他特殊的生活经历、社会关系,因而也可以据此探得关于这个人的种种奥秘。”“每一个人的言语模式都是各有特色的,而所谓言语模式实质上就是语感的表现形式。一个人话怎么说是由他的语感悄悄左右着的。……至于写,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固然个性鲜明……即便是初学写作的中小学生,只要不是‘套板反应’,他们的语文老师仍然可以根据文章的遣词造句而不是名字轻易地辨认出这是谁的作文。”

三、正本清源的几点策略

首先,要为“范文”正名,最好将其改为“仿照文”或“参考文”。这样才能彻底打破“范文”带来的高不可攀而神圣无比的畏惧感、神秘感;同时,更改的名称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因为对大多数学生而言,绝对的“范文”几乎是不存在的。近年来,语文报社将“范文”更名为“标卷作文”,并组织各省名师结合全国各地高考作文试题每年推出一本包含多类风格、不同层次、多种内容和多样写法的优秀考场作文选,更可贵的还有多篇经过名师们作了“升格示范”的文章。我以为,这是目前我视野内的最适合学生借鉴的精品作文选!

其次,教学一种新文体或较难掌握的文体,一般需要提供“参考文”,即多种等级、不同风格、多样内容和多类写法而且是以同龄人优秀习作为主的一组文章。“参考文”应尽量照顾到不同的学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20世纪30年代,叶圣陶、夏丐尊编辑的《中学生》成为中学生“不可一日无此君”的良师益友,叶圣陶所著的《文心》则被朱自清誉为“一部空前的书”。究其主要原因,是照顾到了广大中学生的生活阅历、身心特点和阅读爱好,从而走进了他们的心灵深处。

再次,应该突出“仿照文”“参考文”生成过程的演示,而不仅仅是写作结果。有调查显示,超过三成的学生认为,作文指导课上应该强调作文写作从准备到选材最后到定稿的完整过程。我曾经做过对比实验:针对同一道作文题目,先用题目相近的高考满分作文做“范文”,发现多数学生反应冷淡,甚至排斥;然后,用本班学生相关的优秀作文做例子,并请这名学生上讲台当堂介绍写作的经过与甘苦,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能认真听讲,有的学生还与介绍经验者展开了互动。最近,我在高一年级上了一节写人记叙文的作文指导课,介绍了何为在《第二次考试》中创作陈伊玲形象的过程,引起了强烈反响,有学生感叹,“从未听过这样有效的作文课!”

最后,始终要以提高所有学生,尤其是数量占绝大多数的中等生升格作文的水平为出发点,经常指导学生修改作文或让优等生演示修改作文的过程。事实上,我们经常好心办坏事,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学所有的文体,即使是学生经常练习且难度又不大的文体(如读后感),都要一股脑儿地提供参考文,结果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个性化表达。二是教师经常不辞辛苦地给学生撰写用作“范文”的一篇篇“下水文”。事实上,成人写的文章,其参考作用主要在于“情感态度”上的示范而已,而在“文章学”上对学生的参考作用不大,甚至是有害的。20世纪60年代,叶圣陶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标题为《“教师下水”》的短文,影响深远。但是,有些同仁可能误解了叶老的写作缘由,误认为是提倡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己写的范文。其实,叶老撰写此文的动机是从教学效果出发,只是强调教师实践经验对指导学生写作的重要性,并没有说教师的“下水文”就是最好的文章。该文说得很直白,“真要对学生练习作文起作用,给学生切合实际的引导和指点……还在乎老师在作文的实践中深知作文的甘苦”,至于采用什么方式方法,要“看准本班学生的实际,乃至每一个学生的实际”。

标签:;  ;  

学生真正需要什么样的“模范文章”?_范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