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洲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_反法西斯论文

论非洲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_反法西斯论文

论非洲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非洲论文,贡献论文,反法西斯战争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4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879(2002)05-0041-05

非洲物产丰富,地理位置特殊,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非洲对于粉碎法西斯集团的侵略计划,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提供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给“自由法国”和战时首脑会议提供了安全的基地,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之一

非洲独特的地理位置,自古为东西方的交通枢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意大利就发动侵略利比亚和埃塞俄比亚的战争,企图建立“新罗马帝国”。[1]德国希特勒公开叫嚷:为了德意志民族的生存空间,必须收回一战后被剥夺的非洲殖民地。德意法西斯侵略非洲的行径,极大地损害了英美法等国的利益。为了遏制德意向非洲扩张,英国在二战前夕于埃及开罗建立了中东司令部,调遣重兵驻守埃及。争夺北非的结果决定着未来的欧洲,乃至世界的地位。

1935年10月,意大利法西斯入侵埃塞俄比亚,揭开了东非战幕。1940年6月,法国败降后,墨索里尼认为抢夺英国东非殖民地的时机成熟了,立即出兵30万从埃塞俄比亚出发,向西进攻苏丹,向南进攻肯尼亚,东向索马里进军,仅两个月时间,意大利就占领了苏丹、肯尼亚的部分领土和英属索马里全境。1940年11月,意大利入侵希腊失败,英国立即在北非进行反击,两个月收复了埃及的西迪巴腊尼,攻克利比亚东部战略要地——巴尔迪亚。在东非战场,英国集结重兵反攻,于1941年4月6日解放了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意属东非总督投降,标志着意大利军队在东非战遭到彻底失败。

1941年2月,德国为了援助意大利,派出隆美尔率领精锐部队前往的黎波里,加强意军防线。隆美尔很快占领了阿盖拉防线,重创英军,包围托卜鲁克要塞,危及苏伊士运河。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军将增援第8集团军的力量调往远东对付日本,隆美尔抓住时机,逼近英军的阿拉曼防线。[2]在英国下院表示“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地守住埃及”[3]的决心后,丘吉尔首相赶往埃及,改组中东司令部,任命亚历山大将军为总司令,由蒙哥马利负责指挥第8集团军。10月下旬,英军向德军发动猛烈进攻。11月11日,隆美尔为保全残部,没有执行希特勒“坚守阵地,绝不后退一步”[4]的命令,丢下意军向富卡撤退。英军取得了阿拉曼大捷,成为北非战场的转折点,正如丘吉尔首相所说:“在阿拉曼战役以前,我们是战无不败,在阿拉曼战役以后,我们是战无不胜”[5]。1943年4月,英美和“自由法国”盟军向据守突尼斯的德意联军实施“火炬”作战计划。5月7日,英美盟军相继攻占突尼斯和比塞大港。5月13日,德意联军大部被迫投降,北非战事以法西斯德意的失败而结束。

英美盟军在北非的胜利,肃清了北非的轴心国军队,它同苏联军队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所取得的伟大胜利以及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一起,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了有利于反法西斯国家的根本转折。轴心国在北非的失败使意大利丧失了多年经营的海外帝国,“墨索里尼的非洲帝国的美梦破灭了”[6],“人们对战争的合理性已越来越怀疑”[7],严重地动摇了意大利法西斯的政权基础,为最后把意大利从法西斯阵营中分离出来创造了条件。盟军在北非战场消灭了轴心国大量的有生力量,否则“就会增加德国完全控制欧洲的可能性”[8]。在北非战场上,轴心国军队被毙、伤和俘虏90万人,损失飞机8000架,船舰240万吨。这一重大的胜利挫伤了敌人的锐气,鼓舞了反法西斯国家军队和人民的胜利信念,也减轻了德军对苏联红军的压力。

北非的轴心国军队被肃清以后,“地中海开放了,对埃及和苏伊士运河的威胁解除了”[9],为地中海的航行提供了空中保护,北非的一系列港口也可以自由利用,盟国在中东和印度的护航队不必再绕道好望角,正如英国海军大臣查德菲尔所说:“如果我们要向东方派出舰队,全赖能够从地中海脱身”[10]。北非战场的胜利确保了中东石油基地的安全,粉碎了纳粹军队通过中东与日本会师印度洋的战略计划。

盟军在北非的胜利使意大利本土和附近岛屿都暴露在盟军的轰炸机火力之下,为盟军进攻意大利本土,最后打回欧洲大陆铺平了道路。“火炬”战役显示了同盟国联合作战的可能性,“北非的攻势取得成功,就会收紧对德国的包围圈,并为1943年在欧洲大陆大举登陆打开了道路”[11],盟军在这一战役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指挥系统,为英美联军1944年6月在法国北部诺曼底登陆作战提供了经验。

二、为反法西斯战争提供大量的物力资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占领了西欧,日本占领了东南亚,威胁着英美等国家的海上交通,几乎断绝了英美的物资供应,非洲的原料对支持英美继续作战,就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非洲成为了英美等国战略资源及经济作物的供应地,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英国经济上的最大弱点就是工业原料、燃料和粮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严重依赖进口[12],轴心国占领欧亚大部分土地后,就更加依赖于非洲了。英国的粮食主要靠非洲提供,从非洲进口的农产品还有棉花、棕榈油、西沙尔麻、花生等。1942年,英国下令将尼日利亚收获的可可贮存起来,以备战争期间需要。后来对于棕搁油、橡胶、棉花和花生采取了同样政策[13]。英国从非洲进口的矿产品,主要有铬、锰、铁矿石、铜等,这些原料主要来源于尼日利亚、埃及、苏丹、黄金海岸、坦噶尼喀、津巴布韦、南非、南罗得西亚、北罗得西亚、塞拉利昂等广大非洲国家[14]。

英国还从非洲进口制造武器的原料,如生产穿甲弹必须的钴和钒,1943年从南非进口的钒矿石比1938年增加50%。钴矿石来源于北罗得西亚,1943年英国的进口量相当于是1938年的15倍。大战爆发时,北罗得西亚的铜矿雇佣2000欧洲工人和3000非洲工人,到1944年,上述工人分别增长到3000和30000人[15]。南罗得西亚、南非、安哥拉、黄金海岸和塞拉利昂等国是英国所需金刚石的输出国,1945年英国从这些国家获得的金刚石相当于战前的10多倍[16]。

英国利用法国败降、比利时被占领的时机,把势力打入它们的非洲殖民地,将这些地方生产的矿石和农业原料运走,如英国从比属刚果把金刚石、铬、锰等原料运入英国。英国趁葡萄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实行中立的机会,向其非洲殖民地扩张势力。英国从莫桑比克获取西沙尔麻和棉花,从安哥拉进口金刚石和铁矿石。1944年,英国从非洲进口总量比1938年增加了42%,货物价值则增加了80%。

美国本土资源丰富,又控制着加拿大和拉美国家的许多经济部门,非洲的原料对美国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原因是某些战略原料美国没有或只有少量生产,满足不了战争的需要。因而,美国从非洲各地主要获取发展军需工业所急用的战略物资,非洲开采的金刚石、锡、铬、锰、铂、铌、铀矿石和生产的橡胶源源不断地被运往美国。美国从非洲进口的原料总额在1936年——1940年间为0.81亿美元,1945年则达2.96亿美元,增长了265%。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从非洲进口的稀有金属矿石中,制造原子弹的铀矿石占首位。美国军队进驻比属刚果后,1940年从那里运走了1071吨铀矿石,以后平均每年的获取量都有大幅度地增加。在南非发现铀矿后,美国同英国联合成立了“南非铀矿开采委员会”,专门负责向美国输出铀矿并进行提炼。美国还从马达加斯加进口制造原子弹必须的石墨,进口量占该岛开采的一半以上。美国从非洲进口的金刚石占其进口金刚石总量中的比例极大,1940年为85.9%,1944年高达97.6%。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非洲为世界反法西斯国家提供了大量战略矿产和农业原料,据统计,非洲为盟国提供了所需铀矿的100%、工业钻石的98%、钴的近90%、黄金的50%、铜的16%[17]。非洲是一个缺少煤碳的大陆,但为了满足军需,产量也提高了,1944年比1938年增加50%,达到2600吨。新兴能源石油的开采也是如此,如埃及石油产量1944年比战前提高了5倍。这一切,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行,这是非洲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人类的和平与正义作出的又一杰出贡献。

三、为反法西斯战争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

非洲是一个人口较少的大陆,二战前夕只有2亿多人,但在二战中仍然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人力资源的重要供应地,几乎所有非洲殖民地国家都有大批青壮年被征入伍,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提供了数量可观的士兵和劳工[18]。他们活跃在前线,或在后方担任运输以及从事建筑军事工程的劳动。非洲人作战勇敢,在劳动中能吃苦耐劳,是打击法西 斯侵略者的一支强大的生力军。

1940年6月,英国为了确保东非殖民地,在东非就地大量征召非洲青壮年参加英军,据不完全统计,战时在英国军队里有30万来自肯尼亚、乌干达、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等东非国家的非洲人[19]。有7万北罗得西亚人和3万名尼亚萨兰人直接参加了英国的土著部队。约有10万尼日利亚人在不同的战线服役,并且有成千上万的非洲人应募在国内修建军事设施。在南非联邦,殖民当局公开号召非洲人参加英国辅助军团,充当搬运工和挖土工人。南非共产党号召非洲人、有色人和印度人无条件支持政府的战事,“现在要求你们支持为争取自由、正义和民主的战争”[20]并赞同大部分群众自战争爆发以来不断提出“武装非欧裔士兵”[21]的要求。

非洲士兵参加了非洲各个战场的反法西斯战斗。由南非、尼日利亚、黄金海岸等12国非洲人组成的正规军,参加了对东非意大利法西斯军队的反攻。两个南非黑人师在东非打败意军后,又奉命北调,参加英国第8集团,在同隆美尔的“非洲兵团”争夺托卜鲁克战斗中,英勇作战,牺牲惨重。埃塞俄比亚人民在长达五年的时间里,坚持游击战争,牺牲达70万人。1941年2月,埃塞俄比亚游击队发展到40万人,他们配合英军打击侵略者,于4月6日收复了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光复了祖国。南非、埃及等10个国家的10多万非洲士兵参加了解放利比亚的战斗。5个利比亚营和英军一起参加阿拉曼战役后,解放了自己的国家。英美盟军在北非登陆后,在法国维希政权驻北非的军队中,先后有8万非洲士兵倒戈,参加了解放突尼斯和比塞大港的战斗,俘获敌人3万余人[22]。

非洲士兵还被派往欧洲和亚洲战场作战。戴高乐将军领导的“战斗法国”部队里的非洲士兵参加了解放意大利、法国本上的战斗,还参加了打败纳粹德国的几次重要战役,为此牺牲了20万人,其中有7万突尼斯人、9万阿尔及利亚士兵。在缅甸战场上,有12万英属非洲殖民地士兵参加对日本侵略者作战。英属非洲士兵还参加了马来西亚和西亚广大地区的反法西斯战斗。

非洲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了抗击法西斯的侵略,150万非洲人应征入伍或自愿组织起来在各地进行英勇战斗。250万非洲劳工从事后勤运输或军事建筑工作。正是非洲人民对法西斯侵略者不屈不挠的斗争,才牵制了轴心国几十万正规军,粉碎了轴心国集团侵占非洲的战略计划,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和重大的牺牲。

四、戴高乐“自由法国”的抗战基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非洲是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的抗战基地,使“法国抵抗的火焰不能熄灭”[23],为“自由法国”的发展和壮大,以致于团结全法国所有抗击法西斯的抗战力量、法国的解放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0年6月18日,戴高乐将军号召法国人民起来抵抗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并在伦敦设立了抵抗运动的中心,后命名为“自由法国”。戴高乐将军深知寄人篱下终非长久之计,必须在非洲拥有自己的立足点。法属西非和赤道非洲土地辽阔,资源丰富,又未被当地政府牢固控制,完全可能成为“自由法国”的根据地。7月30日,戴高乐将军向非洲人民发表讲话,“必要时就将直接求助于各国居民”[24]。戴高乐将军的号召很快得到了部分殖民地人民的响应,8月26日,乍得总督费利克斯·埃布埃公开表态支持“自由法国”。几天之内(8月27日—30日),法属赤道非洲其它各国或出于总督的自发行动(如中央刚果、喀麦隆)都纷纷效尤[25]。“自由法国”就这样在法属赤道非洲获得了立足点,戴高乐将军则选择中央刚果首府——布拉柴维尔作为他的临时司令部。于是,“自由法国”动用拥有的舰只,同英国海军一起组成联合舰队,于8月31日离开利物浦向达喀尔进发,夺取西非的咽喉——达喀尔[26],但未成功。10月27日,戴高乐将军“在未事先通知伦敦的情况下,在布拉柴维尔成立了一个帝国委员会。从此,布拉维尔成了‘自由法国’的家园”[27]。“自由法国”有了立足点后,大批非洲人投奔戴高乐将军,并加入“自由法国”的军队,例如在北非屡战告捷的勒克莱尔上校的3268名士兵中,只有555名是欧洲人,其余都是“非洲志愿兵。到1940年12月,“自由法国”控制的海外殖民地总人口已达1200余万。这样,戴高乐将军所领导的抵抗运动在西非和赤道非洲就有了自己的基地。

1942年7月,戴高乐将军将“自由法国”改名为“战斗法国”,随着盟军在北非登陆,又把活动中心由赤道非洲转移到北非的阿尔及利亚。11月,戴高乐将军在电台发表呼吁:“北非的法国人,让我们依靠你们越过地中海,重新回到战斗的行列中去”[28]。此时,在北非越来越多的士兵脱离维希部队,加入到“战斗法国”的行列中。在阿尔及利亚,人们举行了规模宏大的示威游行,要求载高乐将军到来。[29]支持维希政权的法属西非在大总督布瓦松所管辖的地区发生了倒戈,人们自愿加入“战斗法国”之中,“战斗法国”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了。

戴高乐将军的“自由法国”不仅在非洲找到了立足基地,而且还得到了非洲人民在人力、物力上的大力支持,如法属西非殖民地先后有18万人被征入伍,后期则以法属北非殖民地人民居多,仅阿尔及利亚就有30万人参加军队。大战时期,非洲还为“自由法国”提供了大量的粮食、棉花、棕榈油、花生、西沙尔麻等农副产品。非洲人民还把他们生产的民族手工艺品、徽记、三色标志、带有“洛林十字”的肩带腰绶等物品寄到在美国纽约“自由法国基金会”开办的商店里出售,为“自由法国”筹集资金[30],以支持“自由法国”抵抗德国法西斯的侵略。

戴高乐将军领导的“自由法国”抵抗运动,正是以非洲殖民地为基地,在非洲人民的广泛支持下,不断发展和壮大。1943年6月3日,在北非的阿尔及亚,正式成立了以戴高乐将军为首的“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成为全法国所有抗战力量的领导机构。1944年6月3日,以戴高乐将军为主席的“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在阿尔及利亚组成[31],配合英美盟军胜利地完成了解放祖国的任务,这是非洲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又一个无私的特殊贡献。

五、反法西斯同盟首脑会晤的安全场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好转,非洲还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协调战略行动提供了良好的地点,成为美、英、中、土等国战时首脑会晤安全的基地,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这是非洲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又一重要贡献。

1942年10月,英美盟军在北非取得了阿拉曼战役的胜利。从此,北非战事向着有利于反法西斯同盟一方转变。为了稳定北非的政治局势,扩大盟军的影响和协调盟军下一步军事行动计划,罗斯福总统和丘吉尔首相于1943年1月14日——23日,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举行会议。这次会议讨论了在北非成立法国政权的问题,最终促成了戴高乐将军与另一位抵抗意的领袖吉罗将军合作。卡萨布兰卡会议还讨论了对纳粹德国的战略问题,使英美的战略行动得到了协调,盟军能够集中力量打击意大利,使轴心国集团发生瓦解,然后于1944年在法国北部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32]

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到意大利投降,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已经取得了战略进攻上的主动权。为了尽早结束对德日法西斯作战,并商讨战后共同关心的问题,英美苏三国首脑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决定在伊朗的德黑兰举行首脑会议。丘吉尔首相期望在德黑兰会议之前,同罗斯福总统先举行个别会谈。因此,美国决定先召开中美英三国首脑会议,地点选定在埃及的开罗,即开罗会议。1943年11月22-26日,罗斯福总统、丘吉尔首相和蒋介石委员长在开罗举行会议,着重讨论了三国联合对日本作战。会议还讨论了战后远东问题,并于12月1日发表了著名的《开罗宣言》。开罗会议是国际反法西斯力量在远东的一次积极合作,对于加速打败日本的进程起了积极作用。中国的国际地位和收复失地的神圣权利获得了国际社会的确认,是符合中国和朝鲜人民的根本利益的[33],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赞誉。

德黑兰会议后,罗斯福总统和丘吉尔首相重返埃及开罗,与土耳其总统伊诺努于12月2—6日举行第二次开罗会议。罗斯福总统要求土耳其站在同盟国一边,对纳粹德国宣战[34]。虽然土耳其直到1945年1月才对纳粹德国宣战,但它扩大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队伍,为彻底战胜法西斯增加了力量。

总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非洲不仅是世界反法西斯人民抗击法西斯侵略者的三大主要战场之一,而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为“自由法国”和战时首脑会晤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基地,这是非洲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重大贡献,其功绩应彪柄史册。

标签:;  ;  ;  ;  ;  ;  ;  ;  ;  ;  ;  ;  

论非洲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_反法西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