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购物研究

中国旅游购物研究

石美玉[1]2003年在《中国旅游购物研究》文中指出旅游购物作为旅游产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我国旅游业走向集约化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国家创汇的重要增长点。因此,应把它培育成饭店、交通、旅行社之外的第四个旅游业支柱行业。但是,旅游购物又是我国旅游业长期的薄弱环节,之所以薄弱,一是认识问题,对发展旅游购物意义的认识不足,二是水平问题,旅游商品开发、销售服务水平偏低。 目前,我们虽然常谈旅游购物的重要性,但我国缺乏关于旅游购物的系统研究,只限于与旅游购物相对应的商品的概念及相关研究,并且其名称和概念的内涵不一致,这无疑增加了我们认识、理解和研究旅游购物的难度,不利于与国内外学者进行对同一问题的广泛的交流与学术探讨,自然也难以从认识、政策上重视旅游购物,为其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基于旅游购物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的需要,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方法,运用经济学、文化学及行为学等有关理论建立旅游购物理论框架,并以此框架分析中国旅游购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 论文共分叁部分,旅游购物理论框架、旅游购物理论分析,以及中国旅游购物实证分析。 第一部分为第一章,力图建立旅游购物的理论框架,这是本研究立论的基础。这一部分在大量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参考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购物的科学概念,强调旅游购物应从经济、文化角度解释;旅游购物中的旅游商品、旅游购物设施、相关人员等叁大要素组成了旅游购物研究的框架体系;旅游购物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第二部分为理论篇,重点分析了旅游购物的叁大组成要素及旅游购物市场,由第二、叁、四、五章组成。第二章旅游购物,在第一章旅游购物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旅游购物的类型和特点,并从旅游购物与旅游业、国民经济关系的角度分析了旅游购物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第叁章首先运用行为学的“刺激——反应”模式分析了旅游者购物行为,展望了旅游购物新发展趋势;其次,通过对旅游商品供给体系的研究,分析了旅游购物不同于其他产业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运用SCP框架分析了旅游购物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及市场绩效。第四章旅游商品,它是旅游购物的对象,也是旅游购物的核心内容。论文重新梳理了旅游商品的概念、范围、基本特征等基础性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旅游商品整体概念、新产品开发战略、旅游商品文化性等内容。第五章采用旅游者时间——空间分析方法,提出了以饭店、旅游吸引物和旅游商店为核心的不同类型的旅游购物设施布局,分析了旅游购物所需要的购物设施,重点介绍了免税店、大型购物中心及露天市场的发展。 第叁部分为实证篇,主要是在第二部分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研究国内外旅游购物发展状况,提出中国发展旅游购物的基本思路。这一部分由第六、七、八、九章组成。第六章境外旅游购物研究,主要介绍香港、韩国及日本旅游购物发展状况,以及发展中值得我们借鉴的成功经验。第七章以历史回顾的方法,分析了中国旅游购物发展的特点,运用数量统计方法深入分析近叁年中国旅游购物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第八章为案例分析,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分析了国内游客在北京市旅游购物的状况,用实地调查方法对北京市和天津市主要旅游购物商店进行了分析。第九章在上述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发展旅游购物的基本思路:通过旅游产品新整合、“一村一品”战略、品牌战略来提高旅游购物吸引力,完善旅游购物市场机制,开发国内旅游购物市场等。 以往对旅游购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商品方面,而且描述性论述多,深入分析比较少,也没有形成一个体系。论文在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学者在这一领域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力图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开创性工作。一是构建旅游购物理论框架,这是旅游购物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没有一个科学的框架体系难以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论文试图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以此确定本研究的逻辑起点。二是提出“旅游购物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旅游购物的研究应从如何开发购物旅游资源着手。叁是提出旅游购物的研究必须有经济、文化视角,避免旅游商品开发、旅游购物发展中“庸俗化”现象,以文化吸引力提高旅游购物的竞争力。四是采用产业组织学的SCP分析框架研究旅游购物市场,真实全面地反映旅游购物市场的供求关系及特殊发展规律。五是提出旅游购物的发展必须在旅游业及国民经济大背景下进行,从而提出旅游产品新整合、国内旅游购物市场开发等思路。

王润球[2]2012年在《中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旅游购物市场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以下简称“特需商品”)是少数民族群众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为不断适应特殊的生产生活环境而创造和沿用至今的用品,是少数民族日常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类商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明确的消费群体,地域性强,历史文化悠久。它是我国民族贸易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核心任务,是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民族团结繁荣的经济动力,是民族文化展示的流动舞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据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的资料显示,我国历任领导人都对民族贸易工作和特需商品的产销工作做出过重要批示和讲话,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2009年,全国民贸和民品企业共计享受利率优惠的流动资金贷款约1094.72亿元,中央财政贴息31.52亿元;在优惠政策的扶持下,民贸民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市场竞争力的不断增强,2006年-2009年,民贸企业商品零售总额为649.1亿元;民品企业总产值为11037亿元,上缴各种税负总额679.9亿元。虽然特需商品得到了长足发展,但问题依然存在,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群众收入增加,对商品的要求更高,需求更加多元化,原有的特需商品需求被其他替代性商品取代,造成了特需商品供求矛盾,产销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发展滞后,销售渠道和平台不够顺畅,市场上缺少优势品牌等问题,归根结底是如何挖掘特需商品的潜力,以市场开拓为核心,构建系统有序的产销结构,推动特需商品的品牌建设,促进特需商品的产业发展,为全世界各民族群众提供优秀的民族特色商品,保护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笔者认为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不仅满足各民族的特殊生产生活需要,而且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时间历史变迁与民族交往,商品本身已溶入了本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了民族历史文化的有形载体,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集中体现,它已是一种重要的优质旅游购物类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旅游业收入呈几何速度增长,逐渐成为了地区经济的支柱产业。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区已经成为我国旅游市场的主体区域,截至2010年西部地区旅游收入占到国家旅游总收入的一半以上。特需商品以民族文化的做为旅游资源为切入点,把其功能价值和文化价值扩展为旅游经济价值,开发特需商品为旅游购物品,实现特需商品的旅游购物市场价值。这既有利于创新民族地区旅游购物品又可以促进特需商品的产业化和现代化转型,以旅游购物市场推动特需商品的保护和发展,实现其经济价值,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本文以中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的商品属性与民族文化属性为切入点,研究特需商品是购物类旅游资源的存在基础和内在联系,进而分析其旅游购物市场开发的市场空间与潜力,在此基础上探讨特需商品旅游购物市场特征,以及旅游购物市场开发的理论体系。全文共有五个部分,导论部分主要包括选题的目的与价值、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主要内容和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等内容。第一章主要介绍特需商品理论和旅游购物理论,其中包括特需商品的概念、特征、相关概念的辨析、特需商品的分类及内容和特需商品政策的历史变迁等理论要点;旅游购物的相关理论主要分析了旅游活动和旅游购物品的概念、分类、特性和对旅游业的作用;旅游购物品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和我国旅游购物开发的理论思考等内容。第二章首先探讨了特需商品的发展现状和主要矛盾,进而发现特需商品面临着现代化和文化保护两个发展的基本问题,以及其进入旅游购物市场的必要性。其次通过对特需商品功能价值和民族文化价值的分析,探讨其与购物类旅游资源的内在关系,得出特需商品是我国优质旅游购物资源的结论。最后在此结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旅游市场数据的统计和比较分析,论证了特需商品旅游购物资源市场开发的空间定位和巨大的市场潜力。第叁章主要讨论特需商品旅游购物市场问题,通过对旅游购市场和特需商品特殊市场供求的分别研究,系统地归纳了两个市场的主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运用SCP理论对两个市场进行了系统比较,从中发现两者的异同,进而分析得出了特需商品进入旅游购物市场的优势和风险。最后运用STP市场营销理论分析特需商品的目标旅游购物市场选择。第四章是主要分析特需商品旅游购物市场系统开发的问题,首先确定特需商品企业和民贸企业是市场开发的主体,以及主体在市场中特殊开发战略。以培育特需商品旅游购物市场机制为核心确定开发的市场策略。在此基础上构建旅游购物系统平台和支撑力量,系统探讨特需商品旅游购物市场特殊开发与保护的框架体系,是全文具有实践价值的核心章节。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是两个研究角度的创新。第一个角度就是从中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的角度出发,研究其为什么可以进入旅游购物市场?和如何把特需商品开发成旅游购物品?这是国内研究特需商品理论的首例。第二个角度是从旅游购物资源角度出发,论证了特需商品是一项优质的民族购物类旅游资源,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禀赋,探讨了特需商品旅游购物类资源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极具市场开发价值。通过这两个角度的分析,系统地研究了两个方面的主体理论,一是特需商品的发展现状和主要矛盾及面临的两个问题,特需商品的特殊需求与供给,及其在旅游购物市场开发中对特需商品的特殊开发与保护。二是特需商品作为民族购物类旅游资源的要素分析、市场特征分析和开发研究。

马蕾[3]2017年在《购物环境对青年旅游者购买行为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古城旅游购物环境对青年旅游者购买行为影响为题,以六个维度对古城购物环境进行概括。选取凤凰古城和平遥古城作为研究案例地,以里克特量表对定性的概念进行量化测量,并用结构方程模型对量表进行验证,同时探讨各因素对购物行为的影响路径。模型以消费者购买行为理论和消费情感理论为支撑,以霍华德-希斯模型为原型,选择情感反应和购买意愿作为链式中介变量,将旅游购物环境与旅游者购买行为进行串连构成完整模型。文章的创新点在于:首先对旅游购物环境的系统研究弥补了旅游购物研究中的缺失;第二,将詹森—弗贝克的旅游购物经历分析模型与霍华德-希斯模式共同引入,更完整的构建了旅游购物环境影响旅游者购买行为的研究框架;第叁,以青年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价值,同时将消费情感理论引入模型中,可以对青年消费者的内在情感变化进行深入的探索。通过研究发现:外部环境对于愉快情绪的影响效应最大,说明对青年旅游者来说,外显性的特征是最吸引他们的。对愉快情绪影响第二大的是店内环境,说明店内设计因素所展现出来的实体视觉冲击会使青年旅游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而室内氛围因素同样会对旅游者情绪造成影响,只是在程度上稍弱于设计要素。第叁大影响因素是营销刺激,主要是通过在店铺醒目的位置设置打折专区和开展游客可参与的动手或试吃类体验活动来实现的。除此之外,规划布局对购买行为的直接影响同样显着。由此,结合实际调查情况得出以下五个结论:首先,青年旅游者在旅游购物中具有极强的消费能力和潜力。其次,青年群体热衷购买传统手工艺品与文创类特色商品。第叁,店铺内外部环境对青年旅游者购买行为的影响最大。第四,商铺的复合型业态有利于增加青年旅游者购买欲望。最后是体验式营销会更强的刺激青年旅游者购买意愿。

张丽萍[4]2008年在《长沙旅游购物环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旅游购物是长沙旅游业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目前旅游购物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就旅游业发达国家或地区而言已达到了60%以上,就世界平均水平而言也达到了30%。而长沙市的旅游购物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却仅为13%。造成长沙市旅游购物绩效堪忧的原因很多,其中长沙市的旅游购物环境差是重要原因之一。旅游购物环境直接影响着旅游者的购物心理和购物行为,良好的旅游购物环境可以增强旅游者的购物欲望,促进旅游者的购物消费,因此,创造良好的旅游购物环境是长沙市旅游购物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是推动长沙市旅游购物发展的“润滑剂”。对于旅游购物环境,可从旅游购物企业的角度进行研究,也可从旅游者的角度进行研究。本文从旅游者的角度来研究长沙旅游购物环境,即分析对旅游购物产生影响的各种环境因素、探讨旅游者对旅游购物环境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优化长沙旅游购物环境的策略,以便促进长沙旅游购物的发展。本文内容大体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在大量阅读和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旅游购物环境的一些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总结:对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及研究意义等加以简要介绍。第二部分,对旅游购物环境的一些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旅游购物环境进行详细分析。第叁部分,以实地考察和访谈所得到的资料为主要依据,对长沙旅游购物环境的现状进行实证研究。第四部分,分析优化长沙旅游购物环境的必要性,并从长沙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等方面分析优化长沙旅游购物环境的可行性。第五部分,结合长沙旅游购物环境的现状,从旅游购物政策、旅游购物市场管理、旅游购物场所、旅游购物服务等四个方面提出一系列优化长沙旅游购物环境的对策。

吕晓燕[5]2007年在《体验旅游购物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旅游购物作为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之一,在旅游业发展中意义重大,深入研究旅游购物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论文尝试进一步研究体验旅游购物,主张重视购物全过程研究,强调旅游购物过程中的体验,希望可以进一步指导旅游购物发展。文章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对绍兴黄酒旅游作了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本研究指出了旅游购物发展的新方向,对旅游购物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希望通过对旅游购物的深入探究,可以引发更多的旅游开发者和旅游购物研究者关注旅游购物产品开发营销,完善旅游购物体系,发挥旅游购物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论文采用文献研究与调查研究,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体验旅游购物进行了初步探究。由于尚未体验旅游购物的系统研究,文章在研究国内外体验旅游与旅游购物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体验经济与体验旅游发展的特点,并根据旅游购物发展的情况,在体验经济发展的条件下,提出发展体验旅游购物的构想,以期使旅游购物得以深层次、高水准发展。并从效用优势、成本优势、价值优势,消费趋势等方面分析了体验旅游购物发展的优势,指出了体验旅游购物的局限性,希望可以使旅游购物步入更好、更完善的发展轨道。最后以绍兴黄酒旅游开发为例对体验旅游开发模型进行了初探。提出了涵盖体验支持、体验过程、体验后续的体验旅游购物模型,以黄酒旅游为例研究了体验旅游购物流程、体验旅游蓝图,并分析了四种体验旅游购物模式,提出构建“氛围——文化——参与”的体验旅游购物体系,最后根据体验旅游购物的特色,对服务质量差距模型作了适当的修改提出了体验旅游购物质量差距模型。总之,体验旅游购物发展是可行的、可操作的,是今后旅游购物发展的新趋势,在具体操作问题上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实践。

马进甫[6]2006年在《国内旅游购物研究综述》文中提出本文以旅游购物研究中形成的逻辑基点为纲,从“旅游商品”、“旅游购物行为”、“旅游购物市场”、“旅游购物产业”等4个方面,对我国旅游购物研究已有成果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总结,并阐明了理论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其存在的问题。

孙永生[7]2010年在《以旅游发展为动力的旧城改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许多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它们延续至今形成了丰富的城市遗产和鲜明的城市个性。在“体验经济”的时代中,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文化资本。旧城拥有大量的旅游资源、发达的交通基础设施和大量集中的人口,具有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而依托旧城历史遗产的旅游开发,为城市遗产保护提供资金支持并使其发挥应有的价值,带动旧城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和物质环境改善,是旧城发展的需要。旅游成为推动当前旧城改造的动力之一,并在经济效益与产业发展、社会效应与城市形象、历史传承与文化诠释、物质建设与使用需求等方面产生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本文以旅游为切入点研究旧城改造,在充分认识旅游作为旧城改造动力的成因、影响和特征的基础之上,将旅游纳入基于“时空特征”和“改造要素”的理论框架,是对现有旧城改造理论研究的一种拓展与突破。在此基础之上,系统全面地反思当前旧城改造中旅游动力效应的两面性,指出以旅游发展为动力的旧城改造在功能结构、空间形态、文化景观和交通体系等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对合理利用历史资源推动旧城改造的实践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在介绍了研究背景、相关概念和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提出研究的核心问题:如何协调旅游与旧城发展?明确从旅游的视角切入研究旧城改造,界定研究对象为旧城旅游化地段,并阐明了研究方法、研究意义、论文框架和主要创新点。第2章从当前我国旧城改造的现存问题入手,对比二战后国外旧城改造的经验与教训,分析了旧城改造旅游动力的成因及其影响,归纳出旅游动力的主要特征,并在此基础之上,拟定研究的指导原则,建构论文的研究框架。第3章对以旅游发展为动力的旧城改造在时空维度上展开深入剖析。空间层面,分析了旧城中心区空间演变与旅游发展、旧城旅游空间的分布、旧城旅游化地段内部空间结构;时间层面,分析了历史的传承和演变、旅游化地段的生命周期、空间使用的季节性特征。第4章、第5章、第6章和第7章按照“特征—原则—模式—策略”的研究思路,分别对以旅游发展为动力的旧城改造的功能结构、空间形态、文化景观和交通体系四个主要因素展开深入剖析。第4章在分析了旧城旅游化地段功能结构特征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旧城旅游化地段功能改造的原则,并重点研究功能延续、功能迭加和功能置换叁种基本模式的特点和现存问题,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第5章在总结旧城旅游化地段空间形态总体特征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旧城旅游化地段空间形态改造的基本原则,针对点、线、面叁种空间形态的特征、分类和现存问题,提出具体的优化策略,并指出叁种空间形态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第6章总结了旅游文化景观的总体特征,提出了旧城旅游化地段文化景观改造的基本原则,重点研究现状保存、传统演绎和新旧并置叁种改造方式的特征及现存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第7章在总结了旧城旅游交通总体特征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旧城旅游化地段交通改造的基本原则,重点研究旅游化地段外部交通、内部交通以及内外交通衔接叁个层面的特征和现存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第8章是对以上各章的综合,归纳出了以旅游发展为动力的旧城改造的现存问题与优化策略,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以旅游发展为动力的旧城改造的整合策略,并对工程实例进行分析和评价。

赵龙[8]2007年在《北京市旅游商品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旅游购物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商品作为旅游购物的客体,是旅游购物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长期以来,世界上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发展旅游商品,旅游商品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大小也一直被旅游界视为衡量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近些年来,我国旅游业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旅游商品却长期滞后,不能满足国内外旅游者不断增长的需求,严重影响了我国旅游业的整体经济效益,成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旅游商品问题也因此成为学术界、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作为国内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北京市,旅游商品的发展也不尽如人意,不但游客购物花费远低于旅游发达国家占旅游收入40%-50%左右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国内省市。本文写作的目的就是想通过对北京旅游商品的研究,促进北京旅游商品的发展,增强北京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文章正文第一部分对有关旅游商品的理论进行了探析,在明确旅游商品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旅游商品的特征、旅游商品的种类划分以及发展旅游商品的重要性和意义;第二部分详细描述了东亚及东南亚一些旅游商品发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发展旅游商品的情况,总结其成功经验并得出对北京发展旅游商品的启示;第叁部分对北京旅游商品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分析了旅游商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最后一部分在上述理论和实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政府支持、旅游商品开发创新、完善市场机制等策略来发展北京市旅游商品的建议,并对做好2008北京奥运会特许商品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研究方法方面,论文将文献研究和实例分析相结合,在实例分析中突出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以求掌握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我国旅游商品发展相对落后已是大家的共识,本文希望通过对北京旅游商品的研究,能对北京旅游业整体竞争力的增强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也希望本文中所总结的策略与经验对其他地区旅游商品的发展有所借鉴。

胡晓虹[9]2006年在《来华日本游客旅游消费决策行为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行为地理学的观点认为,对地球表面人文现象的模式和空间的理解,有赖于对影响这些人文现象的行为和决策的认识(王兴中等译,DJ.沃姆斯利,GJ.刘易斯着,1998)。旅游决策行为在人们的旅游行为中占有着重要地位,国内外已有了一定深入的研究。国内的研究则被分割在各个领域,忽视系统的、多学科综合的研究视角,更缺少对入境游客的旅游决策行为的研究。 本文采用广义旅游决策概念,在有关决策模型和消费行为模型基础上,综合运用心理测试调查、归纳演绎推理、数理统计和专家辅助决策等手段和方法,根据决策行为学理论,遵循行为发生学原理,尝试从旅游者行为过程,探索游客在不同旅游阶段的具体旅游消费决策行为,试图构建旅游消费决策行为的分析模型。本文以旅游消费决策行为作为着眼点,以来华日本游客作为具体研究对象,力图总结出全体来华日本游客旅游消费决策行为模式和不同社会人口特征日本游客的旅游消费决策行为规律,以期为提升来华日本游客旅游体验质量,在整体上提高入境日本市场的接待规模,促进旅华日本市场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全文在结构上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为引言。在笔者掌握大量国内外旅游界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首先介绍了国内外旅游决策的研究现状,从而得出我国旅游决策研究过于分散的结论,尤其是缺少对入境旅游者旅游决策的研究。最后阐述了撰写本文的意义和研究的思路和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介绍了旅游消费决策行为研究的基础理论。 第叁部分为旅游消费决策行为模式研究框架的建立。对旅游消费决策行为从旅游前、旅游中、旅游后叁个阶段进行分析,构建旅游消费决策行为模式研究的理论框架。该框架具体为:旅游消费决策行为影响因素(客源地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人口特征)→旅游需要认知(旅游欲望、旅游动机)→旅游信息收集→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旅游消费选择偏好→旅游目的地形象评价。 第四部分为全文的核心——来华日本游客旅游消费决策行为模式分析。根据2004年暑期参加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马耀峰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不同群体入境游客旅游行为模式研究》市场调查收集的第一手资料,对来华全体日本游客和不同社会人口特征日本游客,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法律,旅游欲望、旅游动机,旅游信息收集,旅游城市、旅游景点、旅游目的地环

苏燕红[10]2014年在《泰国清迈长康路夜市手工艺品购物行为研究》文中指出泰国是全球闻名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在泰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地位也会越来越明显。旅游业除了增加旅游景点门票的收入之外,旅游还带动了许多相关下游产业的发展,比如住宿酒店、餐饮业、购物中心、物流、旅行社等,所以每年都会产生几百亿美元的外汇收入。中泰两国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据中国史册上的记载,泰国和中国开始建立联系可以追溯到中国汉唐时期,两国之间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在文化交流方面都联系紧密。近年来中泰关系发展迅速,两国人民在经济、文化交流等领域都得到了全面发展,尤其旅游方面,中泰已经互为重要客源市场。根据中泰两国入境部门2011年的统计,中国是泰国的第二大客源市场,同期,中国也成为了泰国人的第叁大旅游目的地。针对中国旅游者在泰国清迈长康路夜市旅游行为及棉布购买行为的研究。通过问卷设计和调研数据收集与统计进行科学分析,最后得出分析结果。在旅游业发展的每个阶段我们都会对整个旅游产业链上的相关旅游产品,服务和管理做出调整,比如:产品的创新、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及有形展示。本文根据中国旅游者在清迈长康路夜市对棉布的购买行为,结合长康路夜市的发展状况,提出针对中国旅游者的营销策略,以期能为长康路夜市的良好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

参考文献:

[1]. 中国旅游购物研究[D]. 石美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2]. 中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旅游购物市场开发研究[D]. 王润球. 中央民族大学. 2012

[3]. 购物环境对青年旅游者购买行为影响研究[D]. 马蕾.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17

[4]. 长沙旅游购物环境研究[D]. 张丽萍. 湖南师范大学. 2008

[5]. 体验旅游购物开发研究[D]. 吕晓燕. 西南大学. 2007

[6]. 国内旅游购物研究综述[J]. 马进甫.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7]. 以旅游发展为动力的旧城改造[D]. 孙永生. 华南理工大学. 2010

[8]. 北京市旅游商品问题研究[D]. 赵龙.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7

[9]. 来华日本游客旅游消费决策行为模式研究[D]. 胡晓虹. 陕西师范大学. 2006

[10]. 泰国清迈长康路夜市手工艺品购物行为研究[D]. 苏燕红. 昆明理工大学. 2014

标签:;  ;  ;  ;  

中国旅游购物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