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学生的调查报告论文_牛海燕 李 波

我校学生的调查报告论文_牛海燕 李 波

◆ 牛海燕 李 波 济南市技师学院基础部 250031

摘 要:通过对我校学生状态的调查,了解到学生群体的客观情况和我校学生的特点,提出一些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进一步明确和深化对我校办学思想和管理制度的认识,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学生学习 学生生活 学生现状 评价 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及形式

1.调查起因。全面掌握我校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深入了解他们的背景状况,分析他们对现在、将来的认识和看法,从而客观正确地评价我校学生群体。

2.调查目的。了解学生群体的客观情况和我校学生的特点,提出一些需要广大教师、家长、学生关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和深化对我校办学思想和管理原则的认识,积极探索教育规律。

3.调查形式。本次调查的时间为去年2个学期,调查面涉及我们所上课的班级。问卷设计参考借鉴了有关调查表的格式,问卷调查采取不计名形式,调查内容分别是学生背景状态、当前状态、将来状态的调查。

二、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1.我校学生“背景状态”调查及分析:(1)我校学生有84%来自农村和乡镇,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以上的占87%,经常过问和偶尔过问子女在校情况的家长占94%,从而表现出以下特点:首先,学生家长大多为上世纪70年代出生,亲身经历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他们中的大多数,有外出打工的经历,使其深深体会到生活的艰辛,表现出勤劳朴实、乐观向上的品质。其次,学生大部分毕业于农村、乡镇中学,由于学校教学、师资条件的缺陷,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兴趣不浓。(2)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我校部分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容乐观。单亲家庭、离异家庭、重组家庭、留守子女在我校学生中占相当比例。(3)我校学生中独生子女占19%,行为习惯不良学生占有较大比例。部分家长溺爱子女,使孩子从小养成任性、以我为中心的行为方式,“三观”扭曲。部分家长对孩子情况过问不多或方式不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存在脱节现象。

2.我校学生“当前状态”调查及分析:(1)学生的思想状况呈多元化的分布,选择同一种状态的人数不多。肯定、否定、不置可否等状态都有相当部分的人选择。(2)学生不愿意读技术院校的人数占27%,但喜欢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生却占到了53%。喜欢所学专业的学生超过了愿意选择技术院校的学生人数,这说明我校的专业设置是比较合理的;同时,读技术院校父母帮助选择的占36%,不喜欢所学专业的学生占19%,说不清的学生占30%。(3)部分学生的职业教育定位不准确。学生选择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只占32%,应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思想、专业思想和就业意识教育。(4)部分学生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有相当数量的学生适应性不强,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定位,存在着对生活、对学业无所适从,缺少归属感、无人生目标的困惑。

3.我校学生“将来状态”调查及分析:(1)我校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具有忧患意识。认为学生找工作困难的占38%;认为中职学生找工作会受到用人单位“文凭歧视”的占64%;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足够信心的占31%。(2)学生的职业定位不准确,职业要求不清楚。应切实加强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定位教育、社会需要教育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做好角色转变的准备。(3)学生实现就业的方式多样化。扩大学校推荐的宣传力度,提高学校的推荐质量。

4.对我校学生群体的总体判断:(1)我校学生总体上是一个积极向上、追求进步的群体。学生正处在由少年变成青年的过渡时期,身心发育和成长快速变化,他们有追求、有理想,渴望学习知识,渴望学到一技之长,渴望提高综合素质,渴望受到重视和尊重。(2)学生总体上是一个多元化的群体。学生的大多数是基础教育阶段经常被忽视的弱视群体。他们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使得教育学生的难度增加。(3)对学生评价体系应重新审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不能再沿用以往的评价体系了,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尤其是学生人格塑造的评价,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发展能力的评价。

三、几点意见

1.分析我校学生群体多元化的成因。学生由于受社会环境、教育环境的冲击和影响,导致群体多元化的形成,包括思想观念、知识能力、人格发展、兴趣爱好、来源多样性。其主要原因有:(1)市场经济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学生在观察问题、处理问题过程中,多注重个人利益的保护,不断强化个人利益观念和经济意识,而把诸如理想、道德、信念、心理品质等放到较轻的位置。(2)价值观的影响。伴随市场经济发展,部分学生因受社会不健康现象的影响,加之社会成熟度不够,是非辨别能力差,导致价值观的迷失,过多追求物质享受和相互攀比,从而失去了自我发展方向,丧失追求奋斗目标的动力。这些纷繁复杂的问题都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难度。(3)生源来源的影响。由于社会和家庭的偏见、不认同和歧视,家庭教育严重缺乏,问题家庭越来越多,导致问题学生、行为习惯不良学生增多,使管理工作面临新的困难与问题。如何让学生恢复自尊心、自信心,重新找回自我,从迷茫中走出来,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务。

2.应把“恢复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作为工作的切入点。(1)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承认学生在智力、兴趣、心理、行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的事实。分析存在这些差异的主客观原因和背景,针对不同学生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教育途径。(2)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我们要充分尊重、了解、理解、体贴学生,既要形成严肃、守纪的管理环境,又要营造宽松、民主的教育氛围和发展的空间。要把学生当作一个发展中的人来看待,重视学生的愿望和需要。(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们班主任和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激发学生向上的动机,调动学生参与教育和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据“低起点、缓爬坡、低密度、多点拨”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多元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1)建立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管理的全过程。课堂上我提出如下“八个一”标准让学生讨论:一个正确的职业理想、一个讲文明礼貌的品德、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一副健全的体魄、一个较扎实的专业技能、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副好的口才、一手漂亮的字。(2)明确内容。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不同年级、不同学期阶段身心发展和学习内容的特点及职业发展的需要,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设置具体内容。(3)健全学生道德评价办法。在现有班级考核的基础上,丰富相关内容,编写《学生成长评估手册》,多角度、多方位、多元化地评价学生的成长,把学生自评、他评、互评融为一体。

4.多角度创新德育活动。(1)要切实提高德育课的实效。进一步丰富德育教学内容,大力开展情景式、互动式、讨论式、案例式教学,使严肃的主题轻松化、教学的形式多样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变简单说教灌输为满足学生需要。(2)大力开展实践体验活动。要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学校和班级多方面的管理,承办多种文体活动,走向社会参观实践,既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又使他们懂得做人做事必须具备的要求,达到帮助学生“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的目的。(3)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加强学生阅览室建设,开展学生读书活动;设置多种形式的宣传橱窗专栏;大力开展寝室文化建设活动等。通过多方面努力,使学校形成无处不育人的氛围,让学生处在一个被德育熏陶的环境中。

5.丰富班集体建设内容。(1)要制定班集体建设的计划和目标。包括集体目标、人际关系目标,遵守纪律目标,环境目标,学习优良率目标等。(2)正确对待班级集中的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对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应当正确引导,合理利用,支持保护;对待消极的非正式群体,要密切同他们的联系,注意他们的核心人物,做好工作,往往会影响一批人。要注意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努力将各种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3)切实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一是探究后进的原因。二是关心照顾,取得学生的信任,课余时间做后进生的朋友,生活中做后进生的兄长。三是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四是创造后进生转变的外部环境,诸如千方百计使他们脱离不良环境,将后进生与优等生坐在一起、住在一起,成立帮扶小组等等。

论文作者:牛海燕 李 波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9月总第16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4

标签:;  ;  ;  ;  ;  ;  ;  ;  

我校学生的调查报告论文_牛海燕 李 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