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认知规律 找准教学“着力点”——浅谈培养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五入手”论文_李敬棠

重视认知规律 找准教学“着力点”——浅谈培养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五入手”论文_李敬棠

◆ 李敬棠 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三湖小学 363500

随着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作文教学的改革已是各学科教学改革中最活跃、最引人注目的。然而,为什么学生作文的质量及作文教学的效率却长时间处在低水平状态上呢?例如,学生普遍存在怕写作文,觉得“没内容好写”,所以写的时候没有明确的中心和思想,内容组织比较泛散。甚至在文字表达上错字连篇,词不达意,病句频出,还经常出现句子不连贯,意思表达不清楚等等。

在小学阶段,作文注重以“趣”“真”“实”“活”为特色。侧重在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中,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为突破口,并强调学生在作文中要善于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出真情实感。然而,要确实培养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最直接途径就是作文课堂教学和习作指导。毫无疑问,在作文教学中,怎样行之有效地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是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多年来一直探索和研究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结合自身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我认为重视儿童认知规律,找准作文教学的“入手处”和“着力点”是确实培养和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可以由以下五方面入手:

一、从学生认知意识和生活体验入手

作文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着重于习作技能训练,停留于形式上的强化,却忽略了“识记、思考、活用”能力的培养,片面强调“多写写多”,而不重视作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和具体内容的指导;过于强调“文章主要脉络”的主导作用,却忽略了“学生意识与生活素材”的主体地位。

山东郭宗明老师在论述“40年来我国语文教学的总体失误”时指出:有些老师只注意到在“怎么教”的一些方法上下功夫,却忽视了“少儿掌握语文并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特殊规律”。学龄前的儿童,在口头语言交际时,是很少出现障碍的。为什么当他们进入学校开始学习和掌握书面语言后,就不如掌握口头语言来得顺利呢?有些学生的作文,表面上书面表达能力似乎很好,却没能做到有中心、有内容、有思想、有条理、有情感。尽管词句表达很是流畅精彩,却总让人感觉浮华不真实。

其实,我们应该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体验为基础,让学生来叙述自己的母亲是怎样的?和母亲在一起有哪些开心事?母亲最让自己难忘和感激的是什么……通过这些学生自身体验,形成一定的认识意象和感受来挖掘学生潜在情感,从而升华学生思想认知。只有这样才不会让人觉得文章内容虚假,才能真实感受到文章蕴含的真情实感。

二、从习作心理规律和基本能力培养入手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潘菽先生明确指出:“儿童写作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的心理因素大致有几种,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当然还有兴趣、意志、注意力等其他心理因素。”这几种能力贯穿于搜集材料、确定中心、选择材料、安排结构、驾驭语言、修改文章等各项作文专门能力之中,构成了学生作文的基本能力。

所以,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更要遵循儿童写作心理规律,注重培养学生作文的基本能力。如何根据儿童写作心理规律,培养学生的作文基本能力呢?

1.激发兴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利用各种有利的因素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在习作中多给学生提供学习和思考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培养学生学会“观察”

“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学生只有通过观察,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作文材料。通过更多的“观察”,其思维就能更加活跃,习作的时候就会觉得“有东西可写”了。相反,那些平时不善于观察的学生,习作时就有一个通病——“言之无物”。

怎样培养观察力呢?首先,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物观察;其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目的、有条理地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更主要的还是要养成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要指导学生把观察所得及时地记录下来,长期坚持下去,这样做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重视培养“构思能力”

学生习作时从“想起来”到“说出来”再到“写出来”,既是语言到文字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但没有经过严密构思而写出来的作文,即使材料再丰富,也难以围绕中心表达清楚。因此,作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构思作文能力的培养,要善于指导学生能根据一个中心,找出选用材料,并掌握材料中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三、从作文教学性质的内涵入手

《大纲》指出:“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是训练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在平时的习作训练中更应该从作文教学性质入手,在实施作文教学过程中,应确实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围绕作文主题,把学生亲自看到、听到、想到、感悟到的生活实际描写出来。

我国学者张寿康先生指出:“写作是一种以语言为工具,调动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大脑功能反映客观事物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作文属于练习性写作,亦即带有习作的性质。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习”,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是“训练”,更应该注重的是学生“习”的过程,充分利用学生所见、所闻、所想来引导学生进行习作。学生因为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体验,才能更加准确地表达、描述,才能把作文写得更加真实具体,才能让文章更具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

四、 从“口语化”到“书面化”转化入手

现实作文教学中有些老师是把“口头表达”与“书面作文”等同起来,甚至认为学生能说出来,说具体就很好,直接用口头语句表达来训练学生的习作,而忽视了学生在书面表达能力上的训练、指导和提高。致使学生写出来的文章白如“开水”,病句连篇,乏味乏情。

其实,这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口头表达可以将“所见、所想、所感”在借助体态、语气、环境等因素后顺畅地表达出来,使别人容易理解。而书面表达则在经过深思熟虑后行成成熟的语言,所表达的更为深入,更具内涵。只有把“口语化”的语句通过酝酿加工转化成“书面化”的文字,才能更感人,更具魅力。通过这种转化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在作文教学中培养了学生“会说”,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会用”、“会写”、“会想”。

五、从恰当的习作要求入手

现实作文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追求学生能迅速写出比较令人满意的作文,再加上自身文学修为相对比较好,特期望能看到水平高、境界深和内涵丰富的学生作文,于是在平时习作中进行“高标准” 的习作要求。当然,适得其反,“高标准” 的习作要求却成为作文教学“病痛难除”的原因之一。“高标准”的要求,是指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成人化、文学化的倾向,而其根源在于对学生作文的要求过高、过难,急于求成。

例如,在一次小学生作文教学的习作要求上,竟提出了 “立意深”“选材新”“词句精美”的要求。不用质疑,这样的“要求”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精神是不吻合的,也脱离了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儿童的生活实际。因此,这样的“要求”,不仅是看不到满意的作文,还必然会挫伤儿童习作的积极性,造成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理障碍,导致学生不敢作文,不会作文。当然,习作要求也不能过于简单,否则,学生必然不假思索,草率行文,敷衍了事。这样也是写不出好的作文的。因此,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认清学生的认知程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制定和提出适当的、可行性强的习作要求。

总之,小学作文教学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我们必须以学生自身为教学的主体,重视学生认知的特殊规律,充分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找准作文教学的“入手处”和“着力点”,由浅到深、由易及难、循序渐进,努力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来描述和表达的能力,引导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情感,从而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论文作者:李敬棠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9月总第16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5

标签:;  ;  ;  ;  ;  ;  ;  ;  

重视认知规律 找准教学“着力点”——浅谈培养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五入手”论文_李敬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