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高新技术软科学的空间拓展--评刘秉彦的新著“当代高新技术社会学”_社会学论文

当代社会高新技术软科学的空间拓展--评刘秉彦的新著“当代高新技术社会学”_社会学论文

当代社会高新软科学的空间拓展*——评刘炳延新著《当代高新科技社会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代论文,软科学论文,新著论文,社会学论文,高新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当代高新科技的突飞猛进,以及由此带来的概念更新和视野伸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这两个异面存在之间,出现了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大开放、大综合的总趋势。这就是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思·普朗克在《世界物理图象的统一性》这一名著中所说的:“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割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由物理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连续链条。”(注:转见《高等教育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第88页。)于是,许多新的认识领域和新的科学类别就在这种“连续链条”的不断扩展和伸延中“破土而出”,使世界的整体性和科学的整体性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刘炳延教授的新著《当代高新科技社会学》,就是当代世界这一学术大走向的鲜明体现,是我国近年来社会学领域中,融汇现代多种高新学科和多种高新视点的综合优势而获得的开拓性的丰硕成果。这一力作的出版,以它独特的新颖性、深刻性和现实针对性,极大地扩充了传统社会学的学术视野,加大了社会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参与力度和导向力度,提高了传统社会学中的现代科技知识含量、理论含量和学术层次,使社会学由侧重于社会调查和社会统计的一般性的技术科学,升华为以信息论为中心,以控制论为杠杆,以系统论为结构依据的完整概念体系。本书在社会学的深层开掘和空间拓展方面所作出的足以新人耳目的独特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实现了社会学研究重点的战略性转移

社会学是关于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系统联系的科学。凡是与人生有关的事物、现象和知识,只要不是个别的、转瞬即逝的东西,那么它就与社会整体相互联系,社会整体对它的存在和发展产生影响,它也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影响,它们都可以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的广泛性,是社会学不同于其它科学的重要特点。但是,在这包罗万象的“关于人的一切”的“总联系”中,何者是它的“重中之重”——它的系统运动中的“核心软件”和“主发动机”,一直是被人们漠视的“灰区”。人们在重视事物的普遍联系时,往往忽略了一条重要原则:“一切运动形式的每一个实在的非臆造的发展过程内,都是不同质的。我们的研究工作必须着重这一点,而且必须从这一点开始”(注:《毛泽东选集》(1),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0页。)。“这一点”的基本内涵是:“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着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注:《毛泽东选集》(1),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0页。)。

刘炳延教授的著作《当代高新科技社会学》就是对这一“灰区”的重大突破。该著高屋建瓴地认为:在人的所有联系中,生产中的联系是最基本的联系。在生产的诸多联系中,高新科技是其中一切联系的原发点和核心点。当代高新科技和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也对现代社会及其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社会的高新科技化和高新科技的社会化的时代潮流,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教育、科技、经济、贸易、军事、外交、体育、卫生等诸多领域中这些互为因果、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统一关系,需要人们以信息为渠道,以控制为杠杆,从整体上和客观上去认识事物运动的机制,“从而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驾驭系统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求得巨型社会系统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和谐统一。”(注:刘炳延:《高新科技社会学》,湖南科技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所有这些变化,都是高新科技强劲运转的结果,它使人类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本质性的变革。当代的跨国经济组织,如“欧洲经互合”、“欧洲货币联盟”、“东南亚贸易同盟”、“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等等,就是人类社会“巨型化”的证明。这些世界性的社会现象,就是本书得以产生的时代前提。将社会学置于当代高新科技的“信息高速公路”之上,是历史发展和学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从高新科技出发并以此作为认识纽带,才能对高新科技社会进行整体的认识和全面的把握。所谓“牵牛鼻子”,所谓“顺领一顿,百毛皆顺”,就是对此种把握的形象解说。正是由于以上种种实践契机和理论契机,而作者又有洞察世界风云变化的敏感和“趋时必果,乘机无法”(注:刘勰:《文心雕龙·通变》。)的非常胆识,他及时地抓住了这一历史性大开拓的时机,于是,一门独辟蹊径的新兴科学就在时代的苗圃中应机而生。“因而产生了当代高新科技社会学。”(注:刘炳延:《高新科技社会学》,湖南科技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二 信息论与控制论的融会贯通

欧几里德有一句名言:“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把地球撬动。”新理论的开拓也是如此。它的撬动,决定于是否能找到这么一个恰当的强有力的逻辑起点和理论支点。

刘炳延教授在自己的新著中找到了这个起点和支点。这个起点和支点,就是信息学的特定视角。无疑,世界既是系统的,又是分散的。系统之所以成为系统,关键是找到一种“内在的联系”,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内在联系。刘炳延教授认为,现代高新科技的发展,已使现代社会成为信息社会。信息,随着当代生产的自动化,已成为工业技术中内在的“革命性力量”,指挥着和推动着现代工业、现代经济及现代社会的高速运转。现代的“英特网”,就是“人与人之间一切联系的总和”的高度浓缩的集中显示。正是由于信息学在理论上和技术上的强劲支持,高新科技对现代社会经济进行了根本的改造,也对社会结构进行了重大的改造。这也就是本书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理性震撼力的原因。

但作者对社会学的开拓远不止此。通过信息认识社会运动的方式、特点和趋势,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控制这一运动的优化进程。为此,作者举重若轻地将“控制论”引入了社会学的范畴,并使它与信息学结合成为有机的整体。控制的实质就是:把信息同物质同能量最巧妙地结合,通过负载信息的较小质量的物质和较少的能量,去调节巨大质量的物质运动状态和巨大能量转换,以使系统按决策主体的意志运转,实现最优化的工作效益。本书的宗旨非常明确:依据于信息,立意在控制,终极目的是推动高新科技的进步和以高新科技为支柱的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本书共七章,前三章属于“信息论”的范畴,后四章属于“控制论”的范畴。前者是后者的社会信息发动,后者是前者的社会控制发动。前者显示了当代信息科学的广阔性、客观性、价值性和领航性,后者显示了当代控制科学的精确性、强劲性和高效性。它们一内一外、一因一果、一能一功,共同构建着全书的理论大厦。

三 历史的与逻辑的辩证统一

用事实说话,是本书一个鲜明的特点。本书中所列举的事实,既是新鲜的,又是典型的。

它的新鲜性,表现在它的严格的“当代性”上:材料大多选自90年代中期的世界性的传媒,是对快速运转的信息传播的“瞬间捕捉”。它的典型性,来自它的精粹性:所举事例,大多是“同类事物中最完备的形态。”在宏观方面是如此,在微观方面亦复如此。在宏观方面,它记下了20年来国际高新科技潮涨潮落的波澜壮阔的发展过程。在微观来说,它没有忽略二战后日本经济萧条中全国人民每天“一干一稀”却让大学生及中小学生吃饱饭好好学习的动人细节,也没有忽略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联播节目中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电视讲话所提及的两个关于我国人平教育经费的准确数据,一次是10美元,一次是增长以后的18美元。这些事例,都具有胜于雄辩的说服力量。但作者决不限于、更不满足于一般性的归纳论证。因为任何真实的历史过程都不直接通向真理:它包含着许多偶然的因素,而且它的运动轨迹总是曲折的。因此,它必须经过逻辑的检验,才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逻辑的方法是理论思维的方法。它撇开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偶然因素,从对象的纯粹的、抽象的、概括的状态上考察对象的运动的必然轨迹和必然趋势。体现在本书中,就是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总规律的严格遵循。由此而生发出以“科教兴国”为总纲的严密的理论系统。事实胜于雄辩,逻辑胜于偶然。正是凭借这双重优势,本书能在理性王国里展翅高翔。

四 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理论的终极目的是准确而高效地指导实践。正如列宁所说:“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品格。”(注:《列宁全集》(55),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3页。)这一品格在本书中的集中表现,就是对我国高新科技开发中的具体措施的评述。作者在总结我国在高新科技开发中的辉煌成就的同时,也直言不讳地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重物轻人的投资观念,一哄而上的盲目性,片面、荒诞的广告与口号,等等。对此,著者都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工程对策。其中,最发人深省的是对我国投资效益的评述:“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资金推动……1978年国家货币投放为212.9亿元,1994年却高达7289亿元,16年中增长33.4倍,年均增长24.7%。而同期的经济增长率仅8.9%。”作者明确认为:“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高通胀换来的只是低效益,代价太大,这种经济模式必须改变(注:刘炳延:《高新科技社会学》第21页。)。合乎科学规律的作法,应该是:“要把经济发展转移到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走内涵式、效益型发展道路,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规律。”(注:刘炳延:《高新科技社会学》第22页。)作者语重心长地提醒社会公众:“20世纪前苏联超国力的科技竞争导致国家解体的教训,人们应该永远牢记。”(注:刘炳延:《高新科技社会学》第308页。)其胆识之雄强,忧国忧民的赤忱,对祖国建设大业的热爱和关切,质而言之,作为一个学者与爱国者所具有的优秀品格,于此可见一斑。诚“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伦者矣。

诚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新生事物的初现,都不一定十分完美。本书稍欠之处,就是对党的政策导向在当代高新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似乎还有发挥不够之处。深信著者在今后的科研中,定将不断地加以补足和完善。

总之,这是一部确有见地的软科学著作。一部书有如此显著的四大难能可贵的优点,足可以屹立于当代社会学之林巅了。

标签:;  ;  ;  ;  

当代社会高新技术软科学的空间拓展--评刘秉彦的新著“当代高新技术社会学”_社会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