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育人案例论文_吴艳萍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育人案例论文_吴艳萍

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第二小学 737100

“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只有赏识学生,用爱心感化学生,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才会真正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温暖与呵护,教育才富有它真正的实效性。

一、用赏识点开花蕾

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优缺点,关注他们每一个细节的进步至关重要。尤其是学困生,他们并非一无是处,而是往往会被遗忘在某个角落里。因此,我们教师要尽量挖掘其闪光点,努力从赏识中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使他们产生欣慰, 增强荣誉感。

我班有一个来自二年级的留级生,他叫小银。因成绩差,老师们对他几乎不抱任何希望。可一连几天的观察,我总是发现他端端正正地静静地坐在那个角落里。于是我给予表扬,并倡导全班学生向小银同学学习,让大家看看他衣着整洁、坐姿优美的样子。第二天,他竟然给了我一个小本子,告诉我是他昨晚写的家庭作业。虽然字写的不太好看,可他按要求完成了,我借机把他的作业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最显眼的位置。对此我乘热打铁,深入了解、全面分析他的特点及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知道了他身上存在不少的缺点和错误,经常受到老师们的批评、家长的指责、同学们的白眼,在同学中抬不起头。在这样一个被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冷落、薄待甚至歧视的环境中,使他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了解情况后,我与他进行了心与心的交流,经过耐心疏导,给予了他心灵上的抚慰,解除了他的心理阴影,使他不像对别的老师那样远离我。同时,我让他当上了小组长,负责本组的作业收发、卫生清洁等事务。并找机会在班上为他树立威信,用全新的视角去寻找他身上的闪光点。只要他记住一个字、一种数学运算,我都会给予赞赏与鼓励,以激发他主动学习的动机。春风化雨,他的心灵受到触动了,学习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上课开始专心听讲了,作业也能完成了,字也写得工整了,人也有礼貌了。有一天,他这样问我:“老师,我是个‘坏’学生吗?为什么他们把我留级了,爸爸妈妈也不管我?”我立即抚摸着他的头说:“不是的!孩子都会犯错误的,在犯错误中才能得到成长。”他用惊奇的目光看着我。我点了点头表示肯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他笑了,笑容是那么的灿烂……

从此以后,他变成了一个乐观向上、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成了我的得力助手——班长、学校的小明星。我还成了他交心的挚友。有一天,已经是初三的他给我打电话说,有个女生喜欢他,他很彷徨,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我和他交流了我的意见和建议后,他走出了困惑。可见,只要用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寻找他们犯错的真正原因,然后敞开心扉,用爱心温暖他们,用赏识感化他们,定能架起师生情感的桥梁,诠释、延伸教书育人的涵义。

二、用爱心营造和谐

和谐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方式。建立平等、民主、互敬的和谐班级是治班的根本,也是驱动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人文因素。

2012年我接管了一个新的班级,班里有一个叫小琴的女生。学习成绩差,语文、数学、英语都时常不及格,行为习惯也很不好。站没站姿,坐没坐像,还不遵守纪律,不是违反班规就是违反校纪,完全是一个男孩性格,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失去了信心。我决心关注她并改变她。于是,我开始寻找切入点。一天我发现小琴同学在做值日时非常认真负责,干得满头大汗。我过去抚摸着她的头对同学们说:“她干得多好啊,都能当咱们班的卫生委员了。”她不好意思地红着脸继续干。在学习方面我安排了班上的尖子生给她指导作业,我也经常与她谈心、给她补课,师生心灵的共鸣唤起了小琴的自信。虽然她的行为习惯改变了,可是学习成绩仍旧很不理想。

通过家访我了解到,在家里,家长忙于生意没时间照管她,只是由她哥哥照顾她的生活和学习。一旦她犯了错或者考试成绩不好,家长不是迁就放纵就是非打即骂,长期以来她对来自家庭的教育与关爱产生了对抗心理,就干脆破罐子破摔了。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几次与她家长交流沟通,做她家人的思想工作,尤其是她的爸爸。教育孩子要严爱结合,做到严而有度、爱而有格、严爱相济才是教育孩子的关键。让家长认识到,打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还有可能对孩子的心灵造成终生无法弥补的伤害。应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她的关爱,理解老师和家人对她的期望,让她重拾学习的信心。她的爸爸接受了我的意见,不但不再打骂她了,还时不时地抽空陪孩子学习。小琴对我也有了好感,与我的关系也亲近起来。我就此因势利导,对她又采取了特殊措施,每天利用课余时间给她补习功课,取得成绩时及时表扬,并鼓励她积极上进。我还经常找机会和她一起谈心,了解她的内心想法。

经过我的不懈努力,她和我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她都能告诉我。我也像对待亲人一样关心她、鼓励她。慢慢地,她在学习上有了信心,以前从来不做家庭作业的她能完成家庭作业了,遇到不会做的题也经常主动问我。之后的几次考试,她的语文、数学和英语都考及格了,而且行为习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与同学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了。用爱心的感化作为原动力,就能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教育不仅要注满一桶水,还要点燃一把火。敲开孩子们那扇紧闭的心扉之门,解开他们心灵的枷锁,给他们阳光和雨露,就会洒满一地春天的花雨。

论文作者:吴艳萍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4

标签:;  ;  ;  ;  ;  ;  ;  ;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育人案例论文_吴艳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