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山傍水的湖南古村落——高椅古村论文_沈健,陈云

依山傍水的湖南古村落——高椅古村论文_沈健,陈云

湖北省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61

摘要:从高椅古村的村落景观出发,结合其自然地理条件与历史、文化背景,分析了“依山傍水”的古村空间形态,阐述了以庙堂和大堂为中心的“五龙戏珠”的历史村落空间结构及特有的街巷空间序列,研究了古村的建筑及其局部构造特色,彰显高椅古村的地域文化特征。

关键词:古村 巫水 街巷 马头墙 天井

1 概述

高椅古村坐落于湖南省会同县巫水河畔。巫水从村前蜿蜒而过,清代以前巫水河曾是湖南省内水陆交通枢纽,高椅古村是历史闻名的烟土之路的必经之地。

高椅古村距湖南省会同县29.3km,距怀化市67.8km,属湖南、广西、贵州交界处,雪峰山脉南麓,五溪腹地中的雄溪中下游。由于交通闭塞,高椅古村落群保存较好。

高椅古村的历史可追溯到元代,侗族酋长杨再思后裔杨盛隆、杨廷秀、杨廷茂因看中高椅这块“风水宝地”,在此建村置寨,经过600多年的不断扩建与修缮,逐渐形成规模宏大的村落;解放初期曾有300多处明清古建筑,现完整保存的还有104栋,建筑面积19000㎡。高椅原名“渡轮田”,后称“高锡”。因其地势三面倚山,村居其中,形似座椅,故后更名为“高椅”。

2 古村选址与空间形态

2.1 古村选址

古村背山临水,三面环山,古村址南临巫水。

古村后山起源于云贵高原,后山经过靖州,落穴于西面的大黎山,形成初龙出亥宫的格局,也是风水云“子癸来龙出亥宫,子孙发达永无穷”。

古村以南有巫水流过,古村落于巫水河道弯曲之处,也使古村拥有对岸之景。风水有云:“水之来者曰天门,水之去者曰地门,天门宜开,地门宜闭”,也有聚气之说。古村东南方叫上清浪,犹如敞开的天门。喝道出口之处成为下清浪,两岸山坡壁立,犹若地门之紧闭。在天门与地门之间形成一洄水湾,清腾而来在此盘旋,也有“春恋之情,不忍而去”之说。

巫水之南为高登山南麓余脉,源于雪峰山脉主峰,起伏百里,到梦云山始分支,形成朱雀朝堂之势。有云“东方来龙朝来雀,内气包藏万垂绿”。

天工造物,形成了我国相宅卜地时常选中的最佳格局—龙脉局之雏形:背倚靠山,左居青龙,右布白虎,南朝流水。高椅的选址素来所称的太师椅的龙虎椅布局。

2.2 村落空间形态

古村依山傍水,古时利用天然良港的优势逐渐发展起来。如今河运已停滞不前,但古村扔保持着码头鲜活的气息。

古村多年来按地形进行引水铺路建设,水乃生命之源,乃村落之气。村落中腹引水为村落“大塘”,在其西侧为建筑村落文化中心—五通庙,村落住宅建筑群皆是围绕大塘和庙堂进行布置。

大塘和五通庙落于村落几何中心,不仅有效地缩短村名取水以及公共活动的距离,而且使得古村落有中心和聚集感,村民常在此纳凉、聊天。

大塘和五通庙的地址靠近巫水,村落并没有靠近巫水河道进行布局。居民围绕其进行建宅,集中了水源位置,也留出了巨大的滨水空间。拒载到清朝末年,古村的村落空间形态已经成熟,大塘和五通庙为中心,散落的五个自然村,形成梅花状般的空间形态。五个自然村落象征着五瓣梅花,五通庙则似花蒂,大塘则似梅花之蕊。

3 街巷空间分析

3.1 “五龙戏珠”的道路格局

古村依山傍水,其中主街道的汇集点临近巫水。

村落的道路格局奇特,主干道沿巫水河形成引领,其他五条主干道均顺着村落地形逐步布局,可称为一种顺龙脉之势。大塘及五通庙为五龙聚首之处,即以大塘及五通庙为王鼎,形成网状的四条主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网状的布局与对面的孟云山构成五龙戏珠的格局。

3.2 迷宫般的网状街巷空间

曲折性是古村的重要特点。村落道路曲折,鲜有笔直之状。几百年来,村子均从未受过土匪骚扰。四处布局着无序的小路体现了人们相互谦让的品质,在风水之中也有“留隙”之说,创造出特有的网状街巷空间。

3.3 街巷道路空间文化特征

古村在街道的形成过程之中,以大塘和五通庙为中心的四条主线格局和村落文化有着脱不开的关系。这些道路空间看似无序,但凡村落中居民有“红、白”之喜事时,都必须走着四条主路,此村落风格文化延续至今。

3.4 节点空间

(1)街巷道路

古村的网状的道路中,曲折和宽度的变化创造出一种亲密感和趣味感,而且有些道路非常狭窄,甚至直接从住宅半公共空间之中穿过,忽而空间闭塞、忽而豁然开朗。

街巷节点往往形成供人们聚集、交易的公共开放空间。

(2)古渡口

古村南面临巫水,因此河运经过于此。虽然水运并不发达,码头事务淡然,但百年来依然能见古渡口屹立于“洄水湾”之内,顺台阶数级而上,渡口依然能使用。

4 建筑类型与营建方式

4.1 村落建筑群风格

每户小院既自成一体,又与邻家相通,是典型的明代江南营造法式,同时具有浓郁的湘西侗家风格。村落建筑群有很多建筑构造的相似处,遗存的符号彰显着特有的文化韵味。

(1)高砖青瓦马头墙

古村建筑多为两层砖木混合结构,相邻两户通常共用一道山墙,屋面形式采用硬山式。清一色的青砖高墙,两端形成梯状的翘角马头墙,夹峙着一条条青石板铺就的小巷,纵横交错,曲折幽深。

马头墙原型为风火墙,是传统民居以防火为目的的墙体建筑。有的文献也作“风火墙”。人们注意到火灾通常是自下而上地顺着房柱向上蔓延,因此风火墙的最初形态是在可燃的木质墙壁、构件上涂抹灰泥,以此来提高木质构件的防火性能,后来才出现了把木柱砌于砖墙之内的立贴式风火墙。

风火墙在徽派建筑体系中,形如马头,后称为马头墙。马头墙高低错落,一般为两叠式、或三叠式、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厅,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

从高处往上看,聚族而居的古村中,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人视觉产生一种“万马奔腾”动感,隐喻着整个宗族兴旺发达。

(2)木格窗

古村建筑在木构件处理上,大多运用了传统的江南窗花的样式。制作精细的木作不仅出现在木窗上,有些门样或门楣样上,均出现木篆刻艺术,多为明清两代之文化产物。

(3)细长天井

天井上缘由屋顶四向的屋檐或墙壁组合构成,下底铺地面积大于井口,凿内池,留沟防,有集水、纳阳、通风、采光、消防等多种功能。古村内的多数宅屋都有带状形天井,结合硬山式建筑既能有效改善通风采光,也能节约用地。

(4)墙涂

古村建筑墙之上坐梁侧面,绘有“祥云”图案,优美绚丽的彩绘不仅能够保护木构件,使其免遭雨淋日晒、延长寿命,还可勾取物象,状物抒情,给人以艺术感染力。

4.2 村落公共空间及建筑

(1)鱼塘

村落中公共空间并不多,红鱼塘、黑鱼塘是为数不多的一处。鱼塘由六栋民居围成圈状,圆圈中央开凿有两口大鱼池。左池用来喂养观赏鱼,名红鱼池; 右池用来喂养食用鱼,名黑鱼池。周围有木质栏杆,上空是葡萄架,郁郁葱葱让人印象深刻。此处不仅能供人纳凉、观赏,而且可以促进蓄、排雨水系统运转。

(2)得月楼

得月楼是另一处极具特色的场所,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民国初年,房主打破世俗偏见,接受西方建筑思潮的影响,将住宅外围进行装修,改建成“中西合璧”的式样,建筑上的半圆窗和下水管的鱼雕塑风格是典型的西式建筑风格。

结语

悠久的历史,赋予高椅古村古拙、深沉、恢弘的气质,沉淀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淳朴的民风。高椅古村俨然成为一座中国古建艺术殿堂,成为研究我国明清时期活化石,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百浩,庄程宇.因驿而兴的湖北古镇——孝昌小河镇.华中建筑,2006(3): 133-138.

[2]赵守谅 , 陈婷婷.环山抱水世外桃源_湖南高椅古村旅游业发展探析.小城镇建设2006(2): 75-78.

[3]李百浩,罗维,周红.湘江沩水交汇处的湖南古城镇——望城靖港古镇华中建筑. 2009(1):186-194.

论文作者:沈健,陈云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2

标签:;  ;  ;  ;  ;  ;  ;  ;  

依山傍水的湖南古村落——高椅古村论文_沈健,陈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