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PR的柔性应变模式研究

基于BPR的柔性应变模式研究

常盛[1]2001年在《基于BPR的柔性应变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在回顾以往有关BPR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BPR的柔性应变模式,从流程与变革的角度对企业的应变柔性作出系统性的研究,从结构、技术、运作叁个层面对基于BPR的柔性应变模式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 首先,从流程导向型组织的定义以及通过BPR方法来构建流程导向型组织入手,详尽分析了基于BPR的柔性应变模式的结构支持系统。然后,在技术支撑子系统中,提出IT衍生理念族这一全新的概念,试图通过软件技术与BPR理念的融和来达到有效管理BPR/IT界面的目标。同时,在技术支持系统的研究中还对基于流程的绩效测评体系作了详尽的研究论证。最后,在运作支持系统的研究中,重点研究BPR/TQM互适模式,得出适度的再造与持续的改进相结合的柔性应变运作模式。

苏选良[2]2007年在《ERP系统及应用的柔性化研究》文中认为研究柔性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柔性化。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通过柔性化解决系统刚性与变化,软件系统共性与企业系统个性之间的矛盾,通过柔性顺应变化,弥合两个系统之间的差异,为选型、系统适配和实施提供基础。本研究的意义在于落实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这一基本国策,推动企业管理信息化进程,推动ERP应用的标准化,提高ERP应用的成功率。本论文采用哲理、数理与事理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方法。在柔性测度方面采用了模糊层次分析法并做了重要改进,在实施系统激励方面采用了信息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统一成熟度方面采用了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系统架构实证分析和比较分析结合。实施方面,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结合,以规范分析为主。研究内容如下:第1章选择ERP系统及应用的柔性化这一主题的直接原因是ERP应用的低成功率,而导致ERP应用低成功率的主因是变化与刚性这一主要矛盾,而柔性恰恰是处理变化和不确定性的能力。在变化不可阻止的情形下,柔性化几乎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选项。定位在应用是从因素系统和ERP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来思考的。本章阐述了研究的目的、方法和内容。第2章分别从ERP系统、企业系统和实施体系叁个方面阐述了ERP应用柔性化的动因和可行性,即论述ERP应用柔性化的必要与可能。第3章ERP系统柔性化是ERP应用柔性化的重点。本章阐述了ERP系统柔性定义、改进的测度方法及柔性化的途径。柔性化途径主要是通过业务构件化、微内核设计、参数化、模型化、极限编程实现。第4章探讨了企业系统中流程及管理变革的柔性化问题。其基本思路是双向柔性化与双向标准化结合,双向位移,修正BPR,有选择地渐进式重组。第5章分析了实施系统和实施过程柔性化问题。分析了实施柔性化的结构,包括项目组织柔性化和项目管理柔性化,也探讨了实施柔性化的实现途径,并对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实施体系激励进行了定量分析。第6章分析了ERP应用柔性化协同的需求,协同模型构建及协同实现的途径与策略。第7章论述了构建ERP应用统一成熟度评价体系的意义、框架、测度、指标体系和适应性评价。第8章总结全文并提出创新点和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其研究成果在于系统化地阐述了ERP应用的柔性化问题,提出了ERP应用统一成熟度理论、ERP应用柔性理论、因素系统和环境梯度论,发展和修订了包括BPR在内的一些重要理论与方法论,改进了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包括对AHP及FAHP的改进。本研究的结论:变化与刚性的矛盾是ERP应用中的主要矛盾。柔性化是继客户定制和最佳实践之后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途径。柔性化的主体是ERP系统的柔性化,但ERP应用的柔性化需要协同。

周幸[3]2005年在《基于Agent的柔性ERP系统及其在流程企业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向“世界工厂”迈进的过程中,世界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管理经验使工业企业生产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企业间的协同和竞争也提升到新的高度,信息系统在工业企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复杂的动态市场环境下,为了提高决策水平和市场应变能力,作为企业信息化主要内容之一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的开发和实施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管理和业务的信息化和自动化。ERP系统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是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了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成为现代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企业类型不同,生产经营方式不同,开发和实施ERP系统的重点和特点也不同。本文以横店家园ERP系统为背景,研究了面向医药化工企业的柔性ERP系统设计方法,重点介绍了其中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实施过程,着重从工程应用角度探讨和研究了大中型医药化工流程企业实现ERP系统及相关子系统的一些基本原理、相关理论和实现技术,论文的章节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是绪论,综述了现代企业信息化的若干基本概念,包括供应链管理和企业资源计划,介绍了ERP系统的定义、发展概况、主要功能及其未来发展的方向,比较了流程企业和离散企业的不同特点并总结了两个行业ERP系统的差异性,概述了销售管理信息系统在ERP系统中的重要地位,销售管理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了一般ERP软件中分销管理模块主要实现的功能,最后提出了ERP系统对柔性的需求。 第二章介绍了Agent和Multi-Agent System的概念和特性,并针对企业信息化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难以保证系统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可扩展性等问题,提出了基于Agent理论的柔性ERP系统设计方法,定义了系统中不同类型的Agent,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MAS建模,构建了基于MAS的柔性ERP系统框架,最后给出了系统的实现技术。 第叁章介绍了医药化工流程企业柔性ERP系统中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过程:首先概述了一般的软件开发过程、建模方法以及相关的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然后重点介绍了销售管理系统的建模过程、需求分析过程、功能结构浙江人学硕}一学位论文和总体构架,给出了系统的实现技术,其中包括应用服务端的设计、数据库端的设计以及用户界面类的设计,最后总结了系统所具有的柔性并简要介绍了系统在横店家园的应用情况。 第四章简要介绍了企业信息化的生命周期过程,分析了传统ERP系统实施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概述了BPR与ERP系统实施的关系,并以流程企业柔性ERP中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与维护为背景重点分析了企业遗产系统对E即系统实施所造成的影响,给出了ERP系统成功实施的基本要素,最后总结了柔性ERP系统较之传统ERP系统在实施与维护过程中所具有的优势。 第五章是最后一章,对上述研究工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对本课题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和方向进行了展望。关键词:流程企业ERP;销售管理信息系统;多Agent系统;业务流程重织.;柔性ERP系统;分布式叁层结构;企业遗产系统 了

罗爱芳[4]2006年在《基于业务流程再造(BPR)的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顾客需求日趋个性化,商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企业必须快速地向顾客提供较竞争对更好、更有个性的产品或服务;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涌现所造成的变数越来越多,这对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业务流程再造思想的提出,为组织的绩效来显着的改善已经得到了理论界和工商界的认同。 学者们认为,实施业务流程再造,需要组织在人、技术、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等几个面进行重构,而组织结构的重构显得至关重要。专家们发现适当的组织结构转变可以有地保证业务流程再造达到应有的效果。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结构转变二者之间存在着紧的联系。对组织结构理论的研究表明,管理层次的逐渐减少和管理幅度的增大己经成为代组织发展的趋势之一。这一趋势有效地减少了管理失控现象的产生和重要信息在传递的缺失,同时有助于组织了解客户的需求,及时对市场信号做出反应。 本文根据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和组织结构理论的发展趋势,提出在实施业务流程再造的时,使组织结构向流程型的结构转变,即组织在实施业务流程再造时,应该围绕组织的心流程,建立跨职能的工作小组,并以跨职能工作小组作为组织的基层单位,适当减少织结构的层级,按照流程的原则设计新的组织结构。 流程型的组织结构具有传统的直线型和职能型结构所不能比拟的优点:组织结构围绕心流程,而不是部门职能建立;传统部门之间的边界被消除了,流程负责人对每一个核流程负责;垂直层级的扁平化,如财务和人力资源部门中的高级经理和职员的数量越来少;组成组织的基本工作单位是团队,而不是个人。在流程型的水平组织当中,工作和作的管理更多的是由团队而不是个人完成的。团队是围绕核心流程建立的,而不是仅仅限于部门的范围内。团队比个人的表现更好,因为面对任何问题的挑战,他们都拥有足的技能和经验;客户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水平型组织的工作程必须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为基础,员工们将与客户和供应商频繁地直接接触,非常强调客满意度,而且必须从流程的角度考虑从顾客开始。 总之,流程型组织是一种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打破职能部门之间的隔阂,促成信息流物流等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顺畅流动,可以为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供一良好的发展模式。

王婷[5]2007年在《业务流程再造支撑体系及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人类社会加快了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型,企业面临着“3C”(竞争,顾客,变化)的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业务流程再造(BPR)应运而生,并成为企业应对该挑战的重要手段。但在我国,BPR效果不佳的问题已成为困扰企业发展、阻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BPR绩效、促进BPR的成功是现阶段该领域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之一。为全面探索提高BPR绩效、促进BPR成功的有效途径,笔者在开展BPR实践的基础上,深入对比分析所参与实施的四个BPR项目,总结出提高BPR实施绩效、促进BPR成功的叁个关键环节:“深入分析企业实施BPR的动阻力状态,具备合理的BPR支撑体系,有效地评价BPR绩效”,随后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分析和探讨了BPR动阻力的构成、来源及其作用机理,运用动力学原理建立了BPR总动力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提出了“企业实施BPR的内部动力应大于内部阻力”这一成功实施BPR所必须具备的动阻力条件。依据这一条件,可帮助企业决策是否适合实施BPR,为企业实施BPR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信息,降低BPR的风险,保证企业BPR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进行。其次,在分析BPR动阻力及其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了由内部环境支撑体系、能力支撑体系、资源投入支撑体系构成的BPR的叁大支撑体系,提出了BPR支撑体系与BPR成功程度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及理论假设;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和单变异数分析等方法,并借助统计软件SPSS13.0对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实证研究;界定了BPR支撑体系的变量;具体地揭示了BPR支撑体系与BPR之间的关系;尝试研究了BPR实施程度与BPR成功之间的关系;探索了企业规模和企业所有权性质等情境因素对BPR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叁个支撑体系对BPR的成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且各子支撑体系中不同的支撑要素对BPR的作用程度不同;(2)BPR实施的深度和广度对BPR成功有着显着的正向作用;(3)不同规模的企业,BPR实施的深度有显着差异;(4)不同所有权性质的企业能力支撑体系、资源投入支撑体系以及BPR实施的广度有显着差异。通过定量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识别了支撑体系中的关键支撑要素,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了促进BPR成功的建议。最后,从系统的角度,将BPR视为一个输入输出系统,在资源投入支撑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BPR绩效的输入-输出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方法中的对抗型交叉评价和层次分析法(AHP)各自的特点构造了DEA/AHP混合模型,为BPR绩效评价提供了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通过CJ液压件有限责任公司的实例研究,证实该评价方法是合理的、切实可行的;从而为BPR成功提供了有力的持续改进的依据。本文在BPR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成功实施BPR的关键环节,并对各关键环节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可行的操作方法,通过案例实证,验证了本文的理论分析及其结论的正确性,从而为我国企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BPR成功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李建操[6]2002年在《现代船舶制造企业流程化组织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是一项关于现代船舶制造企业组织模式的应用基础研究。 对于造船企业来说,先进的组织模式与其说是理论,不如说是行动,当他们支撑企业提高效益,成功地争取到一个新客户,创造新的企业运营记录时,你就能感受到这种组织模式的力量。 管理是主动灵活的,组织模式也不是纯粹的理论。然而,缺乏现代理论的组织模式则毫无价值。缺乏理论和现代信息手段支撑的企业,只能在各种难以预料的市场危机面前挣扎。 作为传统的制造行业,直线职能制在船舶制造企业已是根深蒂固,只要是谈到抓管理,不是写新的管理规定,就是增加专门的职能部门或人员,企业的管理粗放、随意而单调。随着WTO的加入,市场竞争加剧,企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强,客户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的特征。大多数按部就班的造船企业开始出现力不从心的感觉,在市场竞争中落伍,此时组织模式的重要性开始凸现。如何建立具有一定适应柔性的组织模式来应对快速多变的环境,成为企业最大的难题。笔者认为应该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现代信息手段,并总结国内造船企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形成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组织模式,来提高企业整体运作效率,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即是一种对企业进行“彻底地重新设计,以取得业绩的显着提升”的有效方法。是一项战略性的企业系统再造工程。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是将企业各方面的资源(人力、资金、物料、信息、时间、方法等)充分调配和平衡,为企业建立高效供应链,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等方面提供系统的信息工具,同时也是全面建立企业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管理模式。现代造船模式的实质是应用相似性原理建立柔性化的流水线,它是我国造船企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本论文以研究流程化造船组织模式为主线,从叁个层面进行阐述和论证。第一层面主要从理论上总结了目前广泛采用的BPR、ERP和现代造船模式叁种理论的优点,以及实施应用时的风险,指出叁者结合在造船企业的必然性。第二层面以揭示流程化造船组织模式的特征为重点,分析了这种组织模式产生的条件和必要性。第叁层面是以武昌造船厂为例对流程化造船组织模式的运作进行了分析,最后说明了新模式的操作性。流程化造船组织模式是在BPR、ERP和现代造船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结合了叁者的优势,能实现面向客户的竞争,促进企业集约化的倍速发展,但目前在国内船舶制造企业中尚未运用,这也是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本论文的意义在于:为现代船舶制造企业重组组织模式提供参考和借鉴。

山珊[7]2006年在《房地产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业务流程再造是一门新兴的理论,其核心思想就是打破长期以来人们习以为常的分工细密、科层森严的传统,简洁明了地构建业务流程及部门设置,实行以流程为中心的生产经营与管理。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何满足顾客要求和应对竞争对手的挑战,是摆在房地产企业面前的一个较为严峻的问题,这就需要房地产企业在管理上和机制上不断的进行变革和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整合企业内外资源、规范管理,以增强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抗风险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来迎接各种挑战。房地产企业的流程再造,就是运用现代的科技咨询手段,最大限度的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功能集成。从而实现房地产企业经营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方面的戏剧性改善。本文主要针对房地产企业的特殊性,结合流程再造等现代管理理论,对我国房地产企业实施业务流程再造作了理论与实践上的探讨。首先对业务流程再造理论进行了概述,在此理论基础上,通过分析房地产企业流程的特点和流程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对房地产企业流程再造的实施过程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并且从组织结构的变革、人力资源的重塑、企业文化的再造、信息化建设这四个方面,介绍了房地产企业流程再造并行工作的内容。最后,论文结合案例对房地产企业流程再造的具体实施进行了研究。

董海波[8]2005年在《CIMS环境下企业业务流程重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CIMS的出现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必然结果。CIM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企业组织和管理生产过程的一种哲理、思想和方法,而CIMS则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同其它具体的制造技术不同,CIMS着眼于从整个系统的角度来考虑生产和管理,强调制造系统整体的最优化,它象一个巨大的中枢神经网络,将企业的各个部门紧密联系起来,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加协调、有序、高效。最近几年,又有一些新的制造技术和哲理相继提出并且被纳入CIMS体系当中去,大大丰富了CIMS的内涵。 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简称BPR)是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企业的经营过程作根本性的重新思考和彻底改造,使企业在成本、质量、服务和对市场变化的反应等方面获得重大的改善,以显着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CIMS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过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国外的一些企业在实施CIMS工程时,往往按照CIMS的结构和要求对企业的组织进行全面改造和优化。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理论的提出,引起了席卷欧美的管理革命浪潮,同时也为CIMS的思想体系注入了新的内容,目前对于CIMS环境下的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研究已经成为CIMS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简要介绍了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的基本内涵,指出了企业僵化的主要原因及特点,分析了流程化管理模式及与职能管理模式的区别,探讨了将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的技术引入到CIMS工程当中去的必要性,并且较为详细论述了几个关键的技术,提出了CIMS环境下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的方法和步骤。论文对成发集团公司制造系统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用流程重组

赵伯孚[9]2004年在《企业柔性组织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结构资本是企业获取成功的重要源泉之一。以不连续的动态变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经济环境,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在已有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柔性组织的概念,并重点研究了以下几个问题:首先,从柔性组织设计中最主要的矛盾—组织的分散与集中之间的矛盾出发,建立了组织的权力分配模型,讨论了各种不同的情况下组织的权力分配策略;其次,以全面质量管理(TQM)以及业务流程再造(BPR)为基础,提出了企业的业务流程优化框架(BPO),构建了企业柔性组织的基本模型,并实现了BPO与六西格玛管理的耦合;再次,以图论理论为基础,建立了企业组织的更新模型,研究了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为了使企业的更新收益达到最大化,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最优连通策略;最后,讨论了企业组织柔度的选取问题,建立了柔度选取模型。

邱泽国[10]2014年在《中国装备制造企业BPR实施的影响因素及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和市场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及服务已经成为市场主导,市场竞争形势也从有形转为无形,并且呈多样化发展。为了能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企业需要不断完善产品和服务的同时,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同时面临着企业内外部变革的双重压力,以“生产方为中心”的运营模式正向以“需求方为中心”的运营模式转变。新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消费者的需求差异化加重,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比例上升,全球化运营模式要求企业对市场变化能迅速做出反应。企业只有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顾客满意度,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等发达国家不断推出“振兴制造业”“重返制造业”的战略目标,并把一些跨国企业在中国内地的生产制造环节转向东南亚等人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其它国家。中国装备制造企业一方面要应对美国等发达国家制造资源抽逃的压力,同时也面临着本国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约束趋紧等问题,这些压力和问题影响着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近些年,西方发达国家加大了对装备制造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出台新的政策法规和振兴计划,如美国制定的“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国家机器人计划”、《2009复兴与再投资法》、《2010制造业促进法》等相关政策,并且在“爱国经济”和支持“本国货”的理念引导下,中国装备制造业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振兴中国装备制造业需要从全球战略角度重新思考商业运营模式。从近几年的政府报告中可以清晰的感觉到国家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视程度,曾多次明确提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计划,认为提升企业竞争能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及结构改革是当前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业务流程再造(BPR)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管理思想之一,它是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标,对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Fundamental)再思考和彻底性(Radical)再造。是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减少企业冗余环节,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一系列变革过程。业务流程再造在现代管理实践中逐步被企业认可,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实施业务流程再造作为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业务流程再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国内外实施情况来看,业务流程再造的成功率并不高,大多数企业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和目标,并且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面对实施中存在的高风险和低成功率等问题,针对中国“本土化”装备制造企业业务流程再造过程进行研究。从生命周期理论、认知理论和信任理论的角度,结合BPR项目的扩散特征和实施过程,提出业务流程再造两阶段论,并从“广度”和“深度”两个层面对业务流程再造进行研究,并提出理论研究框架。围绕以上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从价值获取角度分析中国装备制造企业的商业模式,探讨商业模式的价值和作用,主要论述了商业模式的结构体系及构成要素,分析商业模式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及探讨中外企业流程管理的差异化和中国企业变革的特殊性。第二,业务流程再造的采纳研究,通过研究创新扩散理论、认知理论和信任理论的基础上,描述BPR项目特征及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对潜在采纳者决策的影响。分别从技术层面、环境层面和组织层面提取影响采纳意愿的关键影响因素,并构建理论研究模型,通过实证分析,验证哪些影响因素是影响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员工接受业务流程再造的关键因素,并分析其作用和机理,提出相应策略。第叁,业务流程再造关键成功因素研究。该阶段是在企业内部对业务流程再造形成稳定认识的基础上,对业务流程再造的实施和整合过程进行研究。首先通过综述分析,结合中国装备制造业特征,提出影响业务流程再造的关键因素,分析其作用和机理。以战略目标作为项目评价内容,从财务和非财务两个层面构建评价标准,最后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确定关键成功因素及其影响。第四,研究情景因素对装备制造企业实施业务流程再造的影响,分析不同的企业规模、企业所有制、企业经营状态对采纳意愿和成功实施的作用,并给出不同情景因素下企业实施业务流程再造的建议和方法,该内容因可借鉴的研究成果较少,所以仅进行一般性探索性研究。本文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出理论和实践贡献。第一,从价值获取角度构建了中国装备制造企业的商业模式框架。研究认为:商业模式是由一个或多个核心要素构成,要素与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但归根结底是企业利润实现机制与价值创造机制的融合。从价值主张、消者目标群体、分销渠道、客户关系、资源配置、核心能力、合作伙伴网络、成本结构及收入模型九个方面阐述了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的机理和作用,研究发现价值主张是商业模式的核心,商业模式是以价值获取、价值实现为活动主线,有效配置资源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重要手段,并支撑整个企业活动,业务流程再造(BPR)能有效提高企业的内部资源配置,以“流程”管理替代“职能”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问题,并同时认为业务流程再造是企业实施任何改革的必经之路。第二,业务流程再造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通过对以往研究成果的分析,认为企业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应从“广度”和“深度”两个层面完成,并提出业务流程再造实施的两阶段论,即业务流程规划采纳阶段和实施整合阶段。规划采纳阶段主要针对的是业务流程再造的广度,研究业务流程再造扩散过程中影响潜在采纳者采纳意愿的关键因素及特征,从有效推广和快速扩散的角度,分析潜在采纳者的采纳行为及决策。实施整合阶段主要针对的是业务流程再造的深度,研究企业实施过程中影响业务流程再造的关键成功因素及作用。第叁,根据E.M.Rogers (1983)的扩散理论和Tomatzky&Fleischer (1990)的因素分类框架,提出了一种基于TOE分析框架的BPR采纳模型,主要从技术、组织和环境层面,分析BPR技术特征及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对采纳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并参照以往研究,对每个维度的测量指标进行了重新界定和提炼。研究表明:BPR项目在企业内部扩散的程度与项目技术特征相关,技术层面的相对优势、相容性和复杂性对采纳BPR项目有显着性影响,技术优势和相容性对采纳BPR项目有正向作用,技术复杂度对采纳BPR项目有反向作用,这说明当BPR项目的技术优势明显,操作简单,并且与企业价值观和经验相符时,有利于项目在企业内部快速推广和扩散,潜在采纳者更愿意接受这类创新项目。在组织层面的研究中,组织集权度和高层参与对采纳决策有正向作用,而信息技术能力对采纳BPR影响不显着。说明高集权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和高层领导经常参与BPR项目有利于项目在企业内部快速扩散,企业员工更愿意接受领导认可并强力推荐的变革项目,而信息技术能力对采纳BPR影响不显着,这也说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企业员工的计算机能力和操作水平得到了巨大提高,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已经成为普通员工基本技能。在环境层面的研究中,竞争压力和模仿压力对BPR采纳有促进作用,强制压力和规范压力对BPR采纳无显着性作用。这说明竞争压力和模仿压力是企业选择实施业务流程再造主要原因,市场竞争越激烈、利益相关者实施BPR项目取得巨大成功的案例越多时,能有效促进潜在采纳者采纳BPR项目。而强制压力和规范压力对采纳无明显作用,同时说明,政府及相关部门对企业的约束能力下降,企业改革完全可以根椐企业实际需求独立完成,从企业长远发展角度选择有价值的战略性改革,这也表明我国经济改革过程中企业从依附者到竞争者的转变。第四,根据Daniel (1961)关于成功因素数量的观点和梅绍祖(2003)对流程再造的思想,利用CSFs提取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实施BPR项目的关键成功因素,构建一个全新的BPR关键成功因素模型和评价标准,以内部实施整合及有效配置为切入点,分析关键成功因素对BPR项目的影响及作用。研究发现,影响业务流程再造成功的关键因素分别为企业战略管理、企业文化再造、信息技术支持、业务流程管理、人员管理及组织机构变革。企业实施过程中有效掌握并运用这六大关键因素,有助于提高BPR实施的成功率,其中组织机构变革、企业战略管理和信息技术支持对成功实施业务流程再造的影响最大。其次利用平衡计分卡法(BSC)思想,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基础,分别从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两个方面,提出BPR成功的评价标准,弥补了“流程”评价的单一性,兼顾了流程的超前指标和滞后指标的平衡。第五,探索动态环境下企业情景因素对BPR采纳意愿和成功实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企业经营状态对BPR采纳意愿有明显差异。这说明,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采纳意愿是不同的,处于巩固状态的企业容易接受企业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处于危机状态的企业由于资金短缺、人力资源相对薄弱,对于“再造”风验的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出于稳定考虑,一般不愿意进行类似BPR这种整体改造项目。企业规模大小对采纳结果无显着影响,这表明不同规模企业的采纳意愿基本相同,无论是大型的企业还是小型的企业对于是否采纳创新的愿景、目地和意义的初衷都是一致的。国有企业采纳BPR的意愿高于民营企业,分析认为国有企业发展时期长,企业负担较重,面临复杂的市场竞争,企业更愿意通过业务流程再造解决现实问题。情景因素对BPR成功实施的探索性研究中,外资企业实施BPR的成功率最高,而民营企业实施BPR的成功率相对较低,这也体现了BPR“本土化”实施研究的必要性,BPR思想产自西方国家,更适合外资企业实施,本土化企业实施时应根据“本体”环境背景进行适当调整和改造。

参考文献:

[1]. 基于BPR的柔性应变模式研究[D]. 常盛. 浙江工业大学. 2001

[2]. ERP系统及应用的柔性化研究[D]. 苏选良. 武汉理工大学. 2007

[3]. 基于Agent的柔性ERP系统及其在流程企业中的应用[D]. 周幸. 浙江大学. 2005

[4]. 基于业务流程再造(BPR)的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研究[D]. 罗爱芳. 南昌大学. 2006

[5]. 业务流程再造支撑体系及绩效评价研究[D]. 王婷. 重庆大学. 2007

[6]. 现代船舶制造企业流程化组织模式研究[D]. 李建操. 武汉理工大学. 2002

[7]. 房地产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研究[D]. 山珊. 中国石油大学. 2006

[8]. CIMS环境下企业业务流程重组探讨[D]. 董海波. 四川大学. 2005

[9]. 企业柔性组织设计研究[D]. 赵伯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4

[10]. 中国装备制造企业BPR实施的影响因素及实证研究[D]. 邱泽国. 东北财经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基于BPR的柔性应变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