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少年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与训练_青少年教育论文

论青少年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与训练_青少年教育论文

青少年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和训练浅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行为规范论文,浅谈论文,青少年论文,日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和训练的意义

1.是保证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劳动者,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合格人才。因此,各类各级学校在努力提高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为了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道德上健康坚定的人,我们必须把许多精力用于他们做人的道德规范上。”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我们应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理论说教,轻行为规范培养的片面性,把德育工作的重点放在着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他们学会判断是非、善恶、美丑和荣辱,养成懂礼貌、讲文明、讲卫生的良好行为。

2.是培养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四有”新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修养,需从行为入手。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人的真正存在是他们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个人。”离开了道德行为和文明行为,很难说这个人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文明修养。再从心理意义来看,行为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外在表现。德国诗人歌德说过这样一句很有意思的话:“行为是一面镜子,在它面前每个人都显露出各自的真实面貌。”人与动物不同,动物的行为完全是靠自己的本能,而人的行为则是经过大脑思考,并有意识情感的自觉行为。人的任何活动都打上了意识的印记。心理学强调意识和活动的统一,意识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因为人在作出行为的同时,已经赋予行为以动机和目的,在意识生成中注定要蕴含实践的因素。这就告诉我们,只有经过一个一个的行为,人们内心的道德意识和文明观念,才会逐渐形成和成熟。同样,我们要判断自己的内在品性,最好的方法也是自我行为判断。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标准,在行为中发展和矫正自己的意识,是品德修养的可靠途径。当然,青少年选择和培养正确的行为,也是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社会是由千千万万个人所组成,人人都有正确的行为,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道德风尚,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就会不断提高。

3.是广大青少年追求真、善、美的自觉要求。著名哲学大师黑格尔说过:“美的形象是丰富多彩的,而美也是到处可见的……人类本性中就有普遍爱美的要求。”人类本性中这种爱美要求,在青少年阶段表现尤为强烈。人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中最美的,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又是最美的阶段,而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又是最可宝贵的、深层次的美。著名诗人但丁也曾说过:“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青少年追求美常常与求真、求善联系在一起的。“真”是指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认识,“善”就是心地善良,没有恶意,在人际交往中,年轻人希望将自己的美好形象展示在同伴面前,以求得别人的尊重。但对如何塑造好自己完美的形象,他们往往不得要领,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指导。因此,教育者的任务不仅需要建设整洁优美的校园,还要为形成和谐美好的教育环境和健全相亲相爱、互尊互助的人际关系作出努力。此外,还需要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道德情操,美好的行为风度,并指导学生以文雅大方的举止、亲切风趣的言谈、整洁合体的衣着、矫健灵活的体态来显示青春年华特有的朝气和内在的美。

4.有利于增强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对青少年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和训练,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知识质量。因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不可能牢固地掌握各科知识、并以最优化的方法去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有关学习心理的研究表明,高效率的学习,要以上课时的集中注意听讲,积极思维为前提。注意力是一个人心灵的窗户,只有集中注意力,才能保证各种知识信息源源不断地输入大脑,形成兴奋中心,使思维经常处于活跃状态。为了培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的品质,就要使学生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严格遵守学习制度,养成课前预习,课内专门听讲,课后及时复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不断磨炼,逐步养成。

5.是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需要。文明行为和社会公德是一种基础层次的道德要求,它反映了社会生活中人们共同相处、彼此交往中的最一般关系,是维持社会公共生活秩序以及进行人际交往最基本要求。以礼貌为例,这是对人尊重最起码的要求。人们在见面时,要互相问候,不能用脏手、湿手或戴着手套与别人握手;与人谈话时,要集中精力,姿势端正,不能东张西望,心神不定;在影剧院,要对号入座,不大声喧哗,不乱抛瓜皮果壳,对师长要尊敬,对父母要孝顺等,这些都是作为一个人必须做到的最起码的文明修养。

6.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规范经济,它要求商品经营者严格遵守市场交易过程中的各种规范法则,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青少年是“四化”建设的主力军,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长大了就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循规蹈矩,遵纪守法,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对青少年进行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和训练的主要内容

人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行为规范也是多方面的。关于青少年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1988年国家教委颁布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讨论稿)40条,《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讨论稿)20条,后于1994年进行适当修改并正式颁布实施。国家教委修改制定的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大体上概括了青少年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规则规范,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1.自尊自爱,注重仪表。这是对个人品德,仪表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要求。仪表是指人的外表,包括人的仪容、服饰、姿态、言谈、举止等,它反映着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外部形象。它要求青少年穿戴服饰要整洁、得体、朴素、大方,不穿奇装异服。仪容要清洁卫生,养成勤洗头、勤洗澡、勤刷牙的习惯,不抽烟,不酗酒等。

2.待人接物,注意礼貌。人不可能孤立生存,总要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关系。在人际交往中,待人接物要注意文明礼貌,说话办事要用文明语言。比如,有求于别人时,要用“请”、“麻烦你”;得到别人帮助时要说声“感谢”;未经别人允许不得进入他人房间,动用他人物品,看他人信件和日记;接受礼物要用双手;不随意打断别人讲话等。

3.言谈举止,讲究文明。语言是人们相互交往的工具,在一定意义上它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孔子说:“不知其言无以知其人。”一个人说话谦让有礼,落落大方,则表明这个人有修养;反之,一个人讲话蛮横无礼,粗野鄙俗,说明这个人缺乏教养。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青少年在与别人交往过程中,应文明谦虚,谈吐雅致,态度和蔼,不说脏话,捍卫语言的纯洁性。

4.团结友爱,惜时守信。同学之间要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真诚相待,友好往来。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发生矛盾时要多做自我批评。要信守诺言,答应别人的事要按时完成,实在做不到时要表示歉意。借他人钱物要及时归还,珍惜时间,讲究信用。

5.勤奋学习,遵纪守规。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主要是在学校完成的。青少年要从小养成勤奋、刻苦、踏实的学风,不要耍小聪明,靠侥幸取胜。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法纪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缺席,不无故旷课,有事请假。

6.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公共财物是劳动人民创造的。爱护公物是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表现。不要在桌椅、门窗、建筑物上乱涂乱画。爱护公共设施,文物古迹,爱惜花草树木,保护有益动物和生态平衡。

7.尊敬师长,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孝顺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尊师重教,见了老师要行礼或主动打招呼,与老师交谈要主动让座,回答老师问话要起立,虚心对待老师的教导,不当面顶撞老师。要主动关心老人,体贴父母,对长辈有意见、要有礼貌地提出,有事要同父母商量,帮助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兄弟姐妹要互相关心,和睦相处。

8.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勤劳节俭是人类的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青少年学生生活尚未独立,缺乏经济来源,一切花费靠父母。父母的钱也来之不易,节俭是对父母劳动的尊重。要教育青少年生活上艰苦朴素,不乱花钱,不摆阔气,不讲排场,不铺张浪费,不向父母提出超越经济条件的要求。要自觉参加劳动,增强独立生活能力。

9.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律己严,就是对自己各方面高标准,严要求,要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待人宽,就是不向别人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心胸要宽,气量要大,不能为一点小事就大动肝火,耿耿于怀。遇到矛盾和困难时头脑要冷静,理智要清醒。要助人为乐,将方便让给别人,困难留给自己。

10.遵守公德,见义勇为。 这是在社会生活和公共场所的文明行为规范。在公共场所,要维护公共秩序、公共设施、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如乘车要对号入座,在影剧院不大声喧哗,观看比赛不要乱起哄,做文明观众等。要见义勇为,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要进行劝阻,发现违法犯罪行为,要进行坚决斗争等。

三、对青少年进行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和训练的途径

第一、家庭是对青少年进行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和训练的摇篮和基础。

青少年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初是在家庭环境中萌发形成的。家庭对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1.亲情关系的教育感化作用。父母与子女之间不只是一种社会关系,主要还存在着血缘关系、伦理关系,以及经济上和生活上的依赖关系。青少年由于经济上还没独立,生存能力缺乏,因而就对父母产生一种本能的依恋情感。马克思曾经说过:“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感情更为神圣呢?父母的心是仁慈的法官,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火焰照耀温暖着凝集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对子女的爱会造成一种特殊的环境和心理气氛,使子女们感到温暖和倍受鼓舞,许多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起来的。父母应该利用这种亲情关系,将自己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及时向子女灌输,教育他们如何做人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并用自己的形象来感化和教育他们。

2.家庭环境氛围的陶冶净化作用。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可塑性很强。他们年幼无知,还未接触社会,辨别是非能力差,意识较为单纯,行为习惯尚未确定,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和疑问。由于他们对父母有着天然的依恋性,父母的言行举止、品性修养、待人接物,甚至衣着打扮、生活习惯都成为孩子们注意的中心,同时,也构成无意识示范和暗示的家庭氛围。孩子们在此氛围中,通过耳濡目染,反复模仿,久而久之便融入于心,逐渐形成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互相关心,团结友爱,勤劳节俭等优良品德,最初都是通过家庭气氛的喧染,从父母那里学来的,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我们要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3.父母言行的榜样示范作用。家庭是子女最初的活动范围,父母是子女身边最亲近、最可信赖的人,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子女的影响具有特殊的自然性和稳定性,因而子女会自然地以父母言行为榜样去效仿。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模仿是孩子的天性,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成为孩子们模仿的对象。父母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作风正派,品行端正,就容易使子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操,反之,对子女就会产生不良影响。所以,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出表率,要子女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

第二、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和训练的主要场所。

青少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既是他们长知识、长身体时期,也是世界观和道德品质逐渐形成时期。学校教育是青少年形成良好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关键,教师是指导中小学生日常行为的依靠力量。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品德高尚的人。为此,学校必须抓好以下工作:1.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和训练,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有重点,有步骤进行。学校校长要亲自抓,党支部、共青团、少先队、班主任、年级组等要密切配合。2.采用正确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培养,如说理引导,以情育人,行为实践,榜样示范,自我教育等,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3.全体教职工都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于律己,做出榜样,用自己的言行去贯彻《行为规范》。4.把贯彻《行为规范》同思想品德课及德育工作结合起来,采用多种形式,将实施《行为规范》渗透到各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和日常工作中去。5.把对《行为规范》的考核评定作为学生思想品德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记入学生档案,作为考察学生的一个重要依据。

第三、社会是对青少年进行日常行为规范培养训练的必要条件。

青少年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除了家庭、学校教育作用之外,社会教育机构、社会团体及宣传、出版、文化等部门的教育作用也是不可缺少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和腐朽没落的旧的道德观念,在有形无形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言行。正确认识并积极发挥社会教育机构的作用,直接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健康成长。全社会都应该十分关心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建设,把他们的品行教育作为一项社会责任承担起来。

标签:;  ;  

论青少年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与训练_青少年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